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女性为什么要书写?
今天是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逝世81周年。
我们为什么读伍尔夫?
她是最有名的现代作家之一,文学团体「布鲁姆斯伯里」的关键成员,20世纪英国文学的先锋,撰写了《达洛维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与《奥兰多》(1928)这些今天仍然广为人读、备受研究、不断改变成影视剧的伟大作品,还留下了意识流非虚构作品的杰作《一间自己的房间》(1929)。
▲《奥兰多》
限时5折
中国读者可能会想起语文课本里的《飞蛾之死》。这篇散文是二十世纪「意识流」的佳作,微妙难通的大脑意识(脑电波)借助一只飞蛾实现了可视化,固执地留下了生命的痕迹:
然而,他如此微小,只是从打开的窗户汹涌袭进来的、在我和其他人的大脑中成千上万狭窄繁复的通道里穿行的生命能量的极其简单的一种形式,却因此具有了一种神奇的美丽,同时也有了一种让人同情的感染力。好像有人轻轻地将一颗小小的、纯粹的生命之珠用绒毛装饰起来,让它舞蹈,让它旋转,向我们展示真正的生命本质。生命如此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不能不感受它的神奇。人们往往容易忽略一些丑陋不堪、有障碍或者修整过的生命的存在,因此这样的生命不得不带着极度的审慎和尊严而生存。如果他生来是其它任何一种形状,那么他的生命将会是另外一个模样。这样的想法使人带着一种怜悯的心态观看他那些简单的行为。
▲《到灯塔去》
限时5折
弱小而坚强,脆弱而独立,伍尔夫笔下的文学意象总能带给读者这样的感觉,这一点并不意外,因为伍尔夫是二十世纪三大意识流作家(另外两位是普鲁斯特与乔伊斯)里唯一的女性,她基于个体生命经验阐扬的女性主义至今闪烁着坚强而独立的光芒。
有评论家在伍尔夫的作品里读到了「强大智慧与惊人脆弱的结合」,对照伍尔夫的个人经历就知道这绝非偶然。《一间自己的房间》是一部公认的女性主义作品,温柔而鲜明地点出了那道横亘在女性与「表达/书写」之间的障碍,尤其是那句广为传颂的名句:
又一次,那个写了如此之多诗歌却没有署名的人,是一名女性。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限时5折
伍尔夫还带领我们做了一套可怕的思想实验:如果史上那些名作家都是女性,他/她们还能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如果那些著名的男诗人都出身贫寒、没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的话,他们还能否创作这么多令人动容的诗篇。
如果莎士比亚是个女性呢?或者莎士比亚有一个同样才华横溢的妹妹呢?伍尔夫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中做了一番假设:
那么她就会早早死去——啊,她不会写下一个字……她就活在你与我的身上,活在今晚没能出席的每一个女孩身上。因为她们需要刷盘子,照顾孩子睡觉。
顺着伍尔夫的思路往下推演,换个性别视角的话,文学史上的丰碑杰作顿时就有了不一样的意味——假如,只是说假如,《洛丽塔》的第一人称不是那个中年男子,而是洛丽塔这个小女孩本人呢?那恐怕整部作品的风格与材质就会变得恐怖诡秘。(《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与牛津毕业的兄弟们不一样的是,伍尔夫毕生都没有上过大学(剑桥大学直至1948年才接受女生),她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人,很好地运用了父母留下的家庭图书馆。伍尔夫结合个人经历,终于得出了这个结论,告诉我们女性如何书写,如何获取话语权:
伍尔夫还点明了另一个有关书写与话语权的真相:任何主体与个体都值得关注与书写。她在演讲里表示,「那个站在服务柜台后面的女孩——我会迫切在第一时间里了解她真实的故事,就像拿破仑的第一百五十次传记一样。」
文学不是某个人的私人地界;文学乃是一块公共领域。
▲《达洛维夫人》
限时5折
聊一聊
你最喜欢伍尔夫哪本书?
留言分享一下吧~
不知道读什么?
关注当当读书汇book每天读好书
▼
往期推荐
1、三毛:我在撒哈拉痛快地活过2、托尔金,早在100年前就预料到了今天的世界3、美国首位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逝世
近期活动
赞且在看
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