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这场运动不仅仅止于女权/反女权
在美国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中,导演伊莉莎·希特曼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未婚先孕的少女千里迢迢奔赴纽约堕胎的辛酸故事。这样的故事并不仅仅属于大银幕,它仍旧在美国这片土壤上发生。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即便是在21世纪已经走到第20个年头的今天,“堕胎”仍是全世界女性权益最具争议的话题。哪怕是经历了声势浩大的第二次女性平权浪潮洗礼的美国,由于父权传统所主导的叙事和天主教庞大信教人口的施压,“堕胎”在多数州都是个禁忌话题,极端的地区甚至会对堕胎者定罪量刑。
回溯上世纪70年代,正值美国女权运动的高潮,是女性争取权益的大好时机。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一项保障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权利的《平等权利修正案》(ERA),却因遭到外界猛烈攻击而最终告败。这项至关重要的修正案备受抨击的重心便是女性“堕胎权”的获得。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阻止ERA顺利通过美国宪法的主要干预力量,正是同为女性的家庭主妇群体。这群传统女性的领头者菲利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在其组织的反对ERA活动中名声鹊起,迅速成为了美国政坛轰动一时的明星人物。
菲利丝.施拉夫利
围绕ERA从顺利重新推出到被半路拦截,直至以失败告终的这段历史所拍摄的FX限定剧《美国夫人》(Mrs.America)于四月中旬正式登陆线上平台Hulu。
《美国夫人》
这是迪士尼流媒体新模式FX on Hulu继《开拓者》后的又一重磅之作,也是奥斯卡影后凯特·布兰切特的美国荧幕首秀。
烂番茄95%的新鲜度,MTC87的媒体综合打分……开播之初便强势登顶今年北美媒体最高评价的位置。豆瓣评分目前也已攀升至9.2分,可谓备受瞩目。
有媒体口碑、布兰切特和《广告狂人》编剧Dahvi Waller的层层加持,可以预见,本剧将会成为接下来各大限定剧类颁奖的重要角逐者之一。
在目前已经出炉的北美各大媒体的评论之中,大魔王布兰切特的表演是被重复赞誉最多次的。在该剧已经播出的七集里,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这位近十年来大银幕表现最突出的英语区女演员的演出质感。
菲利丝这样一个兼容了严肃、坚忍、腹黑、幽默、俏皮等多重个性的角色,大魔王也同样手到擒来。至于觊觎已久的艾美奖能否拿到手,就要看下半年能否出现更强势的女性剧目了。
反女权主义者
凯特·布兰切特在剧中扮演的角色菲利丝·施拉夫利与其他天主教中产家庭里成长的女性一样,于1924年出生在密苏里州的菲利丝的生活阶段非常单调。
在保守派社区度过童年,在教会学校结束青春,与同为天主教男性共同步入婚姻殿堂,最后养育多个孩子……这些女性的命运似乎注定如此。
但菲利丝却是颇为矛盾的人物,她既传统又现代。作为家庭中妻子、母亲的角色,她与其他家庭主妇一样恪尽职守,是体面温柔的施拉夫利夫人。
而作为右翼社会活动家,她独立且睿智,对有用知识的学习毫不怠慢(为了打赢女权而奋发钻研法律博弈),也从不屈从职场男性的过分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菲利丝符合人们对现代独立女性的一些描述。
介入ERA之前,菲利丝与“前线反女权斗士”谈不上亲密的联系,她原本是国防事业和核安全领域的专家,50年代初便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力,她积极发表著作、做全国性的演讲……职位一步步晋升。即便在两次国会议员竞选失势后,她仍试图设法得到共和党的再次推举。
但在男性仍占据着绝对话语权的70年代,女性的公共身份是局限的,掌握权力的男性并不拿女性意见太当回事。菲利丝在向州共和党再度自荐的过程中自然遭到冷落,很显然想要从自己的专业上引起关注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即时性重要问题上作出振聋发聩的分析才可能扭转局面。
于是,菲利丝便彻底将矛头对准正在各个州火热进行的ERA决议,她以逻辑粗暴但足够诱人的话术得到越来越多家庭主妇的支持,率领这些几乎不参与政治活动的传统女性走出家门,到法庭上、到大街上与女权主义者们对峙。
菲利丝的话术其实很简单,她宣称ERA提议将使女性被迫从家庭中出来工作,女性原本享受安逸的、只需要处理家务的权利将被剥夺;年轻女性与男性有同等义务,便意味着女性不得不参军服役……总而言之,女性过去各种不需要努力便能获得的福利势必会被ERA摧毁。这些观点首先得到了有着切身体会的家庭主妇的认同和支持。
ERA原本是保障女性享有与男性对等的权利,它确保了女性拥有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权(避孕、堕胎),其核心是达成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身份平等。但ERA中的“堕胎权”几乎成为了天主教所完全不能接受的非道德,在这条提议上大做文章即可轻而易举笼络占据美国人口中大多数的教徒。
凭借对ERA和女权主义者的对抗,菲利丝屡屡做客了电视节目,成为70年代最闪耀的政坛女性。而ERA在顺利通过30多个州后止步,由于条案生效前提是有3/4的州表决通过,ERA遗憾以失败告终。
激进女权主义者
整部剧尽管围绕着菲利丝·施拉夫利来讲述,但关于ERA的失败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菲利丝诡辩话术和手段的功劳。实际上在那个激进的年代,女权主义者在助推ERA向前迈进的同时,她们对外的形象调整并未达到预期。
60年代激进女权意识造成女权主义者在要求女性权益时,不仅对男性态度趋于对立,对弱势女性群体关照也显得不足。尤其是以知识分子组成的女权人士和以家庭主妇组成的反女权人士的对峙上,女权主义者的傲慢姿态同样加剧了二者的矛盾。
剧中引述的女权组织的重要人物格洛莉亚、贝拉、吉尔、贝蒂和雪莉,她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但是却无法达成完全一致的共识:在女权道路上是应该强硬激进,还是要温和迂回,组织内部就此即存在着争端。
除却女权主义和反女权主义两个阵营的争夺,《美国夫人》还极致地还原了70年代美国保守党执政时期的社会气象。这显然不仅仅是一部回顾激进历史、反思女权运动中的失利的电视作品,它还堪称一堂以ERA戏剧性败落为例的足够让观众们深度钻研的政治学课程。
ERA的失败使得美国女性仍旧未能彻底地拥有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近些年美国一些保守州针对女性出台的剥削法案更是令人咋舌。2019年5月,阿拉巴马州通过了美国有史以来最严苛的法案以阻止女性的堕胎行为,即便是被强奸而意外怀孕的女性也禁止堕胎。
无法在正规医院堕胎的女性只能像《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的女主角那样被迫去往其他州求助。而穷困潦倒家庭的女性要么选择生下来,要么到非正规诊所做人流;卫生和手术处理得不好的话,甚至会面临永久不孕乃至于丧命的危险。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虽然《美国夫人》是以菲利丝·施拉夫利这位反女权的保守党派政客为主角的电视剧集,但它根本上要做的是,从今人的视角来对一个作古时代进行分析和反省。
韦恩斯坦事件作为Me too运动的导火线,从好莱坞、从美国影视音乐娱乐产业迅速燃烧到全球,便足以说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女权运动的努力仅是全球女性平权道路的一小步。
影视作为当下受众最广的视觉媒介,是女性平权必要的价值输出平台。从《大小谎言》《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使女的故事》《伦敦生活》《难以置信》再到《美国夫人》,短短三年的时间,女性剧目在荧幕上已经获得一席重要之地。然而在性别平权真正实现前,我们仍旧需要更多走进女性世界的作品。
作者| 卡洛斯的三棵树;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 近 期 热 文 】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荐片|迷颜|电影节|花园|吉光片羽
纸上马戏团|影人纪念日|鲸鱼放映室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