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书房 | 王晖教授和他的“五代”书架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从2016年开始,我校官微推出《先生的书房》栏目,陆续推出尤西林、张懋镕、南长森、林乐昌等近十位先生的书房。那些书房,都是先生们于学问栖心的地方。高山仰止,景行景止。我们从书房的视角,展示师大先生们“书香味”的治学之路。一起走进先生的书房,感受那思想与人文的光芒。
”一代书架,两代书架……五代书架。历史文化学院的王晖教授酷爱读书,他书房中的每个书架,像个故事,鲜活地道出其半生书旅的杂陈滋味。从年少清寒时的执着沉迷,到岁月沉淀后的精神伴侣,对书的情,一往而深,对学术的爱,绵绵无期。三间书房,装的是治学之严谨和读书之欢愉。走进王晖教授的书房,如同走进他饱满的书旅岁月。
记者 / 黄红云 黄萍 孙凯旋
编辑 / 黄萍 石成砚 王雁 孙玉珠
摄影 / 樊远程
责任编辑 / 张莹
▎“五代书架”主人何许人
王晖,文学硕士、史学博士、教授。1996年评为副教授,1999年破格评为教授。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专业学术带头人,中国古代史专业学术带头人。200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2017年被遴选为陕西师范大学第二批文科资深教授。王晖教授主要从事先秦史、中国古代文明、古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商周文化比较研究》等专著5部。
王晖教授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古史传说时代新探”、教育部九五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帝乙帝辛卜辞断代与周原甲骨刻辞比较研究”、教育部十五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中国远古时代研究” 等研究课题。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2005年度中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早期文字与文化研究”已经完成。目前正在主持完成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关中地区出土西周金文资料整理与研究”的研究工作。
▎五代书架递加史
王晖教授一位是对书有着“大胃口”的学者,对知识的渴求度极高,对研究的痴迷让他觉得仅一个书架是远远不够的。从1998年到2017年,书架从从一个、两个、三个一直到现在的五个……五代书架,未尝不是一种对知识的结绳记事。
根据购买的时间顺序,他将自己的书架划分为五代,第一代是位于小客厅的4个木质书架,第二代5个书架,第三代是位于大客厅的14个紫黑色木质书架,第四代3个书架均位于书房,第五代4个书架在阳台,从古朴木质书架到现代简约书架,变的是外观,不变的是对积累知识的钟情。
王晖教授的第一代书架,是1998年搬进家属12号楼时买的4个一组书架。
第二代书架是他在2002年搬进专家二号楼时买的,是五个一组的书架,当时他评上正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了。
这第三代书架,就是在王晖教授刚住进现在的这套房子时买的。他是在2009年入住的,当时共买了14个一组的书架,专门放在40多平米的大客厅东西北三面墙边,这里是会客厅兼书房。
当时选这套房子的时候,教授的夫人觉得房子太大,但是王晖教授说:“不要怕大,你就给我准备三个书房吧!”现在王晖教授不但占了三个书房,而且连阳台也都占用了!因为他有一个深深的体会,刚搬进新房,买了新书架,把书放上还有空余;但过了几年又没有地方放书了。现在他果然占了三个房子放书,实践证明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这才过了不到十年,中间还买过三个书架,去年又觉得书架不够用,又做了四个书架放在阳台上。
第四代书架是2014年买的,因为买的书多了,放不下了,又买了3个一组的没有玻璃门的简约书架,但材质坚硬,王晖教授觉得它用来放置大型工具书更好些。
第五代书架的历史最近,是在去年,亦即2017年的夏天,王晖教授专门请一个家具公司,为阳台量体裁衣定制了4个一组的书架。
坐在书房里,王晖教授侃侃而谈,向笔者介绍起他读书、买书和买书架的历史故事。他说:“学习研究需要买书,从不同注本到不同译本再到不同年份出版的版本,这些都是课题研究必不可少的。然而学科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这就要求买书的同时不仅需要买本专业的书,还要买其他学科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方面的书。除此之外,工具书也是不可或缺的。”一边听先生说着,笔者一边还隐约能嗅到若隐若现的墨洇宣纸的清香和陈旧书本特有的厚重气息。
书籍和空间的“矛盾”从来都没有解决过,毕竟对于“书痴”者,空间愈大,书籍便会愈多,因为他对知识的深入研究从未停止。
“当初我住在专家2号楼,面积近100平方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可以算是大房子了。一开始觉得房子很宽敞,但是后来书变多了,房子就显得很拥挤。再后来换了新的房子,虽然搬的房子越来越大,但是书架和书籍也跟着越买越多,给它们的空间永远都不够用。”王晖教授说。
刚工作时,王晖教授的工资并不高,但他只要看到喜欢的好书,就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因为借来的书总是不方便做笔记,王晖教授觉得,在其它方面可以节约一点,但是书必须得买下来,慢慢看,细细做批注。这样做对于以后的研究考证也十分有帮助。
所以他经常告诉学生们,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拿笔,做好笔记,有什么问题在笔记本上或者书上及时记录下页数。等以后需要的时候,就有批注作为依据,方便查阅和引用。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购买能力变强了,买书成了一件很日常的事,所以书架常常放不下,甚至只能在书架的顶上挤一挤。”他说。
▎读书之妙方
治史一二事——读书、研究和书籍的故事
“做研究,不是你拿着书,双目茫茫,手指翻飞就好了。也不是聚精会神,拿着笔看懂句读就好了。所谓读书之妙方,在于融会贯通,书籍之相互印证方能窥其真知。”
王晖老师买的书籍,首先是专业所需的基本资料。比如先秦两汉时期以及古代史的基本资料,例如《十三经注疏》《诸子集成》等。还有很多不同的注本。第二类是基本史料中的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这些基本资料,例如《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陕西金文集成》《近出殷周金文集录》《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等。还有一类是考古学的资料。西周之前的夏代商代包括史前原始文献资料以及考古出土资料,史前这一段主要用考古学资料。
其次,是与古文字学、先秦史研究方向有关的各种研究专著,有资深专家学者,也有中青年学者的著作。还有许多专门史的大量书籍,有政治史、文化史、史学史、文化人类学和结构人类学、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哲学史、思想史、希腊哲学史等等方面的书籍。
另外,买书内容的扩大与他研究的深度、广度是相关的,书籍的购买、收藏与研究的问题是分不开的。例如研究历法就要了解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就要买有关天文学的基本书籍和研究性的书籍;研究历史地理就要买历史地理研究方面的书籍,还要买各个版本的地图册。
两个科研小故事——历历在目少年事
治学之严谨,是在说对于科研和学术问题实事求是的精神。这其实和求知欲有关,心存了疑问,便去寻找。“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研究的漫漫长路,狭路不少,很多人止步于此觉得这就是终点的风景,但其实只要沿着这个方向多走几步,走那别人还没走的几步,总会豁然开朗的。
王晖教授在上本科的时候,对判断句系词“是”的产生年代心存疑问,当时学术界以北大王力教授的看法为主流,即原先认为系词“是”产生于魏晋南北朝,后来提前到汉代。王晖老师在一个暑期间读了《十三经注疏》《诸子集成》等很多书籍,把“是”作为判断句和疑似判断句的地方一个一个地记下来,并把他的研究成果发给了王力教授。他在收到王力回信后,内心十分激动。后来,一部分研究成果陆续发表,王晖老师内心很是自豪。
王晖教授攻读研究生期间,研读甲骨文,查阅并收集有关殷历岁首的资料时,发现已有论文论著有关研究与出土甲骨文这些资料基本是不符的。古人把夏商周时代的历法称之为夏历、殷历、周历,“夏历”其实就是“农历”,现在一般人称之为“阴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根据甲骨文中的资料和农作物与气象等物候学现象,特别是“月一正曰食麦”、种黍、出虹、打雷、多雨季节等现象,他初步判断,殷历岁首是以夏历五月作为岁首的,后拜访史念海教授,介绍了他的研究,并说明方法和证据,得到了史念海教授的鼓励。
后来论文发表于《陕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上,获得了重大反响,北京师范大学赵光贤教授、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张培瑜等学者先后来信予以肯定,其文发表后被多家刊物全文复印并作文摘转摘,并为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技术史研究所陈美东所肯定。
在学生时代,王晖教授这种对于治学的严谨、对解决疑问的执着、对做研究的耐心一直影响着他,所以在随后的学术研究中不断勇攀高峰,获得了丰硕的成就。
▎先生有话说
学习箴言
《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即人需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探究,缜密地思考,明白地辨别,最后要切实地去实行。别人有一种才能,自己有一百种;别人有十种才能,自己有一千种。如果一个人真能这种地步,虽然愚笨但必定明达,虽然柔弱但必定强大。
看书经验谈
———广博与深入的两个维度
首先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经典类的书籍要看,如文学类书籍,要看四大名著;史学类书籍,比如《史记》、《汉书》、先秦诸子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书籍。这些书文学价值高,思想价值也很高,新时代青年人需要多了解中国文化。
其次要夯实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一定要把基础知识的广博和研究方向的深入很好地结合起来。
另外,年轻人要多了解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对人的智力形成,好奇心的培养是十分有益处的,也会让我们多去思考人生哲理和宇宙哲理。文科生也需要多关注科学知识,这样对搭建更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很有帮助。
抱道不曲,拥书自雄
我们期待更多的师大先生愿意分享书房与读书之乐
欢迎同学们在评论区留言
想看哪位师大先生的书房?
由你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