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林柯:“换心”的启示

2017-07-12 杨林柯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杨林柯专栏】

“换心”的启示

文|杨林柯(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语文高级教师)

本文为杨林柯老师原创,首发杨林柯老师微信公众号“柯语-ID:yanglinke029”,校长传媒获得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这篇文章的源起,和在央视“讲述”栏目看到的一个“换心”故事有关。


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有身、心、灵三个层次,其中的“心”其实是指大脑的功能,掌管的是理性判断,“灵”才是最高的层次,它掌管的是灵魂,是追求,是希望,是关乎人的快乐和幸福的东西。


65岁的杨孟勇老人患心脏病二十年,后来在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的情况下,孤注一掷,采用医院提出的最后一个方案——换心。虽然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也只剩这么一个机会了。后来,老人成功换上了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的心脏,可换心之后,在他身上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性格、脾气、口味、生活习惯等都与之前大不相同。比如,换心后他诗兴大发,创作勤奋,三个月完成了个人的第一部诗集《太阳传奇》,其中收录的99首诗歌都是康复期间完成的;再比如他经常会突然发泄不满,情绪容易冲动,据周围的人反映,原本内向懦弱的老杨变得很暴躁,还对原本一点兴趣都没有的足球和拳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时候看球看到兴起,还会推醒已经熟睡的家人。连他的儿子都很好奇:“莫非给你心脏的人是个球迷?”还有,老杨的性格原很内向,现在突然变得很外向;体力非常好,在单杠上能轮圈;特爱照镜子,爱穿年轻人的衣服,上街喜欢盯着美女出神,和比他小三岁的老伴性格反差太大,以至于老伴三次提出离婚。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从生理上验证了一个事实:心,才是生命的根本。佛家讲“起心动念”,基督教讲“你要保守你心”,王阳明讲“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都是看到了最复杂、最根本的问题,所以各种宗教其实都是从最根本的东西入手的。


而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往往会为了生存而过多地使用大脑,却忽视了心灵的存在。——我们在辛苦劳作中,灵魂往往是不在场的。由此猜测古人造汉字“忙”的时候,是不是就已看到了这种忙碌其实是“心灵的死亡”。


落实到具体的物质层面,其实心和脑是不同的两种物质,大脑重理性,心灵管灵性。到现在,人类对心脏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低幼阶段,只是认为心脏是一个水泵一样的东西,负责向身体的各个部分输送血液,而淡忘了心脏的精神价值,即我们为什么会痛苦?又为什么会快乐?


其实,心灵是和外界相通的,外在空间和我们的内在空间是相互对应的。


记得有一个美国的心脏解剖专家发现:心脏有12个区间,而我在霍金的《时间简史》中看到,宇宙有12个维度。这是不是可以建立一种知识联系:内宇宙和外宇宙是对应的。由此看来,我们说的“境由心生”是不是可以得到科学上的证明,你看到的其实是你自己的内部景观。


回到教育上,我要说,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身体,也要关注人的大脑,更要关注人的心灵。现在我们的教育是,漠视学生的身体,过分关心学生的大脑,而对学生的心灵胡乱涂抹,肉体发育提前,而精神成长滞后,造成的结果是,学生的大脑是满的,心灵是空的;只顾成功的标签,忘了命运的局限;看得见日月星辰的运转,看不到宇宙的智慧。给社会造出太多的巨婴——肉体长得像个成人,而精神还穿着开裆裤。


学生为什么会厌学?教师严格按照大纲计划、一天一天、一节一节进行的教学又为什么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教育管理者不知道教师真正需要什么;教师也不知道孩子内心真正需要什么。考完试成绩排队,进行各种指标的严格细致的成绩分析,表彰先进、出光荣榜、开家长会、找下游学生谈话……以为认真在“抓质量”,其实是把一件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并不能让教师和学生心服口服,从而引起重视。


要让教师认识到,教育是心灵的唤醒,而不是理性知识的传授;要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成长是心灵发育,人格健全,而不仅仅是身体长大,分数增加;只要你方法正确,也付出了努力,就是成绩落后也没有关系。一个正常的共同体中,差序格局才是符合理性的,多元才是可以和谐共生的。


教育要引导心灵成长和精神发育,使学生有内在成长的快感,因为生命在里面,光明在里面。学生的大脑不是知识的储藏室,而是提供给心灵成长的养料,否则,过多的知识容易堵住心灵通道,导致知识短路,思维简单,价值观混乱,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容易成为“高学历的野蛮人”(鲍鹏山语)。


车好,主要是发动机好,人好,主要是因为心好。教育就是呵护孩子的心力,对于衰朽的生命如何让其起死回生,这就是促其“换心”,换价值观,换思维方式,换人生追求。这对教育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很大情况下,让一个人改变原有的价值观是很难的,也是充满风险的。如果真正能够像医生做手术一样达到“换心”,让一个人能够实现生命的转向,这实际上不是拯救了一个生命,而是创造了一个新生命,因为他抛弃了“旧我”的盔甲,穿上了“新我”的军装,实现了自我的重建。


教育不仅仅是向外的,更是向内的。教育最终要回到内心,我们走遍世界,最终发现,最美的风景原是在人的内心。自我,不仅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认识自己,不仅是认识自己的各种外部特征,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的内部景观,培养出一个善良而强大的心。


事实是,过于向外的生活容易使心灵饥饿,把心灵培养得最好的人,才能把他的智力与思想运用得最好。只有测量过自己心灵的深度与各种微妙关系的人,才会更加熟悉人性。一切最强大的力量都是心灵的力量;一切最可爱的美德,都是心灵的美德,伟大的心灵造就伟大的品格。


回到内心才能谈真正的教育,确认灵魂存在才能谈真正的教育,否则我们很难解释那些“成功者”的自杀,很难理解那些有钱有势者为何突然遁入空门。不能和心灵链接的知识与生命无关,离弃了信仰的知识是一种知识论上的错误,不能超越知识的教育都是低质和虚假的。


这就是杨孟勇老人的“换心手术”给我的教育启示。


当然,对于衰朽的共同体,要使其恢复活力,也应该“换芯”,就是换制度,否则,植物人一样的存在,和死了没有什么两样,只能耗费太多的生命而已。

延伸阅读:

杨林柯:中小学校园里的“穴居人”

杨林柯:课堂上,掌声因何而起?

真正的老师,假期休息权谁来维护?

杨林柯:本土立场,人类视野

杨林柯:“比”风不除,教无宁日

这样执著,究竟为什么?——对各位家长的心灵告白

读书是放大心灵的半径

呼唤中国教育的良心

名师是被权力养大的还是自由长大的?

脑科学揭示的教育秘密,后悔知道晚了!

应试教育的根源及中国教育的出路

人格与习惯才是支撑一个人走得更远的根本

高考成绩出来了,请不要打扰别人的幸福!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