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扎克伯格的麻烦不是偶然的——数据垄断的“风暴”才掀开盖头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摘要


伴随着来势凶猛的数据垄断潮流,整个行业、社会、国家都会被其阴云笼罩,甚至遭受不必要的伤害。数据招安迫在眉睫。


剑桥分析引爆的数据丑闻让扎克伯格成了听证会“红人”。


投资者对于扎克伯格在美国国会的表现很满意。目前,Facebook股价相对平稳,与整个科技股的表现差不多。


不过,扎克伯格欧洲听证会却未能让欧洲满意,未能就垄断问题给出让欧洲满意的解释和回答。


事实上,商业巨头,特别是互联网商业巨头的数据垄断问题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Facebook事件只是问题被引爆的序幕。今后,围绕数据垄断还将有大戏上演。


早在2017年,福卡智库就在2017年第34期的《福卡分析》中刊文《数据垄断与数据招安》,对数据垄断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判。以下为原文节选。



数据垄断问题已汹涌而至


我们似乎真正进入了一个“万物皆数化”的时代:从宏观到微观,从客观到主观,从具象到抽象,一切行为和活动,都在直接或间接地被全面、实时地记录,成为数字化的信息。


正如孙正义在对日本企业界的演讲上所言,“要么数字化,要么死亡。”数字信息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和代表。


出行,手机地图已经选好畅通无阻的路线;用餐,手机美食应用根据口味偏好推荐餐厅;回家,智能电视已经打开喜欢的电视剧……


然而,数字时代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威胁也正扑面而来。


无论是菜鸟和顺丰“数据断交”,还是华为与腾讯为数据大动干戈,其背后都隐含着百姓与生活正被数据“出卖”得一览无余,而商业巨头们凭借便利条件可以无限制地获取用户数据,拿着这些数据“为所欲为”。


数据垄断随着社会生活越来越数据化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正是出于对数据垄断的危害的担忧,2017年6月份,欧盟委员会首次裁定谷歌的搜索引擎存在垄断行为,对其开出了一张27亿美金的罚单,这是人类历史上反垄断金额最高的一笔罚款。数据垄断已被推至风口浪尖。



数据垄断企业拥有了“上帝之眼”

事实上,随着巨头们吞食越来越多的数据资源,在全球,巨头企业的监控系统已经跨越整个经济:谷歌可以看到人们搜索什么,Facebook知道他们分享了什么,亚马逊了解他们买什么,甚至有网友调侃说,“你在微信勾搭小三的记录,除了你老婆不知道以外,腾讯、华为、搜狗输入法、高德地图、百度网盘、360手机卫士等大家都知道了。”虽然只是一句调侃,但是细思极恐。


巨头通过采集、存储、深度学习和开发,让海量、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但也让数据垄断者成为一股新势力,窥视乃至暗地里干预、操弄我们的生活。


社交领域

据统计,社交媒体拥有超过1/3全球人口的用户数,他们都是主要的数据提供者。比如Facebook用户每天共享的东西超过40亿,Twitter每天处理的数据量超过3.4亿;而每分钟Tumblr用户会发布2.7万个新帖,Instagram用户会共享3600张新照片……社交巨头们所捕获的巨量数据超乎想象。


马化腾曾透露,腾讯数据中心存储量已相当于15000个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存储量。这些数据不仅可以分析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从里面挖掘出社会、文化、商业、健康等领域的信息,甚至预测未来。


消费领域

从用户规模、市场地位、用户粘性以及扩张趋势等因素考虑,阿里巴巴在中国电商消费领域几乎占据市场支配地位。


中国电子商务中心的研究数据显示,2016年阿里巴巴在B2B平台的占比已高达43%。马云曾公开表示,“阿里巴巴不是零售公司,而是一家数据公司。”不管是上游制造者还是下游消费者,阿里可通过挖掘静态和动态的数据,分析供需两端的详情,最终做到精准营销、精准生产、精准物流和精准消费,即马云所说的“计划经济”。


医疗健康领域

正是由于大数据在临床决策支持、医疗质量监管、个性化治疗等方面的非凡作用,科技巨头的触手正延伸至智能医学、医药生产、医疗保险等多个市场。


国内有腾讯布局挂号、支付等领域,投资好大夫、丁香园等医疗企业;阿里云推出ET医疗大脑和工业大脑,要给医院配备“实习医生”;国外有IBM收购一家可以查看4000万份美国患者病例的分析公司,以此来加强其健康数据分析工作力度。


除此之外,在信息分发、搜索、物流等各个领域,用户几乎都成为“透明人”,数据巨头们则扮演着“上帝之眼”的角色。


                                 

 数据垄断的后果


不同于工业时代的垄断,信息科技为主导的今天,数据垄断的后果显然更为触目惊心。

一是数据垄断造成的马太效应前所未有。

中国2016年的大数据市场规模达168亿元,预计2017年-2020年仍将保持30%以上的增长。


大数据市场越来越大,而巨头企业在数据源、渠道、影响力等方面都令中小企业望尘莫及,他们更容易也更有能力捕获更多数据,助力其商业运作,从而加剧马太效应,甚至形成数据霸权。

二是数据垄断企业的势力过度膨胀。

一方面,垄断企业的影响力无孔不入。

过去的巨头垄断还有行业和地域的划分,但数据资源可在各行业、各地区内流动和配置,垄断企业的控制力自然也随之延伸至各领域。


例如滴滴之所以短短几年内快速崛起成为新的巨头,其背后也少不得大数据的影子。滴滴拥有的个人信息、出行习惯、消费偏好等数据资源,其衍生价值及对其他行业的市场影响力难以估量。各大汽车制造厂商对滴滴之所以趋之若鹜,正是由于滴滴所拥有的全国车主的车辆信息、司机使用习惯等数据对汽车制造业来说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企业的控制权从产品上升到用户。

正如尤瓦尔·赫拉利所说:“数据有可能成为主宰人类命运的终极武器,如果数据足够多的话,Google和Facebook会比人们更了解他们自己,从而得以操纵人类行为,成为新时代的君主。”


在大数据的“精准”预测下,人们喝着它推荐的饮料、穿着它选择的衣服、过着它认为“适合”的生活,甚至“患上”它预测的疾病。

三是数据私有化与共享背道而驰。

数据被贴上私有的标签,牢牢掌握在巨头手中,很难实现自愿共享。而越不愿意共享,越会激发企业占有更多数据的欲望,这种恶性循环只会让数据垄断越来越突出。


即便数据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也有一些平台做出表率,例如阿里已有数据开放的合作,但是“开放”只能是在阿里的服务器上使用,不能将数据传出阿里的边界。这与其说是数据开放,不如说是吸纳更多的数据,只会加深数据鸿沟。数据垄断企业如同“刀俎”,用户只能沦为“鱼肉”。




数据垄断的恐怖前景

如果任由数据垄断的态势发展下去,整个数据行业、社会、国家都会被其阴云笼罩,甚至遭受不必要的伤害。

首先,数据被用于非法目的威胁社会安全。

国外相关统计显示,黑市的登陆凭证、数字身份等数据均有明码标价,甚至一些积分账号、积分卡都会被拿到地下市场上拍卖。


数据黑市繁荣的另一面是大量数据被用于非法目的,个人身份信息等用户数据的泄露,使得违法人员能够使用大数据实现精准诈骗。


例如,2016年8月某山东考生因为隐私泄露导致被诈骗后身亡;同年12月,发生京东用户数据泄漏事件,数千万条数据被倒卖,引发社会对数据安全的紧张情绪剧增。

其次,社会歧视变本加厉。

即便在“一切均可数据化”的未来,数据在生成或采集过程中都不可能实现绝对“平等”,完全依赖大数据进行分析、对人进行分类,在缺乏有效伦理机制下有可能造成对公平、尊严等人性价值的践踏。大数据反而使社会歧视变得更加“有理有据”。


不仅商家能以个人的消费记录和各种数据为依据分化群体,制造价格歧视和服务歧视,届时英剧《黑镜》里所演绎的社会也很有可能成为现实:大数据评分成为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甚至决定人们是否有资格坐飞机、能租什么样的房子,评分过低的人被社会排挤,甚至可能会锒铛入狱。

最后,威胁国家安全治理。

美国政府曾因为反恐案件调查,要求苹果公司提供现场凶手遗留手机的一切信息,而苹果却以保护隐私为由拒绝配合,与FBI对抗长达4个月,甚至不惜对簿公堂,最终FBI以“侵犯”苹果公司的数据库而败诉。如果主权国家或者国际组织没有能力破解数据垄断问题,国家安全治理将无从保障。



通过招安对冲数据垄断


照此下去,未来全球网络社会背景下,不仅各行各业的多数公司将会成为数据大佬的奴隶,只能在产业链延伸方向被动蚕食,甚至国家治理在很多方面也会陷入被动。


鉴于此,对数据的招安显得更为迫在眉睫。在数据的监管方面,欧美已经走在了前面,不仅制定了大数据发展战略,美国政府早在2012年便已颁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从商业行为上升到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先后颁布了大数据战略;大数据立法也在日渐完善中,比如,欧盟已通过《数据保护总规》,2018年正式生效,明确了数据的被遗忘权、更正权、限制处理权、数据可携权、数据获取权、信息知情权、知情同意权等规则。


而在国内,仅靠政策层面的推动显然远远不够,未来还将探索出更多适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的招安道路。


精彩推荐

言论“技术”考验监管能力

“神奇”大数据存在“先天不足”?

BAT未来不再是互联网企业?

科技圈富豪“领风骚”,可我只看到了贫富差距……

比核武更恐怖?——人类最大威胁是网络攻击

大数据将“误导”产业发展?

5G比大数据更靠谱

绝对自由的市场经济将“走邪入魔”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