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人应该知道的7个教育真相丨国庆特辑

小新君 新校长传媒 2018-12-04

“哇,真棒!”“太厉害!”“真乖”“好聪明!”……这样的表扬你是不是轻车熟路?但研究表明,这些不聚焦的表扬方式也许反而损害学生的自信。


实际上,不少看起来理所当然的教育方式最终被科学研究证实为不妥当,甚至是错误的。下面这7则相关研究,值得每位教育人了解。




0表扬学生“聪明”可能会毁掉他的自信


在学校里,老师会尽量避免任何可能伤害学生自尊的行为:考试不公开排名,人人都有奖,时刻表扬学生……但事实上,不恰当的表扬可能会毁掉孩子的自信。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团队针对纽约所有公立学校的学生调研表明:夸奖学生聪明,往往适得其反。大人给孩子贴上“聪明”的标签并没有让他们表现得更好。实际上,这甚至可能是孩子表现不佳的罪魁祸首。


研究表明,孩子可以察觉到表扬背后的真正含义。12岁的孩子已经明白,被老师表扬并不代表你做得好,相反,正是因为你做得不够好,老师认为你需要额外的鼓励才表扬你。


同样,当频繁地夸孩子聪明时,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会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德韦克认为,表扬的效果是好是坏,取决于表扬本身。研究发现,具体、明确、针对某一件事情的表扬,才能发挥作用。(来自斯坦福的忠告:不要再夸“你真聪明”,请用以下15种语境鼓励学生)


最好的表扬,是肯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孩子的能力表扬孩子努力用功,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夸奖孩子聪明,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0惩罚孩子撒谎不如夸奖他诚实


麦吉尔大学的维多利亚·塔尔瓦教授是世界一流的儿童说谎行为专家,他曾经做过一个“偷看游戏”,研究人员在问孩子是否偷看之前,会分别给两组孩子读一个小故事,其中一个是《狼来了》,另一个故事是《华盛顿和樱桃树》。


实验表明,听完《狼来了》之后,孩子甚至比平时更容易说谎,而听完《华盛顿和樱桃树》之后,孩子会减少说谎,男孩减少了75%,女孩减少了50%。


为了去除名人效应对效果的影响,塔尔瓦重新做了实验,把故事的主角换成了普通人,其他不变,依然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在教育孩子诚实上,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狼来了》最终以放羊的孩子受到惩罚为结局,事实上,威胁孩子说谎会受罚,这只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可能付出的代价,反而忽视了说谎这一行为对他人的伤害。


长期生活在惩罚的威胁之下的孩子,说谎行为并没有减少,反而容易变成更厉害的骗子——因为他们从小就学会了如何避免谎言被揭穿。


真正有效减少孩子说谎的方式,是告诉他们:“如果你偷看,我不会生你的气,如果你说实话,我会非常高兴。”


这就是《华盛顿和樱桃树》这个故事有效果的原因:小乔治·华盛顿不但没有受罚,还因为说真话受到了表扬。




0“死记硬背”其实很有必要


讨厌死记硬背、讨厌题海战术、讨厌练习的想法,几乎镶嵌在每个经历过应试教育的人的意识中,但事实上,大脑的强项并非思考,而是检索记忆,因此,常常被诟病的死记硬背其实有其合理性。


丹尼尔·T·威林厄姆是一名研究认知心理学的教授,现今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任教,特别关注认知科学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书中,威林厄姆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念:大脑能做很多事情,但思考却不是它最拿手的。


那么,既然大脑如此不擅长思考,又是如何做成每件事的?威林厄姆告诉我们,靠的是记忆,记忆储存着指引我们行动的策略。所以,一个人看起来在进行逻辑思考,但其实大多数时间他只是在进行记忆检索。


那么怎样才能让“记忆检索”变得更容易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大脑中存储更多有意义的信息,即所谓的“背景知识”。


“为什么这句话难以理解?为什么这条信息难以记住?”如果你经常有这样的想法,那就说明你的大脑“内存”不够,对你来说有太多新的信息需要消化,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可以帮助你在头脑中快速建立起信息间的联系,解决这一问题。


换句话说,想要凭空就让学生拥有分析能力或者归纳能力是不可能的,如果教师希望学生掌握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就需要全面的事实性知识以及大量地联系来支撑。


因此,牢记背景知识对于学习来说十分重要,只有记住更多有意义的信息,才能更有效地思考。(语文就要“死记硬背”,教书50年特级教师的忠告 )




0

大声朗读

和阅读一样重要


现在都在谈阅读,但大多数孩子在平时学习都忽略了“朗读”这个重要环节。大声朗读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阅读。


α波(8~13赫兹)被称为放松波,在朗读的过程中,文字变成了声音,并且伴之以节奏、韵律、形象、情感,在这种状态下,α波的频率较慢,会产生快乐、幸福、深沉地放松、直觉地涌现出创意等感觉。


脑科学研究表明,朗读时涌现出大量的α波,恰恰开启和使用了大脑。


此外,大声朗读还能让脑神经兴奋。


人在朗读时,口腔、肌肉、舌头、气流等的运动可以激活大脑多个区域的活动(特别是额叶、颞叶和顶叶),同时使大脑皮质的抑制和兴奋达到平衡,血流量及神经功能的调节处于良好的状态。


坚持朗读,大脑会变得灵敏好用,记忆力、注意力等学习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经常地大量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大脑表层到深层的记忆回路,记忆品质因而得到改善。


深层记忆回路是和右脑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回路一旦打开就和右脑的记忆回路连接起来,生成一种优质“记忆”,甚至可以做到“过目不忘”。



0

面对暂时落后的学生

“缓冲”一下效果更好


当学生无法达到教师的规定标准时,与其一遍遍地纠正他,不如设定好目标、留足时间让学生自行练习。


少儿心理咨询师、国家级形体教练富晓红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教学的过程中,常遇到接受能力相对差的学生,我耐心地一遍又一遍教,却发现越教学生越没有精神,而且动作也越不标准。这让我很挫败,很窝火。


之后,我学会了“暂时放一放”,当某个动作学生学了三遍还不会,且身体出现僵硬时,我就笑着对学生说:“我们暂时不练这个动作,你先回去想想,隔天再练,说不定就会了。”


学生原本的愁眉苦脸,顿时笑颜绽开,僵硬的身体即刻松软,欢乐地说:“好的,谢谢老师。”然后蹦蹦跳跳找其他同学练习去了。


我发现学生之间组队练习更放松更大胆。除非有学生主动提出需要我帮助示范动作,我才过去指导,由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指导效果也更明显。反之,如果是我主动挑刺,并纠正动作,学生们就会很不自在,且流露出胆怯的神色。


认知神经科学与教育领域的研究者都认为,学习是认知、情绪与生理层面进行多层次交流的过程,情绪是影响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习环境引起学生的恐惧或压力,学生的认知能力就会受到影响。


当“怎么都做不好”时,学生本身已经处于紧张的情绪中,如果教师再一遍遍挑刺,学生就会很不自在,且表现出胆怯的状态。


反之,如果在这时教师选择“放一放”,给学生留足修正和练习的时间,他们就会更放松,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增强,从而使练习的效果更明显。



0

“机会窗口”

比起跑线更重要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许多家长的信念,但提前学习知识就是赢在起跑线上吗?其实,从大脑的角度来讲,并没有什么“起跑线”,真正影响我们学习的是“机会窗口”,也就是“关键学习期”。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试验,即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


格赛尔选择了一对双胞胎,他们的身高、体重、健康状况都一样。


他让哥哥在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学习爬楼梯,48周的小孩刚刚学会站立,或者仅会摇摇晃晃勉勉强强地走,格赛尔每天训练这个孩子15分钟,中间经历了许多的跌倒、哭闹、爬起的过程,这个孩子艰苦训练了6周后,也就是到了第54周的时候,他终于能够自己独立爬楼梯了。


双胞胎中的弟弟,基础情况跟哥哥完全一样,不过格赛尔让他在52周的时候才开始练习爬楼梯,这时的孩子基本走路姿势已经比较稳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刚开始练的时候更加有力,并且他每天看着哥哥训练,自己也一直跃跃欲试。


结果,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他只用了两周就能独立地爬楼梯了,并且还总想跟哥哥比个高低。


一个是从48周开始,练了6周,到了54周学会了爬楼梯;另一个是从52周开始,练了2周,也是在54周时学会了。后学的尽管用时短,但效果不差,而且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意愿。


格赛尔的实验表明,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存在着学习不同知识和能力的“机会窗口”,或者叫“学习关键期”。


如果在学习的“机会窗口”打开之前去学这些知识和能力,一方面要付出更多努力,另一方面当时学了以后也容易遗忘。


也就是说,超前学习是意义不大的 (超前教育的危害,等孩子上二年级才真正爆发)。比起超前学习,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学习某种特定知识的最佳时间。



0

社会情绪能力

可能比认知能力更重要


什么是社会情绪能力?就是与他人愉快交往的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不同场合都有适宜的言谈举止的能力;积极认识自我、乐观面对挫折的能力;理解他人感受、与人合作、有效沟通的能力。


在经合组织“脑工作机制和学习科学”国际研究项目第一次会议的纪要上有这样一段话:


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具有的情绪能力,而不是他们的IQ,是他们以后生活中能否成功的最好预示。但是,目前正规的教育和大部分的家长们,强调的是认知能力,忽略了情绪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进行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学校的当务之急。目前,国际上已经发起了一项社会情绪能力学习的计划。


现在,美国的社会情绪能力教育已经发展出一套系统课程,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


1感受文学人物


在讨论文学作品时,教师会引导学生识别人物的情感变化,设想该人物还可以采取的情感模式,阐释这些替代行为对其他角色的影响。


2区分生理伤害和情感伤害


在大多数中国家庭,孩子如果遇到磕磕碰碰,家长都会陪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但是,当孩子心情不好、闷闷不乐时,却很少引起家长的注意。其实,情感伤害与生理伤害一样,都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羁绊。


在美国中小学课堂上,老师通过描述地震、饥饿、战争等情景,让孩子意识到什么是生理伤害。之后,老师让孩子讨论伴随这些生理伤害而产生的情感伤害,比如无奈、悲伤、恐惧等。


清晰地认识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可以帮助孩子减少两者带来的伤害,以及避免给他人带去伤害。


3服务型学习增加社会责任感


服务型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同理心,提高公民责任感。比如,美国的学校组织学生为当地艾滋病人设计慈善项目。


前期阶段,学生需要设计多个项目,从中选出最佳;之后,他们要通过义卖、举办慈善晚会等方式筹集项目资金;最后,将筹集到的资金合理地分配到项目的各个环节。



参考资料:

[1] 波·布朗森, 阿什利·梅里曼. 关键教养报告——关于孩子的新思考[M]. 1.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2] 丹尼尔·T·威林厄姆.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M]. 1.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

[3] 计琳. 社会情绪能力影响孩子一生[N]. 上海教育, 2013(10).

[4] 韩明, 卢忠凤, 王强强. 从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谈早期教育[J]. 《大众心理学》, 2016(9).

[5] 校长传媒:学生不宜被过度指导,老师不宜被全民指导

[6] 外滩教育:终于知道孩子为什么不爱上学了,原来大脑是这样逃避思考的

[7] 新校长传媒:大声朗读课文原来有这么多好处!记得提醒孩子

[8] 搜狐智见:这三个案例帮你了解火遍美国的社会情绪能力教育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xinxiaozhang@dett.cn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更多“国庆特辑”文章  

唐晓勇:校长应该像设计师一样思考教育

教育人不可不看的7大经典演讲

比起“不被淘汰”,这些能力赋予了孩子更完整的人生 

李斌:人的一生该如何实现自我领导? 

研究了100个假期建议后,我们向孩子推荐这份攻略 


责编丨王艺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