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需要主张,来选出你的“2016年度好书”|社科类

2016-12-02 罗东 新京报书评周刊

微信ID:ibo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半个世纪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这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的完整中译本终于到来。阿伦特揭开了现代性和人类的另一面,恶的化身或许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普通执行员。这或许,便是官僚科层制度的力量所在,能将一个温顺而严守纪律的职员,变成一个执行“恶”的平庸人。柯林斯同样在《暴力》中说,是官僚科层制度通过纪律和严格的训练,克服了“暴力”执行时的恐惧和紧张,使得大规模的暴力得以发生。

 

然而,如果破坏这样的制度,后果却更可怕。那些突破官僚科层制度的政治领袖,直接指挥和控制每个人,将每个人政治化,带来了沉重的历史灾难。官僚科层制度,如果不能以人本身为目标,不能建立在自由、平等和民主等现代基本精神之上,将可能像任剑涛先生所说,偏离文明主流和现代化方向,而这正是他的《公共的政治哲学》的题中之义。

 

阅读需要主张,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一直在关注普通人的境遇与公共生活。年终了,我们初选了包括它们在内的十本社科类图书,邀请你来参与评选。我们需要你的选择。



尊严不来,或许平庸也“恶”

| 2016年度好书之社科

 

撰文|新京报记者 罗东


1

《寻求有尊严的生活:正义的能力理论》

作者:玛莎·纳斯鲍姆

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


国家经济的增长,是否一定会带来成员有尊严的生活?否。这大概已是一个共识,但回答颇为模糊,而如果把问题打碎,人在现实中能做到什么,能成为什么,能拒绝什么,又可以得到哪些真实的机会?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


现在,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出现了——“人类发展理论”或“能力理论”。纳斯鲍姆是其佼佼者和倡导者。纳斯鲍姆提出,我们的生活品质关涉到非单一的因素和维度,不仅是集体或平均的经济数据,而生活和奋斗本身也充满了复杂性。


但长期以来,唯一主导世界发展走向的却是经济增长与竞争,尽管GDP每年可能都在增长,但却始终有相当比例的民众无法自由地接受基础教育,没有平等地享有医疗保险。纳斯鲍姆不认为这样的方向是在进步,而实际上忽视了最根本的对尊严和体面的人性需求,因而通过深讨“能力理论”的哲学渊源和现实脉络,在承认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向我们论证了它的普遍价值。


2

《公共的政治哲学》

作者:任剑涛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6年6月

 

“公共”的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不太陌生,但同时却是一个严肃的政治哲学概念。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公共”和“公共性”被混淆,似乎一切的政治体制都由于提供了必要的一些公共服务和产品,而被误读为都具备公共性质。


任剑涛的《公共的政治哲学》是汉语学界首次对“公共”进行系统研究的政治哲学著作,而现代的“公共”,严格意义上是一个基于自由、平等和民主等政治原则基础之上的概念。这意味着,并非一切政治体制都是公共的。全书从梳理公共的不同研究进路着手,指出相关研究尚未能探入公共的堂奥,强调了从政治生活本质上揭示公共的核心,而这些正是中国追求现代化的方向。 


3

《关于爱国:论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

作者:毛里齐奥·维罗里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4月


熙熙攘攘的城市街道,见证了我们时代的狂妄与喧嚣:不顾法律约束而以“爱国”的名义打砸日产车、冲向麦当劳阻挠或谩骂食客。我们历经这些年的公共讨论,形成了朴素的观点和反思,爱国主义既可以在动荡时期凝聚力量,但也可能催生偏激的、冲动乃至违法的行为,站在集体情感的制高点而罔顾法律和他人利益。


但普林斯顿大学的荣休教授维罗里却说,我们的思维方向可能就错了,爱国的集体情感不存在好坏,而不过是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搞混淆了。爱国主义的基础是现代共和思想,具体而言,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基于自由、平等、权利和义务等基础上的政治认同,同个人主义和国际主义是相容的。但民族主义却带有独特性、同一性和排他性,偏激的冲动由此而来。


4

《中国“近代知识”的生成》

作者:高柳信夫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6年3月

 

地球是圆的,但对中国儿童而言,是什么时候成为一个常识的?清末的知识分子如何确定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汉文字在数千年前就形成了,文字作为载体的史料基本上完成了中国历史的记述,而考古学是如何被引进的,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些久远的“知识”,在今天显得很理所当然,而被忘却了它们的形成过程和逻辑。近代史上,更确切地说明末以来,中国在西方文明面前遭受的挫败引发了一场持续的变革。经历清末、民国和共和国早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被给定的环境中既要适应环境又要改变环境,在多重力的作用下对中国近代做出了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高柳信夫等日本学者,以研读文本的基础性研究对近代中国做出了他们的观察。这本论文集叙述了朱光潜、辜鸿铭、胡适和张君劢等人的学术研究,涉考古学、美学和地理学等学科。阅读这本书,既可看到26岁的李泽厚批判朱光潜美学唯心论的历史场面,还可看到辜鸿铭用爱默生注释孔子,以1860年的《生活准则》(The Conduct of live)作为《中庸》英译书名的开头。这些在今天看来是趣闻的史事,同学科知识和知识分子一起,折射了一个复杂而变动的时代。

5

《暴力:一种微观社会学理论》

作者:兰德尔·柯林斯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6月


从家庭暴力、校园暴力、基层执法者暴力到街头暴动,再到恐怖袭击乃至中东动乱,很难望到尽头。即使不曾切身经历或亲眼目睹,也躲避不了它们被记录成文字、图片和视频,借助各种传媒跨洋越海而抵达到我们的眼前。


但就在我们感叹暴力何以这样多的同时,柯林斯却抛出了一个看起来很奇怪的观点:暴力实际上没有那么容易产生。暴力的实施者需要克服自身的恐惧和紧张,否则暴力不能顺利实施。柯林斯从微观社会学角度出发,借助视频录像、民族志调查,近距离研究暴力真正发生时的情况,引导读者进入真实而令人不安的人类冲突世界,进而揭示了暴力动力学,解释了为什么暴力通常会是对弱者的暴行、为何通常会在众人面前进行仪式性展览,或进行秘密恐怖袭击和谋杀;以及为什么少数人能够操控暴力。原因就在于,施暴者训练出了各种策略和技术以达到目的,比如远距离攻击,避免面对面的冲突产生的紧张,或秘密攻击或偷袭。事实上,军队和警察所规训的纪律,同样是可否自身紧张和恐惧的一种现代官僚方式。

 


6

《依然谨慎的乐观——法治中国的历史与未来》

作者:江平
版本:后浪/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年5月

 

江平先生一直关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依然谨慎的乐观》一书是近年来演讲、访谈、会议发言等言论的汇编,阐述了他法治思想的核心观点。


严谨的反思精神,仍然是作者的基本姿态。全书共分为四辑,包括改革“深水区”、法治进程中的司法改革、建构政府市场社会新型关系、建立法治市场经济等内容,所收文章结合事例介绍了现代国家、社会和市场运行的基本原则常识。但这些常识,在当下中国的普及和实践仍然面临一些难题。

 


7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作者:汉娜·阿伦特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6年10月

 

阅读汉娜•阿伦特,离不开理解“平庸的恶”或“平庸无奇的恶”,而这一概念占据了她思想系统的重要位置。是阿伦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中揭开了现代性和人类的另一面,那些恶的化身或许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普通执行员。


这是一本颇具争议性的著作。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阿伦特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断定被人们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的这个人,实际上并不拥有深刻的个性,仅仅是一个平凡无趣、近乎乏味的人,他的“个人素质是极为肤浅的”。



8

《马克斯·韦伯与德国政治:1890—1920》

作者:沃尔夫冈·蒙森

版本: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6年10月


马克斯·韦伯在思想史上获得了崇高的地位,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的重要思想家,但他的一生却又存在内在的矛盾。在“一战”中出于德国利益稳步推动“体面和平”的实现,却被自私的政治领袖葬送;在魏玛制宪中期盼卡理斯玛威权领袖重振大国荣耀,却未料到会是纳粹主义的兴起。


是韦伯何时转变了吗?长期以来,人们不敢承认和面对矛盾的韦伯。但在蒙森看来,韦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热忱的自由主义者,却也是一个坚定不移的德国民族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在这本书中,蒙森厘清了韦伯这两个看似矛盾、相悖的立场之间的重要联系,呈现了一个真实的韦伯,一个始终追求自由却也存在自身局限的思想家。在这本独特的韦伯传记中,出现的是一个全新的在帝国主义、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徘徊的韦伯。

 


9

《生死民主》

作者:约翰·基恩

版本: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年10月


英国脱欧和美国大选,使得民主被再次推到讨论的风口浪尖。不可否认,在人类历史上,民主发展过程可谓历经曲折,时常展现脆弱一面,但阅读基恩的《生死民主》却仍将感受到这一古老的制度仍然值得热爱和推动。


基恩是一名严谨的政治哲学家,他在这本书中向关于民主的起源、含义和当代意义的传统观点发起了挑战;描述了民主诞生时千差万别的历史背景;追溯了民主不断变化、备受争议的含义;解释了现代民主为何以及如何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传播。民主的前世今生,就在这些鲜活的历史时刻得以呈现,尽管饱经风霜,但也走向了更加尊重平等与尊严的民主制度。



10

《大宪章的历史导读》

作者:威廉·夏普·麦克奇尼

版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


英国的《大宪章》,在1215年6月,第一次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权力,成为了后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但直到二十世纪,对《大宪章》的认识仍然粗糙,而改变这一局面的是二十世纪的苏格兰学者麦克奇尼。


他在《大宪章》700周年之际写下了鸿篇巨著《大宪章:文本评注与历史导读》,而本书则是它的历史导读部分。全书介绍了1215年、1216年、1217年和1225年四个大宪章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各自的内容和彼此间的关联,对其形式、内容、性质、价值、缺陷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包括爱德华一世对大宪章所获成果的巩固。尽管《大宪章》遇到过一些争议,但它奠定了法律对权力的规制和限定,影响现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建制至今。


书评君邀请您为我们的社科类年度好书投票。

点击即可投票(可多选)。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新京报记者 罗东;编辑:户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扫一扫,赏给书评君一个可爱多?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中年人丑态 | 丢书大作战 | 《比利·林恩》| 川普 | 朴槿惠 | 哈利·波特 | 《黑镜》 | 独生小孩 | 秋季好书 |《西部世界》| 黄永玉 | 鲍勃·迪伦 | 高房价 | 追风筝的人 | 胡适 | 钱理群 | 竹久梦二 | 校园性骚扰 | 电影审查 | 抑郁症 | 荒木经惟 | 沈石溪 | 傅雷之死 | 少年读经 | 老舍之死 | 心灵鸡汤 | 帕慕克 | 龙榆生 | 奥兹奥威尔 | 阿列克谢耶维奇国学 | 民国试卷 | 弟子规 | 小王子 | 《红楼梦》



点击图片

购买文艺而有力量的《诗光年日历》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