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促成学习者深度学习?
【杨德发专栏】
为什么要促成学习者深度学习?
文|杨德发(《学本式教师培训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微信:cq-ydf,电邮:529334038@qq.com,欢迎各大纸媒、公众号向杨德发约稿)
每个人均有一个头,头上长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个鼻孔、一张口。每个人均有一双手、一双足、一个腰。
眼、耳、鼻、口、手、脚、腰均有丰富的神经与大脑相连。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
一、知识的输入通道
知识的输入通道有:
1.眼——视觉学习。
墨子所谓“视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阅读书刊、观察花草树木、观察天文、观察人……均是通过视觉而学习的。色盲分不清颜色,在学习颜色方面的知识时就很困难。视力差的人在学习上也要费力些。盲人完全看不见,视觉学习为零。视而不见的人,学习效果也是非常差的。发明汉字的仓颉(约公元前4200年左右)据《论衡·骨头相》中说“仓颉四目”,所以他有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和心机,仓颉看见鸟兽蹄爪的印痕,便悟出世间文理的相别异,于是灵感涌动,创造了汉字。80%以上的汉字能做到见字知义。发明英语的荷马是个盲人,所以84%以上的英语单词能做到见词知音。汉语的字、英语的词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但汉语的字偏重形,英语的单词偏重音。换句话说,汉语是视觉语言,英语是听觉语言。学汉语要会说文解字,学英语要会划分音节通过拼音记单词。笔者正在进行英语15000个高频词的说文解词研究,研究完成之后这15000个高频词也能做到见词知义。笔者称之科学英语。放大镱、近视眼镜、远视眼镜、显微镜、望远镜、X射线、CT、核磁共振的发明旨在让人们看得更清。
教育实验:请眼罩罩住眼睛,生活、学习1小时,记录收获、感受。
2.耳——听觉学习。
墨子所谓“闻知”。听讲、听音乐、听录音、听广播、听MP3……均是通过听觉而学习的。听力差的人其听觉学习的效果也较差。聋子听不见,听觉学习为零。值得家长注意的是,有20种西药及几种中药会致儿童耳聋,小儿感冒之后用药要慎之又慎。我一同事的女儿,小时候感冒发烧,医生给她注射了庆大霉素,2岁时就耳聋了。报着铃听、倾听、滴水不漏的态度听课,学习效果最好。洗耳敬听比洗耳恭听的效果好。学声乐的人天天要练耳。
教育实验:请塞上耳朵,生活、学习1小时,记录收获、感受。
3.鼻——嗅觉学习。
不要小看鼻子的嗅觉学习能力,正常人的鼻子可以区别5万多种不同的气味。鸟语花香,聋子听不到鸟语,有鼻窦炎的人嗅不到花香。学习化学,要做实验,嗅气味,鼻子不灵的人不宜学化学专业。儿童感冒之后,治疗不及时,极易痪上鼻窦炎,从此丧失嗅气味的能力。一个教师吃了大蒜走进教室,鼻子正常的学生均能闻知。所以教师在工作日不得吃有异味的食物。当然鼻的呼吸功能更是24小时不停的。有时感冒了,一个鼻孔不通,呼吸就比较困难,学习效率就差很多。
教育实验:把自己的两个鼻孔塞上,生活、学习1小时,把收获、感受记录下来。
4.口——味觉学习、动口学习。
一方面舌头上有丰富的味蕾,可以品尝出不同的味道。另一方面,吃是生存的必备条件。孟子曰:“食、色,性也。”通过味觉学习可以得到丰富的知识。川菜有23个不同的味型,品味川菜可以增加丰富的阅历。芬兰的家政课,已有百余年,深受学习者的喜爱,也是抓住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舌头运动不同、口腔张角不同,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人类有丰富的语言,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聋哑人,发不出声音,只能靠手势语交流。一个文盲,虽不识字,但通过语言也是可以与大家口头交流的。墨子提出“说知”。让学习者说出自己的收获,可以促进学习者高效地学习。陶行知提出“小先生制”是一个创举。大家不要小看小先生制,每天在家中让孩子把当天学习的东西讲一遍,效果会特别好。我就后悔知识“小先生制”太迟了。我母亲就是个文盲,如果早知道“小先生制”,作为一个师范大学毕业的教师,怎么也能把自己的母亲教成一个有文化的人啊!美国人的教育实验也证明:“教别人学习”是巩固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学声乐的人经常要练嗓子。学汉语、学英语的人经常要朗读。朗读之所以效果比默读好,是因为朗读时视觉学习、动口学习、听觉学习同时进行,调动了多处感官。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说:要把我们脸部的肌肉练得极其发达,把英语说得比美国人还好。
教育实验:读完此文之后,画出一个人的图形,用您画的图把本文的基本思想讲给别人听。
5.手——触觉学习、“在做中学习”。
手,人类的第二大脑。心灵手巧应该改为“手巧心灵”。哈佛大学的研究发明,做家务的孩子有出息。孩子在做的过程中练就了一双巧手,做的过程要思考怎么做,做了之后就知道个中奥妙了。“在做中学”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一条教育原则。法国所有的学校均在实施“在做中学”。人类的进化,使手指的长短、粗细、结构十分精巧。现在机器人技术尽管很发达了,但依然不能造出像人手一样灵巧的机械手。3岁的小孩子能系好鞋带,但最先进的机器人的手也不能系鞋带。小孩子是天生爱动手的,家长、教师要尽量把动手的机会留给学习者。自己DIY,比什么都强。尽量用左手做事(左撇子尽量用右手做事)可以提高右脑的思维能力。
教育实验:练习切出均匀的土豆丝;练习手影,造形越多越好。
6.足——触觉学习、在做中学习。
足可以让我们走近名师,虚心求学。足也有丰富的神经与大脑相连,足可以感知很丰富的知识。足球运动员天天要用足进行学习。舞蹈演员、武术运动员、练瑜珈的人,也会大量的用足进行学习。
教育实验:练习用足踢踺子,看谁的个数多。
7.腰——触觉学习、在做中学习。
腰椎是人身的重要器官,一根空管子支撑着人的上半身。舞蹈演员、武术运动员、练瑜珈的人,会大量的用腰来进行学习。一个三岁的小孩子,可以轻松的学会舞蹈,一个三十岁的成年人、一个六十岁的老年人能轻松地学会舞蹈吗?从这个例子可看出,需要高柔韧性的教学内容,越小越易学会,年岁大了骨关节硬了反而学不会。跳肚皮舞的人充分地运用了自己的肚皮。
教育实验:练习腰椎操,使自己的腰很强壮。
8.其他——大脑能直觉学习。
顿悟是最高级的学习方式。大脑可以产生灵感、顿悟直接得出答案。看书越多、见识越丰,灵感越多,顿悟学习的效果越好。肘在中华武术中有重要作用。膝在泰拳中有重要作用……
教育实验:回忆自己曾经发生的一个灵光一闪顿悟学习的例子,把它记录下来并讲给别人听。
二、知识的加工处
大脑是知识的加工处。感觉、知觉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大脑负责对信号(知识)的加工。加工的方式思和想,即是思考。
脑——在思考中学习。
幼儿园8个学科、小学13个学科、初中16个学科、高中16学科、大学1820个学科的知识,都要汇集到大脑中去加工。科学的加工过程也培养了学习者的思维能力,野蛮的加工过程也可伤脑筋。
学习的八个层次,了解、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创新,均需要大脑的深度参与。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背浑的知识会撑学生的大脑。应试教育使中国人脑伤、脑残、脑瘫、脑死真的不少,这些人的标志是拒绝学习。
从本质上说,学习主要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的特征是思考。所以各学科的教学均要促成学习者深度思考,达成深度学习。德国自学成才的哲学家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中国自学成博家(尚在路上)的杨德发说过:“思考是学习之父。”没有思考的学习就像没有父亲的孩子一样可怜,思考不充足的学习就像有一个不称职父亲的孩子一样可惜。
2016年暑假,在家中自学了六本脑科学的书。大脑也跟其他人体器官一样:用进废退。大脑的发育要到30岁才完全成熟。学生学习的过程伴随着大脑的发育过程。如果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容量超越了大脑发育阶段,就可使大脑受到伤害。一个6岁的小孩子,如果能担10斤,我们让他担10斤,是合适的,假设让他每次担20斤、30斤,他在发育中的腰杆就会受伤害,腰杆受了伤的小孩子长大了还能担重担吗?类似的,10岁的小孩子能学会难度为0.90的内容、能完成3道课外作业,如果我们让他学习难度为0.05的内容(比如小学奥数)、完成30道难题,他的大脑能完好无损吗?过难过量的内容把孩子的大脑撑伤(脑细胞)之后,他长大了还能看书自学吗?北京大学新生中30%的厌学,这30%的学生正是高中教师用难题和题海战术把他们的大脑撑伤了。我曾经在洗脚城问一个男洗脚工:人体有多少穴位?他答说:30多个。我抬头一看,墙上就有身体挂图,上面标明了360多个穴位。可是,这个男洗脚工没有看。他说,一本小说给他,他也要近一年才能看完。这位初中毕业的男洗脚工(城市人),他的大脑已僵化,几乎看不进去书了。类似的成年人,在中国太多太多了。我们的中小学教师用满堂灌、题海战术、严格专制管理这三板斧已经把相当多的学生的大脑弄僵化了。学生无论是上大学还是参加工作,都丧失了自学的器官,哪里能自学呢?中国最不好做的生意是开书店。售书在中国太难了。中国人人均年阅读书1本。这是大脑已僵化造的直接恶果。由于丧失了自学能力,就丧失了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就没有灵感,就不能创造。
为了避免我的小儿子大脑受损,他13岁小学毕业时,我对他说:您不用上学了,我给您办张重庆图书馆的卡,您天天去重庆图书馆看书自学,坚持自学10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不懂的问百度、问我。他想了想回答我:我要交朋友。结果抽签到重庆某中学,每天的作业要从晚上6:00做到9:00,自己想看的书几乎没有时间看。我根本不敢给他加任务,更不敢对他严格要求,我怕他的大脑因此而受损。
看看轮椅上的霍金,他的身体受损了,但他的大脑完好无损,他的发现经常震惊世界,他著的《时间简史》从三岁的孩子到六十岁的老年人都在看。
牛顿说:“天才就是勤奋,勤奋,再勤奋。”各位读者,牛顿说的“勤奋”是多花时间还是多动脑筋?我们联系到牛顿所做的工作¬是科学研究,不难推测出牛顿所谓的勤奋是指勤于从事脑力劳动,也就是勤奋于思考。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还是爱因斯坦耿直,明说。爱因斯坦思考“如果一个人以光的速度运动,他将会看到什么?”这个问题怹思考了近十年,最后发现了狭义相对论。
杨德发思考“每年高考物理试题考哪三道计算题?”杨德发思考了三年才发现高考物理的计算题命题规律:“每年高考物理考一道关于直线运动的计算题、考一道关于曲线运动的计算题、考一道关于碰撞的计算题。”因为宇宙中的物体,要么在做直线运动,要么在做曲线运动,要么在运动中发生了碰撞。至于运动的环境可以是在重力场中,也可以是在电场中、磁场中,或者在复合场中。以杨德发的这个发现去检验高考物理试题中的计算题,吻合度非常高。以此规律去指导高考物理复习,针对性极强。以此规律去预测高考物理试题,准确度极高。 杨德发也因此发现而被聘请为***高考物理试题命题专家。
要对知识进行粗加工、精加工、深加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学生才能有序地输出。输出的前提是“加工”。
教育实验:男人身上的乳房有什么用?请思考并给出答案。(可以查资料)
三、知识的输出通道
知识的输出通道有:
1.眼——看出:通过眼神、眉眼(还有媚眼)输出信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相有心生。照相的“相”中有个“目”,就是要照出人的内心世界。录像的“像”只能录出像样的动画,是要失真的。演员会充分运用自己的眼神去表现人物的性格。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眼神去与学生交流。有经验的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可以知道学生是否在真学?是否学懂?是否学会?
教育实验:您能从清明上河图看什么?张择端画好了《清明上河图》献给当时皇帝,当时的皇帝也没有看懂,导致北宋灭亡了。《清明上河图》是要提醒皇帝“物极必反”,要注意国家的国防。
2.耳——听出:听出弦外之音,听出话中之话。从说话人的语气中听出不同的感情色彩。人与人交往,很多话是恭维、马屁话,如果不注意听就不能捕获真实的信息。
教育实验:领导讲完了话对听众说,教师讲完了课学生说:“欢迎大家多提批评意见!”如果您真直接提意见,您就没有听出弦外之音。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过:“每个人即想得到公平的评价,也想受到赞扬。”
3.鼻——嗅出:嗅出气味。“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
教育实验:到您家厨房去嗅一嗅,看天然气是否漏气?(天然气是有气味的气体,如果漏气就能嗅出来。在漆黑、无声的环境,即看不见,又听不见,鼻子的嗅觉可以提高我们判断安危的确定性。)
4.口——尝出:味道;说出:感受、收获、问题。唱出、吟出。翻开字典、词典,搞懂所在带“口”字旁的字吧!
教育实验:发汉语拼音的l、n音,分清它们的区别;用嘴巴发音比较汉语拼音与英语拼音的相同点、不同点。
5.手——做出:做出作品、产品。写出、画出。翻开字典、词典,搞懂所有带“扌”的字吧!美国有个教育流派,以“写出”为核心开展教学,据息教学效果非常好。
教育实验:在一张A4纸上剪一个洞,让一个胖的成年人从洞中穿过去。(如果实验失败,加微信cq-ydf,我会告诉您答案)
6.足——行出:踢出、跑出、跳出。翻开字典、词典,搞懂所有带“足”“ 辶”的字吧!
教育实验:在原地像跳芭蕾舞似的转圈。
7.腰——弯出:做出各种动作。
教育实验:用臂部写出一个“爱”字!
8.其他——大脑有直觉输出的功能。肘可以输出很大的力量,“宁挨十拳,不挨一肘。”泰拳的膝输出的力量更大。
教育实验:已知后缀-ology表示“科学,学问”。请问:oology表示什么意思?
四、总论
大脑是指挥中心,看、听、嗅、尝、做、行、弯的输出行为,都是受大脑指挥的。所以在知识的输出过程中,大脑依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不会写作文,这是表面现象,根本原因是学生不会构思。先训练学生的思维流程,再让学生说出,把说出的记录下来,不就是作文了吗?学生不会解题,也是表面现象,根本原因还是学生不会思考。先训练学生的解题流程,再让学生一步一步去做,把做的过程记录下来,不就是解答吗?
从知识的输入、加工、输出三个环节来看,大脑的思考均是关键。所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就能促成学习者深度学习。大脑具有可塑性,在思考的过程中又训练了大脑的思考能力,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练就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最简单的学习方式是模仿,老师怎么示范,学生就照着怎么做。老师怎么念,学生就跟着怎么念。老师怎么唱,学生就跟着怎么唱。老师怎么画,学生就跟着怎么画。老师怎么教书法,学生就跟着怎么练书法。这种机械的模仿,对模仿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也容易学会。但学习的过程没有经过学生大脑的深思熟虑、冥思苦想,没有经过学生的大脑深度加工,没有经过学生的大脑精加工,只能是一种浅表的学习,而不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一定要充分地动脑筋,动脑筋的过程又训练了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又可以发展思维能力,还可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思考的过程中也许头皮会发麻、发热,但当学生霍然开朗、瞬间顿悟发现“真理”时,那个唉呀体验、惊喜体验、高峰体验给学生带来的内在快乐是多么的美妙!这些体验会促进大脑中支配学习行为的激素——多巴胺的旺盛分泌。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十足,哪里有厌学现象呢?想一想我们初中学平面几何的情境吧,是不是为突然加出的辅助线拍桌打巴掌地高兴!让学生节节课有唉呀体验、惊喜体验、高峰体验,学生就会越来越喜欢学习,最后学习上瘾,欲罢不能。我就是一个学习上了瘾的人,我老婆经常骂我:一天都看书,输!输!输!从来没赢过!我为了少挨骂,也会背着老婆偷偷摸摸的看书学习!我每天可以不吃晚饭,但不可以不看晚书!
所以,促成学习者深度学习,才能让学习者“知其所以然”,才能让学习者的思维技能得到良好训练,才能让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得到持续地发展,才能让学习者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路决定出路。学习者有了良好的思维素养,人生的出路就广阔无边,成功只是顺水推舟的事。高考有几道题不考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强了,还怕考不好吗?
反之,没有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让学生仅停留于机械模仿的表层学习阶段,通过大量的重复训练来提高成绩,即使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思维素养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只不过是亦步亦趋的模仿成功吧了!
学习语文要不要深入思考?
学习数学要不要深入思考?
学习品德与法治、政治要不要深入思考?
学习英语要不要深入思考?
学习小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要不要深入思考?
学习体育要不要深入思考?
学习美术要不要深入思考?
学习书法要不要深入思考?
学习音乐要不要思考思考?
学习艺术要不要深入思考?
学习历史要不要深入思考?
学习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要不要深入思考?
学习班集体管理要不要进行深入思考?
心理辅导教育要不要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
中小学近40个学科,有哪一科的学习不需要深入地思考?
或许有人会说,体育学习不需要深入地思考,因为体育训练的是身体素质而不训练学生的大脑。这个说法也许没错。但各种体育动作均是受大脑指挥的。怎么训练速度?怎么训练力量?怎么训练爆发力?怎么训练耐力?怎么训练柔韧性?这些问题哪一个不要学生深度思考?苦练蛮练能出成绩吗?体育应该叫体育科学。
各学科教师都要在工作的过程深入思考(深度工作)如何在知识的输入、加工、输出环节中促成学生深度学习?(杨德发明天写出:如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要想学习效果好,一定要让学生多通道学习且引发深度思考。
各位教师培训师都要在工作过程深入思考(深度工作)如何在知识的输入、加工、输出环节中促成参培教师深度学习?(杨德发的答案:学本式教师培训效果更好)现在国家每年花掉300亿元培训教师,起作用的可能有30亿元。因为传统教学成功的教师有三板斧:满堂灌、题海战术、严格的专制管理。而教师培训师只有一板斧:满堂灌(一次培训一般灌3个小时)。灌完之后让参培教师填个满意度调查表,然后走人。讲得好的培训师还能让参培教师听的时候激动,讲得不好的培训师会使下面睡觉、玩手机的参培教师一大片。即使当场激动的参培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之后,也没有多少改进的行动。为什么?他在培训过程中没有多少动脑筋的机会,他压根儿都没有学会。换句话说,绝大多数教师培训师没有促成参培教师深度学习,仅让参培教师被动接受有些浅表学习而已。
(▲杨德发研究手稿)
所以中小学各科的课堂教学、教师培训,均要引导学习者深入思考,促成学习者深度学习。
教育实验:请深入思考如何让一个学习者爱上学习?如何让一个学习者学习上瘾?
书于2016年12月9日星期五 10:00
(本文为杨德发老师原创投稿)
延伸阅读: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