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出“做题家”陷阱: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该怎样衔接?| 一周精读




最近有两个教育热点事件备受关注:


一是高考成绩放榜后,南京一中被家长围堵,举牌“一中不行”“校长下课”,究其原因是这所“名校”高分人数排名倒数,最终以学校的道歉结束风波;第二件事是浙江一篇被评为满分的作文,有人认为其晦涩难懂堆砌观点,有人认为高考考场作文本就是为了应试,对此充满争议。


与之关联的还有最近很火的一个词——小镇做题家,指那些家境平凡、来自小镇或者农村、学习认真、擅长考试、高考进入985/211的学霸。在留学或就业等挑战面前,因眼界不够开阔、人际关系能力偏弱、社会竞争力不强而遭遇很多障碍,也就是他们从入学到毕业,最擅长的就是做题。


虽然几件事本身貌似离得比较远,但回到现象背后会发现,其实我们所有人关注的都是,现在的学校教育究竟在输出什么样的学生,也就是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素质教育这一“正确”的教育方式,却终究绕不开 “分数”和“应试”的紧箍咒?


对此,教育人都有哪些深度的观点见解呢?本周我们梳理相关好文,与您共读。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做题家”


似乎离开了分数,教育就没有了抓手。在我们客观或主观 “唯分数“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我们究竟要到达的地方是哪里。


应试教育最终比拼的还是素质教育的成果

◆ 文章:凭什么要摔锅给素质教育?

作者:吴文博

来源:教育灵感


南京一中事件,有多方面的具体原因,有人简单地把其高考成绩与素质教育挂钩特别是对立起来的态度和做法都是毫无道理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全国各地对此反应也不太一致,而南京市在此问题上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南京模式”与“县中模式”的争论。(南京市区各高中高考成绩不如各县区县中;各县县中重视高考应试成绩的做法被市区各校称之为“县中模式”)。


本质上讲是农村与城市,是经济、生活甚至文化习惯的差异,两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不仅仅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两种不同做法之间的差别。


学校教育成果是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与非教育教学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学校文化、学校德育、课程协同、因材施教、精准施策,用心教育,都能影响到教育的实施。


应试这件事本身就需要素质教育来支撑,复习训练、镇定应试、冷静做答何尝不是一种个人优秀素质和良好品格的大比拼呢?素质教育搞好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人优秀了,学习这事似乎就不是什么事了。


 “高分”“满分”还远远不是教育的目的

◆ 文章:人间失格的“满分作文”

作者:郑朝晖

来源: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


 “高考满分作文“的争议,关键其实并不在老师为什么给出满分,而在于这个现象背后所反映的语文教学的一些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现象。


孩子是无辜的,对于这个孩子的种种责难其实都是不宽容不厚道的。一个孩子写这样的文字,固然可能有其个性上的原因,但是至少在他的心目中觉得文章就是应该这样写的。


所以我们要问的是,我们为什么会给学生这样的误导,以为这样的文章才是好的呢?我们语文老师自身的语言修养和文章修养体现在哪里呢?其实,我们很多老师还顾不得去考虑什么语言修养和文章修养,揣摩阅卷者意图,捕捉文章风向,让孩子在高考中能够侥幸胜出才是最要紧的事情。


所以网上大家因为这篇文章而讨论“语文是个什么怪”,其实并不确切,语文老师们现在教的其实不是语文,而是“高考语文”。这种诘屈聱牙、装腔作势,并不是这个孩子的过错,折射出的是为了高考所谓的“成功”而投机取巧的教育文化。


这是我们教育的失格,是我们教育人的失格。这样的现象,让我这个教语文的感到深深的愧疚。我们语文老师们亏欠这些“听话”“善学”的孩子太多太多!


我真诚地希望,更多人触碰其背后更为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缘何我们这一代少年缺乏深沉的思考,而只是拼命追求这种“赋魅”(作者自创的词语)的花里胡哨?平心静气地借着这个机会,好好给社会上上语言修养的普及课,用自己富有魅力的思想与语言去告诉世人什么才是真正好的语言和文章。


教育绝不是为了培养“做题家”

◆ 文章: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低头?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做题家

作者:杨三喜

来源:光明日报


目前的一些讨论其实有失偏颇。比如认为南京一中的认错是应试教育的胜利、素质教育改革失败,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放在截然对立的两端,认为素质教育必然无法兼顾升学等。这些观点都是对相关概念的窄化和片面理解。


不管是所谓的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对于实现升学目标而言,都需要通过中高考,都需要去应这个“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没有应试不应试之分,区别应该在于是只关注分数,还是有更多元的教育目标。


而具体培养路径的区别则在于,究竟是通过封闭式、军事化的管理,不断增加学习时长、加大学习强度,以无穷尽的应试刷题训练来换取分数,还是通过更高效率的学习来提高成绩。前者,高中三年都在题海中度过,后者,则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寻找兴趣、发现自我。


素质教育并非不好,不好的恐怕只是没有办好的素质教育,这当然是南京一中应该反思的地方。但反思不是退缩回强化应试训练的老路上。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根本区别到底在哪里?


大多数人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是模糊的——不应试,不题海,多姿多彩,多才多艺……但这是不是和应试教育就完全相反呢?面临选择,不妨先来区别。


宏观一致,微观不同

◆ 文章:南京一中“认错”,是素质教育的失意吗?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分数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总体上这个观点是对的,分数也是综合素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不必然会影响应试考试的表现。


但从微观上看,二者的确是矛盾的。第一,极其优秀的孩子是少数,大多数孩子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第二,在目前的高考中,考试内容与形式相对固化,处于同一层次的同学,是否专心复习,在分数表现上的确会有区别。第三,高考分数的区分度越来越低,尤其是在高分区,分数的竞争日渐白热化,甚至到了“分分必争”的程度。于是,本来理论上不应该矛盾的东西,现实中的确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冲突。


理论上,抗议家长的行为似乎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初衷,但是在目前许多招聘单位只招收名校学生的情况下,家长又怎能轻言放弃对分数与名校的追求呢?


可见在此事上,要理性思考和反思的不应只是家长、校长和老师,更应该是教育管理部门和专家。如何给学生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有更多空间去探索自我、实现全面发展,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不容试错,素质教育成本更大

◆ 文章:南京一中为“低分高考”认错,搞素质教育是在玩火?

作者:俞杨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应试教育首先是社会问题,而后才是教育问题。社会大众功利主义看待教育,并不是江苏一省的问题,整个东亚地区死记硬背只要分数的传统观若一直不改,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培养就会一直是教育的短板。


事实上,支持“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家长在南京、江浙、北上广深地区都大有人在,而且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可惜迄今仍未成为社会的主流。


北师大教授檀传宝表示,南京在教育观念的进步上探索不少,也有一些成效,但是一有风吹草动就“道歉”就自我否定,足见社会压力巨大。


素质教育提出已多年,分数还是主要的刚性依据,这不禁让人反思,现实中搞素质教育的阻力主要在哪里?搞素质教育真的没有土壤吗?


梁挺福表示,在以考试为主要选拔方式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短时间内很难见到成效,应试教育可直接拿数据说话。


于家长而言,在高考赛道上让孩子做素质教育试验,必然会面临两方面压力,即来自孩子将来的竞争压力,与试验失败带来的机会成本压力。


于学校而言,当前素质教育只是赚了吆喝,真正响应的人极其少,绝大多数人还是用消极的观望态度审视它、质疑它。中国社会当下还是缺乏搞素质教育的土壤。


其实,分数与综合全面发展并不矛盾,基于此共识,如何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发展素质教育,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


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各方面素质都得以提升,而非不要成绩,反之会促进成绩的提高,所以两者本就是一回事。


南京中学需要反思的,不是要不要素质教育的方向坚持,而是素质教育如何落实的专业路径问题。




两种模式衔接,土壤在哪里?


任何教育都只是一种形式,只有身在教育之中,探寻教育的本质,才能真正迎接瞬息万变的将来。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就在课堂

◆ 文章:素质教育不是吹拉弹唱 ,应试教育不是高分

作者:小鲨

来源:识局

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生们的课外生活丰富多彩,能经常听全球顶尖专家的讲座报告,参加有趣又有意义的实践项目和国际比赛,实行的无疑是大家心目中的“素质教育”。但是人大附的学生应试能力也丝毫不差,每年大量学生考入北大清华等名校,并且进入大学后仍能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不落下风。


为什么人大附这种学校一直在搞素质教育还依然能在应试中碾压,“有的学校”一搞素质教育就被县中碾压?因为“有的学校”搞的根本就不是素质教育。


要培养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既要有良好的师资和资源帮助学生们茁壮成长,也需要学生们自己的努力奋斗。人大附这类全国顶尖高校,师资力量强大,老师真的能用非常精炼准确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知识概念的本质,把学科的逻辑体系的框架搭建得非常完备,同时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做得也很到位,一节课的讲授的效果顶得上普通老师滔滔不绝讲一周的效果,这些学校的学生相当于半天就能学明白其他人一周才能学会的东西,剩下的6天半不管是继续钻研课本还是搞兴趣爱好,都是碾压。


“有的学校”没有这么优秀的教师,学不到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只学到了“轻松学、愉快玩”的形式,也想着自己也能只学半天、玩6天,还能培养出高素质,这是教育上的形式主义。


“县中”们至少认清了形势,知道自己的教学水平就这样,做不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那就只能老师学生们一起下苦功夫,勤能补拙。


教师:坚持你的相信,不断达成目标

◆ 文章:素质教育妨碍高考成绩吗?——从南京一中学生家长示威说起,并以我的经历为例

作者:李镇西

来源:镇西茶馆

素质教育不会妨碍高考成绩。


第一,素质教育远不只是活动,它也体现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为素质教育只是吹拉弹唱、蹦蹦跳跳,那是极大的误解;


第二,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包括冲刺高考,需要时间但绝不只是时间的堆积,也不是“题海战术”的滥用,而是效率的提高,更是以一当十的“精题巧练”,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智慧是极大的挑战。所以,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李镇西老师曾带第一个高三毕业班,搞了大量改革与探索,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班级生动活泼,孩子们开心快乐。然而,高考成绩下来后,的确没有考好,“素质教育”都成了“罪状”。


得到批评的焦点就是:正是那些所谓“改革”影响了高考成绩!批评者的逻辑非常简单却无比雄辩: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多的活动必然占用学习的时间,高考成绩焉能不受影响?


但无论如何反思和检讨,他都不认为是这些影响了高考成绩。自认为教育改革没有错,而且成为他当时坚定不移的信念;不过他也清楚改革还有缺陷。


终于坚持第二轮,班级高考空前辉煌,的确,素质教育没有错,素质教育不会影响高考!


家长:要让学生有真正洞见的能力

◆ 文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再度掀起,唯独这类孩子永远不慌

作者:青葭

来源:少年商学院


作为学校的家长,如何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为自己的孩子找到一条出路。这条出路必须具备的是,即使将来人才选拔的方式变了,孩子也可以应付自如。而不是考察形式变一次,自己就慌一次。


而如果经济实力和孩子的天分都没到完全到高枕无忧的地步,那我们至少要意识到一点:在这个资源有限的社会里,要得到更好的东西,就必然有更艰辛的付出,任何一种锤炼人才的方式都不可能轻松,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如果某种教育方式显得很轻松,那并不一定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你的孩子可以不必像其他孩子一样每天头悬梁锥刺股,但心灵经历的磨练一样不能少。


比如,孩子可以不刷那么多题,但并不意味着他不必去思考这些题的本质。


很多父母对“应试”的印象还停留在自己的学生时代,但其实高考题早就变了一次又一次了。


现在的高考题,更多地是考察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思考问题的逻辑,以及与世界对话的能力,而不是去问学生“鲁迅的文章里窗帘为什么是蓝色的”。


如果一种教育方式能够真正让学生洞见事物的本质,明白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那么这就是一种“素质”教育,无论它表面的名字叫什么。



编辑 | 田佩

2594889720@qq.com

学校流程与结构变革,升级进程怎样避免隐藏的“地雷”?

开启一场面向未来的新学习浪潮 ——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主办者手记

• 晦涩是种思想病——也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 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新学习APP选座报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