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2018年4月文章速览

唐都医院神经外科 神外资讯 2019-07-03


本期编译: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

李敏、王元、郭为、王宝、赵天智、杨晨、屈延


往期回顾


《JNS》4月文章速览


1.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人口学与临床预测因子

Demographic anclinical predictors of 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patients withsubarachnoid hemorrhage 

DOI: 10.3171/2017.1.JNS162785

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的Michael教授前瞻性分析了127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其中颅内多发动脉瘤387例,单个动脉瘤890例,统计结果显示女性,黑色人种,长程吸烟史,体重指数高以及后循环动脉瘤更易发展成为多发动脉瘤,与炎症和内皮细胞损伤相关。

 

2. 颅内动脉瘤血管壁常规成像与高分辨率成像:当前观念与未来展望

Conventional and 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MRI ofintracranial aneurysms: current concepts and new horizons 

DOI:10.3171/2016.12.JNS162262

颅内动脉瘤的组织病理学与影像学表现存在极大的异质性,而不同种类的动脉瘤生物行为学特征不同,这主要取决于瘤体结构,瘤腔结构,瘤腔内流体力学的生理学特点。梅奥医学院放射科的Vance教授对比了颅内动脉瘤常规成像与高分率成像,认为目前高分辨率成像可以显示血管壁强化,厚度,组成的特征,一些未知的特征还要继续探索,高分辨率MR成像在将来的临床及实验应用中具有极大潜力。

 

3.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脑缺血发生率磁共振调查:2年单中心队列研究

Evaluation of ischemic lesion prevalence after endovascular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s documented by 3-T diffusion-weightedimaging: a 2-year, single-center cohort study 

DOI:10.3171/2016.11.JNS161020

法国利摩日大学放射科的克里斯蒂娜教授本中心2012.01-2013.12期间的164例动脉瘤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的队列研究,入选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后及出院后6个月行MRI-DWI序列检测。结果显示,脑缺血灶(DWI阳性)与年龄及介入手术时程显著相关,DWI阳性灶直径与出院神经功能评分(mR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

 

4. 吸烟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复发影响的研究

Influence of smoking on aneurysm recurrence after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cerebro- vascular aneurysms 

DOI:10.3171/2016.12.JNS161625

纽约Montefiore医学中心的约翰教授分析了1999.01 - 2011.12密歇根州人口数据库后发现,吸烟显著增加介入治疗后颅内动脉瘤的复发率。

 

5. 破裂性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延迟治疗:保守等待是否对病人有利?

Delayedtreatment of ruptured brain AVMs: is it ok to wait? 

DOI:10.3171/2017.1.JNS16745

美国德克萨斯州西南大学的杰夫琳教授,分析了2000.01-2015.12月间,破裂出血的颅内动静脉畸形保守4周后再行畸形病灶治疗。数据显示保守4周后再行处理病灶,保守期间再出血率低(<1%),作者的数据为进一步完善破裂动静脉畸形治疗范式提供了数据依据。

 

6. 定量MRA在预测颅内高灌注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初探

Quantit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as apotential predictor for 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 a preliminary study

DOI: 10.3171/2016.11.JNS161033

瑞士伯尔尼大学医院神经放射科的Lukas教授对颈动脉狭窄病人进行了术前与术后定量磁共振血管成像(QMRA)研究,结果发现QMRA可以通过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测定来评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颅内高灌注状态,QMRA有望成为无创性筛查颅内高灌注综合征的有利工具。

 

7. 尼卡地平给脑血流动力学带来的效应与你想象的不同

Paradoxical cerebrovascular hemodynamic changeswith nicardipine 

DOI: 10.3171/2016.11.JNS161992

美国加州西奈山医学中心的Shouri教授对使用尼卡地平注射前,中,后期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结果发现与人们想象的不同,作为钙离子拮抗剂的尼卡地平注射并没有使脑血管舒张,相反大部分患者在注射尼卡地平时出现了脑血管收缩。对于这一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8. 绵羊模型中探究脑血管静脉成像技术:为寻找血管神经界面提供新方法

An ovine model of cerebral catheter venography forimplantation of an endovascular neural interface 

DOI: 10.3171/2016.11.JNS161754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医院的托马斯等使用绵羊模型,通过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技术,分析了静脉回流系统与运动中枢皮层定位的关系,这一新颖的模型可以探究血管神经界面,为将来脑瘫,癫痫等患者进行神经调控治疗,提供电极记录参考。

 

9. 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治疗25年后新发后循环巨大动脉瘤病例报告及随访指征

Denovo giant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 developing 25 years after basilarbifurcation aneurysm treatment using a Drake tourniquet: case report andimplications for aneurysm follow-up 

DOI:10.3171/2016.11.JNS161740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神经外科的Rafael等报道了1985年成功处置的一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巨大动脉瘤后,2010年左侧大脑后动脉新发动脉瘤,介入栓塞成功治疗。该病例是第一次报道基底动脉分叉部巨大动脉瘤成功治疗后,随访25年发现新发动脉瘤,提示我们对于年轻患者,多发动脉瘤,后循环动脉瘤或者经过血流流转或者血流重建治疗的患者应该进行长期随访。

 

1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室出血的放射密度可能是一个负性的临床预测因子

Radiodensity of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associatedwith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may be a negative predictor of outcome 

DOI:10.3171/2016.11.JNS152839

美国密尔沃医学院Nguyen等回顾性分析了2011.01-2015.06间的101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通过分析脑室放射性密度以及相关临床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发现,脑室放射性密度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其可能成为该类患者预后的预测因子。

 

11. 血流导向装置在破裂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单中心经验

Flow diverter devicesin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DOI:10.3171/2016.11.JNS161937

意大利米兰医学院的Emilio回顾分析了本中心17例使用血流导向装置处理的的特殊动脉瘤患者(8例血泡样动脉瘤,9例夹层动脉瘤),总体效果较传统开颅、介入手术要好。

 

12.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血管内治疗:80例临床体会

Endovascular management of acute epidural hematomas: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80 cases 

DOI: 10.3171/2016.11.JNS161398

对于体积较小、无需手术治疗的急性硬膜外血肿可采用保守治疗,但再次出血导致血肿体积增大的风险较高,患者需在医院严密观察。巴西圣保罗Carlos教授采用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治疗80例中小量硬膜外血肿。结果表明:对于暂时不需外科手术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来说,脑膜中动脉栓塞术能够非常安全、有效地稳定血肿体积。

 

13. 不同MRI技术在检测库欣病性垂体微腺瘤中的比较研究

Comparison of MRI techniques for detectingmicroadenomas in Cushing's disease 

DOI: 10.3171/2017.3.JNS163122

三维快速梯度回波T1加权序列(SGE)具有优异的软组织对比度和较好的分辨率等优点。美国弗吉尼亚大学Grober教授对比了传统MRI(CMRI)、动态对比增强MRI(DMRI)和SGE在检测库欣病垂体微腺瘤中的优劣点。结果表明:在检测和定位垂体微腺瘤方面,SGE显示出较DMRI更高的敏感性,SGE应当列入库欣病的标准MRI检查方案中。

 

14. 非典型垂体腺瘤:临床病理学病例报道

Atypical pituitary adenoma: a clinicopathologiccase series 

DOI: 10.3171/2016.12.JNS162126

尽管WHO于2014年已将非典型垂体腺瘤划分为单独亚型,但这种分类的临床意义仍不明确。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Rutkwski等人回顾了2007-2014年该中心收治的非典型垂体腺瘤患者,分析表明非典型垂体腺瘤更好发于年轻患者、往往肿瘤体积更大、多为高功腺瘤、更易早期复发。这些特点使非典型垂体腺瘤的病理诊断更加明确、更具临床参考意义。

 

15. 经鼻内镜颅底手术术后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分析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stoperativecerebrospinal fluid leak after endoscopic endonasal skull base surgery 

DOI:10.3171/2016.12.JNS1694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Fraser等回顾分析了经鼻内镜颅底手术后脑脊液漏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选取该中心自1997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共615名患者,其中103名患者出现术后脑脊液漏(16.7%)。分析结果表明:术前BMI> 25 kg/m2、肿瘤位于后颅窝与术后较高的脑脊液漏发生率有关。特别是对于超重患者而言,使用带血管蒂黏膜瓣可能会降低CSF漏的风险。

 

16. 共聚焦反射显微镜体外即时诊断垂体腺瘤:原理论证研究

Immediate ex-vivo diagnosis of pituitary adenomasusing confocal reflectance microscopy: a proof-of-principle study 

DOI:10.3171/2016.11.JNS161651

共聚焦反射显微镜(CRM)能够在细胞层面对活检标本进行快速无标记评估,同时也可避免冷冻切片分析的诸多限制。美国亚利桑亚Mooney等人评估了使用CRM鉴别手术活检标本中腺瘤与正常脑垂体的可行性。结果表明:CRM是一种快速评估垂体腺瘤样本的简单可靠的方法。CRM能够准确区分垂体腺瘤和正常腺体,同时能够保留活检组织用于将来的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其他研究。

 

17. 少枝突胶质细胞瘤切除术: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分析

Oligodendroglioma resection: a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SEER) analysis 

DOI: 10.3171/2016.11.JNS161974

现有证据提示对于化疗较敏感的肿瘤,手术扩大切除的临床益处有限。与同等级的星形细胞瘤相比,一般认为少突胶质细胞瘤对化疗更敏感。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Alattar等人分析了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与星形细胞瘤患者的手术全切率(GTR)的生存获益。研究结果表明:GTR与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生存率的提高无关。这一发现与文献中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GTR与总体存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迥异。作者认为,与星形细胞瘤相比,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少突胶质细胞瘤对化疗敏感性较高。

 

18. 低级别胶质瘤切除程度与术后无癫痫生存的相关性分析

An extent of resection threshold for seizure freedom inpatients with low-grade gliomas

DOI: 10.3171/2016.12.JNS161682

为了明确术后癫痫得以长期控制的低级别胶质瘤切除程度的阈值,美国Barrow脑肿瘤研究中心的Nader Sanai教授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至2012年间收治的128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有癫痫症状。结果表明,低级别胶质瘤切除80%以上,术后再发癫痫的比例显著降低,而且术后无癫痫生存的时间更长。

 

19. 外泌体可作为探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的高级别胶质瘤的分子标志

Exosomes as a biomarker platformfor detecting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positive high-grade gliomas

DOI: 10.3171/2016.11.JNS161187

高级别神经胶质瘤常表现为致瘤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变异体III(EGFRvIII)的表达升高。为了建立通过血清外泌体检测EGFRvIII表达水平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印度Amitava Ray教授发现血清外泌体EGFRvIII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58%和79.31%,有望成为一种用于诊断EGFRvIII阳性高级别胶质瘤的无创方法。

 

20. 端粒酶启动子突变在IDH突变型与野生型弥漫性胶质瘤中的作用

Use of telomerase promoter mutations to mark specificmolecular subsets with reciprocal clinical behavior in IDH mutant and IDHwild-type diffuse gliomas

DOI: 10.3171/2016.11.JNS16973

最近的研究已经证实,大脑半球弥漫性胶质瘤可以基于分子标记物分为不同亚组,这些分子标记物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相关性不高,但可作为肿瘤临床行为的有效预测因子。土耳其Koray Özduman教授基于对分子标记物和临床参数的分析发现,在弥漫性神经胶质瘤中,相对于单一的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端粒酶启动子突变(TERTp-mut)联合IDH突变的病人存活期更长,恶性转化的发生率更低。

 

21. 脑肿瘤外科治疗患者术前低蛋白血症与术后急性肾损伤相关性研究

Association of preoperativehypoalbuminemia with postoperative acute kidney injury in patients undergoingbrain tumor surgery: a retrospective study

DOI:10.3171/2016.11.JNS162237

已知低白蛋白血症与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相关。然而,对于接受脑肿瘤手术的患者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术后AKI之间的关系知之甚少。为了研究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对术后AKI发生率以及脑肿瘤手术患者死亡率的影响,韩国Jun-Gol Song教授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至2014年间2363例脑肿瘤患者。研究发现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3.8 g/dl与脑肿瘤手术患者的术后AKI和死亡率独立相关。

 

22. 良性与非典型脑膜瘤治疗后肿瘤复发的组织病理学预后因子

Histopathological prognostic factors of recurrencefollowing definitive therapy for atypical and malignant meningiomas

DOI: 10.3171/2016.11.JNS16913

相对于良性(WHO I级)脑膜瘤患者,非典型和恶性(WHO II级和III级)脑膜瘤患者预后差。然而,对手术和放疗联合治疗后肿瘤长期控制相关的预后因素仍然不清楚。美国麻省总医院Helen A. Shih教授回顾性分析了76例患者,研究发现,在非典型或恶性脑膜瘤患者中,存在WHO III级组织学特征,脑和/或颅骨受累以及高有丝分裂指数(Ki-67)预示联合治疗后肿瘤进展或者复发的风险高。

 

23. 胶质肉瘤治疗模式与预后相关性:来自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的分析

Patterns of care and outcomes ingliosarcoma: an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Cancer Database

DOI: 10.3171/2016.12.JNS162291

为了对比分析胶质肉瘤和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特征及生存期,美国Gita Suneja教授回顾性研究了2004年至2013年间1102例GS病人和36658例胶质母细胞瘤病人。研究发现,与胶质肉瘤相比,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率没有差异。在胶质肉瘤患者中,与非三联疗法(手术联合放化疗)相比,三联治疗显著改善生存率。肉眼肿瘤全切同样显著改善生存率,而且增加MGMT启动子甲基化的胶质肉瘤病人的存活率。

 

24. 病原体和胶质瘤:一段新疗法意外发现的历史

Pathogens and glioma: a history of unexpecteddiscoveries ushering in novel therapy 

DOI: 10.3171/2016.12.JNS162123

在19世纪末,William B. Coley博士提出感染可能有助于治疗恶性肿瘤的理论。随着科利毒素(Coley’s toxin)的发明,很快出现病毒感染期间全身性恶性肿瘤缓解的报道。几十年后,奥地利医生进行血管内注射梭菌以诱导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瘤溶解。自那时以来,多位胶质瘤患者表现出感染和生存改善,这最终促使了臭名昭着的脑内肠杆菌使用。这些报道开创了一个新兴领域,该领域重点关注在分子肿瘤学中使用病原体。

 

25. 岛叶立体定向脑电描记术在难治性癫痫中的适应证,技术和安全性

Indications, technique, and safety profile ofinsular 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 electrode implantation in medicallyintractable epilepsy 

DOI: 10.3171/2017.1.JNS161070

岛叶癫痫相对比较少见。然而,在术前定位癫痫灶时对岛叶皮层的损伤总是有导致岛叶癫痫的隐忧。作者回顾了对难治性癫痫且疑似岛叶受累患者进行立体定向脑电描记术(SEEG)电极植入的临床经验。研究发现:岛叶立体定向深部电极植入是一项安全的技术。如涉及岛盖则采用正交电极植入; 然而,斜电极可获得更高的岛叶采样率。

 

26. 难治性癫痫颞叶切除术后30天的术后致残率和死亡率

Thirty-day postoperativ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after temporal lobectomy for medically refractory epilepsy 

DOI:10.3171/2016.12.JNS162096

颞叶切除术是难治性癫痫的公认的治疗方式。作者评估在国家数据库中登记的颞叶切除术后30天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采用2006年至2014年多中心手术登记系统数据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作者确认接受前颞叶切除术和/或杏仁核海马切除术治疗初步诊断为难治性癫痫的患者。对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合并症,手术特征和术后30天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变量分析。研究显示,颞叶切除术治疗难治性癫痫术后30天死亡率为1.4%,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6.5%,再住院率为11%。对起源于颞叶的癫痫,颞叶切除术是极其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必须对手术治疗与其致残率和死亡进行权衡。

 

27. 使用实时MRI引导立体定向平台提高杏仁核海马激光切开术效率

Improved operative efficiency using a real-timeMRI-guided stereotactic platform for laser amygdalohippocampotomy 

DOI:10.3171/2017.1.JNS162046

MR引导的激光间质热疗法(MRgLITT)是一种微侵袭方法,用于良性或恶性组织的热破坏,已用于选择性杏仁核海马消融治疗颞叶癫痫。作者报告了他们最初的经验,采用实时MRI引导的立体定向平台,可以完成MRI整个过程。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期间,17名颞叶内侧硬化患者被多学科癫痫委员会选中,使用MRgLITT对颞叶癫痫进行选择性杏仁核海马消融。前9名患者分两阶段(手术室[OR]和MRI室)进行标准激光消融术,而接下来的8名患者完全在具有ClearPoint平台的MRI室中进行激光消融。针对每个病例开发并使用特定于实时MRI引导的激光杏仁核海马消融的清单。研究显示:MRgLITT的实时MRI平台可以方便地采用,完全在MRI室中完成MRgLITT可能会在程序时间内产生显着的优势。

 

28. 避免岛叶切除术中锥体束缺血性并发症的手术策略:技术性病例报告

Surgical strategy to avoid ischemic complicationsof the pyramidal tract in resective epilepsy surgery of the insula: technicalcase report 

DOI: 10.3171/2017.1.JNS161278

岛叶手术的运动性并发症高,经过岛叶皮层供应锥体束的穿支动脉阻断,造成锥体束局部缺血性损伤被认为是引起这些并发症的原因。作者描述了一种策略,在岛周沟的底部保留穿行供应锥体束的动脉的一小块脑组织。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术后永久性运动功能障碍,并且3例均获得癫痫控制。本文描述的方法能在切除涉及岛叶和岛盖的致癫痫病灶时,保留放射冠中锥体束的功能。

 

29. 原发性癫痫中,一种基于体素形态计量学MRI后处理数据融入神经导航的有创诊断和手术的多模态概念

A multimodal concept for invasive diagnostics andsurgery based on neuronavigated voxel-based morphometric MRI postprocessingdata in previously nonlesional epilepsy 

DOI: 10.3171/2016.12.JNS161676

难治性和明显非病灶性局灶性癫痫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是具有挑战性的。形态测量MRI体素为基础的和其他后处理方法可以帮助定位致痫区域,从而支持进一步侵入性脑电图(EEG)诊断的规划,并且可能支持切除性癫痫手术。作者开发了一种基于后处理的MRI数据实现感兴趣区域(ROI)的算法,并将其引入神经导航工具中。随后是立体定向ROI引导的深度电极植入和ROI导航的切除手术。结果证明了用于实现基于MRI后处理的目标进入神经导航系统的直接算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该方法仅使用少量的立体定向植入深部电极,这证实了90%的病例中癫痫发作假说且没有引起任何并发症。此外,神经导航ROI引导下的损毁切除术有助于在这个相当具有挑战性的明显非病变性癫痫患者亚组中进行切除手术。

 

30. 使用脑深部电刺激术早期治疗微意识状态和植物状态:14例患者的治疗经验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the early treatment ofthe 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 and vegetative state: experience in 14 patients

DOI: 10.3171/2016.10.JNS161071

使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随访38-60个月后,3名微意识状态患者中,2名患者恢复了意识,恢复行走能力,可流利地说话并具备独立生活能力;1名患者意识已恢复,但在本文撰写时仍依靠轮椅进行移动。11名植物状态患者中,1名(既往脑梗塞病史)意识已恢复,目前能进行简单的遵嘱活动;3名患者死亡,死因分别为:呼吸道感染,脓毒血症或脑血管疾病;其他7名患者未见明显的意识改善。鲜有微意识状态或植物状态患者可依靠自身恢复至生活自理或仅需少量帮助的状态。因此,对于满足DBS治疗适应症的微意识状态和植物状态患者,DBS可能是一种治疗选择。

 

31. 使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对不同随访时间的随机试验结果进行的荟萃分析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meta-analysis of results of randomized trials at varying lengths of follow-up

DOI: 10.3171/2016.11.JNS16715

本研究共纳入13项试验结果。结果发现,接受丘脑底核电刺激和接受苍白球内部电刺激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随访至36个月时,未显示出运动能力或日常活动能力的差异。但丘脑底核电刺激术后患者药物使用量显著降低,苍白球内部电刺激术后患者的Beck抑郁量表评分显著改善。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判断治疗效果的差异。

 

32. 通过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难治性多发性硬化相关震颤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for medically refractorymultiple sclerosis–related tremor 

DOI: 10.3171/2017.1.JNS162512

作者回顾性研究了15例难治性多发性硬化性震颤患者接受伽玛刀丘脑毁损术后的治疗效果。其中13名患者手术对侧的震颤明显改善。4名患者在术后震颤停止,中位时间为术后4.5个月。7名患者术后震颤改善显著,6名患者术后改善较明显。3名患者术后震颤再次加重,中位时间为术后18个月。2名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辐射不良反应。1名患者在术后60个月时,发现丘脑囊肿。因此,伽玛刀丘脑毁损术是一种能有效治疗难治性多发性硬化震颤的微创术式。

 

33. 将肋间神经作为诊断性活检目标

The intercostal nerve as a target for diagnosticbiopsy 

DOI: 10.3171/2016.12.JNS152565

共4例可疑为周围神经病的患者接受肋间神经活检术,平均手术时间73分钟,平均失血量8ml。根据活检结果,1名患者诊断为轴突病变,另3名患者诊断为轴突病变合并脱髓鞘改变。所有患者未出现短期或长期的术后并发症。术后6周时,所有患者未出现与活检相关的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由于肋间神经为混合神经,解剖结构简单,术后发生严重感觉障碍的风险极小,且无发生运动障碍的风险,因此肋间神经可以作为活检的替代目标,尤其对于主要考虑为运动神经病变的患者。

 

34. 周围神经鞘肿瘤的治疗:多伦多西部医院17年治疗经验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 17years of experience at Toronto Western Hospital 

DOI: 10.3171/2017.1.JNS162292.

对175名患者(201个肿瘤)进行随访分析。相较于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更容易切除,但切除范围受肿瘤位置的影响。良性周围神经鞘肿瘤患者通常表现为疼痛性肿块,较少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对于肿瘤全切或存在术前运动障碍的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恶化的可能性降低。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复发,分别与3型神经纤维瘤病和1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而次全切除可增加所有良性病变的复发率。良性周围神经鞘肿瘤术后效果取决于肿瘤组织病理、肿瘤部位和遗传易感性。对于良性周围神经鞘肿瘤,应尽可能全切病变。恶性周围神经鞘肿瘤的治疗仍具有挑战性,需要多模式的综合救治策略。

 

35. 通过外科手段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瘤性神经痛的效果评价

Evaluation of surgical treatment for neuropathicpain from neuroma in patients with injured peripheral nerves 

DOI:10.3171/2017.1.JNS161778

周围神经损伤后慢性神经痛是一个重要临床问题。治疗起来比较困难,包括口服药、神经刺激和手术。本文旨在评估神经修复术的长期随访结果。结论显示,只有30%-40%的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达到满意的疼痛缓解效果,因此手术必须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措施。尚无不良预后的预测标准。术前对受损神经行系统性临床定位和诊断性神经阻滞可提高首次手术的成功率。

 

36.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对万古霉素作为首次颅骨修补患者感染预防措施的评估

Risk factors for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and assessment ofvancomycin powder as a preventive measur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first-timecranioplasty 

DOI:10.3171/2016.12.JNS161967

美国爱荷华大学医学院的Kingsley教授回顾分析了2008.01至2014.07间该医学中心首次行颅骨修补术的患者数据后发现,伤口内万古霉素效力与术后切口感染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无关,术后切口感染主要与同侧开颅史及植入物显著相关。

 

37. 改进徒手侧脑室穿刺流程:虚拟现实分析

Revisitingthe rules for freehand ventriculostomy: a virtual reality analysis 

DOI:10.3171/2016.11.JNS161765

瑞士伯尔尼大学的Clemens Raabe教授,通过CT虚拟现实技术分析多种徒手穿刺同侧侧脑室的方案,发现穿刺成功率最高的方案是:中线旁开3-4cm联合穿刺指向对侧外眦的方案。而同侧内眦作为指向轨道的成功率最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