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引力波为“诺贝尔哥”翻案了吗?| “民科人”群像

2016-02-22 阿莫 新京报书评周刊

微信ID:ibookreview

『与502000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按:随着引力波的发现引起的轩然大波,一个五年前的视频火了。该视频来自于天津卫视一台求职类节目《非你莫属》,展现了一名叫郭英森的民间科学家5年前在节目上讨论引力波,还说自己的梦想是拿诺贝尔奖,但遭到了主持人和嘉宾的奚落。视频在引力波被发现的当下再度传播开后,很多微博大v和网民都口诛笔伐,表示我们欠这位伟大的“诺贝尔哥”一个道歉。


“民科”真的如此被洗刷污名了吗?近年来,民间科学这一现象和话题一再进入公众视野,就在几个月前,“民科人”廖凯原也随着清华北大的廖凯原楼和被两所高校聘为教授而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当然,关注点更多的在于象牙塔因资本而苟合于“民科”,其中公众对这一群体的猎奇心理可见一斑。


中国民间科学家这个看似荒诞的群体为何出现?他们所研究的话题为何都那么石破天惊?其实,这些狂热的“科学爱好者”们背后,埋藏的是爱国主义色彩浓厚的个人英雄梦。




荒诞的中国民间科学界

-“民科人”和他们石破天惊的研究-

 


我的发明就是几个有实力争夺诺贝尔物理学奖新理论与新发现,因此希望在座的各位高瞻远瞩,让中国成为20世纪真正的创新型国家……我发明了几个新理论,这些东西合集到一块,就会产生新的科学,这些新科学会带来什么新的技术呢,各种车辆不用车轮,人的生命可以无限延长,就像活神仙。

——郭英森

 

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研人员宣布,他们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于去年9月首次探测到引力波,证实了爱因斯坦100年前所做的预测。这成为了郭英森“走红”的契机。但显然,引力波的预测者不是郭英森,而是爱因斯坦,郭英森只是使用了这一名词而已。不仅如此,科学爱好者郭英森的发明的很多“科学理论”都有十分荒谬的诡异之处。

 


据郭声称,1994年8月,他在浑河岸边看到“飞碟”(UFO),引起强烈兴趣,由此成为一名UFO研究者,进而研究起了物理学:“我曾经亲眼看到过飞碟,经过10年研究已经知道了飞碟飞行理论,按照我的理论可以制造出飞船。”郭英森说。他去北京想用自己研究出的理论和中国物理界的教授们切磋一下。可惜的是,在北京无人迎战,这让我始料未及。”

 

不过,在郭英森的理论体系中,飞碟作为一种外星文明,竟然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八卦原理。而且他论证UFO存在的论据也很简单粗暴:我见过飞碟很多次了,所以飞碟存在,还在质疑的人都是弱智。

 

郭英森并非特例。2015年9月,同样疯狂的民间科学爱好者廖凯原也一度引起广泛讨论,这位热爱综合讨论宇宙量子力学,毛泽东思想的轩辕黄帝迷恋者所做出的研究成果有:《云中的天命人》、《轩辕召唤:轩辕4712中华共识》、《中国梦就是轩辕大同》、《黄帝范例:轩辕反熵运行体系》、《关于时间和“我”的沉思》、《中国法治与义理科学观的反熵运行体系》等等。

 

量子物理、相对论、基因工程、云计算、宇宙学、信息技术、黄帝内经、杨朱哲学、老庄诸贤、阴阳八卦、马列经典、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梦……这些让人望而生畏的大词反复交织的、叫人感到荒诞不经的各色民科论文和著作,谱写出了中国热烈而疯狂的民间科学之梦。

 


廖凯原的“研究成果”


在中国,存在着数以万计的民间科学爱好者,不时引起强烈的社会关注。所谓民间科学爱好者,是指在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群,他们或者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但却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总的来说,社会基本上认为他们的工作不具备科学意义上的价值。

 

然而,近几十年内,民科爱好者却始终数量庞大,几乎所有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和话语地位的科学领域都有他们的存在。在数学领域,他们热衷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等等尖端问题。这也是人数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民间科学爱好者群体,他们称呼自己为“哥迷”。在物理学领域,他们致力于推翻相对论、量子论,或者提出新的宇宙论体系。有些人的理论庞大无比,从宇宙起源到阴阳五行,从饮食起居到政治经济,无所不包,已无法归入具体学科。这些“学术论文”不但结论惊人,而且善用众多“新词”、“大词”,并往往喜欢为自己涂上一层爱国主义亮色。


“民科界”研究成果


孙隆宇的《实数的扩展》,主要内容是将虚数推广到了“华数”。作者声称“‘华数’是我们中国人发现的,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纪念这个伟大的发现”写下本书。

 

王存臻和严春友合著的《宇宙全息统一论》则“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应用科学,它既是研究一般的全息理论,还研究一切科学领域的全息现象及其规律”。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高月明所著的《量子佛学》,“由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性精彩的演绎出了各种佛法,令人叹为观止”。

 

《量子佛学》 高月明 著


2013年,资和信集团总裁、亿万富翁王吉绯试图登陆北大展开“全国大学巡讲”,但最终因学生的奋力反对而作罢。他的作品《万有能量的哲学原理》“使用同一个原理(能量)解决了多个领域的疑难问题。从老子到阿基米德,从相对论到宇宙大爆炸,从微观粒子到宇宙天体,从光波到黑洞,从哈勃红移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从太阳黑子到地球地震……”

 

“主讲人大量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而对最近4个世纪以来的物理和天文学知识缺乏深入、透彻的学习和了解。”这是北大学生对王吉绯的看法,也是大众对民间科学爱好者的主要评价。


 

“民间科学家”群像

-偏执的精神病患还是痴狂的“求真者”?-



这是一个被主流科学排斥,被一些哲学家讥讽为“不能交流”、又有着“偏执心理特征”的人群;但另一些学者却发现他们中的一些思想有着科学价值:正因为这些人没有思想框框,所以他们的一些理论成果可能会对今天科学的发展影响巨大……对于双方,我们都颇感困惑。

 

——李志超《民间科学的历史地位》

 

2012年,郭英森曾经在北京高校门口摆过擂台,用白纸红字写着“卖肝卖肾,为争诺奖”,并希望有“欲恢复声望的贪官”来投资一起发论文,给贪官提供机会去讲学并申请避难。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疯狂举动引起了不少人围观。

 

无独有偶,几年前,温州人时常在马路上看到一辆贴满标语的小汽车不时传出喧闹的锣鼓声。这是“科学巨人”赵兴龙在宣传他的永动机理论。58岁的赵兴龙是温州电业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20世纪90年代后期,仅有中专学历的他突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产生了怀疑。经过几年的研究后认为,他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已被“推翻”,制造永动机是可能的。

 

由于研究成果得不到学界认可,赵兴龙在温州开始了长期的花车游行,借此宣传他的永动机理论。为了向有关专家求证,他去过浙江大学20多次、清华大学两次、北京大学两次、中国科技大学两次,还去过其他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此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钱财,已难以计算。对于本来家境就不富裕的赵兴龙来说,这样的消耗可谓倾尽全力。



赵兴龙挂在小区的横幅


《新华日报》的关于赵兴龙的一篇文章曾这样总结“民间科学家”:他们大都只有不高的学历,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培训。他们中的成员包括干部、教师、公司职员、普通农民、工人等社会各个阶层,年龄一般都在30岁以上。

 

当然,民间科学家当中也存在着令人敬佩的发明家和理论发现者,这些对科学具有强大热情的人通过不懈的努力,达成了业界为之惊叹的伟大成就。郑晓廷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初中肄业的他以一个国有矿长的身份,倾尽全部3.6亿财力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恐龙博物馆,收藏有总数高达39万件的古生物和矿物标本,在《自然》等权威的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超过十篇,并受聘为山东临沂大学教授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客座教授。

 


正在做研究的郑晓廷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宋正海认为,民间科学爱好者中不乏真知灼见,不应给他们戴上“伪科学”的帽子。还有一些支持者称,目前中国的科技体制呈现行政化倾向,束缚科技进步。在此情况下,民间科学应得到支持和鼓励。

 

然而,像郑晓廷这样被业界承认的“靠谱”研究者在民间群体里属于少数。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杨文志说,他每年大约接触 20—30 位“民间科学家”,他们中各种职业都有,农民居多,除了激情和热情,文化程度不高,科学背景较差,当代科学研究已远远走在他们所认知程度的前面。这些“奇葩”的民间科学家依旧面临着得不到专业支持,受到大多数知识精英们嘲笑的窘境。


 

“民科”诞生的时代烙印

-科学至上主义与爱国浪潮-


 

来自湖北的刘平危初中只读了一年半就辍学了, 但因喜欢数学, 便到处找书看,1970 年,因风湿病加重不能上班, 便投入到数学研究中。1978 年, 他读了徐迟的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后, 萌发了要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想法。


——《老汉刘平危声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武汉晨报,2001年3月25日

 

纵观媒体报道,人们或许可以发现,出现在公众视野的很多民间科学家都出生在1970 年以前, 这和那个年代的科学以及爱国狂热有密切关系。“哥迷”就是其中一个绝佳案例。

 

高等数学向来是一个冷门的小众领域,而陈景润被大众广泛熟知主要是因为徐迟的报告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1978 年3月18~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 “科学的春天”迅即到来。徐迟的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 乘这股东风, 引发出一股强劲的冲击波。

 

《哥德巴赫猜想》逼真地勾画了陈景润献身科学的伟大形象,运用生动优美的文字, 夹带着奔放的感情,叙述了数学家陈景润的传奇经历,使得陈景润在 1978 年那个“科学的春天”里, 犹如一面旗帜, 召唤着一批批青年踏上了向科学进军的征途。那个时代, 陈景润就是科学的化身, 在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陈景润因而走到人民的心中,成为一代人学习的楷模。“学习陈景润, 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攀登科学高峰”成为亿万青年的心声。

 


陈景润


由此,一道很难的数学题目被中国一些热爱科学的人认为可以凭借一己之力, 通过艰苦登攀就能证明出来。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2000 年 3 月 9 日的时候, 英国费伯出版社和美国布卢姆斯伯里出版社悬赏 100万美元向全世界征求哥德巴赫猜想的解答答案,不少民间人士为之疯狂,不少学历低下的科学爱好者要攻克世界难题的报道也在那一段时间达到顶峰。直到今天,中科院数学所每年还能收到几麻袋声称自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信件和文章。

 

科学发现可以像群众运动一样从底层轰轰烈烈地完成,是在当时急剧动荡和变化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中国特色”。当年的科学至上概念通过自上而下的传播形成的,且在公众科学素养很低,能够接触到的科学相关报道中读物中又鲜有涉及知识门槛的内容,而是反复强调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科学实验中的苦行者精神。很多类似于“只要知道了偶数和奇数、合数和素数的概念“就能发现”皇冠上的明珠也不过如此”的陈景润神话在磨灭科学门槛的同时强调着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

 

因此,很多民间科学家眼中的科学,只是来源于一些基础的著名科学理论,加上了“爱国主义特色”的创新,至于严谨的研究与考证,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因为科学不是目的,只是获得成功的一种手段。

 

郭英森的“引力波理论”就是典型的一例。他声称他“发明”的理论是现代物理学(他称之为正物理学)所没有的,但实际上,他的理论“加速系+引力波+物质波”中,“物质波”是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在1923年的博士论文中提出来的,是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质疑,“引力波”是一百年前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加速系”是指代参考系在做加速运动的物体。常见的名词被他拿来和中国传统的阴阳八卦等等结合,拼凑在一起,指向了一个伟大而光明的未来:拿到诺奖,为国争光,强大中国,造福世界。

 

这些遭受无限争议的民间科学家,其疯狂的背后是一种历史性的科学狂热和爱国主义英雄梦。不过,随着社会的转型,理科至上的观念慢慢消退,民间科学狂热的社会氛围已不复存在。我们或许会欣慰又感怀地发现,这些疯狂的理想主义者们,是中国最后一代“民科”人。


如今,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在公众视野中出现的方式不过是在媒体和网络上被知识精英们居高临下地批判讥讽,被大众以猎奇的目光围观,但这些讥讽之词却鲜见对他们生长的历史环境和教育状况的关注和考量。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去看待这些作为“历史遗留产物”的民间科学家们,仍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本文为独家稿件,文:阿莫,编辑:禽禽,改编自作者原载于《新京报•书评周刊》旧文,部分内容参考李志超《民间科学的历史地位》、徐慧《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与“民科”》以及网络上对赵兴龙、郭英森、郑晓廷、廖凯原的报道等资料。未经授权其它公号不得转载。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精彩内容

年度好书 | 四月好书 | 红镜头 | 聂隐娘 | 同性恋群像 | 马克·吐温 | 康夏 | 权力的游戏 | 小王子 | 孤独图书馆 | 黄家驹 | 腋毛禁忌 |二十四节气 | 伍迪·艾伦 | 夏日翻书 | 禁烟令 | 玛丽莲·梦露


挺一下坚持原创的书评君


如果你爱文学、爱艺术、爱科学,

就请快到书评君的碗里来。

入口在左下角“阅读原文”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