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杭州“作业改革”,教学管理系统该如何联动?| 头条

2018-03-08 张丰 新校长传媒
第 006 篇

之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坚持“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是因为我们 36 35369 36 13006 0 0 5755 0 0:00:06 0:00:02 0:00:04 5754“今天之负”之不减,或许就会变为“将来之负”。小处看“深夜不作业”的呼吁,大处看民族发展之将来。


新学期伊始,杭州市拱墅区与上城区教育局发起了“深夜不作业”的倡议,“为成长,不熬夜;晚十点,不作业!”“小学生写作业超过晚9点,初中生写作业超过晚10点,可以选择不完成剩下的作业!” 这一对于孩子们的“松绑令”亲切,走心。


改革措施的整体运筹


与年前浙江省全面推行小学生“早八点,不上学”相似,这次的两区倡议都从唤醒家长认同入手,以学校跟进实践来争取家长放心。“晚十点,不作业”,设置家庭作业的时间底线,明确在“健康作息”与“作业操练”之间的价值选择,明确在“整体学习效率”与“作业多多益‘善’”之间的清醒判断,反对关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衰减”的“折磨式作业”的无视。


这一举措与过去强调作业总量的减负规定相比,是一种发展与创新。但这是忍无可忍的创新,是对教师课堂效率与作业布置的倒逼,也是对家长群体焦虑状态下“病急乱投医”的苦口婆心。


一项改革措施,必然需要整体运筹。杭州两区的这次行动有同有异,各显风格。其共同特征有三一是规定家庭作业时间的底线,二是强调教师参与作业的校本化过程,三是鼓励作业管理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智慧。


拱墅区基于充分的家长沟通和调查,采用校长教师们的集体倡议,用情真意切的“为成长,不熬夜”去打动家长;上城区则深刻领会省厅作业管理的相关文件精神,采用系统周密的操作细则,用知微见著的教育服务要点表示学校决心。


此次改革举措显然属于“减负”范畴。其实践着力点在于“作业改革”。


因为见过太多政策的“一阵风”现象,也有一些同志对此次改革举措表达冷静的评论或是观望的怀疑。说明这一问题光靠文件与倡议是不够的。要将“量”控住,必须“质”提高,必须放到教学管理系统中思考。



不会编作业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作业的选择与设计是备课的一部分。但长期以来商业化作业的泛滥让人们逐渐忘记了本来。“拿来主义”的作业,成册成套的作业反而变得习以为常。


但是如果作业不与课堂学习形成内在联系,那它必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不会编作业的老师,不是合格的老师。鼓励教师参与作业设计,从选择与改编中学会作业设计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


上城与拱墅强调只准一本配套作业,倡导教师自主编制作业,合理改编现成作业,鼓励作业校本化及相应的校本研修。


要让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结合好,关键一点是教师要有作业功能的思考。要思考具体作业在单元或课时中的作用,以之来指导作业的选择与设计,将之与预学任务、随堂任务联系起来,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来设计,而不是简单的课后巩固。从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研究作业,而不是割裂的强化训练。


鼓励教师参与作业设计,要让教师对具体作业的意图与功能心知肚明,方能有的放矢。如果自主设计作业有困难,事先试做一遍应是教师作业布置的底线要求。


作业批改不能流于形式


作业是重要的过程性评价。作业批改有有效与无效之分。


过去一个阶段,因为作业量的无限增加和教师对作业意图的忽略,导致作业批改越来越流于形式。放弃作业环节的具体诊断,寄望“月考”的分数压力,显然本末倒置。


作业批改是否有效,反映在作业诊断与激励功能上。减少作业总量,重视作业批改中学生错误原因的分析,跟进集体或个体的补偿性学习。


如果作业批改只是教师“扳着脸孔”的对错判断,而不能通过必要的师生对话,体现教育意义。这个批改也是有局限的。


考试不改,改革难以为继


一项改革能否产生积极持久的影响。系统内外的评价导向极为重要。


考试评价是有利于记忆性学习还是理解性学习?是着眼知识细节还是思维能力?如何在考试评价中,让“题海训练”和“过度学习”不再获益,是保障“深夜不作业”能够坚持下去的重要条件。


国家新倡导的素养导向的教学,已在要求评价方式与考试命题的改进。两区的率先行动,还要及早研究评价问题,建立“基于标准,能力立意”的学业评价体系,防止保守的评价后期发力,将改革又拉入“开学讲素质教育,期末讲应试教育”的怪圈中。


综合评价改革箭在弦上


评价包含着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支持这一改革,必须要从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的高度看待这次努力。


尽管我们对“深夜不作业”不会导致学生学业退步是有信心的。但这是一种“长线的进步”,未必能在短周期的测验中立竿见影,特别在试卷质量不高的月考上。


如果学校不重视校内考试制度的改进,仍然强化月考的横向比较,正确的做法很快变成无奈的声音。


同样的道理,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价学校的时候,如果没有给学校从容的空间,让学校将教育教学过程的细节与常规放在比即时分数更重要的位置的话,也会让美好的初衷“随风而散”。


总之,我们不能仅仅从作息时间变化的角度来看“深夜不作业”,真正的原因是人们对教育质量形成的“过程与成本”的关注。这正是2013年以来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重要精神。衷心希望这次的改革倡议能够得到智慧的落地,也希望“绿色的教育质量观”得到更多地区的认同与推广。


必须承认,关于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社会认识分歧很大。尤其在当前越“减”越“增”的现实下,一些怀疑或反对“减负”的声音与坚持“减负”的呼声同时在增大。如何看待当前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有这样几个过去不常见的视角。



校外作业导致学习时间失控


要重视校外作业导致学生学习时间失控问题。


在今年的杭州两会上,时代小学校长唐彩斌提交了一组调查数据。面向杭州市主城区的调查发现,周一到周四,小学生家长给孩子布置额外作业的占到61.7%,双休日布置作业的占到75.5%,周一到周四,晚上参加培训的占50%。


试想一下,非双休日的晚上还在参加培训,可能还有培训班的作业。再不设置作业时间的底线,行吗?


这一情况可以用2016年浙江省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的数据来佐证。监测发现,四年级学生日睡眠时间少于9小时的占45.9%,八年级学生日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的占64.1%;有70%的四年级学生与55%的八年级学生有校外作业。其中校外作业每天超过1小时的四、八年级学生比例分别是22%和16%。


这次的“深夜不作业”从另一角度提醒家长重视对孩子学习时间的总量管理。


与其熬夜刷题混眼熟,不如保证睡眠好状态。恳请家长从长计议,合理期待,在子女学习与成长中树立“健康第一,内驱为上”的观念。


负担源于自主学习力的丧失


人们很容易从现象上理解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如,作业时间太长、学业难度太大、学习压力太重等。因为学生个体不同,所能适应的学业时间与难度自然也不同。

因而,有些认为没有必要再强调“减负”的声音也显得振振有词。


“负担”的本质是心理体验的一种拒绝。“负担”的关键并不在数量与强度,其核心在于今天的孩子们常常是被外在动机所驱动。


今天不仅流行着“妈妈认为的‘冷’”,也流行着“大人认为的某某学习的必要性”“官员立场的升学率”。是成年人自以为的“需求旺盛”通过较强的“支配行为”导致孩子们从小便陷于“被动境地”。21世纪教育研究院呼吁“低竞争、低评价的教育形态”是有深刻道理的。


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源于“重教轻学”的传统。


正如常用的“抓教学质量”一词,潜在地强调了领导与管理措施对教学质量的作用,强调了教师讲授与习题训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将外推(压)力转化为内动力”。


“重教轻学”培养了一批“等待喂食”的依赖型的学生,没有自主支配的时间,折断了学生“自学的翅膀”,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意愿与能力。而在应试竞争中真正笑到最后的,却是其中少数的“独立者”。但这仍未能扭回“闷头向前的赌博心态”。



重视人格成长,杜绝“巨婴”


今天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反映在“对学业提高的过度焦虑”与“对人格成长的无视漠然”的矛盾。


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学业高度重视,而对于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需要视而不见。


他们常在孩子面前表示“为保障学习的不遗余力”和“在劳动参与上的‘减负’替代”。这种不惜代价地支持学业可谓用心良苦,但在“少劳多得的期待”和“外在动机驱动”下长大的孩子们多数存在有一种“缺陷”,而他们的父母们总是要到孩子“二十(岁)以后才明白”。


今天的“学业之负”其实会转换为明日的“成长之负”。但此“负”之实质其实是“成长之欠”,是青少年面对真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之不堪。


因为在青少年时期,对于社会性发展的忽略,导致当前社会中“巨婴”现象的屡见不鲜。


之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坚持“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是因为我们“今天之负”之不减,或许就会变为“将来之负”。小处看“深夜不作业”的呼吁,大处看民族发展之将来。



特约作者

张 丰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


欢迎朋友圈分享和底部留言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更多“专栏”文章 

李镇西:教育呼唤“人”的回归

从给校长的匿名告状信说起

面对孩子的教育,国内普遍存在着贫困者心态

那所最美校园里的3个细节智慧

用我40年的教育经验,谈谈学校工作计划为什么没人看


责编丨王小波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