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业界专家:推进数据要素权属立法保护,抓紧建立数据治理体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金融城 Author 新金融联盟

“标准是发挥数据生产要素价值、推动高效融合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希望大家做好标准化这件大事,加大金融标准规则供给与实施力度,打造金融数据交换的‘通用语言’,提升金融数据工作质量。”1月9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新金融联盟和CF40举办的“金融数据治理与个人信息保护”内部研讨会上表示。

在会上,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光大银行副行长杨兵兵、新网银行行长江海发表了主旨演讲。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银保监会统信部副主任骆絮飞、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副所长周汉华做了精彩点评。另有58家金融机构,56家金融科技公司的200余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参会。

与会嘉宾就如何释放数据生产力、明晰数据应用伦理边界、严防数据滥用与垄断、保护消费者隐私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次会议由新金融联盟秘书长吴雨珊主持。

研讨会现场

 
数据安全之困亟待破解

全球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金融科技的发展始于技术、兴于数据、稳于制度、成于价值观。”李伟强调,做好数据治理、强化信息保护、破解数据安全之困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李伟建议,从制度层面出台法律法规,加强金融管理部门与司法、工信、公安等多个部门协同,建立隐私保护联防联控机制,明晰数据应用伦理边界,杜绝随意打开“潘多拉魔盒”的违规行为。此外,还要做好个人金融信息的全生命周期保护自律工作。

周汉华结合国际形势进行了分析,他表示,推动数据治理的时间窗口非常短,当国际上形成了一种数据治理体系后,我们就会被挡在一个新的大门外,再想进去,只能花钱买门票。

“数据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在数据流动上,同一数据在不同场景中存在不同安全管理需求;在数据识别标记与管控溯源上,数据场景与使用人员都不仅限于银行内部,其暴露面的大幅扩张成为安全管理的重大挑战;在资源成本方面,与海量业务活动相比,安全保护资源相对有限,必须甄别重要数据并进行保护。” 吕仲涛表示。

 
数据在哪儿?怎么用?

在企业内部,如何更好地进行数据治理与价值创造?

吕仲涛以工商银行为例进行了阐释,他表示,企业级的数据治理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保障,二是数据架构,三是价值实现。数据治理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价值。创造价值要解决两个问题,数据在哪儿,数据怎么用。

吕仲涛介绍,数据治理有三道防线,一是各业务管理部门经营机构,负责业务线与机构的数据治理,协调解决重大数据治理相关事项;二是内控合规部门组织开展数据治理评估、监测、控制等工作,监督数据治理执行情况;三是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制定审计制度和流程,组织开展数据治理审计工作。

在数据的使用过程中,还需把握好数据价值发挥与数据安全合规之间的平衡。

江海表示,金融机构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监管保护尺度如何“锚”定,决定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前景。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钟摆效应”,在立法和规制时,各个条线和地方层层加码共振式的保护;二是“门锁效应”,合规机构被挡在了门外,不合规机构却我行我素。

江海认为,要坚持数据使用的“授权使用、脱敏使用、机器使用”三原则,充分释放数据作为新兴生产要素的价值,最大限度的促进数据利用和流通。

 
推动数据规范、高效、有序流通

数据只有被重复、多场景运用,它的价值才会越来越高。”杨兵兵表示,商业银行依托数据资产管理带来的业务价值已逐渐凸显。数据首先在企业内部流动起来,未来则需要促进数据在社会中的合法、合规、有序的流动。

杨兵兵认为,数据确权与数据交易是金融数据交易市场两大核心驱动力,数据估值是数据确权和数据交易上的计价体系。他建议,在合规范围内,在局部市场对数据交易先行先试,推进整个数据要素市场向前发展。

“数据在确权、权属分离、价值计量等方面存在不少难点,解决这些问题,需在法律、技术和市场等多个层面推动数据要素规范高效有序的流通。”李伟表示。

在法律层面,李伟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完善法律法规,推进数据要素权属立法保护,明确权属判定的准则、主体的范围和权利义务。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等相关立法已经在规划。

在技术层面,他建议借助多方安全计算、可信区块链、标记化等技术,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可用可计量,做到最小够用、专事专用,消除数据所有方因为所有权让渡而导致事权转移的顾虑,保障各方权益。

在市场层面,李伟强调要推动大数据交易市场规范发展,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发挥市场机制资源配置作用,促进数据有效流转和高效配置。

骆絮飞表示,老百姓衣食住行方面的数据,很多都由大型科技公司所掌握,如果这块没有一个较好的输出,则数据共享的难度会较大。此外,金融机构对数据源头治理较为薄弱,水平参差不齐,需加大建设。



责编: 宥朗 视觉:李盼 东子
监制卜海森 李俊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