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翻翻书,为夏日偷一抹清凉

2015-05-27 方格 新京报书评周刊

微信ID:ibookreview

『与304000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这几日,北京实在是太热了。


小满方过,初芒未种,正午气温已遑遑“奔四”。


太热。我站在沥青马路中央,四遭望去白花花一片,白就是酷热的颜色——人什么都看不清楚,低头觉得头发被晒起了卷儿,抬头又完全睁不开眼,整个人晕乎乎的。


太热。路边的月季如烤化的奶油,狭长的柳叶眼看要失掉水分和绿色,夏蝉预备在下一秒开始吵架,野猫藏在灌木丛之中,狗的舌尖湿答答悬在门牙之外。


太热。我盼望一场未预约的小雨,一片不断生长的积雨云,一阵莫名其妙打北方来的凉风,或是地球一次突然的自转加速——让高悬头顶的太阳滑滚到地平线的山脊处,去织一披柔静的霞帔,而不是做一盏炎烈的火炉。


人被灌满了暑气,总觉得焦躁难安,只好指望着翻一本清凉的书来一解暑热。


书评君的好运气来了。


当我初读这本书,我以为它是一本花草绘本集,娴雅清凉不甜腻,以之消夏最合适不过。





书评君生生被惊艳到,怦然心动,便拿了小蓟的那一幅画做了手机桌面,反反复复欣赏并与家人炫耀了几分钟,回来继续看书。再翻下去,我就看到了果实,之前只是觉得画美,现在又添几分肚饿。



此时我已不觉热了,心里只想着要去认识画画的人——求樱桃!求杏子!求枣子!求教画!暑气已消,可再往下翻书时,心底不禁又涌起几分暖意——下面的一幅幅小画实在是温暖极了——原来,作者是一位年轻的妈妈,这是她为宝宝画下的一部自然日记。




喏,就是抱孩子的那一位,她叫红茶,宝宝叫嘉嘉。柏邦妮在书的序言里说:


这个作者真的非常狡猾。一般晒娃的文艺娘所犯的错误,她都避免了。她没有抒情,比如午夜看到自己娃的小脸,母爱泛滥,恨不得为她去死。她也没有诉苦,诸如身体纹路断裂哺乳之后胸部变成两只袜子失去了事业和自我。她没有讲自己多么爱自己的老公,吧啦吧啦。她没有成套的育儿理念,先进的生活方法。她的娃,也绝对谈不上多么聪明特别,或者才华横溢。书看到一半,我才发现她养的是一只女娃娃。总而言之,她没有为这一切赋予任何了不得的意义,也几乎引申不出任何所谓的思想。



那她写的画的是啥呢?


好像就是一个普通的妈妈,养了一个普通的娃娃。在一个普通的城市,以一个普通的条件。好像不是当时当下,是我们的“小时候”,一个田野歌谣还在、野花野菜还在的时代。在恶劣如此的钢筋水泥城市,山野自然都已经不存在。如果不返回田野,一个娃娃怎么能长得天然?但是这本书似乎是在说,可以的哇。




就是在小区里,校园里,操场边上,树头下,就是在姥娘家,自己家。原来有那么多野花野草,荒树老藤,它们面目模糊,俨然无名。如果看到,你会发现你熟悉,但是你不认识。这个妈妈指点出了它们的名字:小蓟,苦菜,艾草,薄荷,紫荆花,米口袋,海棠花,酢浆草……妈妈把它们认了出来,还画了出来。自然,并非不存在。就像城市里的行道树,它们根基不深,树冠不大,但是它们不是路灯,是树,是生命。它们也会落叶,也会静默,也会在雨地里摇撼,如果春天来了,它们也会长叶开花。


这母子俩在去年炎热的五月里都做了什么呢?



那暑热更烈的时候呢?小女孩是不是躲在屋里吹冷气呀?





真是幸运,“我们得以和一个娃娃一起,认出了四时八季,记住了万千生灵”。娃娃呀,就像这野花野草一样,跟着风,跟着太阳,好生生地长大。


好像只有大人才怕热吧。想起小时候,便是三伏天趴在田埂捉蚂蚱、去地头偷苞米、蹲河边打水漂、趴树下数蚂蚁,也从没觉得热,更没想着要找个阴凉或是吹吹冷气呀。


那时候可真好。纵使回不去,现在感觉热了能翻到这么一本清凉温馨的小书,也是一桩不错的事儿。



《和妈妈如影随形的日子》

红茶 绘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文插画来自书籍《和妈妈如影随形的日子》(红茶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6月出版),经出版社授权发布。撰文与编辑:方格,转载请联系书评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精彩内容

年度好书 | 三月好书 | 导盲犬 | 最美动物诗 | 同性恋群像 | 音乐的故事 | 夏令营 | 顾城的帽子 | 小王子 | 孤独图书馆 | 邓丽君 | 闯入者 | 二十四节气 | 伍迪·艾伦 | 茅盾文学奖


新京报书评周刊

ibookreview

投稿&合作邮箱:ibookreview@163.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评君的小铺



来书评君的小铺,购梁思成珍藏版手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