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英国人为啥这么讨厌法国人?? | 硬派历史

年讲欧洲团队 中信出版集团 2018-12-26


在知乎看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中国学生在英国留学,假期跑去法国旅行,迷路了,拦下一个面容慈善的老奶奶问路。


老奶奶先是一脸微笑bulabula说了很多,但因为是法语,学生没听懂,于是跟老奶奶说:“I'm from the UK.”意思是想问奶奶可以讲英语吗。没成想奶奶听闻此话,翻了个白眼,两手一摊,走开了。



和法国人不喜欢英国人一样,全世界最讨厌法国的可能就是英国人了。比如美国人管薯条叫French Fries,但没有一个英国人这么用,他们的薯条叫Chips!吐槽法国这事儿,英国人也乐此不疲,他们创造了各种相关出版、影视作品,有个人还专门开了一档吐槽法国人的脱口秀节目……


所以英法两国这些年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让他们变成今天这般相爱相杀、互损互黑的模样呢?本期的年讲欧洲,我们来聊一聊英法两国的千年恩怨。



历史上的英法真可以说是一对儿冤家。两国隔海相望,相当于是同桌,又是近千年来人类发展的“优等生”,自然互相看不顺眼。你拿铅笔捅我一下,我撤掉你的椅子,你联合同学来整我,我就把你的小兄弟揍一顿,闹大了就打一架。


可说白了,这些所谓恩怨,若还原历史,探究其根源,无非是利益的争夺。利益冲突,就大打出手;利益一致,就联合对敌。而战争则是这些利益纠葛的集中爆发点。



相爱相杀一千年,这么多次战争,得有多少血腥的争斗和传奇的故事可以扒啊。今天只挑其中三场重大的跟你说说。


你割我一刀,我割你一刀

英法百年战争


先说,这场战争可创了记录,是人类历史上打得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一共打了116年!1348年,黑死病横扫整个欧洲,两国因此停战了10年。黑死病过去了,继续打。真有瘾!


外甥亲还是堂兄亲?


欧洲的战争常常是“亲戚”之前争夺王位继承权,这次也是。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没了继承人,支裔瓦卢瓦王朝的腓力六世跟查理四世是一个爷爷,算下来是他的堂兄,而英王爱德华三世也以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


这里要解释下,英国和法国王室为啥打断骨头连着筋,都是亲戚。


这要追溯到诺曼征服:1066年,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去世,也是因为没有儿子继承,王位有了争议。他的大舅子哈罗德夺位,同时诺曼底公爵威廉也宣称自己有继承资格。


电影《1066:中土之战》


忏悔者爱德华的母亲是诺曼底人,幼年时也曾流亡诺曼底,也曾青睐威廉,想让他继承王位。威廉就以他跟爱德华微弱的血缘联系、爱德华曾经的承诺和哈罗德宣誓效忠为由,主张自己的继承权,发动了战争讨伐哈罗德,并赢得了黑斯廷斯之战,征服了英格兰,把法语、法国文化和法国血统都带到了英国。


英国从此在100多年的时间里宫廷里官方语言全是说法语。他们同时统治着英格兰和诺曼底。英法王室的血统和双方的领土也就更“乱”了。(我们近期出版的《英国史》中,沙玛对这段复杂纠葛的历史有详细描述,有兴趣可再去查找。)


回来说,这个爱德华三世的母亲伊莎贝拉就是法国国王查理四世的姐姐,查理四世是他舅舅,他认为他作为外甥有当然的继承权


电影《勇敢的心》 伊莎贝拉 苏菲·玛索饰


但是有着男性继承传统的法国的贵族们,大都支持腓力六世。1328年,腓力六世加冕法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忍了几年后,再次提出对法国王位的要求,133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自封法国国王,入侵法国,历时116年的英法百年战争正式开打。


四个回合,你赢完我赢


第一回合(1337─1360),英胜。先争夺制海权,英军在斯吕斯海战中打败法军,控制了英吉利海峡,防止法军渡海入侵。接着又在克雷西会战取得大胜,黑死病过后又占领了法国西南众多领地。1356年,普瓦捷会战,法军大败,法王及众臣直接被俘。1360年,法国被迫签订极不平等的布勒丁尼和约,割让出大片领土。


▲1346年,克雷西会战


第二回合(1369-1380),法胜。1364年,查理五世继位, 为了夺回失地, 改编军队,整顿税制,紧张备战。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民团,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到1380年,英军以退守沿海区域,有可能丢失全部领地。1396年,双方缔结停战协定。得,先停,几十年后再战。


▲1372年,拉罗歇尔海战(The Battle of La Rochelle)


第三回合(1415—1424),英胜。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趁法国发生内乱,趁机入侵,于阿金库尔战役大败法军。1420年,英、法签订特鲁瓦条约。英王成为法国摄政王,有权承继查理六世死后的法国王位。法国这实在是“丧权辱国”啊!1422年,英法两边都是新国王继位,又开战火,法国还是输。


第四回合(1424—1453),法胜。到了这个阶段,对法国来说争夺王位的战争已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时势造英雄,一个旷世女英雄出场了。


1428年,法军在奥尔良被包围,严重不利。贞德被授予“战争总指挥”头衔,话说她全身甲胄,腰悬宝剑,手持一面大旗,上绣“耶稣马利亚”,向英军发动猛攻,解了奥尔良之围,也扭转了整个战局。


之后,贞德被出卖,落到英军手里,她宁死不屈,说:“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1431年5月29日上午,贞德备受酷刑之后在卢昂城下被活活烧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纳河中。死时,贞德还不满20岁。后由于勃艮第背弃英王,重新与法联合,促使法军转入大反攻。1458年,法军攻陷加莱,把英国彻底赶出了欧洲大陆。


圣女贞德 电影




你点火,我灭火

拿破仑战争


革命之火


如英国大历史学家霍布斯保姆所说,双元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分别从经济和政治领域推动了整个世界现代化的进程。


但在法国大革命发生时,英国的态度不仅不是支持,还为了抵制革命的蔓延和其后拿破仑的扩张参与了七次反法同盟。


《英国史》中详细描述了面对法国大革命,英国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分裂立场,非常有趣:


一派人认为,英国该为法国大革命而欢呼。因为大革命继承了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的使命,光荣革命的意义正在于“别人有权反抗独裁统治,驱逐非法的统治者,恢复自己不容置疑的自治权”。


现代保守主义的鼻祖埃德蒙·柏克则认为大革命是耻辱暴行,将这种说法斥责为篡改英国革命的意义。他强调英国革命的保守性和英国宪政的延续性,政府应基于长久以来的实际运作经验,而法国则是依靠政治哲学家们想象,“以幻梦的方式建立”。


除了英国,俄、奥、普等国也对法国大革命对君主制的颠覆非常紧张。各君主国家欲联合绞杀“变色”后的法国,以确保自己江山不会像法王路易十六那样轰然倒塌。初期,法国人为了自卫而奋起反抗反法同盟的侵略,拿破仑崛起后则走向对外扩张。战争也演变为一场英法之间争夺势力范围的对抗。



战神拿破仑的滑铁卢


一开始,跟各大国一样,英国也低估了法国的实力和拿破仑的天才。沙玛在《英国史》中这样写道:


“英法战争1793 年爆发以来,英国议会一直坚信,法国的革命政府既然源于革命,对外战争就必然失败。法军不过是乌合之众拼凑出来的,只要爆发过自我欺骗的激情力量,就会土崩瓦解。恐怖时期,法国很多将军被自己人斩首了,如果这些将军大意到连这种战争都输掉,那就进一步证实了这个预言。


可是,拿破仑却以闪电般的速度,彻底征服了意大利,让国际社会大吃一惊。此外,法国还加紧控制了从尼德兰到莱茵兰的一大片土地,甚至威胁到了瑞士各州。这个‘强盗国家’似乎做到了别人想不到的,而且真正创造了一架可怕的战争机器。”


▲《拿破仑归来》


1799年11月,第二次反法同盟进攻法国,大敌压境之际,拿破仑被从埃及远征军中调回国内,承担起率军御敌重任。他成功击败奥地利军退,迫其退出战争。又与俄国、土耳其签订合约,以孤立英国。


当时,英国借助海上优势对法国进行海上封锁,拿破仑则以牙还牙,在控制欧洲局势后对英国采取大陆封锁。


因英吉利海峡之隔,拿破仑对征服英伦只能望洋兴叹;而英国对法兰西也畏惧三分,一时束手无策。


英国先后联合欧陆各国组成七次反法同盟,前五次都被拿破仑以奇迹般的军事才能成功击破。胜利后的拿破仑日益痴迷于战争,1807年侵入西班牙,遭到西班牙人民的顽强抵抗;1812举兵入侵俄罗斯,为恶劣的严寒所逼退。


1815年6月,拿破仑率大军与英国威灵顿将军旗下反法盟军在滑铁卢一决雌雄,法军彻底溃败,拿破仑黯然谢幕,被流放圣赫勒拿岛。


拿破仑战争后,法国驰骋欧洲战场的霸气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普鲁士王国。英国则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霸主。



德国人来了,咱俩“药丸”

敦克尔克


打了一千年,终于还是被德国佬逼得,英法这对老冤家在二战中合作了一把。


2017年,有两部反映二战初期英国应对战争的影片,分别是《至暗时刻》和《敦刻尔克》,其中也都触及到法国的表现和英法关系。


有趣的是,影片对当时法国军队表现的交待还引起了当代一些法国人的抗议。西蒙·沙玛的英国史也跟《至暗时刻》一样,以丘吉尔为主角,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详细描述,我们可以对照来看。


至暗时刻


1940年丘吉尔临危受命之初,的却面对的是极度困难的境地,而这状况很难说跟法国无关。沙玛这样描述这种困境:


“法国东边的马其诺防线固若金汤算守住了,问题是德国人直接绕过了它。绝望了的法国总理雷诺请求丘吉尔给他更多的英国皇家空军支援,因为德国人好像可以随心所欲地在法国领空来去自如。


但是,丘吉尔被两个念头撕扯着——支助欧洲盟友,或者优先考虑英国本土防务——不太情愿冒这个风险,因为不列颠自己的空军防卫能力还是比较薄弱,不足以跨过英吉利海峡对面去解决这个问题。

法国人特别是戴高乐将军也一直觉得如此谨慎行事,如果法国真的倒下了,那就是丘吉尔和空军上将道丁一起做的孽。不列颠和法国这两个老冤家对头缔结‘联合’的声明是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这是由马尔伯勒的后人做出的非常惊人的象征性姿态,到头来,也就不过如此。”


▲电影《至暗时刻》

丘吉尔面对战场上接踵而来的坏消息、美国的中立立场、内部的消极态度,做出了一次伟大的“政变”。5月28日,内阁会议陷入僵局,丘吉尔休停了会议,然后为内阁找来了更过议员,发表了著名的“我们绝不投降”演讲,获得了政治精英的支持。


沙玛评论说:“它本身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取胜的第一场战役,不是通过飓风战斗机和喷火战斗机,而是用言语、激情和历史。”而他得到的回报,就是成功到他自己也不敢想象的敦克尔克大撤退。


敦克尔克——你掩护,我先撤?


敦克尔克大撤退,英国政府的预估生还人数是5万,而最终由800多艘船组成的救援船队,在德国战机的俯冲轰炸下,救援了33万名士兵,为自由世界保存了抗击纳粹的重要有生力量。


海滩游船、捕鱼船、补虾船、轮渡和拖船,夸张得说任何能漂浮载人的东西都被勇敢的英国军民用来救人。电影中那震撼的场面,一定感动了万千观众。


而有留心的观者,已经注意到了影片中点缀的法国士兵。而刚才说到的33万被救士兵,其中有21万是英国人,那剩下的是谁呢?当然多数是法国人。


▲电影《敦克尔克》


不少影评人和媒体在评论《敦克尔克》时都表示电影“矮化”了法国士兵在其中扮演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有更多舆论甚至指责英军当时丢下了他的盟友,而法军为英军坚守到了最后。


真是,好不容易合作一回,几十年了还要吵。


▲油画《敦克尔克大撤退》


不论如何,没人能否认这是一次英法合作下的成功的军事行动。英国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亨利·莫尔指出,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而纳粹德国陆军上将蒂佩尔斯基在战后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写到:“英国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完成的事业感到自豪!”




今天文中多次提及的《英国史》是最近刚刚出版的英国历史学界双雄之一,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西蒙·沙玛的作品。


关于英国,我们有太多想要了解的话题。前几天,现任英国首相特莎梅改组了“脱欧事务部门”,亲自挂帅力争加速推动“软脱欧”进程。眼看翅膀硬了的孩子要单飞,欧盟是万分舍不得的,即便开出了税收优惠、贸易保护、移民政策等众多福利,英国都不为之所动,说走就走。


为何整片欧洲都舍不得英国走?英国到底有怎样的实力和魅力,让周围的兄弟国家们又敬又怕?“疏欧”和“疑欧”的情绪是怎样养成的,再次单飞的英国会变得更好么?从工业革命的先驱到海上霸主,有哪些制度和环境促成它成为现代化世界的范本国家和先驱者?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崭新的世界格局下是否有机会续写往日的荣光?


不如我们去历史中寻找答案吧。



《英国史》  

[英] 西蒙·沙玛 著丨2018.07

购买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西蒙·沙玛作品,史诗级巨作《英国史》由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编室重磅出品。


从罗马入侵到诺曼征服,从黑死病到伊丽莎白的辉煌,从光荣革命到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在西蒙·沙玛的笔下,恍如重演。人物和场景在历史幻灯中跳跃。现代文明先驱者的艰险历程令人动容。


西蒙·沙玛,与霍布斯鲍姆并称英国历史学界双雄。他既有高超的讲故事能力,又有深厚的历史学术功底。使得本书具备通俗性和趣味性,将戏剧性非常强的英国历史还原得精彩纷呈;同时,又带着问题意识来梳理时代特征、剪裁史料、深入分析,也能为学术和严肃读者提供有启发性的观点和叙述。



今日话题:


有人崇尚骑士精神;有人为英剧着迷;有人特别喜欢研究英国的皇家文化和议会制度。聊聊你对英国最感兴趣的话题?有何心得与收获?300字之内。


最佳分享者,「见识城邦」编室将慷慨赠送本期主推书《英国史》一套。点赞数前3名留言者,将获赠英国主题好书《伦敦雾》一本。




硬派历史 · 年讲欧洲

往期回顾:


想去看看,卢浮宫!

达·芬奇:又困又臭,可我就是好奇啊!

12岁还没上学,30岁创业失败,他却整整红了500年!

「双月书单」老公,有人偷看我朋友圈!

咦……感觉哪里怪怪的?

这首方文山作词 S.H.E的经典之作,一直没听懂

那部被谋杀的豆瓣高分电影,不了解历史根本看不懂

不说,你都不知道还有这段儿吧…


更多往期内容,请点击菜单栏

【阿信宝藏】-【年讲欧洲专栏】查看哦~


-End-

2018.7.26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中信出版集团」微信公众号

近期新书一览,点击书封即可看到有关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