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辞职梦

2017-09-28 李迪 新京报书评周刊


似乎是从那封著名的“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开始,每隔一段时间,网上就会出现一封流传甚广的辞职信。辞职的理由花样百出、曾出不穷。前阵子,一封辞职信就在网上又点了一把火。信的内容同样很简短:“我要带老婆去贝加尔湖拍婚纱,这是她一直的心愿。到了我这个年纪就会明白,老婆才是最重要的。望理解,祝好。”


网络上流传的辞职信照片


有网友评论“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这就是爱情最美的样子”,也有人在感动之余,表露了深深的无奈:“不是年轻时不明白,而是年轻时不敢辞职。”眼看一年一度的校园招聘就要来临,一边是毕业生们望眼欲穿地要求职,另一边却是工作多年的“老手们”要离职......

 

现在的离职现象有多普遍呢?年初,前程无忧发布《2016人力资源白皮书》,报告表明员工整体离职率近年来一直稳步攀升,在2016年更是突破了20%,而那些没离职的大多也打着离职的小九九。在调查中明确表示未来半年内有跳槽意愿的员工比例竟高达81.1%,其中尤以高科技、房地产、金融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灾区”。


对此,全球最大职业社交网站领英LinkedIn的创始人之一里德·霍夫曼指出,互联网时代瓦解了终身雇佣制,新的自由雇佣关系让公司无法提供终身工作的保障,也让员工不再绝对忠诚。但这显然无法完全解释当下的离职热潮。


人们为什么选择离职?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职?离职的理由有千千万,但大体都离不了谋求高升、转换跑道、暂时休整这三种核心需求。今天,我们从离职热潮中的弄潮儿们当中,选了几位有代表性的人物,一起来听他们讲讲自己的“离职”心路历程。可能从他们的离职故事中,我们能找到一些答案。



撰文|李迪

 

 

“事业不等于工作,

现在所有的一切机会都只是跳板。”


小波:A投行→B投行


我喜欢做投行的工作,虽然很忙,但是我在用我的智慧干成一些事儿,这让我很有成就感。我想我几年内不会离开这个行业,但这不意味着我会一直待在一家公司。因为每个人都在用时间换取更高的地位、更高的底薪和更丰厚的奖金,尤其是在同一家公司里,资历的深浅比你的能力更被看重,由此也会产生所谓的‘办公室政治’。


在工作逐渐和自己的预期出现偏差的时候,我开始寻找其他好的机会,恰好现在的单位给我开出了让我足够动心的条件:它有足够强的实力,而且能给我应有的职位和足够好的待遇,在那里我将得到更好的发展。离职是很自然就发生的事情,每个人都在追求更好的东西,当它出现了,你无法拒绝。


就像小波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在等待“以时间换升迁”的时候,开始走跳槽的捷径。这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说的“离职232定律”的第二个“2”是同样的道理:尽管认可公司也热爱工作,但当自己的发展空间到了瓶颈,除了出走,找不到突破的机会。


《福布斯杂志》在2014年时也发表过一篇文章,支持了这种“两年之痒”。文章的标题非常直白地揭露了“一个最糟糕的秘密”:为同一家公司效忠两年以上的员工,平均年薪会远低于其他同事。


假设一共工作十年,工资每年自然上涨3%,每次跳槽涨10%(因为新的公司的在挖人的时候往往会开出更有吸引力的薪酬条件),那么最后可能会导致50%之巨的差距。


至于问到打算为新公司工作多久,小波则显得颇为意气风发:“这不能肯定,但一定不会超过五年。事业绝不等于工作,我的目标是改变世界,而现在的一切机会都只是跳板,没有人会在跳板上站一辈子。”频繁的离职、再就业看起来对他而言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联盟: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变革》

作者:里德·霍夫曼,本·卡斯诺查,克里斯·叶

译者:路蒙佳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5年2月



事实上,现代社会的每个公司和每个员工心中,都有雇佣关系随时终止的自觉。企业的目标已不再是员工的唯一目标,而那些最有开创精神的人往往都会希望建立有别于公司的“个人品牌”。越来越多的公司也开始转变观念,开始致力于打造与员工之间互惠互利的“联盟”关系。


正如有人在评价扎克伯格时写下的那段话:“我起初觉得扎克伯格可怜。挥舞着百万年薪找来的人,一群一群的蠢蠢欲动,满脑子辞职的念头。后来我懂了,扎克伯格不是找不到拿了100万就愿意在Facebook赖到海枯石烂的人,他是不想要……他找的是想成为扎克伯格的人。”


 

“我想让未来的自己充满想象,

而不是五年后十年后还在做着一样的事情”


 小淳:公司法务→连载小说作家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离职的原因,那就是我想让未来的自己充满想象,而不是五年后、十年后还在按着相同的轨道走,做着和现在一样的事情。去年这个时候,偶然听说邻居家的妹妹保研到了北大的中文系,突然就想起我小时候的写作梦。看着手里模板规整、大同小异的文件,不禁很惆怅:我该有多久没有写过自己真正想写的了。


就这样,我开始写小说,一发不可收拾,每天上班时脑子里想的都是各种人物和情节,于是毅然决定辞职了。听起来可能有点重拾旧梦的感觉,但我知道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我相信我的能力不止于做一名法务,我的人生也应该更广阔,充满更多的可能。未来也许我还会再转行一次,比如读个社会学的博士,或者学开飞机做个机长,谁知道呢。

                  

小淳的心理听起来和“斜杠”的观念何其相似:同样是拒绝被单一身份所定义,也同样认为不值得为当前的职业花费一生的时间。只不过“斜杠”是同时做不止一件事,从而为自己贴上多个标签或身份、取得多份收入,而小淳却是空有斜杠的心,没有斜杠的时间和精力,于是退而求其次的策略罢了。


《One Person /Multiple Careers》英文版书封

作者:MarciAlboher

版本:GrandCentral Pub  2007年2月

(点击图片阅读书评君2017-5-4推送:乔淼《我们要不要做一个“斜杠青年”?》)

 

相比于小淳不愿让人生落入单调的轨迹,离职后奔向另一个全新的职业领域,我还认识一位同样刚刚离职的券商分析师,却是离职而不离初心。尽管可惜,因为手头留有几篇尚未完稿的深度报告,尽管遗憾,还从未获得过卖方研究的个人奖项,但他还是毅然从卖方入买方,在另一个行业汲取新的知识,站在新的立场上做着相同而又不同的事情。


“研究永无止境,职业总有段落。要离开卖方研究这个领域,心中仍有不舍,只因余心可燃;但人贵在突破自我,此身此心犹在,自信他处亦可熠熠。……之后计划2-3年学习宏观、策略和其他行业知识,以期发现价值创造价值。生命是一条无尽的河流,所有的起点都是终点,所有的终点也是起点。勤力寻求优秀的公司并与之共舞,此之谓研究的初心与起点,不随身处何方而易。”


毕竟一个人的学习曲线总是趋于平缓,固然有人不离不弃,成就旁人无法企及的“精”和“专”,但选择在曲线趋平时开始另一条陡峭的曲线,也未尝不是一种聪明的做法。或许有人会说,从这个角度来看离职热,大概是社会越来越过于急功近利、流于浮躁,而愿意埋头潜心、砥砺自己向一个方向孜孜钻研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我倒更倾向于另一种解读,与其说人们失却了从一而终的坚持,倒不如说是因为世界更加广阔,让不丰满的人生显得愈加单薄而渺小。


人们确实越来越急,急着用新的颜色填充单调的履历,急着把人生掰成段好过成不同的样子,给自己列出一长串to do list,急着催促自己完成所有的梦想和心愿。但这种急绝非贬义,而是一种出自生命本能的急切:蜉蝣一日,你若不急,终将追悔莫及。

 

“我没有什么崇高的动机,

我只是想逃离”


小胡:公务员→北京某高校在读硕士


因为从小就在家乡念书,甚至大学也离家不远。所以本科毕业时想早点放飞自我,到另一个环境里生活。可还是拗不过爸妈,在老家做了公务员。原来以为上班就这么回事,结果没几个月就后悔了,每天的工作很压抑的,要不就是一堆杂活儿,要不就是填很多没有意义的表格。一天工作结束,身心俱疲却又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有什么用。


所以一等到结婚,自己有了更大的决定权,我马上就选择了考研,毕竟学校是北上广里最没有压力的地方了。所以,重返象牙塔,不是我有什么追求学术理想的崇高动机,我只是想逃离。


小胡是我的研究生室友。说起来很让人惊讶,四人宿舍里,除了我是应届保研之外,其他三人都是辞去公务员的工作重归校园,年龄比我足足大了五岁。“万人争当公务员”的情景仿佛还是不久前,如今却有越来越多的公务员,选择走出体制,放弃这个众人眼里的“金饭碗”。还有不少人做公务员的初衷就是为了“拿个户口就走”,甚至还走得一脸后悔不迭。


确实,公务员的工作规矩而繁琐,不免让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们觉得枯燥僵化;而相对低水平的薪资也越来越使改善生活成为老公务员们跳槽的主要动力。而让人想逃离的又何止是公务员一职,有多少人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是甘之如饴的呢?高涨的房价,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长时间的加班,与日俱增的压力,如影随形的焦虑,渐趋淡漠的人际关系……生活的重担从四面八方而来,对工作的吐槽似乎成为了一个宣泄口,慢慢地就像喝水吃饭一样,让人习以为常而又不可或缺。


《感觉身体被掏空》的视频在Bilibili上挂出后,收获最多弹幕的歌词正是“拉黑他”一句。

 

去年年中,彩虹合唱团的《感觉身体被掏空》刷屏一时,逗乐了学生党,听哭了上班狗。调皮的歌词揭下了“合唱”背后严肃艺术的标签,生动地描述了白领一族的苦和累,自嘲和无奈,对自由时间和家庭时光的向往。而千言万语最终汇成一句话:“辞职以后拉黑他!”


在这种状态下,辞职是看似最不可能的一种选择,却引起了最多的共鸣。它意味着在为生活所迫的狼狈下,自己放弃收入来源,包括放弃曾经的憧憬和理想。这种离职与我们之前提到的两类离职都不同:它可能没有什么宏大的事业规划,也不是要拓宽什么人生的路径,只是因为不能再无条件地忍受,把时间留给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至少是不讨厌的事情。

                 

——读研的日子开心吗?

——开心,虽然也没学到什么,只是不工作而已,但这样就够了。

——明年就毕业了,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呢?

——轻松愉快已经是不奢望了,只希望我还能有一份热爱的工作,让我再累也愿意继续走下去,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地逃离。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李迪;文中小波、小淳、小胡均为化名。编辑:走走。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保温杯与中年危机 郭敬明 《权力的游戏》 教师工资 《二十二》人性恶 低欲望社会 |《我的前半生》| 蔡澜 | 2017年中好书 | 六神磊磊 | 寒门难出贵子 | 恐婚 | 冷暴力 | 林奕含 | 钱理群 | 衡水中学 | 读书日 | 平庸之恶 | 假课文 | 自闭症 |  法律与舆论 |  原生家庭 |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刷热点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高房价 | 抑郁症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