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仅仅15个月,从一贫如洗到赚够一生财富,这个年轻人做对了什么?

点击蓝字关注→ 中信出版集团 2019-03-27

在进入正题之前,咱先说一个小故事。

话说1940年,巴黎被德国占领

这一占领就是四年

1944年,艾森豪威尔率领的盟军即将解放巴黎

巴黎人日夜苦等盟军的到来

终于,“美国人明天就要到了”的消息

在巴黎人中传播开来,法国人热泪盈眶


美国人确实在第二天就到了

但是,只有三个人



这三个人里有一个人就是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

他们三个在盟军到来之前

先解放了巴黎的一个酒吧


 电影《午夜巴黎》中的海明威


这个略带戏谑的桥段发生在海明威的身上毫无违和感,他仿佛天生就该C位出道,在这么剑拔弩张的场合都能得到存在感。天生就该举着酒杯,穿着军靴,抽着万宝路香烟,白衬衫的纽扣要解开到三颗,在各种场合斗殴…这家伙打娘胎里出来就应该man爆了。


你能想象这样的海明威也做过路人甲吗?


但是,他真的曾是一个等待成名的青年路人甲。


但是很帅。



而且已婚。



有魅力的男人总是急着把自己嫁出去


海明威和第一任妻子哈德莉


不过好在他这么早就结了婚,不然他可能就要饿死了。


那到底是怎样的一段时光呢?


时间倒回到1925年,这一年对海明威来说相当难熬。


他一贫如洗,蜗居在巴黎一家锯木厂上的小小阁楼中,全家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妻子哈德莉的信托基金。


他每天饥肠辘辘,甚至不得不去卢森堡公园里逮鸽子吃,妻子的衣服破成了一片一片,刚出世的儿子据说只能睡在抽屉里。


那时的海明威还远远不是什么“文学大师”,成堆的退稿信被塞进他家门缝,好不容易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只印了170本,对文学圈来说还比不上“河畔北路上的两条狗打了一架造成的震动”。  


那年夏天,海明威带着一群朋友去西班牙潘普洛纳参加一年一度的奔牛节盛典,这趟本来洋溢着欢欣喜悦的旅程,却因为几位朋友之间的龃龉,渐渐变成了一场争风吃醋、大打出手的闹剧,最终尴尬收场。


回程的火车上,海明威在笔记本上写下了旅程的全部细节。短短15个月后,《太阳照常升起》问世了,在欧美出版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一向默默无闻的“文学素人”海明威突然成了时代的发声者,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小报记者好奇地窥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有人把海明威的成功归于好运气,他在正确的时间刚好碰上了所有正确的事:几位孜孜不倦的导师,慷慨相助的出版社,几任慷慨的妻子,以及一系列在他最需要的时候出现的写作素材。


但回首那段艰难的巴黎岁月,海明威的突如其来的“华丽变身”其实早就有迹可循。



01

明确目标,增加阅历


海明威出生于一个并没有什么文学传统的家庭,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歌剧演员,但他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文学志向。他的好友阿奇博尔德 · 迈克利什说,海明威“在完全默默无闻的时候就已决意当一个非常非常伟大的作家”。


高中毕业后,海明威没有遵循父亲的意愿去上大学,他想亲自去往“一战”前线,亲眼见证一下蔓延在欧洲的熊熊战火。


19岁时,海明威被派往意大利,没几周就进了医院。这次负伤并不怎么轰轰烈烈,甚至有点平淡无聊——他是在前线给士兵分发香烟和巧克力时被炮火炸伤的。但作为战中第一个在意大利受伤的美国人,海明威收获了无数的关注。


海明威在意大利休养

上过战场的经历还给了他另一笔宝贵的财富,将他与那些规规矩矩念了大学的同辈作家完全区分开来。


成为一位真正的写作者之前,海明威是《多伦多星报》驻巴黎的记者,虽然觉得繁琐的工作会让他无心顾及严肃的文学追求,他却还是接受了这个职位。借此机会,他得以深入观察巴黎的风貌与时尚,简洁的新闻写作也在文学上给了他许多启发。


02

头脑冷静,抗拒诱惑


1921年冬天,海明威带着新婚妻子哈德莉来到巴黎,追求自己的文学梦。


多年后回首这段青涩的岁月,海明威满含深情地评价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但对于初涉世事、意志薄弱的年轻人来说,当时的巴黎危险又致命,会在不经意间引人堕入深渊。晚宴,聚会,诗人,腰缠万贯的怪人,画家,翻译,苦艾酒,音乐,富家千金,编辑,书籍,水手......这种五光十色的生活会一点一点把你的潜能榨干。


与大多数“寻梦青年“不同,海明威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刚到巴黎不久,他就断言这里是“造假和虚张声势之人的圣地”。每天早上,海明威都会雷打不动地来到蒙帕纳斯大道上的丁香园咖啡馆,摆好铅笔、转笔刀和一些法国小学生用的笔记本,开始专心写作,在咖啡的气味中饿着肚子埋头苦干几个小时。


虽说海明威是个热衷交际,喜欢聊天的人,但如果有人胆敢在写作时打扰他,他会狂怒骂人。海明威最爱开怀畅饮,但写作期间他却从来滴酒不沾。


1924年,25岁的海明威在巴黎

海明威的这份清醒有多可贵,只消看看菲茨杰拉德(就是写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那位)就知道了。海明威初到巴黎时,菲茨杰拉德已经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坛新星了,他刚刚出版了《人间天堂》,前途一片光明。


但仅仅几年之后,酗酒已经抽去他宝贵的活力。海明威在里维埃拉度假时见到菲茨杰拉德,发现他的皮肤已经染上了淡淡的青色,顶着黑眼圈,手指染上了尼古丁的焦黄色,长出了啤酒肚,身上的几处地方患上了神经性痉挛,最要命的是,他陷入了灵感枯竭的泥潭。


03

不知疲倦,满怀热情


海明威对于写作的热情是惊人的,在写作时,他说自己两耳不闻窗外事,就像“一头盲眼的猪”。吃早餐时他不允许妻子哈德莉说话,因为这会打断他厘清一天的创作思路。


在巴黎,海明威遇到了宝琳·菲佛,后来成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值得一提的是,宝琳第一次登门拜访海明威时,始终是哈德莉在招待客人。在那间冰冷的小阁楼中,宝琳看到海明威一直待在卧室里,趴在床上写东西,根本不理会自己的到来。


1927年,海明威与宝琳

《太阳照常升起》也是在这种永不疲倦的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当时海明威和哈德莉身在马德里,每天上午海明威都会在旅馆里疯狂地写作。到了下午去看斗牛。第二天早上再重复这样的作息。夜里即使筋疲力尽,他也常常还是睡不着,还会爬起来继续写。


小说完稿后,他计划去旅行一场,琢磨着是该带上哈德莉,还是哪位新情人,最终却只是带上了自己的书稿,继续走火入魔地写作。



04

扩大交际圈


多摩咖啡馆是海明威来到巴黎后的第一站。这里是美国侨民的大本营,但很快,海明威就不想再光顾了,他发现这里充斥着自艾自怜的气氛,满是自认为怀才不遇、装腔作势的文人。他看不起他们。


于是,他将目光对准了另一群人。


早在芝加哥时,海明威就在一次读书会上认识了舍伍德·安德森,凭借这位已在巴黎小有名气的作家,海明威拿到了一封推荐信,可以让他叩响巴黎先锋作家圈中最有名的两位大师——格特鲁德·斯泰因和埃兹拉·庞德的宅院大门。


埃兹拉·庞德


斯泰因和庞德是当时文学“万神殿”里的长老级人物,无数怀揣作家梦的青年都巴不得能认识他们。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明威的朋友哈罗德·勒布,勒布也是一位文学青年,却最终没成为什么著名的作家。


一位巴黎的旅居者说,勒布从不会像海明威那样积极地结交巴黎的文坛大神。他自视甚高,却常“做着蠢事”,不会去结识“真正重要的人”。



05

善于倾听


虽说拿到了推荐信,但出入文学沙龙的年轻人多如牛毛,想要征服庞德和斯泰因的心也没那么容易。但海明威的优势在于,他有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人格魅力。


“如果你知道关于玫瑰的一切,他就和你聊玫瑰,直到他学习了你所知的一切,”海明威的朋友约瑟夫 · 德莱尔回忆说,“他会向你鼓励地微笑,问你问题。”直到谈话结束,你可能才会发觉,其实你的那点儿见识他都知道,但他就是很少表露出来。


第一次来到斯泰因的沙龙时,海明威给女主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全神贯注地看着斯泰因,侧耳倾听她所说的每一句话,热情充沛,兴致勃勃,从不打岔。


格特鲁德·斯泰因


很快,庞德和斯泰因就频频把年轻的海明威邀请到自己家中,把所知的一切传授给他,在巴黎混得最好的那些美国人,作家、编辑以及文学殿堂的“看门人”,也都开始纷纷把手中的资源敬奉到他的脚下。


这时的海明威还没有任何作品出版,但他在这个圈子里看着,听着,已经取得了自己所需。



06

超凡的抗压能力


结识了几位诲人不倦的名流导师,一切都在步入正轨时,海明威突然遭遇了一次重创:妻子哈德莉把他的所有稿子都弄丢了!


当时,哈德莉坐火车去看他,不知怎么,在上车之前,她鬼使神差地把海明威所有的创作手稿——包括他的短篇小说、诗歌和一部长篇小说,以及这些作品的全部副本都装进了一只箱子里,随她一起上路。她在中途下车买了份报纸,然后发现箱子不见了。


海明威当晚就回到了巴黎,确认他全部的文学产出都已丢失后,他钻进了被窝,绝望地躺了一晚。“那些破玩意儿是我三年的心血。”什么都没了,他能找到的一切只有“用铅笔写的三稿垃圾诗”,还有几篇新闻稿。


海明威与哈德莉

哈德莉担心丈夫再也无法从这次意外中振作起来,但没过多久,海明威就再次投入了创作。他承认,“丢失的作品对我是有好处的”。现在他要从零开始,但任何新写出来的东西,几乎都将比丢失的文稿更好。


毕竟新作品会在巴黎的人文环境中写成,会融入所有海明威从庞德和斯泰因那里所学的东西。这些新写出来的东西,就是海明威的头两本出版物《三个故事和十首诗》以及《在我们的时代》。


如果书稿没有丢失,或许海明威将永远只是舍伍德·安德森的模仿者,写不出自己的声音。



07

创新


1920年代的西方文坛正在酝酿着一场文学政变,那种传统、古典的写作风格虽然还有着大量拥趸,却也渐渐成了明日黄花。


在这股更迭的浪潮中,最为辉煌耀眼的文学新星当属菲茨杰拉德。他写的是前辈们从未触碰过的东西:飞女郎,爵士乐,纵情声色的男女和香槟酒的泡沫,他抓住了年青一代的社会节拍,甚至引领了新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但是在海明威看来,菲茨杰拉德陈腐不堪。诚然,他笔下的事物是新鲜的,可他的文风还是陈旧的,同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品没什么两样。


海明威(左)与菲茨杰拉德(右)

庞德对海明威影响颇深,他认为作家应该惜字如金。庞德讨厌形容词,也讨厌纯粹的描写,这一点在海明威后来的作品中多有体现。除外,海明威新闻记者的工作也对他的写作帮了不少忙。海明威曾经说,他很喜欢电报这种精简交流的艺术。



08

学会等待


海明威运用自己精简的新文风进行创作,好不容易出版了两本小书,销量却少得可怜。他渐渐意识到,只有长篇小说,才是优质出版社最为看重的东西,能够让他在文坛一炮打响。


虽然工作起来充满热情,但海明威也不想揠苗助长。写一部长篇小说是一件瓜熟蒂落的事情,“我想尽量推迟,直到我情不自禁、忍无可忍时再落笔。”


这一天终于来临了。


1925年夏天,海明威带着一群朋友去西班牙潘普洛纳参加一年一度的圣佛明奔牛节盛典。一行人中,最为光彩夺目的是杜芙·特怀斯登夫人,她是一位纵情声色的英国女贵族。同行的有她的情人帕特·格思里,有她几周之前偷偷勾搭上的新情人哈罗德·勒布,还有海明威,据说也和杜芙有一腿。


1926年,海明威和朋友们在西班牙

节庆期间,勒布和格思里争风吃醋,海明威和勒布几乎大打出手,一旁的哈德莉默默承受着一切。一天吃午饭时,大家发现杜芙眼眶乌青,额头上也有擦伤。一场欢快的旅行最终尴尬收场。


09

抓住时机


与海明威同去参加奔牛节盛典的作家唐纳德·斯图尔特觉得,要是把这场闹剧似的旅行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也许会成为一部不错的小说。


海明威动笔了。仅仅2个月后,他就已经完成了《太阳照常升起》的第一稿,写满了7个小本子,8万多个单词。他写下了旅行中发生的一切,朋友们失败的婚姻、大学参加的体育活动、独特的口头禅,还有各种不检点的言行。


海明威与《太阳照常升起》中的人物原型们

回到巴黎后,命运又和海明威开了一个玩笑。他收到了一封信,来自大名鼎鼎的美国出版社——斯克里布纳父子出版公司。写信人是麦克斯韦·柏金斯,就是那位发掘了菲茨杰拉德的传奇编辑,电影《天才捕手》的主人公。


柏金斯读了海明威出版的两本小书,对他很是欣赏,想向他约稿。可惜的是,因为海明威没有留下详细地址,信件被辗转寄到了莎士比亚书店,等海明威拿到时为时已晚——他已经和利夫莱特出版社签了下一本书的合同,受制于人了。


换做别人也许只会抱怨命运作祟,但接到柏金斯约稿信的那一刻,海明威已经开始琢磨利夫莱特出版社合同里的漏洞,思考怎么解约了。


不久,海明威写了一个中篇《春潮》,这篇极尽嘲讽自己文学导师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让利夫莱特出版社很是看不上。他们没有签约《春潮》,依照合同,出版社也就丧失了海明威下一本小说的优先选择权,柏金斯趁势而入,拿到了《太阳照常升起》。


年轻VS年老的海明威


这时的海明威已经不那么崇拜斯泰因了,他厌倦了斯泰因那副总以巴黎左岸文人圈中老祖母自居的嘴脸,却还是决定用斯泰因的一句话当作小说的题词——“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You are a lost generation)。


海明威其实并不认同这句话:哪一代人不迷惘呢?但将这句话写在篇首,会让整部小说拔高一个层次。他写的不再是一堆乱七八糟的八卦和丑闻,而是战后一代人迷失的灵魂。


菲茨杰拉德是最早几个阅读《太阳照常升起》的人,他告诉海明威,小说里有些段落可有可无,漫不经心。虽说海明威时常暗讽菲茨杰拉德格局太小,但后者对《太阳照常升起》的意见,海明威却极为认真地予以采纳,因为这正契合了他自己推崇的精简理念。



10

商业头脑


《太阳照常升起》还未定稿,海明威已经在考虑营销小说的事宜了,他给出版社寄去了一大堆自己的照片。


一周后,他又寄给了出版社一份名单,里面是一些大名鼎鼎的评论家和作家,他认为小说有了试读本以后应该给他们各寄一本,信中甚至附上了他们的住址和签约出版社。


海明威不是那种躲在象牙塔里,写着晦涩难懂文字的作家,这一点他与斯泰因非常不同。斯泰因是巴黎先锋作家群中最致力于创新的几位,但她的书极其难读,让正经的美国出版社望而却步。


海明威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想要的是商业上的成功。斯泰因也想要这个,可她那一套东西是获得不了成功的。她是现代主义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但是你会读她的书作消遣吗?“


海明威与捕到的大马林鱼

《太阳照常升起》不一样,它描写了包容各种轻薄行为的花花世界,海明威将巴黎文坛上形形色色的人写进了小说,对普通读者来说,这是一本有趣的八卦;但它又写了新的一代人,他们的迷失、痛苦,死亡与生存,全都以一种前所未见的口吻道来,这是一部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锋之作,十几年来一直在酝酿的那场文学政变,至此终于找到了它的大众领袖。



你居然真的读到了这里!!恭喜你,现在进入是福利环节我们决定要送出3本书

就是下面那本▼《整个巴黎属于我》


规则就是——

说说你毕业时最想拿到哪家的offer?

想留在哪座城市发展?最后如愿了吗?

我们将综合点赞数+留言质量

选出3名幸运鹅送出这本新书!!!


开奖日期: 2019.3.28



相关书籍推荐


《整个巴黎属于我》

[美] 莱斯利·MM·布鲁姆 著| 2018.12


21岁到27岁,在人生的黄金时代,海明威旅居巴黎,度过了一段困顿、疯狂的日子。他信仰文学,心高气傲,却只能靠做记者度日。他是社交宠儿,热爱拳击和斗牛。他戏仿作品嘲弄恩师,把巴黎、伦敦、纽约一些精英朋友难以示人的情感纠葛写进小说……海明威从一个无人问津的时代旁观者变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有人说海明威是“坏男孩”,混合了巴黎的喧嚣、阿尔卑斯山的粗犷、拳击场的野蛮,还有一种别样的才华光芒。从始至终,海明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没有任何人和事可以阻挡他。



近期好文推荐


[话题] 未来靠努力改变命运,可能是奢侈?

[生活]芬兰人的神仙生活,也太棒了吧

[育儿]养娃的路上的8个大坑,注意躲避

[经济]瑞·达利欧:周期是经济规律

[社科]关于爱因斯坦的9个谣言,你肯定听过

[历史]中国历史上哪些正在消失的古城

[新知]我“又懒又馋又色”竟然是这个原因!

[商业]股市十字路口,上不上车?



-End-

编辑:Yoyo 责编:YQ

2019.3.21

更多经典书单和深度好文

欢迎关注中信出版集团」公众号

近期新书一览,点击书封即可看到有关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