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是设计思维?为什么现在?

2017-07-21 王可越 新思课
导读

林肯曾说:“平静过去的教条与暴风雨般的现代是不相称的。时机被艰难地推得很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设计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设计师在用创造未来的方式预测未来。而只有像设计师一样思考,才能让我们在剧烈的变化之中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这是怎样的时代?大学老师说:“上课就是相互折磨,只是在填充时间。”企业资深经理人发现:“我越来越看不懂变化,每天都不一样。”年轻人则感叹:“我刚学会的知识就已经过时了!”

时代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不懂创新的人在未来无法立足,而不懂设计则无法创新。Raymond Loewy则指出:“设计实在太重要了,不能把它们留给设计师去考虑。”

那么,设计意味着什么呢?应当留给谁来考虑呢?当我们谈论设计思维创新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我们在刚刚出版的《设计思维创新导引》一书中,系统介绍了设计思维的流程和方法。在本文中,我将进一步跟大家探讨“设计”与“设计思维”。

 

设计的可能性无所不在


设计,曾经意味着“设计”某种视觉形式(床单或桌布图案,标志或海报),然后“设计”某种功能化的产品——一把椅子、一部手机、一辆汽车、一栋房子。而现在,我们用“设计”来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例如:

  • 为了解决过河的问题,设计一座桥

  • 为了解决吃饭和愉快社交的问题,设计一个餐厅

  • 为了解决人们得到更好教育的问题,设计一所学校



       反过来说:一座桥、一个餐厅或一个学校都不是必然的结果,只要能解决问题,他们完全可以是其他形态。例如:桥可以变成船,餐厅可以变成花露天园,而学校可以变成虚拟状态。通往问题的路径有所不同,而答案成千上万。

在开放性的时代,设计思维围绕人的需求,结合科技手段、商业能力——用三者的合力去解决复杂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盯着“问题”,而不是解决方案的形态(一座桥、一个餐厅或一个学校)。对于教育,当知识过剩并很容易获得,学校能提供什么价值?如何界定“更好的教育”?

所以,你发现,在不确定性的时代,问题已经发生了转变:


从5+5=?

到10=?+?


命题调换,答案无穷;设计万变,殊途同归。无论一双鞋、一条路、一座商场,还是一个城市、一次体验、一段人生……设计无所不在,可能性也无所不在。

 

像设计师一样思考


为什么是“设计思维”?这个词组告诉我们:要像设计师一样思考!

那么,设计师意味着什么?艺术家是直觉化的,是自我表达的。而设计师呢?设计师要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不仅要有灵感,还需要理性判断,设计师的工作是左脑与右脑,理性与感性的整合。

首先,设计思维的潜台词:世界上存在很多问题(商业、教育、社会),而所有复杂问题都有可能被解决。

其次,人至关重要。换句话说,user matters。设计师要“压抑”自我诉求,用同理心来观察并非冷漠的世界,做出理性的洞察,再输出感性的创意。设计师的工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断观察、不停构思、不断创作、不停测试,持续打磨——这是一条复杂而漫长的道路。


设计师的工作就是预测未来。准确地说,用创造未来的方式预测未来。好比耐克设计师Tinker Hatfield,他的团队经过十年研发将电影《回到未来》里的“自动系带鞋”变成了真的——2016年,推出了Hyper Adapt,一双有自动收紧、放松鞋带功能的运动鞋。

因此,一切的改变从“想象的蓝图”开始——先有“未来的概念”,再用设计——创意、原型和测试创建未来。设计师的工作,实质上就是在创建未来。

 

设计驱动,打开创新之门


为什么很多创新企业都是用设计思维?

简单一句话:设计思维带来快速、积极的变化,开启了机会之门。我们常见的情况:

  • 高级经理人经验丰富,但也越来越偏执,远离变化中的真实世界。

  • 收集很多过时的数据,这些数据无法揭示未来消费者的真正需求,高层正在凭着直觉投下高风险的赌注。

  • 新产品缺乏测试、打磨的过程,导致批量生产时付出更多失败成本。




转型企业呼唤实质性的改变,然而,改变并非发生在会议室。真正的机会来自于对用户行为、情感的关注和研究,不断的发散和收敛,不断提问和测试。而这一过程就是设计思维:

  • 观察用户行为并提出问题,而不是对特定产品、服务进行选择性投票。

  • 产出尽量多的点子,将产品、服务作为迭代原型,进行快速测试,获得用户反馈。

  • 不断改进产品,调整定位,将新改进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推向市场。


例如,宝洁公司对于“玉兰油”的改造、研发行动。

通过细致的用户观察,经理们意识到:产品之前主要定位于担心皱纹的50岁以上的女性群体,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关注美容问题的30、40岁的女性群体。宝洁公司试验了多种护肤新构想,测试了不同的产品原型、价格及展示方式。宝洁推出了全新的产品系列,并获得顾客广泛好评。

所谓“创新驱动型企业”,具体体现为“设计引领的企业战略”(design-led strategy),设计导致创新,而创新需要设计。

 

新一代的奢侈教育


在教育领域,自200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成立设计思维学院(d School)以来、设计思维教育星火燎原,网络遍布世界。

设计思维教育正在变得越来越热门。而我们的现状呢?大学同行们告诉我:

  • 学生们潮水一样涌进教室,占领后排座位

  • 上课就是相互折磨,只是在填充时间。

  • 学生们很迷茫,我也很迷茫。


知识爆炸,失效快,忘得快,让老师和学生们都十分焦虑。设计驱动的教育——设计思维的方法给出另外一个角度。我们提供传统教学不同的方法要素:

  • 以解决真实问题为驱动(而不是知识、经验驱动)

  • 严格流程与时间控制(而不是散漫的工作)

  • 多变的创意空间(而不是传统教室空间)

  • 跨学科的学生团队(而不是单一专业)

  • 教练引导并推动创新(而不是老师讲解)

 


我在上课时强调设计思维是在“做中学”,我曾经对学生说:

所谓的在做中学有什么好处?我讲了一遍,你记住10%,你给别人讲一遍,你记住20%。你自己去探索,记得失败的痛苦,以及成功的快乐。那就是80%。

以前我们生活在经验和知识的世界里,而在快速变化、边界消融的现在,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需要基于问题,自己去探索。


我们也把这套方法带给其他学校,老师这样反馈:

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一开始学生摸不着门道,但过一段时间,慢慢成果出来了,学生会很有成就感。


不过,也必须承认:设计思维是奢侈的。除了工作空间、小团队、生师比、跨学科等因素之外,应该强调,设计思维是既模糊又具体。它不从属于特定学科,结果不可测,因此“模糊”;同时,设计思维针对具体学生和具体问题,因此“具体”。设计思维依赖现场教学,需要挖掘具体用户的感性世界,要求参与者最大限度容忍失败——因此奢侈。


每个人都是设计师


我在其他文章里写过:比起知识,想象力更可贵。知识可以积累,而想象力一旦失去,很难恢复。

换句话说,比起教育,我更关心的,好奇心以及创新自信力的建立。学会创新之前,每个参与者都需要对探索怀有渴望之心,并保持乐观的创造性精神。设计思维提供了一个简便的入口,让创造与创意就不再神秘。这一套的流程方法会对探索行动给予积极而及时的反馈,从而促进参与者的进一步投入。事实证明,来自不同背景的参与者通过设计思维,都不同程度地发现了自身的创造性潜质。

 

在中国,K12(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教育的鸿沟也正在拉开。城市里,这样的鸿沟并不完全建立在财富之上,更体现了教育方法、路径以及观念方面的分歧。事实上,运用设计思维,教育从业者不需要“培养”,而需要“释放”。鼓励参与者——无论小朋友还是成年人,打破“先入之见”,打破边界,质疑经验性的定论,开始探索之旅——发现自我和世界。

设计思维相信每个人都是设计师,都可以通过设计思维设计自己的未来。因为,真正定义人类内涵的不是记忆,而是行动




王可越、税琳琳、姜浩《设计思维创新导引》,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年7月出版。京东、当当、天猫、新华书店系统均有销售。


作者:

王可越,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博士,从事创新教学及艺术研究。

插图作者:郑午 

原创文章,转载及其他有关本微信服务内容的知识产权事宜,请联系d_thinker@sina.com


王可越撰写的相关文章选读:

可乐、钻石、运动鞋与方便面——文化情境中的洞察

Aha!这才是洞察!

一场游戏一场梦——创意中的造景与造境

中国式情境——热锅里的生存指南

场景或情境,及其所创造的

看,那多变的假面——Persona与生活中的表演

唯有真实体验才是要紧的——从个人体验到体验经济

我在读空间,空间在写我,如今我们重构空间

真共情,我与你

创意之刀,创意之道

我们辛苦省下了时间,再亲手杀掉它

放下锤子,告别钉子的世界


每个人都有创造力

感谢您关注“新思课”
每周五更新内容
微信号:d_thinke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