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傅莹:岁月打磨出来的沟通者

点击蓝字关注→ 中信出版集团 2018-12-26

9月,傅莹现身北大,出席《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新书发布会。


一袭淡蓝色碎花长裙,外搭藏蓝色开衫,神情自若,笑容可掬。


 

她笑称自己这本书的写书过程犹如“母熊舔崽”。


“据说,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曾这样描绘,写诗犹如‘母熊舔崽’,慢慢舔出宝宝的模样。这本书,从2015年12月开始酝酿,到2018年1月收笔,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我和我的团队也经历了犹如舔出小熊一般的过程,在甜蜜的期待中艰苦努力,甚是煎熬。”


▲《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


这是傅莹在我社出版的第二本书。


几个月前,我社出版了她的新文集《看世界》。在清华大学的新书首发式上,她一身波点长裙搭配纯白西装,知性中透着雅致,温婉中蕴含高贵。一头标志性的银发,愈显容光焕发风姿绰约。在场有人感慨:真是“岁月从不败美人”。


傅莹曾是一名资历丰富的高级外交官。


她担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时,澳大利亚联邦律政部长卢铎评价说:她是“我政治生涯中所见过的、逾千各国大使中的佼佼者,很能代表和维护中国的利益,富有影响力和魅力”。


她担任驻英国大使,英国政要赞誉她是“最能传达中国声音的大使”。英国《外交官》杂志曾授予她“年度亚洲外交官奖”。


国人称她是“温婉刚毅的外交巾帼”,外媒称她为“善于发挥智慧和魅力攻势的中国外交官”


转任十二届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后,她虚心求教,刻苦学习,成功转型,在更具挑战性的岗位上表现卓然。


无数的聚光灯聚焦在她的身上,无数的光环叠加在她头顶,但她始终保持着年少时的那份谦逊,继续如攀山般地努力学习。



求学之路,充满艰辛和曲折


1953年1月,傅莹出生在呼和浩特市。她的父亲阿民,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学生,曾担任中共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在父亲的教导与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傅莹从小就酷爱读书。


“文革”期间,父亲蒙冤被关押,学校也都停课了,傅莹中断了中学课程。当时家庭处境很困难,但傅莹说,母亲从来没有失去幽默感,总会找机会逗家人乐一把,这对她影响很大,让她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1970年,在“上山下乡”的热潮中,年仅16岁的她,来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在乌拉山建设电厂的工地一待就是3年多。

 

她当过架子工,后来做了广播员兼放映员工作期间毫无文弱女孩儿的娇气,而是像男孩子一样,经常携带沉重的放映设备奔走于兵团各个站点,爬杆架银幕,为战友们放映电影。


尽管每天完成了任务就已经筋疲力尽,但她还是不放弃任何可以学习的机会。业余时间她最喜欢的就是看自己从家里带出来的数学和物理书,有空就做几个习题,不会的就向电厂的工程师请教,自学完了大部分中学课程。


兵团战友之间的传借也是她获得书的宝贵渠道,一旦有书到手就如饥似渴地阅读。广播电台开播英语课之后,她每天跟着学,在当时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凭着好奇和好学之心,一步步走上英语学习之路。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陆续恢复,1973年她参加了面向工农兵的第一次高考,成绩优异,被北京外国语学院录取。在《看世界》一书的发布会上,她透露:

 

“清华曾经是我向往的地方,考大学的时候我报了清华力学系,但是当时这个系招收的学生只限于北京户口的学生,所以我没有得到这个机会。”


当年的阴差阳错,让清华少了一位力学家,给中国外交添了一位女大使!



对傅莹来说,能进入高校获得专门的学习机会太难得,所以她非常珍惜,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外国语言也让她开启了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关注,外国语学院图书馆丰富的藏书,给她提供了更加方便的读书机会,她的大部分周末时间都泡在了阅览室。她还与同学一道组织起马列学习小组,通读原著,研讨理论,增强了在世界观和认识论上的信念。


1977年从学校毕业后,她被选派到外交学院进修,之后应招进入外交部,开始了十余年的翻译生涯。



翻译生涯,曾紧张到手心发凉

 

1978年,傅莹被分配到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任职员、随员;五年后,调回外交部翻译室工作,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

 

1985年,傅莹获得公派到英国肯特大学卢瑟福学院深造的机会。当时她获得的奖学金额度有限,生活很不容易,每次钱拿去付了房租以后,生活费就只剩下一天1英镑了。她回忆,她在语言能力和学业上也与其他学生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她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凭着自己一贯的努力和坚持,完成了学业,获得国际关系硕士学位。

结束英国进修后,傅莹继续在外交部工作,从三等秘书干起,担任过培训处副处长、英文处副处长等职务。


1988年1月20日,84岁的邓小平会见来访的48岁的挪威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夫人,傅莹任英语口译。邓小平对布伦特兰夫人说:“我今年84岁,该退休了……”傅莹一不留神,将84岁译成了48岁。虽然她立即改了过来,在场的外交部副外长周南把这个口误说给大家听,邓小平听后开怀大笑,布伦特兰夫人也笑得合不拢嘴。



翌日,《人民日报》国内版和海外版都在头版以《翻译误译引出笑声》为题刊发幅照片,还加了一段文字说明:翻译把邓小平84岁误译成了48岁,引起宾主的欢笑。


这段插曲成为一段佳话,永远定格在中挪两国的友好交往史中。

 

为了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傅莹更加刻苦地学习与练习。翻译需要准确听清讲话人所讲的内容,记住原话、原词,并立即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无误、完整无漏地表达出来,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相当刻苦的训练。


她不断接受各种严格的学习和训练,每次接到任务都是事先做足了准备工作,根据国家领导人的讲话风格、会谈内容等特点,扩充自己的知识和词汇,务求准确表达话语转换的原意。

 

同样是1988年,傅莹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到全国人大的记者会。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第一次会议上,钱其琛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他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次外长记者会时,由傅莹担任现场英语交替传译。记者会的交替传译比平日难度更大,容错度很小,翻译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为了进入状态,她大约提前 40 分钟就到了人民大会堂,在陕西厅等候。


“这是我第一次为这么重要的记者会做翻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紧张。陕西厅在举行记者会的大厅旁边,空荡荡的,好像特别冷,我感到心慌,手心发凉。”


为了尽快摆脱那种折磨人的紧张情绪,傅莹跑到盥洗室,原地跳了 50 下,很快气喘吁吁、浑身发热,激烈运动所导致的心跳加速,缓解了心理压力带来的紧张感。记者会开始了,她跟随钱外长走上主席台,内心平静,不再紧张。

 

她在书中回忆了这段经历,“这是我与人大记者会的初次接触,至今印象深刻。这次经历让我在控制情绪的能力上实现了一次提升。从那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大场面,我都会努力把持住自己,驱赶走各种杂乱念头,保持内心的平静,专注于该做的事情。这个经验让我在日后接受采访或者做新闻发布时受益无穷。”




最美大使,让世界听到中国人的声音


1998年,傅莹调任中国驻菲律宾大使,成为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也从此开启了精彩的外交官生涯。

 

2000年4月,傅莹奉调回国,出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是该司第二位女司长。在任期几年中,她经历了东帝汶危机、阿富汗战争、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等大事件,并参与处理朝鲜半岛核问题、推动六方会谈。



2007年起,傅莹担任中国驻英国大使。她发现,英国记者在报道中国时态度大起大落,似乎心中并没有一个恒定形象。虽然英国记者大多对中国有偏见,很容易相信关于中国的任何负面信息,但是,当他们能得到中国的正面信息并且感到信服时,也可以不吝笔墨地予以报道。


傅莹深深地认识到:中国的国际形象需要由中国人自己去树立和改善。因此,如何与英国乃至西方媒体打交道,成为她在英国履职期间印象最深刻的经历,也是费力学习提高的过程。



她在英国接受了专业培训,从如何态度轻松地去面对记者,到设计回答问题的要点和方式,甚至对细节都很注重,包括模拟采访和看录像,纠错和讨论,再到演练。傅莹在训练期间也经历过挫折,但她没有放弃,坚持完善自己的能力,终于在接受英国BBC电视采访时,取得了好的反响。

 

北京奥运火炬传递也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过程。傅莹当时作为火炬手,一方面面临严峻的西方舆论压力,另一方面面临火炬被暴力冲击的危险,傅莹经过踩点勘察,巧妙更换原定传递路线。当傅莹身着红白相间的火炬手服装高举火炬出现在唐人街,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一些英国媒体人散布的“中国大使放弃火炬跑”谣言不攻自破。


火炬传递结束后,傅莹主动给英国《每日电讯报》撰文《火炬传递之后的思考》(刊发时报社将标题修改为《西方媒体“妖魔化”了中国》),文章发表后,在许多国家被转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引发广泛的讨论。

 

傅莹作为大使,主动赢得话语权,让世界听到了中国人的声音!

 

同时,经历过多次危机和成功应对,傅莹赢得了“危机大使”的美誉。


2010年傅莹出任外交部副部长。她柔中带刚,刚中带柔,集优雅、美丽、幽默、睿智于一身。正如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这次新书发布会上说的:


“在中国的外交舞台上,她温文尔雅、才思敏捷、刚毅果断。尽管柔声细语,但立场清晰坚定,而且让人听了觉得合情合理、心服口服,形成了外交场上独具特色的‘傅莹方式’,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首位人大女新闻发言人的幕后苦功

 

2013年3月,傅莹开始担任十二届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

 

首位人大女新闻发言人甫一亮相,就以其独特的时尚气质和女性魅力,吸引了国内外媒体和电视机前的民众。


台前的傅莹,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微卷的银发一丝不乱,说话声音温柔得体,笑容和蔼可亲,不打官腔,真诚地回应每一个提问,并且经常用打比喻、讲故事、摆事实的方式让国内外的记者和百姓更容易理解人大会议的内容。

 

台下的傅莹,却是在为这次职场转型付出艰辛的努力。她说:“回想这五年,1825个日日夜夜,我从外交岗位转向聚焦国内问题的立法机关;从参与双边和多边对外谈判,到了解、认识和回应国内民生和社会问题;从亲历国与国之间的斡旋博弈,到学习和参与人大的立法和监督,这个转型并非坦途,我始终都怀着敬畏职责、敬畏人民之心,攀山般地学习,努力适应这份重任与使命。

 

之前她所受到的职业培养和熏陶都是在外交领域,为了尽快弥补法律和经济知识方面的不足,她放下身段重新当一名学生。她向大学教授请教,认真学习他们推荐的专业书籍;去向人大机关里的专家讨教,尤其是在新闻发布会的准备期间,她会拿着各种问题与专家们交流。她谦虚地称自己是“一个年长的初学者”。


 

为了在答问时,能比较顺畅、清楚和口语化地表达出来,让百姓“听得懂、喜欢听、记得住”,在发布会前她都会进行高强度的刻意练习。她会与团队对社会和媒体关注的各类问题进行研究,准备出有针对性的答问提纲,一段一段地录在手机里,在午饭后散步的时间听,然后复述。


针对个别出错率高的专业词汇和表述,有时下班后,她会找人少的公园,在一个角落对着树把一些专业法律词汇一口气重复多遍,以训练出口腔肌肉的记忆惯性,避免在这些词汇上卡壳。这也是她当年学英语时常用的强记方法。团队成员经常跟她开玩笑:“每次要换一棵树,别让那棵树厌烦得枯萎掉。”

 


幸福的家庭也是经营出来的


在事业中,傅莹穿着优雅得体,将大国风范的高调展现给了全世界;在生活中,她却将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低调而朴实。

 

她平时喜欢喝茶,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有任何新书她都会想看,因为她觉得只有不断地去累积知识,才能拥有缜密的逻辑思维,才能跟得上世界发展的速度。

 

傅莹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郝时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教授,女儿也有了自己的事业。她经常对给家庭的时间不够多感到歉疚,对丈夫和女儿的支持表达感激。虽然工作繁忙,但她总是尽力通过其他的方式去弥补。



在她驻外工作的那些岁月里,一家人聚少离多,但家里定了规矩,孩子一放假就到使馆去,一家人一起生活、旅行,朝夕相处一段时间。

 

经历了不同岗位的历练,65岁的傅莹,逐渐转轨智库建设和中外交流,继续走在求真路上。

 

 

相关书籍推荐

《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

傅莹 著丨2018.09

购书详情,请点击“书封”


《看世界》

傅莹 著丨2018.06

购书详情,请点击“书封”



近期好文推荐


[话题]那些当初离职走向自媒体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人物]荒木经惟:男人不会表露感伤,我用镜头亲吻你

读历史,也是会上瘾的… | 硬派历史

[话题]那个不喜欢自己工作的女孩,后来怎么了?

[书单]这11本书让你足不出户,也能刷遍世界

[书单]这8本书,让你晋升顶级吃货!

[生活]未来的家什么样?鸟巢有个住人火星舱

[商业]可口可乐:一家被可乐耽误的广告公司

[文艺] 帝都必去打卡的十家气质书店


-End-

编辑:YQ  责编:Yoyo

2018.10.09

更多经典书单和深度好文

欢迎关注中信出版集团」公众号

近期新书一览,点击书封即可看到有关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