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试被问“你读了哪些书”
一年读书动辄数百本或近千本,在我们的数字时代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宣称。有的是读书博主,有的是职场达人,有的是某个领域的“精英”,也有的是作家或学者。
如果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搜索与读书量相关的消息,或多或少都会被这些数字震惊到,在感叹差距之余,难免也会变得紧张、焦虑。
他们共同编织了一种读书量“通货膨胀”的氛围。
假如我们在一些关键性场合被问“你读了哪些书”,是否担心把数字说少了将被质疑或被嘲笑?比如在考研面试现场。前不久,在社交媒体网站上,一位叫“@胖达叔”的网友吐槽参加面试的学生随口就说在本科阶段读了四百本书,而该生在被问及细节时却无力回答。这条吐槽引来其他面试老师的共鸣。四百本书只是数字,在不同标准之下含义并不相同,有时是指熟读本专业的经典,对前沿也有涉猎,有时是指跨学科阅读,有时是指不限定类型的泛读,有时可能只是指从图书馆翻阅或借阅了相当数量的书。此外也有可能只是一个表示“读了一些书”的象征性数字罢了。
然而,回答这个量级的读书量未必就是盲目的,相反,这还可能是一种理性考虑的结果。回答“读书少”或许会被等同于不爱学习、不适合本专业,影响最终面试得分,回答“读书多”有助于塑造面试印象,在面试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也无可能被追着细问,未必能被证伪。尤其在近几年,国内考研人数创新高、分数高涨,竞争的白热化使考试者无法忽略每一种提高分数的可能性。
在清明期间,人们追忆逝去的亲人、朋友或远方不知晓其名的遇难陌生人,也趁着开春,出门去散步、去踏青。而对于正处于考研面试阶段的人来说,或许整个假期都在为考试忐忑不安。在本期视频,我们聊一聊考研面试与读书。一个人若是“以学术为志业”,终将发现做研究、发表论文与读书的联系是多么紧密,遗憾的是,两者实际上已经不可避免地分离。哪怕夸大读书量,似乎也不影响做研究、发表论文。
以下为本期视频内容。
“数字原本只是‘我读了多少书’的一个标记。”
本期提到的书
《鲁迅全集》(2005年修订版,18卷)
作者:鲁迅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
《鲁迅全集》(20卷)
作者:鲁迅
版本:九州出版社 2019年6月
《以书会友》
作者:[英]阿比盖尔·威廉姆斯
译者:何芊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11月
《学问的冒险》
作者:严飞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8月
更多内容
“阅读迷雾”系列
取消J.K.罗琳的,和不允许使用“潼关肉夹馍”的,其实都是“社会”
新京报18周年“正青春”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