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人都能找对象,你为啥不能?

2017-04-03 高游 新京报书评周刊


要说近几年强势“崛起”的新词汇,“单身狗”肯定算一个。


这个词本身的调侃意味把单身者放在了一个被同情、被嘲讽的弱势地位。网络上随处可见恩爱情侣们洒的恩爱狗粮,单身者们屡屡中枪。父母、亲戚关切的询问也总把单身者们置于尴尬境地。公共舆论的潜台词是:要想过上幸福完满的生活,当然要走入婚姻。别人都能找对象,你为啥不能?


而与此公共舆论相反,选择单身、选择独居的人却不减反增。城市里的单身者越来越多,于是感受到单身压力的群体也在扩大。为什么单身者总会感觉被暴击?如果你选择单身生活,如何面对婚姻制度强大的同化能力?悠闲的春日假期,不妨花几分钟,跟书评君一起思考一下这个事关终身幸福的命题。




撰文   |   高游


因为单身

其它人生价值也被忽略了


不愿承认儿子是个废物的母亲

又在催逼着他

找个对象了

 

在妈妈又一次催着我找个对象的之后,我写了上面这首短诗。她在微信里和我说:“有时间出去走走,有合适的处个对象。”

 

我妈妈不常劝我找女朋友,大概每两月一次,比较来看这样的频率不高,而且每次也就是寥寥几个字。虽然我知道隐藏的含义还有:早点儿结婚生孩子。以现在的社会风气来讲,我应该庆幸自己是一个男儿身,这个话题对于许多女孩子来讲就像悬在头上一把剑,你都不知道和谁,在什么时候聊天时被人把拴着剑的绳子剪断,给扎得脑袋开花。在她们眼里我妈大概已经算是“别人家的妈”了。

 

饶是如此,当我听到这样的话还是气得不行:

 

“成家立业,没啥不好的。”

“别人都能找,你为啥不能?”

 

这种愤怒的情感体验和自己或者别人遭受到某种不公时的体验类似。哲学家玛莎·纳斯鲍姆分析说,情感中有理性的成分。细细察之,我想我是受到了某种歧视才会如此。


家人、亲戚的催促,令单身者感觉“单身”仿佛是异类、失败的代名词

 

歧视不只存在于法律和社会之中,家庭内部或许更多。最简单的例子便是“重男轻女”——当家长有权力分配基本生活品或者诸如教育机会等权利时倾向于优待男孩子。在女性主义者们充分参与了性别正义问题的讨论以后,政治理论的一大收获便是:家庭是一种政治组织,而不是与正义无关的“私人领域”的一部分。

 

或许家庭内部的歧视给人带来的伤害层次更深,影响更久。我知道我并没有做错什么,也确信自己的个人价值,但在愤怒之余还是产生了沮丧与挫败之感:

 

答应着妈妈要找个对象的我,

像做不出数学题的孩子,

气得埋头大哭了。

 

那天晚上,本想趁着静谧的夜幕降临,享受美好的阅读时光的我,为这一条信息所搅扰,手上的《柏拉图对话录》再没看下去一个字。我想这感受很多人都有过,因为单身,你其它的个人努力和人生价值都可以被忽略或抹杀掉了。


说来也巧,与“希腊三哲”中的另两位不同,柏拉图终身未婚——苏格拉底有一个为他的死难过很久的老婆,而亚里士多德娶的是一位富家千金。

 

柏拉图从28岁开始游历四方,直到40岁才重新回到雅典,旅途中是增加了见闻,或许也错失了结婚的良机。


《单身社会》

作者:  克里南伯格 

译者:  沈开喜

版本: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年2月 


我这样出身小城的北漂,在一定年龄之前须以学业为重,不准谈恋爱,过了“高考”那道坎,又开始感到迷惘,整个大学,我都在解人生意义这样的谜题,终于有一点儿端倪之后,又和柏拉图似的开始游历四方,到处闯荡。这样的情形之下,保住几个常见面的朋友都难,“有合适的(对象)找一个”听来简直像“何不食肉糜”。

 

单身本身并不是问题,随之而来的挫败感、不被承认以及遭受到的不公正对待才是。就拿柏拉图来说吧,既然他是单身,为何不把他开除出最伟大的哲学家之列呢?和他一起从名单上勾掉可能还有洛克,康德,休谟,莱布尼茨,笛卡尔,嗯,也不要漏掉斯宾诺莎,尼采,叔本华,维特根斯坦……在这方面他们倒一点儿都不孤单。

 

人们在抹杀单身人士的价值之时,岂不是和勾掉这些哲学家的名字一样草率吗?即便这种推到极端的情况在生活中不多,人们还是下意识的认为就算单身是一种好的生活方式,总归不如成双成对。



一元主义

单身歧视与其他歧视一脉相承

 

对单身人士说,“嘿,朋友,赶快找个对象吧。”似乎挺正常的。而如果有人对情侣/夫妻说:“嘿,朋友,赶快分手/离婚吧。”则非得被打个鼻青脸肿不可。同样的逻辑因为背后的假设不同带来了不同的效果——需要说明吗——认为单身是不幸的,劝人找对象是对人的关爱,认为有伴侣是幸福的,劝人分开则是在期待他人不幸。

 

偏见!

 

认为单身一定不幸福,进行规劝,或许还有善意的成分。认为单身一定是存在某种身体残疾或者心理缺失,或者脾气暴躁,或者穷困潦倒,或者是同性恋不敢公开吧(带着嘲讽似的笑)则充满了无知与恶意——就像见到东北人就觉得是混黑社会,能喝大酒,见到河南人就要看好小孩儿,见到新疆人就要提防被讹诈和偷东西一样。

 

像黑人、同性恋、女性等群体一样,单身人士遭受着这一脉相承的歧视——它基于经不起推敲的刻板印象之上。歧视者们大多是一元主义者,他们往往十分狭隘,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好的生活,就是自己认同并过着的那一种,这样一群人聚集起来就形成了一种狭隘的舆论和公共文化,随之而来的则是对异己的精神压制和言语歧视。

 

但世界不是这样的。

 

现代世界是一个色彩斑斓,理性多元的世界。有许多合理的好生活和通往好生活的道路,单身人士与已婚人士,异性恋与同性恋,汉族与少数民族,北京人和新疆人他们都不应因为这些属性而被视为不可能幸福的人或者天然具有(智识或者道德)缺陷的人。


《过去的痛:梅·萨藤独居日记》

作者:  梅·萨藤 

译者: 马永波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2016年5月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德性与智慧,品质与言行,和单身不单身,上不上好大学,有没有钱财,生不生孩子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人的幸福和快乐可以来自读书,看电视,赏画,听音乐,交朋友,谈恋爱,做事业,到处旅行……

 

对单身持刻板的负面印象的人们,应该把心胸与眼界放宽,看到生活的不同面向,为歧视所主导的公共文化也理应被改变。要使其成为可能反歧视者必须采取一定的行动。

 

我们会发现,无论哪一类歧视,其最大的问题主要不在于歧视者的德性有亏,而在于他们的智识缺失。中外历史上都有许多法律和公共文化建立在错误的事实和理论之上,他们会以性别,种群,族群,地域等因素来划分人群,从而夸大人们之间的人性差异。因此,提供一种更符合事实的观念便尤为重要,改变观念是改变世界的第一步。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承认,人有归属需要。现代的许多研究表明,有着良好亲密关系的人在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水平上都要高于孤独的人,他们也更长寿。婚姻和家庭是人们满足归属需要的广泛而重要的方式,甚至有某种神圣性,但并非只有婚姻能提供亲密关系。

 

许多独身者有着积极的社交活动,紧密的支持式的友谊,他们是社区的粘合剂,朋友们的避风港,这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亲密情感。比较而言,当人们谈恋爱以后,他们常常陷入到自己的二人世界中,而单身人士在公益活动,公共事业上平均付出的时间更多,他们对社群和整个社会的贡献也更多。

 

更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单身当然可以活得好。


如何应对?

单身亦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方式

 

因亲人和周围舆论的压力匆忙结婚的人反倒让人担心。把婚姻当成通往幸福的必然且唯一的方式,在婚后一定会产生理想不能实现的幻灭感;而把婚姻看成不过是两人搭伙过日子则会消除婚姻的重要性和神圣性——无论哪种情况都有损婚姻的幸福和稳定。

 

我们也很难想象人们在短时间内就能了解并找到在趣味,价值观,理想生活方式上相近的人,而在这些方面彼此不同的人结合在一起,朝夕相对,简直就是灾难。日渐走高的离婚率虽然和多种因素相关,急于求成的婚恋观恐怕难辞其咎。

 

如果我们同意,单身亦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方式之一,一系列合理的诉求和行动的基础就建立起来了:

 

柏拉图虽是单身,却认为在他的理想国里,应该对三十五岁仍未婚的男士征税,以促使他们尽自己的公民义务。“单身税”有点儿滑稽可笑,法律应该给予每个公民以平等的对待和关照。是以,我们要呼吁国家修改那些歧视单身人士的法律,在诸如领养子女,非婚生育子女的户籍和教育权,生殖细胞的冷冻及以现代医学的方式生育子女方面给予他们和已婚人士平等的权利。

 

《Going Solo: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

(《选择单身:单身生活的吸引力》)

作者:  Eric Klinenberg 
版本: Penguin Press HC 2012年2月


在舆论和公共文化上,所有反歧视者应该结成一个广泛的联盟,积极的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多元生活方式中的个体努力和个人成就,同时谴责自己或他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宽容不同的生活方式,丰富多样的人,而敌视那些无知狭隘自私的行为,我们的社会也同样需要构建一种适度的“政治正确”的公共文化。

 

作为个体我们需要知道,单身不没有什么错,人的一生总有一段时间处于单身,整体而言人们单身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谈恋爱而不得,虽然令人沮丧,但就像人生中其它的经历一样,你本不可能想成功就成功。无论哪种生活方式都需要我们自由的去选择,而选择的标准则是能不能让我们更加幸福。

 

没有哪一种选择不需要付出代价,单身人士还是要面对身边的舆论压力,如果不想起争执,那就尽量远离怀着偏见的人,待在对自己更加友好的环境当中——这样有益健康。比起这些,不理性的选择所带来的是看不见的长远影响,其代价或许更大,我们可以憧憬美好的婚姻但要采取务实的态度。

 

总之,从法律、公共舆论、个体观念与行为方式上,破除单身歧视,支持多元的婚恋方式都有许多事有待改变。而归根结底,无论我们婚恋状态如何,都应彼此宽容,也对自己宽容,不管是单身时光,还是恋爱时光,重要的是享受时光——在不同之外,这样的共同之处或许更值得我们去坚持和捍卫。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高游;编辑:户晓,走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生死 | 刷热点 | 安·兰德 | “爱国主义” | 共享单车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美国大选 | 见信如晤 | 中年人丑态 | 人生无意义 | 小津安二郎 | 作家的脸 | 博物君 | 朋友圈 |《西部世界》黄永玉 | 高房价 | 钱理群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荒木经惟 | 沈石溪 | 心灵鸡汤 | 帕慕克 | 龙榆生 | 奥兹 | 奥威尔 | 阿列克谢耶维奇 | 民国试卷

点击图片

购买《尤利西斯》豪华纪念毛边版~~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