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福卡观点 | 中国制造2025,成功还在这5个关键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摘要


世界各国制造业都面临着工业经济急剧转型带来的困境与隐忧,以“工业4.0”战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由头,新一轮制造业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打响,鹿死谁手未尝知。


互联网如火如荼,制造业也不甘沉沦。


德国“工业4.0”正轰轰烈烈拉开序幕,美国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召唤制造业“回归”;

日本制造看似在走下坡路,但在材料和精密零部件制造方面仍领先世界;

“印度制造”为一展“雄师梦”,将其标志由一只蓄势待发的雄狮代替了行动迟缓的大象;

我国总理担任“超级推销员”,五次出访拿回近1400亿美元大单,工信部编制“中国制造2025规划”……


新一轮制造业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打响。


补课时间


【工业4.0】

工业4.0是由德国政府《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中所提出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

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工业4.0”甫一提出,便纳入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中,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得到党派、政府、企业、协会、院所的广泛认同,并达成共识。


世界各国

正在进行制造业改革


历史发展到今天,世界各国制造业都面临着工业经济急剧转型带来的困境与隐忧,从工业制造典范的德国到“世界工厂”中国,以及“金融立国”的美国、曾经辉煌的日本,概莫例外。


一方面是全球经济再分工,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转移,劳动力成本高企,环境污染等是各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金融危机后经济跌入低谷、失业率飙升又使各国不得不痛定思痛,寻求破解良方;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工业可编程控制器等的创新和应用,推动了制造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国家竞争需要争夺新科技产业革命的话语权。


如推出“工业4.0”的德国,软件与互联网技术是其相对弱项,而CPU、操作系统、软件以及云计算等网络平台几乎都由美国掌控霸权,美国互联网巨头正从“信息”领域加速进入“物理”领域;与此同时,“中国机械制造业严重威胁德国”(引自德国《世界报》),2013年中国以11%份额位居全球机械出口第三。


前有伏兵、后有追兵的态势,让“德国制造”自身的危机感油然而生。因此,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工业4.0”概念正式由德国“工业4.0小组”提出。



工业4.0

PK

中国制造2025


“工业4.0”展现出一幅全新的工业蓝图:在一个“智能、网络化的世界”里,物联网和务联网(服务互联网技术)将渗透到所有的关键领域,实现网络化制造、自我组织适应性强的物流和集成客户的制造工程,使得动态的、适时优化的和自我组织的价值链成为现实,通过虚拟的、移动的方式开展工作,使传统的行业界限消失,发展出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合作模式,促进形成全新的信息物理系统平台。


相较之下,中国对“工业4.0”还处于知道、争论阶段,虽然国家层面已给予重视,但理论、企业层面尚未完全意识、理解其威力所在。


理论界对“工业4.0”态度大相径庭,或称“工业4.0消灭淘宝只需要10年”,也有称“工业4.0是茶杯中的风暴”。从“野蛮生长时代”走过来的中国企业家还处在土豪斗富阶段,热衷于比拼互联网思维,制造“风口上的猪”,而制造企业互相拆墙、掐架者比比皆是。


如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发表“清场论”,指责小米与美的合作是两个骗子在一起,并放出豪言壮语“我要做手机,分分钟,太容易了”,继而被海信、长虹、奥克斯等六大品牌围攻,美的称“大姐,你玩你的,我做我的,咱们相见不如怀念”,海尔称“阿姨,不约,我们不约”,志高称“女侠,你继续演”。仅从此层面,就能深刻感觉到中国与德国制造业之间的巨大差距。



4.0与2025

德国与中国的底子在这里


但问题是,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中德同为制造业大国,在国策、战略上从美国转向德国(参见2014年第30期福卡分析《中国转向?——美国转德国》),未来终将在工业制造道路上狭路相逢。何况前浪死在沙滩上,被后起之秀超越也不是没有先例,当年“德国制造”也曾经被英国当作“偷窃、复制、伪造”的代名词。


因此,有必要在中德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劣势进行比较,知己知彼,做出可行选择。毕竟,德国的优势在于以下3点:


1、日耳曼民族标签式的严谨、不妥协性格

浸润于古典音乐、散发着古典哲学理性光芒的德国,经历过社会经济的快速繁荣,也经历过战败后的迅速衰落,其反思与自律使其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即使我知道整个世界明天将要毁灭,我今天仍然要种下我的葡萄树”,即是其民族性的描绘。


2、将设备模型知识化、可流传化

注重工具理性、技术积淀与传承,遵循工匠精神,敬仰创新,把普通的金属敲打成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成为“众厂之厂”。


3、世界最多的“隐形冠军”

据统计,德国有1307个隐性冠军,美国有366个,日本有220个,奥地利有128个,瑞士有110个,意大利有76个,法国有75个。而这些中小型企业几乎都是家族所有,家族运营,发展策略倾向于长远策略以求代代相传。其劣势或在于执着遵循经济一体化原则,被欧盟拖累。


补课时间


【隐形冠军】

由德国著名的管理学思想家赫尔曼·西蒙发现,指一些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却籍籍无名的中小企业。



中国制造2025

优势在这5个方面


1、中国面大量广,胜在规模与“大杂烩”

假设德国8000多万人口中各个都是遵循技术传承、秉承钻研精神的严谨工匠,那么中国13.6亿人中只要有1/17做德国同样的事,就能与其拼上一拼。


2、中国速度快,周期短

速度在信息社会就是效率,就是先机。比如中国高铁就成为“中国速度”的新名片,中国高铁研发团队仅用两年完成了高速列车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之前外方预言中方至少需要花费16年——8年消化、8年吸收。


3、造价低

造价低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与竞争力。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在中国高铁建设成本的报告指出,中国高铁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是:时速350公里的项目为1.29亿元/公里,时速250公里的项目是0.87亿元/公里,而国际上,高铁建设的成本多为每公里3亿元以上。


4、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体主义行为

集中力量办大事传统,强大的组织能力,是中国以横切一切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之一,比如南北车合并。


5、完整的供应链条

据《纽约时报》调查,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小到螺丝钉等基础零件,大至通讯、航天、高铁,保证随时就地取材,整装待发。


由此可见,中德是如此两类不同的国家,但共同之处却在于,都走上了国家市场经济道路(不过中国是阶段性的),尤其德国还是社会市场经济先行者,未来中德将在发展模式上有相似之处,反映到制造业层面,则既有错位竞争,又有趋同特征,在“工业4.0”上中国未必没有弯道超车可能,毕竟工业与互联网的融合需要中德两种国民性的兼容。


精彩推荐

个税变了,行业征税还会远吗?

香港澳门?广州深圳!

新经济,都逃不过这三个套路

“老一线”广州被“踢”出?

为什么经济学家的预测经常不靠谱?

粤港澳大湾区:香港引领还是跟随?

“房子用来住”,房产投资完了?

“振兴东北”的“命门”究竟在哪里?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