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赫的张桥路,消失于历史的虹口“九龙城寨” | 555 Project

Sia 三明治 2023-06-04

作者|Sia

编辑|依蔓



如果说九龙城寨是香港中式赛博朋克的典范,那么在上海也有一片与九龙城寨相似的地块——虹镇老街,也就是现在虹口区瑞虹天地太阳宫的前身。


上海最大采光天幕穹顶,18万平方米的超大体量,数十家上海首店的入驻……重重光环让它被媒体誉为“航母级商场”“北外滩新地标”。但这里曾是上海最大的棚户区,是“老上海”口中的“下只脚”“穷街”,人口密集,环境脏乱,充斥着斗殴与色情业,还因为出了轰动上海滩的杀人犯而名震一时,它也是周边居民眼中神秘混沌的,宁愿多走一段路也要绕开的“是非之地”。


对阿赫而言,对这块区域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是童年家人告诫她的“不要靠近”。




阿赫家就在虹镇老街附近的张桥路,和虹镇老街有着相似的身世。从江浙沿水路逃难而来的人们在此驻扎,形成最初的居住区,见证了三、四代人挑战底层命运的悲喜,最终经历拆迁,从上海的版图上消失,化身为冠以“瑞虹”二字开头的地产项目。


即使张桥路不似虹镇老街那般声名在外,但贫瘠与无序是张桥路原住民同样需要面对的。在阿赫小时候,家中就上演了如动作大片一般飞檐走壁捉小偷场景,主人公之一正是她的父亲老陈。


那天下午,老陈看见邻居家门前有一个鬼祟而陌生的身影,便质问他“你来找谁?”那人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老陈瞧着不对劲,提高了音量威吓他“你知道我是谁吗?”那人此时已撬开了门锁,嗖地窜进邻居家中。


老陈笃定那人是个小偷,连忙动身去追。那人也意识到,如果在邻居家中逗留,只需将楼下房门反锁,他便无异于自投罗网,于是从楼上的窗口跳出,跳进了连在一起的阿赫家三楼的窗口。老陈紧追其后追来。慌乱之下,小偷推倒了阿赫家3楼的一面花砖墙,跳到了隔壁二楼阳台,向远处逃去。老陈想都没想,便跟着小偷从自家楼上跳下,穷追不舍,最终将小偷堵在了一个死胡同里。


时过境迁,当时房屋错落紧密的格局一如当时邻里之间肝胆相照的情意一般,让今日没有经历过那一切的人们难以想象,只有老陈保留的一张“见义勇为”奖状佐证着这桩发生在张桥路上未能得逞的盗窃案。




张桥路棚户区的格局凭外人是摸不透的,它像是一个有生命的“活迷宫”。当时的居民们并没有违章搭建的概念,也不具备任何建筑相关的理论,但自己动手建造房屋似乎是他们的一种本能,攒够了建材的成本便可以动工。这里的房屋没有统一的规划,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生长变化。


“这里的房子原先都是高高低低的,大家造房子的本领似乎都源自于一次次的实践,没做好就拆了再来。”阿赫回忆道,当时她家的房子比周边的房子都高一些,这得益于“老爸手艺好”。


最初阿赫的曾祖父母从苏北逃难来到这里扎根时,搭建的平房仅是用烂泥糊在竹片框架上做四面墙,用茅草、柏油做顶。阿赫的父亲老陈便是在这个简易的房屋里出生成长的。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外边下大雨,屋内便下小雨,家中所有的锅碗木桶塑料盆都要拿出来接水,床上还要铺一张油布遮盖。孩子只觉得在屋内听得滴答雨声有趣,不懂得大人的愁苦。


阿赫从小居住的房子,是老陈工作有了积蓄后,买来砖头木料,在老屋的基础上翻修加盖的。阿赫哥哥出生时房子加盖到了两层,为了迎接阿赫的出生,老房子再度向上“生长”,阿赫就住在3楼,一点点长大。


“每座房子的样子能透露每一户人家生活的诉求。”阿赫这样描述。当时家里希望生活能更有质量,于是便在3楼开辟了一个小阳台,放了一个大缸,种上了葡萄,丰收时节阿赫能摘下来二十几串带去学校分享。有的人家东西比较多,则会将房子造得方方正正的,四面封死增加储物的空间。日日盼望拆迁的人家,则会将房子造大造高,房子多出来一块道路便狭窄了一分。水斗设在室外,若是不想自家自来水被别人用去,叫人家白白占了便宜,便会在水龙头上套一个带锁头的小铁皮桶,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没有人会眷恋一个只有混乱与破败的地方。


对于居民们而言,在张桥路的生活是十分便利的。阿赫步行几分钟就能走到学校,路口有支摊卖“四大金刚”的街坊,还有居民把房子一劈为二,后半间住人,前半间开起了烟纸店。省下两三角早餐钱去买油枣、桃片、萝卜丝成为不少居民津津乐道的童年往事。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尚未诞生的上个世纪,棚户区便凭借底层的生活智慧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型社群。


在这个社群里也有自己的秩序,这里的原住民在常年与苦难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同仇敌忾,人情味浓厚的共同体。在平日,婚丧喜事都要邀请邻里一起吃席,寻一处开阔的空地,搭起雨棚,3、50人共同张罗起一桌宴席。


互助也是从祖辈沿袭下来的默契。在老陈小的时候,附近的一户人家因为孩子玩火引发的火灾,住处被烧毁了。浓密的黑烟和孩子的哭声引来了街坊四邻。大家帮忙扑灭了大火,在之后的几个月出力出物帮他们重建住所,还纷纷自告奋勇承担这户人家在重建期间的饮食起居,那个因为犯下错误嚎啕大哭的孩子就借住在了老陈家里。


2016年棚户区开始动迁,张桥路的故事就此终结,听闻有的家庭还因为动迁款项兄弟姐妹之间打起了官司。邻里们散开,或带着对新生活的渴望或带着往事落幕的失落,为这个曾经充满草莽气息的都市洼地,写下了上海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平凡结局。





·    ·    ·    ·    ·


关于「多伦镜像工作坊」




在今年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中,三明治将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联合,通过立足社区的线上、线下工作坊活动,邀请曾经/现在生活在多伦路,或受到多伦路影响的创作者,接力共创,重现多个世代在多伦路的生活空间,让现在与镜面中的过去交叠,呈现出多个时空下多伦路上人们的生活轨迹。



阅读“多伦镜像”系列工作坊更多作品
在长春路漫游半小时,她读懂了上海男朋友眼里的物价世界
四川北路的记忆碎片,藏在第七百货店的糖果蜜饯里
在马路上拍老房子和路人的背影,是我最喜欢做的事
邢家桥北路108号烟纸店,和阳台视线尽头的东方明珠
在多伦路,一家小书店隐而生



·  ·  ·  ·  ·


「多伦路 共生志」展讯简介

阅读“多伦镜像”系列工作坊更多作品


上海的城市更新已经由城市更新、城市再发展的阶段逐步迈入“社区邻里复兴”的阶段。在政府的引导下,以社区微观层次为工作空间,协调机构、居民、工作者、在地企业以及艺术创新力量,围绕着“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公共空间和社会网络,营造宜业宜居的社区文化,共同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


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虹口区社区样本展《多伦路 · 共生志》,展览将围绕社区培力与社区营造的理念展开,以展览为文化载体,记录、激发、畅想多元群体共生的理想社区愿景。通过“项目Project+展示Display+活动Activity”三条线索进行社会策展。展览呈现东照晓亭、李白烈士故居、恒丰里、木刻讲习所等一批社区微更新项目与案例,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艺术介入社区实践“行走多伦”计划,《声音碎片Acoustic Fragments · 15》录音系列作品,充分解读人与社区、生产与自然、公共与共有之间的社会关系。“共生志”学术论坛系列和《多伦镜像 Reflection of Duolun》写作工作坊系列将在展览同期举办,促进在地知识生产与交流。


展览媒体联系:media_susas@163.com




关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由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于2003年创建,是一个按现代多功能目标规划建设的、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和服务的非营利文化艺术机构,是一个当代艺术国际化交流的平台。它以 " 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 " 为办馆理念,具有展览、研究、教育、收藏、交流五大功能。



- 近期活动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