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历史,今天是危机,明天是谜语”:说的不只是银行
始于2014年下半年的银行员工离职潮愈演愈烈,离职率不断攀升,且从基层员工蔓延至高层。
据可查的公开报道,自2015年起至2016年6月,超过60位银行的“董(事)监(事)高(管)”离职。
2016年上半年,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共计超2.5万人离职。
2017年上半年有40余位银行高管辞职
……
这些跳出传统银行体制的高管和员工,去向主要有三个:民营银行、布局互联网金融的知名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
例如,华夏银行原副行长黄金老出任江苏苏宁银行董事长兼行长;
建设银行总行电子银行部原总经理黄浩跳槽蚂蚁金服,担任网商银行行长;
工商银行电子银行部原总经理侯本旗出任民生金服控股有限公司总裁一职;
天津金城银行行长吴小平为原中信银行上海分行行长……
讲真,相比传统银行受限于长期形成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发展空间有限,新兴的互联网公司、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的股权、期权等各种薪酬以外的条件,确实更具吸引力。
传统银行业“躺着赚钱”的黄金时代走远,随之而来的是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且内部考核,银行薪酬福利待遇的下滑。正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
而更大的背景是,金融“遵义会议”清除“资本国际的极左路线”,否定“金融自由化思潮”,抄了金融业的“后路”,银行业自然成为监管风暴的承压区。
对银行业祭出“82号文”,规范银行业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直捅银行业最隐秘的软肋——理财资金购买信贷资产收益权,金融资产由表内转表外。
“82号文”
是银监会在2016年4月28日下发了针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通知》,这份规定旨在防止银行隐匿不良风险,并提出穿透性原则,一改此前仅基于会计科目(形式)的监管。
眼下银行业之所以遇挫,根本原因在于银行业走上了一条岔路。
当整个金融行业都在赚快钱时,银行业不仅未能独善其身,还无奈地接下了最后一棒,“报应”也是意料之中。
为做大盈利空间,银行业玩起了表内转表外,狗咬尾巴的把戏。
银行业信贷生息资产增长乏力,利率市场化又收窄了存贷利差空间。
可“表内转表外”绕个弯子就有更高回报,综合考虑“规避信贷规模控制、降低资本消耗和拨备监管压力等”,银行业便追加高杠杆的表外业务。
除将不良贷款转移表外用银行理财来对接外,还与信托、证券公司合作、发行理财产品,玩起“名义上理财、实际上放贷”的概念游戏。
欧美主要国家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四成,中国2016年多地银行业主要表外业务增速也均高达50%左右。
可随着银行间抽血、经济增速回调等各种因素累积,同业业务被玩坏了,表外业务危机暴露,继次贷危机后,银行业再尝表外“苦果”。
银行业放大对公业务,却弄丢了草根力量。
在过去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主导下,过度的地方发债、企业的盲目投资以及银行利率的膨胀,吸引了更多的银行将对公业务作为“重头戏”,却忽略了民间金融这支草根力量。
如今经济动能转换,投资在GDP的比重下降,缩减了银行的盈利渠道不说,“债转股”更是让银行成了坏账、死账的“接盘侠”。
银行回过头来,想要笼络“民心”却又被互联网金融“截了胡”。
“金融自循环”泡沫破裂,银行业遭到清算。
金融处于利益分配最高端,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资本市场加杠杆,交易所债市杠杆屡创新高。
加上“虚拟经济来钱快,实体经济发展难”,在“外洪内涝”的双重挤压下,原本从金融业到实体的信贷业务,历经一系列加杠杆的金融操作后,最终流向虚拟经济,大水漫灌楼市、债市乃至股市。
近年来,国内甚至还出现大量银行信贷资金曲线进入楼市,为购房者直接或间接提供“首付垫资”服务,当“去泡沫、去杠杆、去产能”的号角一响,股市胆颤、楼市低迷,银行业的盈利渠道被釜底抽薪。
台风来的时候猪都会飞,但潮水退的时候,就知谁在裸泳,此言不虚。
”照理说,抢了银行老大哥“风头”的互联网金融日子本该过得滋润,岂料被寄予厚望的互联网金融却异化成了信用中介,非法集资、设立资金池、违规放贷,将金融的“惟利是图”演绎的出神入化。
2016年以来,问题平台累计达到2838家,跑路、停业的问题平台数量占比分别高达55%和15%。
种种金融乱象,倒逼专项整治风暴出动,金融业野蛮生长的“好日子”就此结束。
而站在岔路口上,坠入未知世界,慨叹“昨天是历史,今天是危机,明天是谜语”的不止银行、互联网金融,还有科技企业,“华为已经攻入科技无人区,无人跟随感到迷茫”,“腾讯现在最焦虑的就是跟不上技术的进步”,更不用说商业零售了。
当“黑天鹅”满天飞,“灰犀牛”眨眼睛,生活方式、交换方式、生产方式彻底大调整,你需要一块看清当下、通向未来的“魔方”。
精彩推荐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