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心济世 | 冯威:走到患者和家属身边

冯威:

走到患者和家属身边

同济大学医学院1999级临床医学学士,2004级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2006级生物医学工程博士

现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心理医学科科主任、主任医师

(详细简介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与同济医学共成长

冯威初入学时,上海铁道大学尚未和同济大学合并,她成为了在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入学的最后一批学生,在读书生涯中经历了同济大学医学院的重建和发展。

当时,同济大学在沪西校区修建了天佑楼作为医学院的主楼。“医学院的这栋楼很漂亮,有大二大三的学长们已经开学了,我感觉他们非常神气,穿着白大衣走在校园里面,有的时候脖子上还挂个听诊器,手上抱着本《局部解剖学”。报到时的情景让本就对医学充满憧憬的冯威更加感到新奇和期待。一年之后,随着生乐公寓和桃李公寓的建成,校区设施逐步完善,这让她感慨良多,“我们是非常特别的,看着同济大学和医学院的变迁,可能很多人都没经历过……同济医学,虽然年轻,但我们这一代同济人进入各个工作岗位后,丝毫不逊色。我是同济毕业的,觉得很自豪!”
医学生的学生时代,往往是充满了刻苦和艰辛的。“我们经常会抢座位,大家都想去争前面的位置听课”,晚自修也都是本专业的同学在自修教室里埋头苦读,这使冯威受到了很大的激励。通过本科实习阶段,冯威发现动手操作不是自己的优势所在,而对医学心理学的兴趣,让她踏入了该领域。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终身教授、第一任院长吴文源教授是冯威的硕博导师。1992年,同济医院(当时甘泉医院)建院后,吴文源教授创建了心身医学科,这是国内第一家综合医院心身医学科,2016年她获得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心身医学终身成就奖。“我的老师非常严谨,她的临床经验非常非常丰富,在问诊、鉴别诊断、用药等各方面有自己非常独特的见解,即使工作很多年以后,每次跟随吴教授疑难病历查房,都是听一次收获一次,总是觉得还需要更多的经验积累。”吴教授将她多年在临床上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学生们,她如师如母,无论在学业还是生活中,都为学生们提供了严谨专业的指导和细致入微的关怀。

在冯威刚刚开始工作时,吴文源教授要求她先前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受2年的工作轮转。因为同济医院的心身科是开放式的病房,收治的多数是轻症患者,而要成为一个好的精神科大夫,必须要有一定的重性精神疾病的诊疗经验,如果缺少这些历练,鉴别诊断、治疗用药等临床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冯威轮转了普通精神科、老年精神科、儿童精神科等病房,接触到许多重症患者,为她后续的从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冯威与导师吴文源教授



肿瘤心理学:走到患者身边

2011年,结束2年轮转的冯威回到了同济医院,她的职业之路也迎来了厚积薄发的上升阶段,她稳步地从主治医生晋升到副主任医师,再到副教授。2018年,她来到仁济医院新筹建的心理医学科担任行政副主任。在过程中,冯威有过一些迷茫:我擅长的专业方向到底是什么?如果网上检索,可以发现大部分综合医院心理科医生都擅长焦虑症、抑郁症、失眠症,这无法凸显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重要的转折点是在2019年的9月,冯威的母亲确诊了恶性肿瘤晚期,她陪伴着家人经历了完整的治疗过程。这样的经历让她意识到,肿瘤心理这个领域需要有人来做进一步尝试与拓展。肿瘤心理,更专业的术语叫心理社会肿瘤学,涵盖社会、人文、医学、心理等诸多方面。这一亚专业在70年代出现,90年代在国内起步,而国内目前精神心理的专业人员深入探索的并不多。由此她确定了自己再进一步的专业方向,并期待着能够为这个学科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2021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成立心理科,冯威欣然接受邀请,担任科主任。“我建科的理念是要为这个学科正名,就叫心理医学科,让肿瘤患者以及家属名正言顺地来咨询心理相关的问题。”她希望从病情告知这一刻开始,就可以为肿瘤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支持。

在肿瘤医院,不同于其他临床科室,心理医学科是没有专属病房的,冯威每周除了特需门诊、专家门诊,会固定时间去外科或是内科的病房查房,关心患者是否有心理或者情绪上的问题,进而对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帮助,还有一部分时间留给肿瘤患者或家属预约进行心理治疗,这样特殊的工作模式目前在上海只有肿瘤医院一家。此外,肿瘤医院心理医学科还会不定期举行一些术前减压沙龙、伴侣沟通等工作坊活动,为肿瘤患者这一特殊病患人群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帮助。


以患者为中心全病程心理支持

在肿瘤医院心理医学科的工作中,冯威见到了许多患者。肿瘤的治疗过程就是和时间的赛跑,许多患者和患者家属都难以承受这样的煎熬,肿瘤也很轻易地拖垮一个家庭,很多患者家属会比患者本身更加绝望。曾经有一位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男性患者,病情控制地比较稳定,愈后也不错,但是本人非常焦虑,睡眠质量很差,他跑了多家医院,却迟迟看不好。冯威经过深入了解,判断其焦虑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太太,他担心如果自己离开人世了,太太无法支撑起家庭。冯威将药物做了一些调整,并安排了家庭治疗和心理康复治疗。在进行家庭治疗时,冯威还注重夫妻双方沟通模式上的不同,男性的沟通是比较聚焦逻辑问题的,很少有情感的交流,但是女性往往更注重感情的交流,逻辑性并没有那么强。冯威对此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最终缓解了患者的焦虑,也让他们的家庭更加和谐美满。她提到,要重视药物和心理疏导“两条腿”走路的治疗方式,不能忽视患者家属这一群体的重要作用,患者家属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冯威也见到过处在临终阶段的癌症晚期患者,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60多岁的女性,她曾经是一位很成功的职业女性,她并不愿意进行过多的治疗,认为给家庭带来拖累的自己没有任何意义,但她的亲人还抱有一线希望,希望她能积极地尝试。冯威这样告诉她,我尊重你的选择,因为这是你的人生,但此时此刻它不是没有意义的,对你的子女而言,你做了一个很好的生命教育,你甚至教会了他们如何去面对生死,也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妈妈是如何面对死亡。在这过程中,冯威也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即使在我们离开的那一天,我们的态度与选择仍然是有意义的,创造或体验意义是一直存在的并将持续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校友寄语

在医学这个领域,必须要做好将很多时间奉献给专业的准备。要在最花样的年纪珍惜时间,利用好优良的学习条件和设备,多练、多听、多想、多读、多实践;要不断深造、提升自己,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心理相关书籍的阅读,学会人际交往与沟通。



同心济世

/ 2022.5.20



值此同济建校115周年、医学院重建22周年之际,医学院特别推出“同心济世”校友专访系列,邀请广大同医校友回忆在同济脚踏实地的求学岁月、在各自领域和岗位上追求卓越的奋斗历程。已在前期深度采访了20余位校友,按照采访时间顺序逐一推出,敬请关注!在此也向更多卓越的同医校友发出诚挚的访谈邀请,共话同医记忆与未来。

  ●  ●  ●  ●  ●  ●  ● 往期推荐

同心济世 | 同济,115岁生日快乐!

同心济世 | 张鑫:要有持之以恒的战斗精神

同心济世 | 荣海健:接受自己的一切可能性

同心济世 | 黄冬: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

同心济世 | 胡学飞:远行,才能观赏美景

同心济世 | 马敏:为病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同心济世 | 商宏恺:学医需要满腔的热情

心济世 | 杨一华:心向往之,行必能至

出品:卓越医学生职涯发展工作室

项目成员:郑天一、黄旭东、 蒋蕴、邱海平、罗文秀、  阚羿飞、杨欢欢

指导老师:曾盈、曹丹仪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