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闽都大家|“老骥”陈章武:踏遍青山人未老

2017-08-05 福州新闻网+

人物名片Character card

▲陈章武

陈章武,笔名章武,1942年农历3月25日出生,因出生在闽江口外的白犬岛得乳名“白生”,祖籍莆田涵江江口镇岱岭村,中共党员。曾任福建省文联秘书长、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现为福建省作协、文联顾问。



“我登香山……发现在那残留枝头和铺满地上的红叶中,竟也有我在南方所想象不到的层次:金黄、橘红、曙红、猩红、赭石……北京城这彩色的秋林啊,终于使我明白:大自然并非只有一种绿色,也并非只有一种黄、一种红……如果有人问:北京的色彩如何?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1985年,陈章武的散文《北京的色彩》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入选全国中学语文教材。大家很快便知道了位于祖国东南沿海、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有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一晃20年过去,陈章武退休了。退休后“无官一身轻,有书万事足”的他,深居简出,一头扎进了自己的书房……虽然文学江湖觅不到他的踪影,但关于他的“传说”却一直回荡福建文坛。


近日,记者有幸在其住所首次见到了陈章武。陈老爱马,他把书房取名“骥斋”,其间摆放着俄罗斯水晶马、马踏飞燕、唐三彩战马、《骥》字书法作品等各种和马有关的物品。他的脾气也跟马一样“倔”:一生只写散文,一个年龄段只写一种散文。


陈老退休后“老骥伏枥,壮心不已”,通过这些年的“闭关修炼”,年过七旬的他焕发了人生第二春:在晚年,不但敢和“死神”较量,还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两次文学长征,不但参与了《走进海西》大型纪实文学丛书的编写,还历时16年、爬完百来座山后写就《一个人·九十九座山》。


“古希腊神话说,人生可分三个阶段:四条腿爬行的幼年阶段,两条腿直立行走的成年阶段,拄拐三条腿走路的老年阶段。但我十分荣幸,当前有了‘七条腿’走路的第四阶段。”谈及目前状态,陈章武调侃道:“今后还要进入坐轮椅的第五阶段,躺床上卧游天下的第六阶段。由于病痛,我比健康人拥有多了一倍的人生六个阶段,因此,我感到十分富有。”

陈章武


2010年,68岁的陈章武终于完成了他从52岁就开始写作的一大选题:《一个人·九十九座山》。该书总字数近39万,广受好评。一朋友看完评价道:“山外有山,爬不完的,永远是人类的梦想。章武和山的对话,选择的是仰瞻、亲近、皈依乃至感恩的文化姿势。”


谈起书名为何不叫《一个人·一百座山》时,陈老答道:“人生征途要爬山无数,而那象征最后一座山的‘第一百座山’正是我们自己。”当问及“征服了自己这座山没有?”陈老爽朗地笑答:“把此书出版,我算已征服了自己。”


谁能想到?他的这些成就,都是在退休后完成的,而且还是靠拄拐完成的。


2005年,陈章武退休了。但他并未闲着,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努力完成自己52岁时立下的志向:走遍全国的名山大川,并专门为山写一本书。至于为何要写这么一本书,是因为陈章武觉得,每座山都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精气神,每座山都是一个小社会,有说不完的故事、看不完的风景。


但是就在2007年,他被查出腰椎骨髓里有些多余的东西在压迫神经,造成下肢麻木、僵硬。也就在同年,一个作家毕生渴望的机会也出现了: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省作协联合组织采风团,开始“走进海西”纪实文学丛书的采写工程,要求走遍全省所有县市,每个县出一本书。


刚开始时,陈章武犹豫了。但这两场“文学长征”让他都不想放弃。视文学为第二生命的他,最终还是鼓起勇气、拄拐报名。从此,一根拐杖,从65岁开始,伴随他先后走进28个县市。然而就在即将跨进70岁门槛时,他摔了一跤,无奈坐上了轮椅。谁知他嫌轮椅太舒服,没过百天便把轮椅封存,代之使用助步器,照样参加采风团。至今已行走了近60个县市。


“我一直坚信:退休后的人生一样也可以迎来高潮。人生只要还在路上,路两旁的风景就会很精彩。”陈老边指着身旁60多册《走进海西》系列丛书边说道,一脸富足。


▲陈老喜欢马,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骥斋”。


陈章武是海的儿子。要了解其生命的韧劲和文学的追求,就要走进他的成长史。他和文学结缘的故事,在其讲述下,娓娓道来。


1942年,陈章武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在他懂事时,父母来到福清双屿小学任教。双屿是个小渔村也是侨乡,多数人下南洋谋生。村民大多不识字,好不容易请来先生,除了教书还得代写书信。彼时父亲常代村中留守妇女向海外亲人写信。“她们常常边讲边哭,好像面对的是自家的丈夫。等她们哭完了,父亲就开始边研磨边打腹稿。词语要达意,要恳切,还不能太沉重。”陈老回忆到。


父亲信写好,满意而去的村妇便会煮一碗满是鲜虾、海蛎的面报答,而母亲又常会把这些海味塞进小章武嘴里。那美味的海鲜面与底层人民艰苦的生活一起,深深地镌刻在他脑海里。他也第一次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上了小学,他的文学眼界便渐渐打开。小学里有两份印尼华侨寄来的华文报纸——《新报》《生活报》,他最爱看的是两报上的文学副刊。到了高小,陈章武这只在海边卷裤腿摸鱼抓蟹的“丑小鸭”,首次有了很清晰的“天鹅梦”:当一名作家。


“忽有一天,庙里清风扑面,四壁生辉,一位刚从志愿军复员返乡的王老师,带来了16部苏联小说:《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回忆起那一幕,陈老兴奋得像个孩子。


其中有两本他最难忘: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传记《奥斯特洛夫斯基》。两本书一对照,陈章武惊喜地发现:世上有种职业叫作家!作家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有滋有味地写出来便是小说。


“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陈老现场脱口而出背出了这段话。从那以后他立志,要像书中主人公保尔.柯擦金那样生活,要成为奥斯特洛夫斯基那样的作家。他也由此开始迈出第一步,写日记。



▲陈章武所著“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之《策杖走四方》。


陈章武心中一直有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对北大“有种既羡慕又怨恨的心情”,北大至今未去过,就算过校门也不入。这就不得不提他成为福建高考文科状元的事。


上中学后,他不仅阅读大量文学作品,也看《新观察》《萌芽》《漫画》等刊物。他不满足,还订阅了《人民文学》《诗刊》等刊物。而正是在《人民文学》上,他被郭风《叶笛集》、蔡其矫《福州西湖》的文章吸引,一种叫“散文”的文体让其沉醉。


书看多了手就痒。初三时,他在福清县报上发表了诗歌处女作。高二时,其小小说《王大伯进城》在福建文学刊物《热风》发表。不久,他的小小说《脸盆的故事》又发表在广州的《羊城晚报》上。在18岁高考前,他已有在公开刊物发表100多篇。厚积薄发后的文学创作热情,混着燥热的青春一起被点燃。其心中高耸的“文学火山”在他高考时得到彻底爆发。


很快他便迎来了高考。“高考前我还在看泰戈尔的《新月集》和《飞鸟集》嘞。”回忆起50多年前的那一幕,陈老笑道,语气依旧不紧不慢,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信洋溢脸上。


看到作文题目时,陈章武不禁笑了出来:此文最近刚写过,准备投给《侨乡报》。他几乎一字不漏地默写下来。高考过后没几天,他便接到喜讯:荣获全省文科“高考状元”,作文满分。然而一番等待后,他收到的竟是福建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由于父辈的问题,北大他没戏了。


他一度委屈得嚎啕大哭,从此也有了个心结:工作后数十次去过北京,没有踏进过北大校门一次。18岁的他牢记一个事实:要用双倍努力赢得别人认可。从此,低调做人、踏实做事,成了他贯穿始终的行为准则。



陈章武


陈章武永远也忘不了1978年春天。


那年,他被调到福建省文联的《福建文艺》编辑部。36岁的他从那天起,正式踏入文坛。他的文学梦重新被点燃,他开始使用“章武”的笔名,以示在新时期“推陈出新”。


此时的他,已有在南靖长达9年的基层生活经历:他当过临时校长,当过“赤脚记者”,当过“编外秘书”……拥有难能可贵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同时,在那个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风起云涌,大量文学作品井喷,而文艺青年们的学习热情更是井喷。


基层积累、省级平台,再加上文艺界“第二个春天”,陈章武开始迎来自己事业“第一个春天”。从1980年开始,《福建文学》在全国率先开辟涉台文学专栏《台湾文学之窗》,即由陈章武和杨际岚负责,反响巨大。1984年,他参与筹办了《台港文学选刊》,该书由时任省委书记项南亲笔题写的发刊词,问世后像一阵清风,吹遍全国。


也是在1984年,陈章武第一本散文集《海峡女神》出版,他正式圆了作家梦。为了书名,他费尽心思。在当年,“女神”没人敢用,生怕引发对美国“自由女神”的联想,被冠以“崇洋媚外”头衔。但陈章武用了。“当时我不喜欢沿用历代称谓如‘天妃’‘天后’,因为她们都隶属于男人,‘女神’就不一样,她更具有女性独立自由之精神。”他说。


以此为突破口,陈章武的散文创作进入第一个活跃期。1991年,其第二本散文集《处女湖》出版。1983年到1985年,他的《北京的色彩》《武夷山人物画》《高山矮林》等散文开始受到多方面的注目,如《北京的色彩》,不但好评如潮,还入选全国语文教材。


时光如水。 当谈及为何退休之后仍如此努力时,陈章武坦言:拄拐十年来,越发觉得生命可贵,时间紧迫。为此他给自己定下两条准则:可做可不做的事,不做;非做不可的事,尽可能提前完成。也因此,他常“吝啬”得闭门谢客。但他又异常“大方”,不但关注全省文学创作,为新人新作作序,还关注福州闽都文化的发展,陆续写了《家住黄巷十八年》、《从梅溪口到太平洋》等近20篇文章。


谈及未来,陈老笑而不语。只是写了一句罗马尼亚诗人的诗句共勉:“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我也要种好今天的苹果。”


各方评说

(可上下滑动查看)

郭风(原福建省文联秘书长、副主席,省作协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在对《北京的色彩》一文评论中说道:


这是一篇真正的散文,它具有散文的特殊的气质,它的“艺术魅力”,在于通过历史背景,作家的洞察力,发现了北京的色彩,又从色彩中发现世界:在那个受挫折的、荒唐的、乃至使世界迷失色彩的时间消失之后,我们的世界又回到生机蓬勃的、繁富多彩的、顺应天理和人情的日月中来,这是充满奋发和进取的精神力量。


何为(著名作家,原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在为陈章武《海峡女神》作序时写道:


一方面肯定“章武是个不倦的生活探索者,本书是可喜的起点。书中的许多画面洋溢着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另一方面指出“他的散文热情有余,精深不足。还留有一些新闻笔调的痕迹。”


宋志坚(杂文家)对陈章武三篇散文《尴尬》《主考官》《会海冲浪》评论道:


在这组手记中,我读到了农村教育界希望渗透着辛酸和辛酸哺育着的希望,也读到了这位分管教育的挂职副县长与希望和辛酸一起跳动的心。


石华鹏(作家)以《一轴万千风情的文坛艺苑人物画》为题,对陈章武散文集《东方金蔷薇》评价道:


这是一本有些“独特”的书:45篇散文,篇篇写人,而且写得都是文坛艺苑里的“大人物”……一一读下来,让人产生些许“后现代”意味的错觉,让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肤色不同气质不同装束的诗人、作家,在作者用此书搭建的这个宽阔的舞台上同时登台亮相,可谓蹊径独辟,万千风情......是一个心灵对另一个心灵的对话。有了对人物的“敬畏之心”和“感恩之情”,再加上彼此之间有了“心灵碰撞”,当这些文字在书页里呈现时,一切都显得那么高蹈而亲切。


杨健民(现任《东南学术》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在《章武读山》中对陈章武《一个人与九十九座山》评价道:


山外有山,爬不完的,永远是人类的梦想。章武和山的对话,选择的是仰瞻、亲近、皈依乃至感恩的文化姿势。通读一遍,觉得充满诗情画意,还蕴含哲思,文字也优美,看得兴高采烈,犹如也随之而漫游也。



代表作品

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散文集《海峡女神》《处女湖》《天游峰的扫路人》《仲夏夜之梦》《生命泉》《飞越太平洋》《一个人.九十九座山》《东方金蔷薇》《策杖走四方》《章武散文自选集》等。参与编写《作家笔下的福州》等。


散文《阳台》获1989年《人民日报》燕舞散文征文二等奖;《武夷山人物画》和《北京的色彩》分获福建省第二、三届优秀文学奖;纪实文学《西海固乡音》获省新闻奖一等奖;2009年,《京口三山》荣获中国作协主办《长江颂》全国游记征文比赛一等奖。1983年《武夷山人物画》发表,其中易名为《武夷撑排人》和《天游峰上扫路人》的两节,分别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选人小学语文课本;1985年,《北京的色彩》入选全国高中和初中语文课本,并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文学名作文库.散文杂文卷》。


往期阅读

聚焦闽都文化,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


► “劲骨青松”虞孝龙:朗月有清风 师古得真传

► “听竹斋主”余险峰:心融儒道释,艺绝画诗书

► “老蔌”陈叔侗:毕生文事尽丹忱,戮力史志留闽声

► “文艺界常青树”许怀中:似水流年山海情深,文学创作与研究同行

► “福州女儿”冰心:爱燃橘灯 闽都文脉滋润最初的“文心”

► “问耕斋主”王立根:戮力“闽语”潮头立,踏遍“文山”不老根

► “书生报国”郑振铎:生如夏花的一代才华 以文化传人为己任

► “闽都文化守望者”黄启权:白首志千里 编修传薪火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礼林

编辑:林少斌


福州日报社微信矩阵

昵称
微信号昵称微信号
福州日报fuzhouribao福州晚报fuzhouwb
福州日报教育新时空fzrbjiaoyu福州晚报东街口dongjiekou-FZWB
福州日报HAPPY团fzrbhappy影像福州image_fz 
福州新闻网fzxww83762780homeland家园
homeland_ma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