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培论趋势」人工智能风口来了

2017-10-16 福卡智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560478cgi&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今天,我重点想梳理人工智能究竟是怎么回事?人工智能又将把我们带向何处?


1

“五秒钟准则”:谁将被人工智能替代?


近期德勤财务机器人刷爆了朋友圈,“小勤人” (德勤机器人的昵称)几分钟就能完成财务几十分钟才能完成的基础工作,且可以不间断工作,财务人的工作地位岌岌可危。不仅如此,人工智能在金融圈内正“高歌猛进”、掀起狂潮。2000年,高盛在纽约总部的美国现金股票交易柜台雇佣了600名交易员。但今天,这里只剩下两名交易员“留守空房”。

 

李开复曾谈到“五秒钟准则”,

一项本来由人从事的工作,如果可以在5秒钟以内能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决定,那么,这项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

 

换而言之,而如果你的工作涉及缜密的思考、周全的推理或复杂的决策,每个具体判断并非人脑可以在5秒钟的时间内完成,那么,以目前的技术来说,这样的工作很难被机器取代。

 

在我看来,人工智能目前处于感官,即涉及眼耳鼻舌身的阶段,凡是靠感官来进行劳动的,几乎都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但这是不是人工智能将覆盖所有劳动者的就业岗位、颠覆所有产业?


2

是什么成就人工智能产业大爆发?


人工智能为什么突然登上历史舞台?


主要在于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所有东西几乎一网打尽、相连相通,移动通信、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探头监测、虹膜技术等技术横空出世,这么一来,就客观上开始进入到集成的阶段。简而言之,首先是社会科学技术分门别类的突破,这些突破汇成条条小河,再进而汇聚成一条大河,这个大河才成就今天的人工智能集中爆发的时期


3

人工智能难以替代人,也难以改造人


我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我昨天看了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若把人类拉回1750年,当时无法能想象今天的高铁、移动支付、移动通信诸如此类的技术。如果说当时能想象到今天这种状况,那一定是一个疯子的想象。而实际上,人类就是以这么快的速度发展着,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后,科技发展的速度成倍递增,技术突破间隔越来越短、不断颠覆。

 

美国IBM研发像指甲大小的芯片面积里塞下大约 300 亿个晶体管,可替代人类脑细胞300亿个组合的逻辑,在我看来有一点偷梁换柱。现在都说人类在地球上存在了上百万年:


狩猎文明的时期长达几十万年,农耕文明上万年,工业经济两三百年,而IT经济则仅几十年,现在到了人工智能将会更短时间迭代。


我的意思是,真正颠覆生产方式不是凭借缩小的年度时间,实际上是靠生活、生产、交换方式的根本颠覆。人工智能并没有在生产、生活、交换方式中带来划时代的根本性的变化。


人类直到今天,基本上都是改造世界,还未像大佬们所吹的被人工智能改造。我认为,人类被改造这个历史使命不可能在人工智能的产业逻辑上来完成


4

芯片:量变等待质变


一、芯片竞争激烈但材料方面鲜有突破

究其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芯片不支持。无论是内置NPU的麒麟970,还是iPhone X应用的人工智能芯片“A11生物神经网络引擎”都还停留在物理意义上,远远没达到足以改造、替代人类的程度。



随着技术的突破,大概去年人类的技术已经实现了将一个晶体管大小控制在6~7纳米。


这是什么概念?

作为对比,人类的头发丝宽度大约是50000纳米。7纳米芯片大约与DNA链在同一数量级,但DNA链稍小的有2.5纳米宽。


麒麟970让寒武纪公司爆红(寒武纪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下的一个课题组,由陈云霁、陈天石教授领导),与此类似,上海有一家公司也是专注半导体材料研制,董事长于2004年放弃美国的百万年薪,带着30多人的团队回到中国。他有一句金句,

学成只为他日归来,报效祖国。


今年4月,尹志尧的公司宣布,已经掌握5纳米技术,预计年底正式敲定5纳米刻蚀机,这意味着中微在核心技术上突破了外企垄断,中国半导体技术第一次占领至高点。而两周后,IBM也宣布掌握5纳米技术。

这足见竞争激烈程度,但最关键的是材料层面没有突破,依然还是以硅为载体来安置晶体管


现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团队也尝试着使用纳米碳管和二硫化钼将晶体管制程缩减到1纳米,此外理论上现在推导若以石墨烯作为材料安置晶体管,可以将处理器的运行频率几何级数提升。


二、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理论突破、技术突破、应用突破这三个历史阶段很可能中间间隔一个年代。


以石墨烯为例,差不多十年前理论突破,但没有一个年代难以做到技术突破并且定性。而同理,技术突破到应用突破也要耗上一个年代。


5

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


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大至可分为三类:


一、衍生型


例如BAT、亚马逊、Google等科技巨头都开始进入到人工智能领域。这些公司现在财大气粗、实力雄厚,又拥有强客户粘性、相应大数据储存等。我认为这种衍生型的模式,其成功概率较大。


二、介入型


既然风口来了,大家乘风而上。



三、股市概念


另外,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在股市上也有相关板块。一讲到人工智能,就觉得是代表未来,大家所以纷纷跟进。

 

国家已经把人工智能列为国家战略,人工智能产业也走上了风口。我想提醒各位商家,此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角色、当量,然后再进行投资匹配。具体而言,理论突破、技术突破、应用突破,这三段过程中,我认为一般中小企业应集中在技术突破、应用突破这之间排兵布阵;而对于一些特大型企业,则可以在理论突破、技术突破中介入,好似当下许多大佬直接和高校研究所进行合作。在这过程中,切莫一哄而上,简单地认为人工智能风口来了,可凭着风扶摇直上九天云霄。但风口上的究竟是鹰还是猪?如果是鹰,风停了照样翱翔;如果是猪就将摔个半死。


6

生命经济与人工智能


是不是三十五年以后,人工智能就超过人类大脑了呢?这句话要换频道。

 

一、算力与算法

AlphaGo可以打败围棋高手,但“准星数学高考机器人”没能碾压人类,距离学霸更是相去甚远?这在于后者不允许储存试卷库。电脑储存量大、计算速度快,如果允许高考机器人储存恢复高考以来的所有试卷,那任何考生都考不过它。

 

算力是芯片的概念,就像我国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每秒10亿亿运算;但是算法就伤脑筋了。现在把人工智能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超强人工智能。


所谓强人工智能,就是人工智能像人一样学习;


超强人工智能就是人工智能完全超出人类的掌控,甚至要替代人类了。

 

这种说法言简意赅,但我并不赞同。我仔细琢磨了那些算法,基本可分为五大门派。


经历


我早年对数学、微积分概念很感兴趣,在1991年还花了半年专门运用了投入产出强相关构模分析上海经济的各个产业相关度,当时还得到了领导的表彰。但半年一过,1992年南巡讲话后,全国万马狂奔,把所有产业相关关系都打乱了。我这个建立在数学模型基础上的产业相关度分析一下子沦为废纸一张。事后,我在办公室里思考了整整半天,也正是这半天决定了我的预测方法论。


现在人工智能所有算法几乎都是构建在各种数学理论上,五大门派的算法都没有走出数学的概念。但是现实生活中语义、语境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我认为,如果人类的算法走不出数学,人工智能就替代不了人类的大脑比如梦,梦的奥妙至少在今天在物理学、数学这个领域内无法企及;再如人类自身还没搞清楚意识是怎么回事。晶体管能否形成这种现象?



补课时间


几十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五大门派一直以来都在彼此争夺主导权。

符号派:使用符号、规则和逻辑来表征知识和进行逻辑推理,最喜欢的算法是:规则和决策树。

贝叶斯派:获取发生的可能性来进行概率推理,最喜欢的算法是:朴素贝叶斯或马尔可夫。

进化派:生成变化,然后为特定目标获取其中最优的,最喜欢的算法是:遗传算法。

类推派:根据约束条件来优化函数(尽可能走到更高,但同时不要离开道路),最喜欢的算法是:支持向量机。

联结派:使用概率矩阵和加权神经元来动态地识别和归纳模式,最喜欢的算法是:神经网络。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工智能横空出世,颠覆了就业概念、产业概念等;这种颠覆又被人们放大,以为人工智能可以来替代人类。此外“日后人都不再是人了”、“再活三十年人类将永生”等各种各样的说法都出来了。

 

但我认为目前意义上以芯片为载体、以数学模型为算法的人工智能仅仅处在感官时代。也许今后人工智能眼耳鼻舌身的功能要比人类更出色,对现实生活产生无与伦比的影响;但是对于它能替代人类的说法,我认为夸大了。人工智能产业并不能到达生理、心理境界,未来这部分将由生物经济、生命经济覆盖。生命经济才会对人自身进行改造,当然生命经济也可能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

 

总而言之,我们在关注人工智能产业的同时,也不能被迷惑,将其万能化甚至将替代、控制人类;坦白说,这远远不是人工智能能够承担的。



精彩推荐

芯片新格局

当穷成为一种“原罪”

商业新大陆已不在地球

这是偶像化时代

消费成为中国“王牌”

对赌与企业家“赌性”

大宗商品风云录

“全民公投”不是终极模式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