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的五大要点,《2020·径山报告》全面解读

CF40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2020-11-10
未来五年和十五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和路径是什么?
10月29日,这一问题有了明确解答。为期四天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于当天落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要实现的六大主要目标,并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是我们提前了解“十四五”规划建议的重要窗口。总览《公报》可以发现,“十四五”规划中出现许多新提法和新目标。我们应该如何深刻全面地理解未来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新趋势?面对目前的新形势、新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今年8月30日,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主办、CF40资深研究员肖钢牵头负责的《2020·径山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以“‘十四五’时期经济金融发展与政策研究”为主题,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十四五”时期中国拥有的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就新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面临的障碍和挑战展开深入分析,并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020·径山报告》媒体发布会现场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
内外部环境面临三大变化
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就经济金融而言,《2020·径山报告》指出,这些变化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口红利和低劳动成本优势趋于消失。自2014年以来,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已经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2010年的74.5%下降至当前的7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殆尽,农民工人数增速近年来持续放缓,目前已接近于零增长。在传统“人口红利”优势趋于衰竭的同时,人口老龄化压力和农民工市民化压力未来还可能导致“人口负债”。
二是后发优势不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多数产业距离世界技术前沿差距不断缩小,一些产业处于领先地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跟随和学习实现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困难,必须通过自主研发实现创新驱动式的发展。
三是相对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改变。逆全球化、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此起彼伏,世界经济可能面临长期停滞,中美博弈与对抗升级不可避免。新冠疫情冲击长期化和复杂化,加剧外部环境的恶化。

新发展格局下
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
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重申,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今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概念。此后,在多个场合中,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不断清晰,“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全会指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我国的大市场优势体现在哪些层面,如何通过进一步对外开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此,《2020·径山报告》也进行了深入阐述。
《报告》强调,面对当前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优势逐渐消失,必须挖掘和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潜力。
《报告》阐释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的涵义:这个市场涵盖了劳动力、消费、产业、创新、金融、物流、房地产等各类市场;既包括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也包括要素市场;既涉及实体经济,也涉及虚拟经济。超大规模市场并不仅仅以某些市场达到世界最大规模来衡量,更为重要的是强调全国统一的市场,以及对全球市场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对内循环与双循环能够形成有力支撑的大市场。
具体来说,《报告》认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包括五方面:新一代青壮年人口优势、超大规模消费市场优势、科技创新与技术产业化应用规模优势、超大规模金融市场优势、超大规模市场地区收敛优势。
《报告》认为,“十四五”时期超大规模市场的开放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发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条件更加有利。超大规模市场并非一个封闭的国内市场,而是一个开放、包容、联通国际的市场,是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形成了进出口平衡发展、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为全球大规模的货物服务贸易往来、跨境资金流动以及我国积极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报告》进一步建议,“十四五”时期,我国要以更高水平金融开放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推动形成互利共赢局面。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形成以政策利率和利率走廊上下限为核心的市场化利率调控体系。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退出外汇市场常态化干预。完善开放、统一、普惠的跨境投融资体系,构建开放多元、功能健全、富有弹性、竞争力强的外汇市场体系。建立以人民币金融资产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中心。构建与更高水平金融开放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治理体系,建立开放经济条件下多层次跨境资本流动宏观调控体系,构建以负面清单为基础的微观合规管理框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金融科技赋能。

“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0·山报告》提三条措施
“十四五”时期,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蕴藏着巨大潜力,使其转化成现实优势,目前还面临不少障碍和挑战。其中,人口结构变化是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尤其是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必须要正视并解决的一大难题。
对此,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由此看出,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因为,与“十三五”相比,“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将日趋加大。有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我国社会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
《2020·径山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一是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持续下降。自2014年以来,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已经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2010年的74.5%下降至当前的71%。
二是人口“抚养比”持续上升。2015年,我国0-19岁和65岁以上人口数量与20-64岁人口数量之比为49.6%,根据联合国的数据,这一数字在2020年会上升至54.2%,到2035年将进一步上升至69.1%。这意味着,每100个劳动力对应的需要抚养的小孩和老人数量在未来十五年时间里会增加大约15人。
三是人口结构变化会引发宏观经济结构的转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会提高经济的消费率,降低储蓄率和投资率。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的总储蓄率和居民部门储蓄率都将呈下降趋势,而储蓄率降低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
四是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养老难问题、医疗负担问题、养老保险账户不平衡、人口代际转型过程中的房地产价格风险等。
“十四五”时期,我国应该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2020·径山报告》建议,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技能人才占比,加快培育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体系。
为充分挖掘和释放新一代青壮年人口优势,主动应对老龄化挑战,首先要持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深化教育改革,出台青少年学习和探索数理化和生物等基础科学的优惠扶持政策,营造鼓励基础理论研究的社会环境。实施精英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形成高质量、多元化、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本。
过去十多年,房地产价格大幅攀升,造成了剧烈的再分配效应。针对资产价格攀升对发挥青壮年人口优势带来的限制,《2020·径山报告》认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高度重视房价大幅起伏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年轻人择业问题,特别是房价过高会影响制造业发展,降低产业链聚集效应,增大成本压力,影响青壮年人口合理流动。
在加快培育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体系方面,报告认为,要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增强保障能力。尤其是,养老金要实现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累积制转变,大幅提高“第二支柱”覆盖面,加快构建养老金“第三支柱”,全面开展养老金投资,降低企业负担,增加个人回报,充实个人账户养老金,为青壮年劳动者做好未来养老的财务准备。要构建家庭、社区、医院、公共养老机构和商业养老机构并存互补、结构合理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
 
扩内需、促消费,《报告》建言
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最受公众关注的一条就是“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全会还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
《2020·径山报告》指出,从宏观经济结构来看,当前及未来中国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由投资驱动向消费拉动转型。只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才能进一步壮大国内消费市场。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大概4亿多。根据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测算,到2035年前后,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有望实现倍增,达到8亿左右。
另一项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仅为39.4%,总消费率仅为54.3%,这两个数字不仅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在主要经济体中是最低的。这说明,未来我国消费率仍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
但要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水平,必须先找到制约消费的根源。
《2020·径山报告》分析指出,从需求端看,我国消费率偏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劳动者报酬份额偏低,绝大部分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有限。从供给端看,由于制度藩篱和市场发育不健全,仍然存在大量需求旺盛、但缺乏供给的领域,从而限制了消费市场壮大。
对此,《报告》提出了三大政策建议。
首先,针对需求端,要适度提高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重,确保劳动者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相适应。在初次分配以市场化手段为主的基础上,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防止收入不平等和财富不平等加剧,尤其要注重保障生育、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机会平等,提高社会纵向流动性,避免阶层固化。进一步加强扶贫脱困的常态化机制建设: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增强造血功能;做好民生兜底工作,完善低收入家庭收入和特殊人群的补贴救济及专项转移支付,帮助他们增加消费能力。
其次,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大都市圈和城市群,适应农村人口向县城聚集的需要,加快推进县域产城融合。要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推动农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集体土地财产性收入。支持返乡入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要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消费支出,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政府部门向市场主体购买服务比重。适当发展消费金融,促进居民消费。
第三,要加大供给补短板力度,针对医疗、养老、家政、物业、幼儿教育、文旅休闲等需求旺盛而供给不足的领域,及时破除制度藩篱,引导劳动力、资本等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广泛开展托育、养老、家政、旅游、电商等创业培训。全面提升国内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竞争力,加强质量管理、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完善服务业标准体系。要加强城乡消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城乡融合的消费供给网络、优化供给布局,改善县城及乡村居民的消费可及性与消费体验,降低社会物流成本。要加快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商业化运用,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促进各类新业态发展。

“十四五”时期创新居于核心地位
需强化金融的创新催化剂功能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在《公报》中,“创新”二字出现了18次,凸显了中央对于创新的重视。“十四五”时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不断突破,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但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阻碍了科技产业化应用规模优势发挥。《2020·径山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科技创新领域面临较大挑战,高技术产业领域主要以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核心部件和高端精密设备等领域“卡脖子”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高技能人才仍然短缺,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技能劳动者数量只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高技能人才不足6%。此外,支持创新发展的制度软环境建设也有待优化。
如何才能加大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好创新企业?《2020·径山报告》认为,一个重要的角度就是建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
《报告》指出,我国金融结构失衡,金融服务新兴产业及成长型企业能力不足,银行业和间接融资占比过高,股权融资占比过低。庞大的银行业并不能有效支持轻资产、少抵押品但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和成长性企业,服务效率不高。资本市场容纳新兴产业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风险投资行为短期化问题严重,政府主导的科技发展引导基金作用发挥不理想,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短板明显,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机制仍不健全。
因此,《报告》建议,我国应大力发展股权市场,增加风险资本供给,强化金融的创新催化剂功能。继续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市场化常态化退市制度改革、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和水平,深化对外开放,并加大对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构建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健全有利于股权融资发展的税制体系。引导长期机构投资者投资创业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着力培育发展耐心资本。从强化税收激励、健全金融机构长期融资渠道、发挥政策性金融职能、优化产品期限结构等方面推动金融机构行为的长期化。
此次全会还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作为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理应得到重视。《2020·径山报告》指出,应构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所有制中性和竞争中性原则,实现公平竞争。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优化地方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对民营企业经营发展的直接干预。建立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新型银企关系,改进对民营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发展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引入多元化金融机构参与,增加市场流动性。健全民营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决策的有效制衡与运转协调。
此外,就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房地产市场,《2020·径山报告》也从金融角度建议,推进房地产金融改革,以促进房地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发展房地产证券化市场,改变过度依赖银行融资的局面。抓紧落实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及时完善相关规则。适时扩大底层资产类别,推动商业物业公募REITs发展。建立规范的房地产股权基金,增加股权融资,降低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创新房地产金融服务,构建有效、包容、可持续的公共金融体系,推动公共租赁住房市场发展,支持中低收入家庭购房租房需求。
《径山报告》项目简介

《径山报告》项目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于2017年初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通过集中研究、辩论,积极推动学界、政界与业界对于金融开放问题的思考,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每年的《径山报告》将定期举行报告研讨与发布会,并于当年末正式成书出版。

第一期(2017-2019年)《径山报告》项目由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牵头。从2017年的“金融开放”、2018年的“金融改革”到2019年的“金融创新”,第一期《径山报告》的核心主题就是探讨"中国金融如何继续往前走"的问题。

《径山报告》项目由协调小组确定年度研究主题,并邀请学术素养深厚、经验丰富的专家承担课题研究工作,所有课题组成员均以个人身份参与研究。

《2020·径山报告》课题组主要成员包括:CF40资深研究员、课题负责人肖钢,CF40学术委员、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CF40特邀成员、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都阳,CF40成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CF40特邀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室副主任朱鸿鸣,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CF40特邀成员、中金公司研究部原负责人、高瓴资本产业和创新研究院院长梁红以及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以上按报告章节排序)。所有课题组成员均以个人身份参与研究。


责编:鲁西、李俊虎 视觉:李盼 东子
监制卜海森 李俊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