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治愈露营》:走过山河湖海,一起仰望星空
学院奖报名请扫描文末二维码!
现代社会是一个极度快速膨胀的社会,旅行变成了闲人的标志,宠物变成孤独的全部寄托,“我”已不再是在阳光下看蚂蚁搬家的“我”。我们处于生活的漩涡中,但似乎我们早已忘记了生活到底是什么。
《一个人的治愈露营》是韩国一位拍摄出行露营纪录片的个人独立导演——AHNGAMDOK自己出镜、拍摄并剪辑的一部小众类型纪录片——“野营电影”,其按季节出行拍摄并上传至视频平台,每集大概四十分钟左右,该纪录片记录主人公独自开车带上小狗安妮去不同的地方深入大自然野营,拍摄其在野营过程中与环境的交互,展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同时也展示主人公的生活方式。契合了观众对于“慢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别人私人生活的好奇,《一个人的治愈露营》通过结合“慢生活”的内容和私纪录片的形式来缓解现代城市人群社会压力下的精神危机。
影片给观众描绘了一幅普通人都会向往的独处时光。不仅画面和音乐给城市奔波的人们一种治愈的抚慰,更是给孤独的城市人类传递一种独处的生活美学,拉近“我”与生活的距离。其影片视听语言的唯美、情感温度的治愈力以及人生哲学的表达为人类描绘勾勒一幅看得见的诗意栖居大地的理想生活方式图景。
Part01
影像视听-“人与自然”
《一个人的治愈旅行》中男主人公踏上野营之路,是主动将自己与城市短暂隔离,切断琐碎之事的烦扰,将自己一段时间交给灵魂和自然的交融沟通,整个影片当中没有任何解说词,全部是原生态的大自然环境音、主人公和小狗对话的声音以及轻快应景的音乐。
《尼莫山》一集中,在远山对面支起的帐篷和山峰形成鲜明对比,是原始生态与人类文明的交融。《下雨》中,雨水打在树叶上淅淅沥沥,晨间雾气弥漫,声画有机结合描绘生命生机的图景,《湖光山色》一集的画面中主人公坐在湖畔的摇椅上看湖水平静荡漾,听山谷悠扬的风声,阳光在湖面奔跑,大树在白云上舞蹈……置身于大自然的广阔之中,人生显得很短暂很渺小,这应和了海德格尔的“此在-澄明”理论,他将自我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与历史、天地相联系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东湖海边》对于大海的海浪声进行放大和噪音处理让观众身临其境,仿佛也在大海边观看潮起潮落,海边放的烟花、海面上的圆月,与城市的景色进行对比,弥补城市人类对于自然景色观赏的欲望。
人与自然本是一个整体,按照黑格尔去世后至当代哲学家们认为的“哲学是讲人与世界交融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学问”,它们不应过多保持距离,而应始终保持联络彼此和谐共存。但当代发达的城市,这种人与自然的距离体现得更为明显。虽然看似富丽堂皇,却仅仅是由钢筋水泥所构建的“城市森林”,将人与大自然的联系牢牢地分隔开来。现代化社会的高速发展,除了科技发明的日新月异之外,并没有关注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而是越来越疏离,渐行渐远,甚至今天几乎隔绝。
翻译:“夜空中像这样看不到的星星有很多”
大自然能够治愈我们内心局限的不快,逃离出城市的喧闹,走出无限循环千篇一律的日常。我们以尊重和爱的态度和大自然进行有意识的联络沟通,不仅能够协助自然能量的传递,也在不断接收着来自大自然的恩典与祝福。
Part02
情感治愈-“人与动物”
《一个人的治愈旅行》中一个重要主角是男主人公的小狗——“安妮”,旅途之中常驻嘉宾仅有一人一狗,男主人公与小狗的互动是治愈旅行的一个重要看点。看到美丽的风景,第一个分享的对象是“安妮”,吃到好吃的美食,分享对象依然是“安妮”,和“安妮”一起在草地上奔跑,一起在小溪里嬉水,在公路边发呆,在炉火旁品尝刚出锅的食物,在盏盏油灯的光影中舞蹈,摸着“安妮”的毛讲述自己的故事,在黑夜安慰“安妮”对其他犬吠的恐惧……
影片中人与动物的关系甚至已经达到了人与亲密的人之间的关系,将人与动物关系上升到人与人的同等高度,观众看着画面并不会感到独身一人旅行的孤独感,反而更多的是一种温暖的和谐美感。从噼噼啪啪的火焰、烟花、油灯以及食物的烟火气息、夜色中小狗“安妮”闪烁的眼睛,传递着纪录片从人类本身出发表达平凡的温暖和感动,并且治愈人心的义务职能,是屏幕两端情感温度的传递。
人与动物本身的情感地位并非驯化关系,但随着科学发展,人类对动物的驯化一直没有停止,而驯化的过程本身是人类将自己放在了“主体-客体”在世结构的位置上,人类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世界万物为客,世界万物只不过处于被认知和被征服的对象的地位,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富有极强的对象性。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说: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
如果有一天我们人类能够放下自己的身段,弯下腰去认真俯视一只蚂蚁,昂起头去认真仰视一只飞鸟,停下忙碌奔波的魂灵去注视每一个寄居着自由充满野性的精灵,那么我们也许不会再被眼前的琐碎烦恼剥夺鲜活的生命。
Part03
人生哲学-“人与自我”
《一个人的治愈旅行》中主人公选择踏上野营的旅程实际上是踏上了对于自我探寻的道路,他与山、河、湖、海、小虫以及他的小狗“安妮”的对话本质上是与自己的对话,是自己在问询自己真正的内心。
“虽然世界很难,但是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吃自己想吃的东西,我感到很幸福。”
主人公在每个旅途当中都会带着各种各样的油灯和蜡烛、香薰,以及冰块和威士忌、啤酒,这些都是一些意象,每点燃一盏油灯仿佛就是仪式感的迎接了又一个夜晚,对塑造主人公形象以及传递导演描绘的理想生活场景具有极大的作用。
《星光闪闪的秋夜》中主人公在电影前的静默和专注默认了时间的流逝,也呼应了当下城市人类对于“慢综艺”、“慢直播”、“慢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自己一个人充满仪式感的做每一顿饭,珍惜的对待每一种食材,影片当中主人公对食物的影像把控也做到极致,色彩明暗、镜头的调度和切换以及同期声的干净利落足以把观众带入进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
《山海所在的江华岛》中,主人公独自去寺庙祈福,庄严肃穆的寺庙钟声和诵经声更加衬托出自我空灵的境界。每个人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并不相同,但影片所塑造的独处时光是每个人所应该追求的,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是一个给大脑清理放空的过程,为有限的空间扩容的过程,在压力巨大的社会的扭曲之下,保持最初的“本我”,躲避时代同质化的巨大浪潮,建构一个健康的精神生态。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但异化的现代人不会思考了,不会去思考自己是谁,自己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宛如一个空壳活在世上时,该用什么来证明我们的存在呢?在诱惑面前,人们很快就会忘记自己的本质,一味服从社会的安排,成为别人利益的牺牲品。人们的悲欢各不相同,但对于内心深切的孤独感却全都相通。一个整日热热闹闹的人一定不会有时间与内心独处,思索真正的需求,一旦当生活发生变故时便难以与孤独相处,直视灵魂深处。
自我意识是人类精神活动最基本的、最简单的、最直接的表现因素,它是主体意识产生一切行为活动的出发点和基础点,人类的精神活动可呈现多种状态,正常或反常、内在或外在、高等或初等,均受主体意识的演变而来,每个阶段的主体身份无法得到有效确认,产生的焦虑情绪演变成了主体身上最明显的精神问题,从而导致他们迷失自我,找寻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Part04
“一起出去走走吧!”
目前《一个人的治愈露营》从八月开始更新了八集,八集中每一集的地点不同,片名不同且表达的主要生活意义也不同,但都是主人公想要分享传达给观众的自然美景、理想生活方式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思考。整个纪录片画面色调清新治愈,音乐缓慢轻盈伴随大自然的声音带给观众极度舒适感,区别于现在很多浮夸的短视频以及刻意做作的“慢生活”综艺节目,《一个人的治愈露营》没有任何商业营销和背后的资本运营,从拍摄到出镜到剪辑全部是导演一个人自己完成,给观众讲述了他自己的生活哲学。
人与其他万物之间具有普遍联系,互生互存,一损俱损。《一个人的治愈露营》简单的两个主角,却反映了人类与外界万物之间关系的命题,影片当中所展现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中的审美的表达符合人类自我意识中发现美、感受美的主题,这些影像的主旨体现了现代人期待缓解精神危机的诉求,也表达了人文关怀思想,对精神生态的建构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希望现代人能走出精神困境的枷锁,被美感化,营造人类理想状态下的和谐精神生态。
“我们走,我们去看月亮吧!”
第十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报名页面!
报名后组委会将反馈PDF文件到您的邮箱,届时可打印报名表。
▼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地球之盐》:黑白影像背后的地狱与天堂
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文献影像中的国家记忆
刀锋出鞘!总台纪录片《刀锋》真实再现长津湖战役全貌
CDRC×微博一周纪录片报告|梦想与现实如何抉择,倾尽全力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
《面具之内》:倾听“伪装者”们的故事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杨博雅 陈朵儿
编辑:翟 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