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CCI未来教育|崔新生:以未来工业为价值引擎的大学未来教育变革

UFEI未来教育指数 CCCI 中传文产 2022-07-09

未来教育专家,“未来工业”倡导者和量子指数理论创立者

崔氏指数Cui Value Index研究院院长崔新生教授


UFEI大学未来教育指数援引汉诺威工业智造指数(Cui Hannover Industrial Intelligence Index对CHIII样本企业的一项“未来人才”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在“未来工业”快速迭代现代工业过程,合格人才的短缺状况日趋严峻,呈现全球化趋势——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GEI)就德国企业过去三年,在数学、信息学、自然科学及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缺职位达到数量翻了一番,达到337900个,此支持了CHIII观点。 

每一次技术浪潮,都会成为大学创新学科的“催产士”

人类自历经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产业演进进程伴随着对“未来人才”的强劲需求。而“未来人才”的需求,则为大学未来教育变革带来紧迫的压力。

中国作为基于世界现代工业数据应用之“未来工业”后起之秀,不但需要具备对全球创新前沿的领悟力、应用力和产品力,同时需要洞察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并在其数据应用过程占据竞争先机,适应于未来产业特殊需求的人才储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以往产业革命的变革趋势,均不同程度地依循物理思维或以物为生产资料,进行人类日常生活物质必需品的规模化生产、批发和零售;一切基于数据为“生产资料”的“未来工业”业态孵化和形成,则是以“反物质”的数据(产品参数、实验数据等)能赋认知和价值智造活动,重构人类经济生产和非物质产品需求的个性化定制生产和柔性智造体系。

由信息数据(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场景体验、物联网及工业互联网等等,构成“未来工业Future Industry”或“智造业Intelligence Industry”的逻辑实践和系统应用、特别是随着类似5G技术的普及,“智造熵Intelligence entropy”作为“未来社会”的思维变革浪潮亦成席卷之势。而这一切,都需要大学未来教育赋予学生以“智造者Intelligence Talent”的“未来人才”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智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应变思维

由智造业、智造者、智造熵构成以数智文明推演的人类未来社会价值秩序和逻辑循环,摒弃传统的文字符号表意表象,而以数、数字、数据、数象为“数的智慧”,进行认知思维的更替:智造,并非人工智能或工业智能制造,而是将产品流程融入审美体验的创意活动。

传统大学教育所涉及到的学科体系和专业部署,均是基于工业革命和产业化物理思维,所进行专业分工、定向人才的大学=“工厂”、院系=“车间”、专业=“岗位”式流程化人才培养。很显然,基于非物质之数据作为生产资料的“未来工业”产品逻辑,则是“去产业化”、“去专业化”的量子指数思维及其实践路径。

因此,大学未来教育,需要以培养智造型人才即智造者,作为理论与应用二元体系的学科体系重构。与传统大学教育所培养的“螺丝钉”专业人才相比,大学未来教育应侧重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应变思维:

1、想象力:基于学生的个性能赋差异化的创意实验能力,对创意价值化体现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2、思辨力:思辨力是对想象力的逻辑训练过程,天马行空的“头脑风暴”不是创意,任何想象力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因果律——牛顿因苹果从树上坠落而产生万有引力的灵感,即苹果为“因”而万有引力为“果”;

3、成长力:学生的自我价值认知、自我培养的主动和自觉意识,是量化受教育者自我成长能力的评价标准。

大学未来教育变革,从国家战略高度,需要完成的是理论与应用二元体系的自由转换和价值权重部署。近来,国家相关政策的频密出台,已经体现了这一改革取向。

大学未来教育需要基于未来而引领未来

但凡世界著名的大学教育,须具有孵化前沿创新、引领未来人才的能力,无论是哈佛、牛津,还是麻省理工、斯坦福等等,都以前沿学科资源和先进导向引领性,作为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立教基石。

大学未来教育必须具有预见性和变革趋势的洞察力,中国大学对未来教育意识的有所缺失,基于过度依赖对美欧及西方发达国家完全照搬的“教育引进”,无论是教材还是师资评价标准。直到现在,大学传统学科或专业教材,皆为西方教材和原版复制和“中国加工”,并没有建立或形成符合自身发展、解释中国变革现实的“中国学科”,此与科技和产业领域的“拿来主义”如同一辙、也与中国创新应用在世界现代工业和全球产业供应链的价值认知长期缺失相关。

因此,中国的大学未来教育变革,不仅仅是通识教育、创新学科和专业的应变式部署,还要具备:

1、对现实发展的未来预判:具有创新逻辑的趋势认知能力,对先进科技特别是对人类未来之革命性的新技术应用,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或未雨绸缪;

2、对所学习和应用的知识风险和未来预估:“毕业即失业”的深层次原因,即是大学未来教育准备和意识薄弱所导致,大学教育对譬如“未来工业”发展趋势缺乏敏感,所以不能及时做出学科的知识更新和专业的迭代调整;

3、传统即未来的人类文明建构:大学未来教育之“未来”,是基于传统及历史数据积累的基础,所进行厚积薄发的知识“创新”,“一切创新应竭尽善意”,这就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当“未来工业”摒弃物理思维或物化产品,人类对日用物质必需品的需求已接近饱和、甚至过剩,“未来工业”的“未来产品”形态,则多与人类相关的情绪、欲望或创意体现为消费需求,此意味着大学未来教育面临着全面的战略观、使命感、知识与创新技术的深度融合。

原文转自:大学未来教育指数 University Future Education Index

官方发布平台

CRI国际在线|国广教育·未来教育指数频道

链接:http://jiaoxue.cri.cn/20190628/597297ed-2de9-ac8b-18be-f243b5875f3d.html

推荐相关阅读>>

CCCI未来教育|影响力学科,大学科研的价值坐标与顶尖人才培养的基石

CCCI未来教育|周光礼:大学教育转型和升级应以未来需求为导向

CCCI未来教育|以应用为目标,探究大学科研创新赛道的价值坐标

CCCI未来教育|对标产业发展,看中国大学专业更新与未来人才培养趋势

CCCI未来教育|教育部正式批准 首批15所职业大学

CCCI教育观察|中国大学培养的芯片人才 何去何从

CCCI未来教育|任正非的未来教育指数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