查看原文
其他

闽都大家|“劲骨青松”虞孝龙:朗月有清风 师古得真传

2017-08-01 邱陵 福州新闻网+


人物名片Character card

虞孝龙

虞孝龙,1929年出生,安徽合肥市人,毕业于同济大学文学院。长期在福建文化部门工作,现离休,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早年自学篆刻,楷学赵孟頫,篆学邓石如诸家,上溯汉碑和二王,书风潇洒,行笔遒劲,擅长小篆和行草。


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各类书法大赛并获奖。十一次参加榕城十老书法作品联展,四次举办个人作品展。现任福建省老年大学书法学会顾问,福建逸仙艺苑书法篆刻委员会名誉会长,福建省老年大学书法学会顾问。传略被收入《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今年88岁的虞孝龙是一位慈祥的长者,不事张扬,执着地追求书法艺术,小篆和行草著称于八闽书坛,甘当绿叶积极提携后辈,为弘扬与传承书法艺术事业费尽心血。


30多年前,虞孝龙与友人发起创办“榕城十老书法艺术沙龙”,成员书法造诣各有所长,既遵循传统法度,又富含独特意韵。成立以来,尽管人员有所变动,仍坚持联展不断,延续至今已成为享誉盛名的艺术团体,传为佳话。


虞孝龙的工作室是一套上个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没有过多的装修和摆设,客厅的数张桌椅、厨房的锅碗瓢盆、卧室的床和衣柜、书房的笔墨纸砚和一摞摞典籍,构成他在此工作和生活的全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平时,这里也是他的会客厅。


2012年6月虞孝龙第三回书法作品展


大器晚成的虞孝龙颇受书界好评,评论家陈金春曾形容他的书法“稳如一脉山,活似一江水”。虞孝龙在福州画院举办第二次书法个展时,赵玉林赠诗道:“屈曲盘拏欲破空,细观无字不成龙。毫端浩气三千丈,直上于山鳌顶峰”,赞其小篆宛若龙蛇盘游,筋骨老健;行草犹如鸾凤翱翔,风神洒脱。


古人云:“人正则书正”。虞孝龙的人品跟他的字一样,讲求一个“实”字,体现一个“真”字。由此,他的书法作品总是舒展着苍劲古朴的气势,蕴藉着端秀灵动的意趣,朴实而富有生活气息。



2014年榕城十老书法展合影,虞孝龙(后排右四)




“我这个人,其实有两大爱好,一个是书法,另一个是集邮。”虞孝龙说,可惜早年突患眼疾,无钱治病,只得将珍藏多时的邮册卖了,倒是书法相伴始终。


在虞孝龙的书法道路上,有三个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他们是:田斗元、王大安(后去台湾,更名王静芝)、潘伯鹰。他之所以走上书法道路,与这三人的悉心教导分不开。


1929年,虞孝龙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父亲是当地商界名望人士,家族庞大。父亲也是中文系的毕业生,并写得一手不错的隶书,这对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宽裕的家庭环境给虞孝龙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所以在他很小的时候,便接触到了人生中第一位书法老师——私塾先生田斗元。


虞孝龙回忆,和一般的私塾老师不同,田斗元并不是一来就教学生读四书五经,而是从练字开始讲起。田斗元将字印在纸上,发放给学生,学生就用毛笔在已经写好的字上描摹。童年的虞孝龙,就在这一笔一描之间,粗浅地认识了书法。


2012年,虞孝龙个人书法作品展在福州画院举行,他与观展的书家合影。


然而启蒙并没有延续多久。1937年,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虞孝龙一家十几口人举家经过皖西进入武汉,再从武汉经宜昌入川,最后在叙府(今四川宜宾)安定下来。待局势稍稍稳定之后,又迁至重庆南温泉一带居住。


14岁时,他碰到了爱篆刻且好为人师的曹寿乐同学,出于喜欢,跟他学了一年的篆刻。一开始只是由曹寿乐在石面上为虞孝龙来写篆文,之后得到一部《六书通》,便自己摹写,从此虞孝龙与篆书结下不解之缘,可在那时,书法仅仅是虞孝龙的一个爱好而已。


在重庆的那段日子里,虞孝龙被安排至中央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课堂上,一位老师给虞孝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王大安。


虞孝龙对王大安第一节语文课有着清晰的记忆:“第一节课,他自我介绍他叫王大安,在黑板上写着王大安三个字,写得很有力,他的‘安’字最后一笔是往下捺的,用粉笔字写出那个笔法来,我印象非常深刻。应该说,我热爱书法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在虞孝龙心目中,王大安拥有着很高的地位:“在我所有的中学老师,甚至包括大学老师,我觉得这个老师黑板字写得最好。”


榕城十老书法联展

到了同济大学文学院之后,虞孝龙又遇到了两位恩师:著名书法家潘伯鹰与古典文学家郭绍虞,见识了大家风范,眼界一下子打开了。


在虞孝龙的记忆里,潘伯鹰与郭绍虞是两个完全相反的人。郭绍虞上课的时候都穿长衫,每个字写得都非常认真,马虎不得。他上课什么也不带,不像一些教授,一上课就是厚厚的教材放在讲台桌上。在郭绍虞的课上,一支粉笔就是全部。每次郭绍虞上课,一堂课结束了,一只粉笔也就写完了。对于郭绍虞的字,虞孝龙说:“他的字写得很轻,但也是到位的,不乱写,现在讲很有法度。”


潘伯鹰老师则是一个非常有“面子”的人。他上的是诗词鉴赏,专门讲授杜诗。每次上潘伯鹰的课,都看到他穿西装、打领带。写字的特点,虞孝龙用一个词便可以简单概括,那便是“龙飞凤舞”。


虞孝龙介绍,自己的书法风格追求空灵潇洒,流畅灵动,除了与自身性格密切相关之外,跟潘伯鹰的教导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虞孝龙的书架上,他找出了潘伯鹰的著作,一本泛黄的《中国书法简史》,他告诉记者,这本书购置于1963年,是一次培训时路过书摊见到的,读完以后“大彻大悟”,是他书法理论的重要启蒙读物。


1986年,虞孝龙患上了严重的突眼症,不得已封刀。丢下篆刻的虞孝龙心有不甘,便转攻篆书。比如,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的《庐山草堂记》,给虞孝龙极大启迪。




虞孝龙(右)在第二回个人书法展期间与王直(左)将军合影。


时间,在虞孝龙看来是一件很宝贵的东西。大器晚成的他,对于时间比一般人更加珍惜。


在同济大学就读期间,虞孝龙作为南下服务团成员之一来到福州后,便在这座城市扎下了根。虞孝龙工作之余,白天挤出时间看书,晚上练习书法。妻子身体不好,他还承担起了所有的家务以及照料妻子的重担。


他告诉记者,离休后的二三十年里,很多书籍都是在厨房看完的。“我非常珍惜时间,那些年我在公交车上看书,在厨房剥豆子也看书。”虞孝龙笑着说,“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我没有浪费任何时间。做学问也好,做别的事情也好,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能浪费。”


早期的虞孝龙,只是在老年人群体中颇有名气,大家都喜欢这个会写字也会篆刻的人。不少人夸他:“这老虞不错啊,不仅仅篆刻好,字也不错!”


虞孝龙,2012年6月第三回书法展与部分到场观展的榕城十老合影。


醉心书法艺术之余,他也为传承书法事业不遗余力。1985年初,他作为省文化厅派出的代表,负责主持老艺协筹建工作。从草拟章程到组织架构等,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三个月后,福建省老年书画艺术协会在省群众艺术馆举行成立大会,当年在福州于山堂举办了福建省老年书画艺术展。


老艺协成立后的第三年,又与福建日报社联合发起举办了福建省首届老年书法大赛。当时享有盛誉的老书家刘老苍、鲍乐民、姜潮源、萧心涛、郑鸿祥、赵玉柯、杨明远等都参加了比赛。


这还不“过瘾”,他与原省广电局副局长、省电视台台长雷普,相约当时活跃在各界的十名老书法家,创办了“福建榕城十老书法沙龙”。这群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艺术家,每月一会,每两三年开一次联展,至今仍在延续,成为书坛“常青树”。


值得一提的是,虞孝龙还曾积极推动出版潘主兰第一本作品集。虞孝龙与时任福建人民出版社旅游编辑部主编的友人许树基十分敬仰潘老的人品和艺品。1989年,两人闲谈说起,这位全国著名的诗人、金石书画家潘主兰始终未出版集子,流传后世,殊为遗憾。两人决意策划出版,并告知潘主兰,获得同意。


在潘主兰写给虞孝龙的书信中,多次提到作品集的相关事宜:“出版问题,细节很多,还要从长计划,一切赖你支持,不尽感激”, “出集事项,承大力帮助,至感”,“此事由你负责到底,非常感激,不知道要用什么话来说明”。


虞孝龙对联行书作品


经过几番折腾,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直至1996年终见成果,第一本作品集《潘主兰诗书画印》正式出版发行全国,书画界一时洛阳纸贵。


2001年,潘主兰与启功同获中国首届书法兰亭终身成就奖。那时候,潘主兰已经病重在床,当得知这个消息时,潘主兰的眼角落下了两滴晶莹的泪珠。


对于真心上门求教的书法爱好者,虞孝龙也都悉心指点,不计报酬,乐于做书法艺术传承事业的志愿者。


在虞孝龙离休后,曾先后在老年大学、省委党校开办书法课。他认真耐心的教学和对学生习作深入浅出的点评,深受大家欢迎。在他的学生中,有许多人成为我省老年书坛骨干,为普及与传承书法艺术、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实事。



虞孝龙对联行书作品


“书法艺术,既要阳春白雪的追求,更要下里巴人的普及。”虞孝龙反复强调。


近20年来,他在福州举办过四次个人书法作品展览。对于举办书法作品展览,他有着自己见解。


“自己写东西,要经过群众,经过观众来检验,来认证,自己满意不算,观众满意不满意才算,这样来看自己。”对于书法,虞孝龙如是说道。


虞孝龙的讲座在书法界受到普遍欢迎,大家都能从讲座的深入浅出的、通俗易懂的讲解中得到启发和收获。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描述过人生三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虞孝龙说,“任何艺术形式的发展都是这样的。只有达到了第三重境界,才有可能雅俗共赏。”


虞孝龙认为,雅俗共赏是每一个艺术家的终极目标。“国学大师启功是大学问家,但是他的文章很好理解,所以在我写的文章、上课的内容以及作品里,我也追求雅俗共赏。”


虞孝龙楷书四条屏


跟随虞孝龙近20年的弟子张佑荣告诉记者,先生身上有一股坦荡、随和、率真的人格魅力。他说:“余闲时间,我常往老师家跑,在老师家随意坐坐,或聊聊天,或说说字,涤荡心灵。出门后,一身轻松,再睁眼看去,另外一番景象。”


虽然已经声名远扬,但虞孝龙处处展现着他平易近人的一面。采访开始前,年近九十的虞孝龙走路已经有点颤颤巍巍,但他还是亲自到厨房为我们沏茶。采访结束后,他执意要现场写一幅字,只见他步履蹒跚地走到工作室,亲自研磨洗笔,然后写下“朗月清风”四个篆书大字,赠予我们作为留念。


虞孝龙在篆书心经作品前与书友交流


虞孝龙的弟子张佑荣说:“我每次上课离开的时候,虞老总是穿上鞋,把我送到门外,目送我离开。次次如此,年年如此。”


后来张佑荣才知道,不管是谁,只要是从虞孝龙家中走出的客人,他必定会送到门口。虞孝龙总笑着说,这是他的一种习惯。


虞孝龙楷书四条屏《念奴娇赤壁怀古》


“他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似乎能把每一天过成一样的人,没见过他过生日、春节或者其他节日与往常有什么差别。”平和淡雅,也是虞孝龙追求的一种境界。


“政治上要清白,经济上要清白,生活上要清白,交往上要清白。”这是虞孝龙送给弟子的24字“真经”,也是他一生做人的原则。


虞孝龙告诉记者,他的座右铭是“境由心造,事在人为”。这句话来自四川青城山上清宫天师洞灵祖殿的一幅对联: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他认为,人穷其一生各种经历,都是客观所选,但又离不开主观因素。成功、失败都是由人而起,人的因素是第一的。这道理不但书法如此,为人处世、学习工作均是如此的。不要过多的计较成败,况且没到盖棺定论的时候,也不能说成败。因此在这过程中,心的享受,心的快乐是最重要的,是金钱买不来的。


虞孝龙篆书横批


各方评说

(可上下滑动查看)

赵玉林(著名书法家):“求新多启发,师古得真传,探索吾曹事,输君独占先。”——2002年,虞孝龙举办第二次个人展期间,书法家赵玉林前往参观展览时现场即兴赋诗一首。


蒋平畴(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篆书“得力于邓石如,而渐向化境,……,疏宕与坚实,空灵与丰厚兼俱”。 “……,行草亦是如此,有乃师潘伯鹰之风”。


陈金春(书法评论家):其小篆宛若龙蛇盘游,血脉相连,筋骨老健,姿态备具;其行草犹如鸾凤翱翔,矫翼欲去,婉蜒轩翥,风神洒脱。观其整幅作品,内涵学养,外展风姿,令人赏心悦目。虽无色而具图画之绚丽,虽无声而富音乐之和谐;那些轻重浓淡的墨迹,抑扬顿挫的线条,显然就是他灵魂的舞蹈。


虞孝龙篆书四条屏《念奴娇赤壁怀古》


虞孝龙篆书中堂《浪淘沙北戴河》



代表作品

作品入编《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等多部专集,出版《虞孝龙书法作品选》《虞孝龙篆书乌山赋》《虞孝龙篆书大字本》等作品集。书法作品入刻河南翰园碑林、安徽淮河碑林、山东华东碑林等各地园林以及全国多处寺院。1987年参加美国丹佛市举办的中国书画展义销。1991年福州为日本那霸市援建“福州园”,特约题书上石多幅。1992年参加台湾举办的两岸美术观摩展览,并入选作品集。1997年以来在福州举办了四次个人书法展。


往期阅读

聚焦闽都文化,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


► “听竹斋主”余险峰:心融儒道释,艺绝画诗书

► “老蔌”陈叔侗:毕生文事尽丹忱,戮力史志留闽声

► “文艺界常青树”许怀中:似水流年山海情深,文学创作与研究同行

► “福州女儿”冰心:爱燃橘灯 闽都文脉滋润最初的“文心”

► “问耕斋主”王立根:戮力“闽语”潮头立,踏遍“文山”不老根

► “书生报国”郑振铎:生如夏花的一代才华 以文化传人为己任

► “闽都文化守望者”黄启权:白首志千里 编修传薪火

► “同光诗老”陈衍:谁知五柳孤松客 却住三坊七巷间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郑旭

编辑:林少斌



福州日报社微信矩阵

昵称
微信号昵称微信号
福州日报fuzhouribao福州晚报fuzhouwb
福州日报教育新时空fzrbjiaoyu福州晚报东街口dongjiekou-FZWB
福州日报HAPPY团fzrbhappy影像福州image_fz 
福州新闻网fzxww83762780homeland家园
homeland_ma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