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闽都大家|“阳光画家”徐志坚:志在探索阳光语境,坚守艺术革新之道

2018-02-23 邱陵 福州新闻网+

人物名片Character card

徐志坚


徐志坚,1958年出生,籍贯江苏,福建仙游人。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1987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现任福建师大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综合绘画系主任、福建师大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彩墨画和综合绘画专业方向的教学和艺术创作。涉足多画种艺术创作探索,研发矿物水溶性“叠色昡彩”新颜料和色层分离绘画新技法,艺术创作多次参加各类综合性、专题性全国美展和国际交流展并获奖。


在福建画坛,一提到徐志坚,熟悉他的人谓之“多面手”。


他在大学任教超过30年,“教师”是他的第一职业身份;他勤于创作,主持2013中国印花税票绘画创作,成为建国以来第五位税票署名画家;他将革新的目光瞄准颜料和技法,曾终日和瓶瓶罐罐打交道,化身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他的创作从平面到立体,涵盖绘画、雕塑、壁画、浮雕、综合材料等艺术门类,无所不精。


《游目骋怀》,作于2015年。


徐志坚编著的“十一五”全国规划教材《壁画创作与设计》。


雕塑作品《乐坛六巨子》,作于2007年。


四年前,三坊七巷,一场主题为“一路走来——徐志坚阳光·彩墨作品展”拉开帷幕,极富个性的视觉图式传达出独特审美趣味。此后三年,“水韵馨荷”“大漠印象”系列新作接连捧出,始终不渝的是“心灵深处对大千万物与阳光的爱”。



徐志坚说,他画笔下的图像,源于心的思索,源于对阳光、空气和水的钟情。“不断寻求新的突破,成为我自寻烦恼的艺术之路。”在他的绘画语言体系中,他乐于在水墨空间里注入阳光,因为那是他的“挚爱”。


彩墨作品《童年的绿》,作于2014年。


近日,福州新闻网《闽都大家》栏目记者专访徐志坚。幽默、风趣而不失严谨的徐志坚对“阳光画家”之称报以一笑,“作为一种玩笑或愿望,假如今后真有这么一个特定地域的‘阳光画派’也挺不错,不过,这是需要许多人共同努力的一件事。”




徐志坚主持绘制2013版中国印花税票。


在徐志坚的创作生涯中,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大展并获奖,最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主持设计中国印花税票。


徐志坚说,2013版《闽构华章》印花税票的绘画创作,从响应征集、赢得遴选到接受委托、完成创作,共经历了3个多月时间。


税票一共九枚,面值分别为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图案分别是上杭蛟洋文昌阁、福州三坊七巷、莆田湄洲妈祖庙、泉州东西塔、南靖田螺坑土楼群、屏南万安桥、永安安贞堡、南靖塔下张氏祠和南安蔡氏古民居。


在这套名为“闽构华章”的税票创作中,徐志坚带着两位曾经是自己门下弟子的同事,组成画风、理念和谐一致的创作团队,以福建传统建筑为题材,力求体现八闽文化韵致。


2013版中国印花税票其中一枚,福州三坊七巷。


万事开头难。面对这项创作任务,徐志坚团队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将横平竖直、固有形态的建筑“搬”到限制尺幅的票面上,既展现建筑的传统风貌,又打破造型的思维定式。


经过尝试,他有意识通过大面积的留白强调建筑及其环境的外形特征和韵律美感,同时采取大疏大密的肌理变化,体现画面鲜明的节奏和层次,增强画面的装饰气息,突出闽地风物的清丽明媚。


2013版中国印花税票其中一枚,永安安贞堡。


“2013版中国印花税票共发行6550万枚,册本还作为国家相关行政接待和外访的交流礼品。”据悉,此前票面为画家署名的有四版,冯小红绘制的2003年版《中国的世界遗产》、2009年版范曾绘制的《中国古代圣贤故事》、周彦生绘制的《牡丹呈祥》和王焘绘制的2010年版《徽州古村落》,他有幸成为第五位。


2013版中国印花税票其中一枚,南靖土楼。


徐志坚为历史建筑题材的表现形式开创了新的视觉语言,在印花税票的设计风格和题材表现上,无疑也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他说,创作这套税票所采用的风格和技法,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对个人绘画语言构建和开拓不懈追寻的积淀形成,“视觉美的传达,需要个人艺术语言的革新创造”。


徐志坚举办个展,现场教学。


回望自己的艺术之路,徐志坚坦言“幸运”。虽然从小酷爱涂鸦,但彼时他从未奢望将艺术作为职业方向。针对自己当时的逆境,他学画的唯一动机,就是为了谋生。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庭出身不好,处境艰难,妈妈看到街边有人从事画像生意,或许可以谋得前程,就让我去学。”徐志坚回忆,他起初学的是当时流行的“炭精画”。到了14岁,经人介绍,他拜入当地名师卓家祺门下,才正式开始学习素描、色彩等基本功。


新鲜劲还没过去,一场始料不及的风波席卷而来,老师受到牵连。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学画入迷的徐志坚只能偷偷地带着习作去见老师,请老师点评。


对此,徐志坚感慨道:“当时坚持下去的动力很简单,就是为了生存,但同样能产生很大的动力,动力来自于逆境,这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


《洋洋俗音洋洋情》,作于2009年。


学习美术之余,徐志坚的文化课一点也没落下,他的数理化成绩也相当优异。因此在高中毕业后,他辗转来到自己的母校“仙游红卫小学附中(原)”,当一名小学美术和初中数学的民办教师,从此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


“艺术梦”也就这么被暂时搁置一旁,等待朝露降临。


恢复高考后,徐志坚如愿实现了内心的期盼,来到向往已久的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从此踏入心目中神圣的“美术殿堂”。


“很幸运能带着儿时的夙愿走到今天,应该感谢改革开放时代,它是构就我人生与事业的关键。”徐志坚说。


水粉习作,作于1992年。


大学期间,他对快捷、易干、善覆盖的水粉画情有独钟,也对造型和色彩作了系统训练和研究,并注重艺术修养的提升。很快地,一系列水粉题材作品频频参展,令他在画坛逐渐崭露头角。


水粉习作,作于1999年。


上世纪80年代初,首届福建省宣传画展览临近开幕,主办方遇到了一件急事:进门的主展厅还缺一幅“奔四化”主题的大画,时间这么紧,找谁合适呢?主办方一位领导想到了徐志坚。要知道,本届展览,他的合作团队就有近20件作品参展,兴许这个年轻人能帮上大忙。


“一接到通知,我就和他们说,你们找对人了。”徐志坚笑着说,当天,他立马上街买来画纸,在地上铺开拼接,拿起画笔,连草稿都没来得及打就开始上画,熬了两个通宵终于完成了。布展后,来宾们一看,画面上工、农、兵、学、商一群行进的队伍,人物形态各异,令人叫绝。


1982年,徐志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成为当时国家美协最年轻的会员之一。


徐志坚编著的“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水粉人物写生》。


在水粉画领域,徐志坚可算是标杆式领军人物。2000年前后,他将早期水粉系列画作编撰成教材,很快,在本省高校的专业课程中得到广泛使用。2008年,这本《水粉人物写生》正式在高校专业教材遴选中被认定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供全国通用。


徐志坚工作照。


徐志坚的艺术脉络从绘画探索上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水粉时期、重彩时期、炫彩时期、彩墨时期。他的创新、突破贯穿这四个阶段,其中最重要的两次突破性“发明”,当属矿物质闪光颜料“炫彩”和色层隔离技法。


他是一个爱思考和尝试的人,喜欢琢磨,哪怕与自己行业和生活毫无关联的问题,他把思考当成一种享受。但是,天马行空的自由发挥,并非毫无依据,“我从不玩忽,每次突破,我都抱以学术的态度认真应对。”


《雕塑》杂志主编、著名艺术批评家宋伟光认为,艺术家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一以贯之地坚守自己的固有图式,始终保持着图像逻辑的连续性;一类则时常转换其“图式”,不断寻找更加适应个人审美心理的绘画逻辑。而徐志坚显然属于后者。


重彩作品《白光系列》,作于2001年。


上个世纪80年代,引用粉质颜料着绘、背面冲墨的云南画派风靡全国,这引起徐志坚创新求变的强大兴趣。几经摸索,他成功实现高丽宣正面着形、反面主绘色彩的隐骨重彩画法,并把西方的色彩体系沿用在国画宣纸上,一改云南画派背面冲墨的单一格局,开创了“宣上水粉”的技法新体系,彰显其独特的重彩画图式理念。

重彩作品《古木斜阳》,作于2007年。


2007年起,为改善水粉色质干涩的缺陷,他研究了材质润度。他发现,滋润感是由视觉感受光波的推移扩散所引起,而水墨中水的流动性正是产生光波推移扩散的因素,水的流动感可以产生滋润感,光的发散一样可以产生这一效应。


炫彩作品《天池余晖》,作于2008年。


于是,他研制出以闪光矿物质融入水粉的新颜料,使画面具有推移扩散的滋润感,并将它命名为“炫彩”。在著名现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专家席扬看来,徐志坚让传统的水墨画“亮”了,而且“亮得瞠目、亮得雅致、亮得厚重”。


炫彩作品《小野清音》,作于2009年。


至于“色层隔离技法”的运用,也是爱琢磨的他“灵光乍现”。2011年秋季,徐志坚和友人去西藏自驾采风,看到开阔明朗的高原旷野,他忍不住深吸一口气,彼时他还在空气浑浊的车内。他很快意识到,通透的视觉可以感受新鲜空气。


“原来,在清新的空气状态下,距离很远的山峰也清晰可见,这就打破了我们原有的‘近实远虚’空间概念。”徐志坚开始考虑,通过色彩互不含混的隔离,创造物体形状的清晰界限,从而传达“清新”的视觉效果。就这样,“色层隔离技法”被开发出来,丰富了当代绘画语言的表现力。


色层隔离技法范例作品《又见春华》(山石更清晰),作于2015年。


2012年后,不甘于满足的他再次对颜料进行改良,降低浓度、稀化颗粒,使之成为一种薄性的矿物闪光色彩,画面更显淡雅清丽,并由于色层隔离技法的研发,可以不再依赖水粉对背面冲色隔挡,使新一代颜料展现出不附粉质的色韵。


色层隔离技法范例作品《暖阳》(物体更清晰),作于2014年。


同年,他又根据光的余色现象,研制出具有互补关系的双色叠加颜料,“一笔下去自然形成两种颜色”,并称之为“叠色昡彩”。


一字之差,内涵却有所不同。对此,他解释道,如果说“炫”字仅仅代表闪光的含义,那么“昡”字则可理解为光的内在结构。友人曾评价说,“从他身上,体现出科学态度和开拓精神,还有一种敬业与智慧。”


徐志坚认为,如果说绘画艺术要为生活做点什么,那么以一种视觉的信息传递大自然的阳光和空气,无疑也是一种价值,这是他研究绘画新材料技法的初衷。


叠色昡彩作品《荷趣图》,作于2015年。


“艺术发展到现在,不管从绘画语言上、或是材料使用上,要作出有效的突破真的很难,要花很多脑筋。”徐志坚表示,材料语言的创新与开拓是今后美术发展的一个主方向,将材料语言与个人的内心图像进行对应,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契合点,也就找到了表达艺术思想的途径。


身处新时代语境下,徐志坚也肩负当代画家应有的历史使命。他始终不渝地闯荡在中西融合的道途,为民族文化注入当代意识。只有这样,在第三次全球化浪潮背景下,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艺术的关怀才能最接近人心,并使人们因美的存在而更加热爱生活。


彩墨作品《天边家园》,作于2017年。


《承古开今汇群贤》,纪念近代文学家、翻译先驱林纾先生,作于2012年。


各方评说

宋伟光(《雕塑》杂志主编、艺术批评家):艺术是时代的精神索引,沿着索引,我们会体会到每一时代与人类情感相吻合的形式;体会到理性、非理性,意识、潜意识下所产生的审美感知。而徐志坚提供的“索引”不仅是他心理的路径,也是对中国当代水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思索与贡献。他的图式逻辑,反映出的是他从客观观察到主观提取,从意向思维到意图实现,从视觉感知到触觉通感的逻辑。他把对光线的理解和认识引入到水墨艺术的表现之中,从而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经验。徐志坚的绘画是个体精神与社会认知的集合体,因为他能够恰当地把握住艺术同自我,艺术同社会,艺术同精神,艺术同物质的守与变的物我关系。


席扬(原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现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专家):“张力”,这是个能让人提气凝神、并与“创新”毗邻的概念,徐志坚甚是喜爱。他用自己的艺术创作持久地对之进行阐释。在徐志坚这里,“张力”有时是冲破俗念的异想,有时是改变常规的乖张,有时又会是古今中外在有意并置中呈现的惊诧效果。显然,徐志坚是把“张力”当做“创新”般加以款待的。也许,徐志坚更多地是喜欢营造一种富有“张力”的状态或氛围,诱使观赏者进去,与他一同完成那些画作背后的未竟世界。“张力”的接力过程,是充满魅力的。


林公翔(美术评论家、福建省美协常务理事):徐志坚显然是一位深层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又同时具有理性思考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是抛弃源远流长的历史线索,也不是对传统的简单的图式继承,而是形成了具有个人思考兼具时代感的图像表达;他的作品不是无原则大刀阔斧地解构传统,而是创造性地认识传统,从传统中汲取当代人喜闻乐见的视觉经验,但又不屈从于媚俗化娱乐化的倾向。材料的言说和艺术的坚守构成了徐志坚艺术创造的双翼,他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中西,在方法上追求表现性,在色彩上追求视觉性,在笔墨上追求可控性,在主题上追求多样性,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笔墨造型与西方块面表现的融合与超越。


黄丹麾(博士、研究员、中国美术馆馆刊编辑):徐志坚的绘画无论是从材料还是从题材来看,都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倾向。在材料的使用上,他先后在油画、雕塑、壁画、水粉、重彩、炫彩、彩墨多个领域进行了实验与创新。在题材表现上,他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画科上均有涉猎与建树。徐志坚的绘画作品以幻化的意象与炫目的色彩直指观者的心灵,这种视觉图式与绘画语符因其新颖与独创,所形成的视觉张力有一种审美震撼的效能。


《城里的月光》,作于2013年。


代表作品

撰写出版国家高等教育“十一五”全国规划专业教材两部:《水粉人物写生》《走进壁画——壁画创作与设计》。主持完成2013年中国印花税票“闽构华章”绘画制作,成为建国以来第五位税票署名画家。


往期阅读

聚焦闽都文化,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


► “愚耕斋主”王兆乃:躲进画室成一统,愚耕山水铸“大鼎”

► “麟祥斋主”张天金:“章”驰有度 “草”破天惊

► 林公翔:澄怀观万象,“意园”品闽艺

► “恬澹斋主”潘秉超:虽无“超群秉赋” 常觅“高远意境”

► 唐承华:行走自然记录灵魂感悟,跨界表达艺术中的“中国精神”

► “船政文化守望者”林樱尧:怀赤子之心考证史料,盼新人“知音”接棒

► 林海平:“胸有成竹”闯艺海  “高风亮节”慰心平

► “仁山人”林大岫:守大爱“惠风和畅” 沐丹青“岫色可餐”

► “长乐山翁”陈冷月:常有诗书振腹 谁言冷月无声

► “八闽书坛泰斗”陈奋武:胸凝正气,翰墨飘香

► “章草大家”黄宝春:遥对先贤探古意,痴迷翰墨出奇峰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编辑:林少斌

监制:林敏勇 刘必泳


想了解更多关于福州的那些事?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福州新闻网

福州市委市政府主办

福建省重点新闻网站


 掌上福州

苹果手机版

看新闻都用它


掌上福州

安卓手机版

看新闻都用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