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的父母,就是传说中的“空巢老人”

2017-10-19 覃延佳 新京报书评周刊

上个月,复旦大学知名教授钱文忠发表微博,就2010年在太原所做报告中涉及山东曲阜“逃儿村”的报告向曲阜人民致歉,认为当时听信媒体所言,未加考证而引用来说明中国传统道德滑坡,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收回之前的“逃儿村”言论。此举一出,与当年他所发言论一样,引发各界关注。

 

这也将很多人的视线再次带回到了“空巢老人”这一议题。每个家庭中,或许都存在着子女与父母的想出问题,但近些年频繁出现的新闻中,很多都因家庭琐事所起,却引起了令人惋惜的悲剧。


我们今天想跟大家聊聊“空巢老人”的话题。每一个离家在外漂泊、奋斗的人,可能家里的父母都处在这样的“空巢”状态。面对空巢的父母,我们都想努力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陪伴,但每每到最后,我们最常发现的却是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来自何方?还能够做些什么让空巢父母与外出奋斗的子女有更多相互理解?从很多已有案例、研究当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些可以提醒自己的线索。



撰文 | 覃延佳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我是上周看到钱文忠7年前的那段视频的,他当时非常愤怒的控诉曲阜出现100多个“逃儿村”的现象,认为这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的衰退。而今面对众多网友质疑,被证实子虚乌有,自然得发表声明澄清。


钱文忠教授的微博截图


“逃儿村”之所以成为大家热议话题,跟农村养老问题有很大关系,也因此,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焦点。社会各界对“空巢”老人问题已经做了很多研究,主要在道德、社会变迁和经济变迁三个维度展开论说。

 

笔者作为人类学爱好者,曾去过不少地方开展田野调查工作。就目前掌握的一些资料看,我们对于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探讨,还需要有更多面向。在进行简要分析之前,我们先讲三个来自广西中部壮族山村的个案。


个案1

三位老人的自杀

 

2006年7月14日,正值广西中部W村的八角收获季节,这一天林二爹比以往下山回家的时间都稍早,跟他打招呼的人没有感觉出他有什么异样。回到家之后,他放下身上的八角,想到厨房喝口粥,但是却找不到锅的踪影。于是他转而到邻居家“借”了一碗粥喝,就回家了。

 

过了二十分钟左右,他步履蹒跚的走到村头小卖部,对着正在聊天的众人说:我喝农药了。人们听闻此语,赶紧扶他回家。但是,走到半路,农药发作,他口吐白沫,睁着双眼结束了75年的人生。

 

W村的人认为,林二爹之所以选择用如此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主要是因为家庭矛盾引起的。他和他的独生子及儿媳妇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在他去世前的1990年前后,他觉得种植八角可以增加家庭收入,于是到山里开荒种八角。儿子和儿媳妇两人认为父亲只顾整天跑山里,却不帮他在家带小孩,很是生气。为了表达抗议,他们采取不让老人带米上山的方式来阻碍林二爹的计划,并在后来用分家来表示对父亲的不满。

《城乡空巢老年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保障研究》

作者:郭爱妹、张戌凡编著

版本: 2011年4月

 

自此之后,父子俩的关系急剧恶化,以至于清明扫墓时,只有林二爹一个人去扫。他们的关系也成为村人议论的重要事件之一。尽管不少村人、邻居都曾劝他们两人都相互谅解,但是矛盾从未缓解,酿成了最后的惨剧。

 

林二爹并非本村唯一喝农药自杀的老人,在他之后,W村先后还有两位老人以同样的方式告别世界。其中一位李大娘受不了自己的大女儿(招赘上门)的肆意数落,选择自尽;另一位黄大娘有两个儿子,老伴儿跟二儿子过日子,她跟着大儿子过日子。兄弟俩虽然都很勤恳,但是性情大为不同。老二性情温和,老大性情暴躁,时常辱骂他的老母亲。老人最终无法忍受,选择结束生命来终结这种煎熬。

 

三位老人的自杀,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也为老人选择如何死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老人一旦想不开,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我怕啥,都老到这份上了,大不了一瓶农药解决问题!

 

个案2

70岁老农与博士儿子的矛盾

 

这个不幸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自小,父亲秉承曾祖父、祖父的教诲,一直让我认真读书,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嘴里常念的却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希望我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我最终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如愿考上了大学。但当我把读研的消息告诉他时,父亲脸上透露的并非微笑,而是痛苦。因为在他看来,辛辛苦苦供我读书那么多年,就是希望我能大学毕业后有份体面工作,帮助家庭走出难关,没料到我还要继续读。尽管万般不情愿,我还是勉强读完了硕士。

 

之所以选择读研,是希望自己毕业后可以不去中学教书,因为我知道自己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上毫无办法,所以希望自己能到高校当老师。但是当我于研三面临择业时,却发现硕士已经很难在高校立足。于是在导师的建议下,报考了中山大学的博士。不出我所料,当我把读博的消息告诉父亲的时候,他发怒了,问我还要读到几时?让一个60多岁的老人干到什么时候?!尽管遭受他的强烈反对,我当时一门心思还是想到大学教书,于是执意读完了博士。这段时间父亲也渐渐想通了,没有再找我发飙,但我们之间的裂痕也没有缩小。

 

本以为工作之后,大家就可以相安无事了,但工作的开始却成为我们关系日趋紧张的导火索。由于身居云南,远离家乡,我们彼此间的交往逐渐减少。父亲和母亲都不愿意来昆明生活,觉得语言和生活习惯都不同,太压抑。但是父亲希望我将工作及收入情况像学生时代一样一五一十的汇报,认为这是他供我读书多年应该得到的尊重。但是我不想让他知道我有诸多负担,因此经常搪塞了事。

 

后来因为结婚、生小孩、买房等各种事情,我与他的交流不仅越来越少,还时常因为各种具体问题产生很多不愉快。养小孩、供房贷使得我身心疲惫,无暇顾及家中双亲。每次父亲来电,我不是上课就是有一些小应酬,他认为我是故意疏远他,心里更加愤懑。这几年积攒下来的怨气和矛盾,终于在这两年爆发。


《空巢症候群》

作者:  燕燕 
版本: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年1月

 

近两年每次放假回家,我们都会经历很 37 36452 37 13822 0 0 6473 0 0:00:05 0:00:02 0:00:03 6470多争吵。他会用我不常在家、不关心老人等问题,挑出争论。今年春节正月初十,父亲论及养老问题,指出村里像他一样年纪的,早已享清福,而他还要奔波劳碌,骂我不争气。

 

对我而言,房贷、孩子抚养都是刚性支出,以我现在的收入,总是入不敷出,遑论给老人养老。面对养老这一问题,我时常无言以对,只能安慰他们过两年就好一点。但是他最终还是不依不饶,说送我读书二十一年,毫无用处。后来骂得实在太厉害,我就直接问,你要多少钱才行?他回答说六十万!我就说那我把昆明房子卖了给你吧!听到这个话,认为我是要用钱割断与他的关系,于是直接冲到厨房拿来一把刀,对着祖先神堂说要与我断绝父子关系,养了一个白眼狼。

 

当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他手中的菜刀的一刹那,我感到世界一片灰烬,生无可恋之感顿生。讲心里话,我也想给他们好好颐养天年,但是现如今的状况,却让我只能开一张空头支票,导致他积怨加深。

 

而今,读了博士、在高校工作的我,成为村里的反面教材,大家都以我为例,大肆宣扬读书无用论。而父母在村中也常常被人冷嘲热讽,时常产生一些矛盾。而今与父母天各一方,他们已然是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而我面对这种城乡与父子之间的撕裂,目前尚束手无策。

 

个案3

去跟女儿过的老人们

 

H村的卢大娘和老伴只有一个儿子。几年前,儿子娶了一个桂林的媳妇,于是就在桂林定居了。2016年7月,他们的孙子准备降生,当卢大娘兴高采烈去桂林看望儿媳妇并照顾她待产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是多余的了,因为亲家母已经在帮忙照顾儿媳妇生活。

 

待到孩子出生后不久,卢大娘看到亲家母和儿媳妇其乐融融,自己的儿子又得外出上班,感觉在那里很不自在,于是选择一人前往广东,去寻她的老伴。这一年来,他们两口子甚少去桂林看望孙子,而是选择在广东跟随两个已经出嫁的女儿在工厂打零工。

 

我曾试探着问,为什么不去桂林帮她的儿子带孩子,而是选择去广东?她回答说,那边不需要她。看得出来,她讲话的时候,神情有点落寞。根据广西中部种族的风俗,大家很在意孙子是不是自己带的。如果是外婆来带小孩,大家都会觉得脸上无光。

 

无论当地人在意与否,类似的事情越来越普遍,很多老人在生活无助的情况下,只能向女儿提出请求。而今,因为年龄问题,工厂已经不再让他们去上班,他们又不想回老家待着,于是选择在广东与女儿、女婿们生活在一起。


三个案例

反映的问题各不相同

 

以上三个案例中,第一个案例较为极端。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老人劳动能力下降导致的父子、母女、母子等矛盾。三位自杀的老人,都是因为不堪子女的辱骂而选择自尽的。


壮族人的家庭构成,劳动的相互协作是一个结构性要素。基于劳动文化而构成的人员结合,导致我们对于“老不中用”有更多偏见。由于子女与老人都是在劳动中进一步确认家庭的威权,因此当老人的劳动角色发生重大转变时,那些一直指望父辈能有所贡献的新一代人就陷入了心理不适之中。各种方式的辱骂,成为表达这种不适与焦躁的方式。



 

第二个案例则是父辈对后辈的期许与回报得不到满足,以至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父亲反复强调他养了一个白眼狼,而我则始终认为我心里是有他们的,只是实际行动上却无法达到他的要求罢了。


但是他要看到的不仅是言语上的尊重,还要事实上的照顾。行为文化的多重性与代际性,让我陷入极端被动。父亲更愿意相信眼见为实,而我更多的是用言语表达一种基本立场。两者的误解,导致了现在的结果。

 

第三个案例,卢大娘选择离开的最大原因不在于他儿子,而在于自身的一个心理不平衡。


在当地,没有两个老人一起带小孩的先例。外婆的出现,预示着奶奶的出局,她自然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太为难。

 

如何认识与解决

我们才刚刚起步


当下的空巢老人问题,毫无疑问肯定是与整个社会的大转型有密切关联。但是如何认识及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实际上我们才刚起步。如前所述,大多数的人在分析空巢老人问题时,往往是在政治经济分析框架基础上围绕道德、经济权威和情感诉求等方面来展开讨论。

 

但就以上为数不多的个案看,对空巢老人问题的认知,还需要从人群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寻求一定的答案。广西中部壮族人在养老观念、情感表达方式和抚育子孙问题上的一些根深蒂固思维,是我们观察很多老人主动“空巢”的重要原因。

 

我是一个壮族人,自小就一直讲壮语。壮语中很少有表达诸如“我爱你”、“对不起”、“谢谢”等情感的词。所以代际之间的交流,内容主要局限于具体的生活事项,而很少讨论感情等一系列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是彼此之间情感交流极为不顺畅的重要原因之一。


《衰老与老龄》

作者: 理查德·A·波斯纳 

译者:  周云 

版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


与此同时,这种语言的特殊性,在面对城市风险社会考验时,更具脆弱性。由于交流等诸多障碍,人们宁愿在家里和老人聊天消磨时光,也不会选择到城市里去经受生活的诸多考验。

 

最后,近几十年来实行的计划生育,对人口的结构产生很大影响。当老人们发现需要跟亲家“抢夺”子女的时候,男方父母往往选择主动退出,而让女方父母去跟儿子、儿媳妇生活。这种“主动”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对新母权家庭的默认。作为独生女的儿媳妇,是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

 

总体而言,空巢老人问题不仅是一个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亦不仅是一个现代化发展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综合问题。尽管有很多学者试图从日本等国家借鉴先进经验,但是我们基于孝道观念建立起来的价值取向,却成为空巢老人社会结构过程的一个内在推动力。离开文化维度的细致考量,再漂亮的制度设计,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覃延佳;编辑:走走。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保温杯与中年危机 郭敬明 《权力的游戏》 教师工资 《二十二》人性恶 低欲望社会 |《我的前半生》| 蔡澜 | 2017年中好书 | 六神磊磊 | 寒门难出贵子 | 恐婚 | 冷暴力 | 林奕含 | 钱理群 | 衡水中学 | 读书日 | 平庸之恶 | 假课文 | 自闭症 |  法律与舆论 |  原生家庭 |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刷热点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高房价 | 抑郁症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