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隐秘的江湖功夫!!!
读
隐秘江湖的客家传统功夫
视频为广西贺州芳林客家功夫展示——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l0173qav26j&width=670&height=502.5.5&auto=0
八大门派 “朱、钟、李、刘”, 硬劲力猛。 “刁、岳、昆仑、流民", 刚柔相济。 |
历代以降,中原战乱频繁,部分不畏艰难的汉族先民为避战祸背井离乡,数度南迁,辗转历代以降,中原战乱频繁,部分不畏艰难的汉族先民为避战祸背井离乡,数度南迁,辗转千里后集结于粤东蛮荒之地,开基创业,是为客家。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e0166py7j4p
客家功夫表演
客家是逃难中的流民,生存环境极为险恶,为了生存和发展,客家人习武成风,史籍有载:“客家人豪侠,性悍,骁勇善战,男子多从军,其勇甲于百粤。”
除了生活所需,在海纳百川的时光中,也出现了自立门派的各路英雄人物,他们的故事和技艺并不多见于记载,但源流至今。
在金庸古龙、虚构江湖之外的现世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隐秘武林。
客家功夫
···
李家教
李家教拳术源于广东梅州五华一带,相传由五华县水寨人李铁牛的祖先,于清嘉庆年间,经商于福建一带,与一少林僧人学得拳技,潜心研习,后自成一家,称“李家教”拳法。经数代流传后,在广东五华,梅州,潮汕,兴宁,汕头,普宁等地也有李家教传人。
此家武术也有流传至香江,早年于九龙城一带有周飞雄师傅传授,与东江客家一带之拳种风格相似,套路简短,招式简朴,动作多重覆操练,是一门沉稳刚健之拳法。
李家教的拳法要求就如其拳诀所云:
虎颈碑身瓦楞腰,沉肩落节手短桥,
坐下不丁不八马,三盘四度自主腰,
立胸沉气因中节,一吞一吐两相宜,
欲得其中真妙法,若磨苦练得天机。
此家功夫以凤眼拳,剑掌,箭指为手型,演练时手分阴阳,一攻一护,一化即攻,两肘浑转不离胸前八卦,进退迅速,震步助势。劲力追求爆发力、节力、化力、角力(腕力)等,身法要求紧凑,是一门以正身攻防的拳种。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u0156aqbttb
客家功夫表演
···
朱家教
广东省的汉族拳种之一。属南拳类。据传为清末广东五华楂水区乌石头乡朱黄二首传。朱黄二原粗识武技,后到佛山拜师学艺,苦心习练有成,晚年回归故里,在族中传授武艺,颇负盛名。
后人将朱氏所教拳术称为“朱家教”。朱黄二门徒众多,其子朱亚南武艺最精;朱亚南又传其子朱进,朱进继承父业,以教武行医为生,所传弟子甚广。
亦有一说,认为朱家教始于明朝亡败之后,当时身怀绝技的武林志士,为反清复明作准备,组织训练武装力量,他们传授的拳术定名“朱家教”,寓不忘明帝朱洪武之意。
香港朱家螳螂国术体育会总监 郑运师傅
在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中楼村,也流传着朱家教。清道光、咸丰年间,蔡氏一族还出过武举人、进士,可谓是武门之后。清末民初,蔡氏家淡公曾拜各地多名拳师习武。其中朱家教就是那时候传下来的。
汤坑的朱家教讲究前弓后箭,单进掌、双推掌、曲摇手、拧腰蓄劲等。器械包括:双刀、拳棍、柳针、钯头、铁尺等。对练包括:双人拆手、多人拆手;双刀对双刀、双刀对拳棍、双刀对柳针、双刀对钯头、双刀对铁尺;拳棍对拳棍、拳棍对柳针、拳棍对钯头、拳棍对铁尺;柳针对柳针、柳针对钯头、柳针对铁尺;钯头对钯头、钯头对铁尺还有铁尺对铁尺等。
···
刁家教
兴宁县刁火龙和刁龙康兄弟两所传。刁家教的特点以擒、拿、抓、捉、吞、吐、浮、沉,以柔为主,以攻为副,乘势借力,乘势反击。拳术套路有八套,为金字拳、品字拳、圆家拳、口字拳、工字拳、井字拳、穿杨拳、照镜拳。
器械有五套,为大刀、双刀、棍法、大钯、板凳。对拆有五套,为关刀对钯头、刀对刀、棍对棍、棍对凳、空手对刀。
刁家拳动作灵活多变、发劲快而有力、含胸蓄气,善发短劲、跌仆翻滚,主守辅攻、借力反击、柔中御刚。
···
钟家教
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拳术。 清嘉庆十五年(1835年),兴宁市永和镇锦洞乡钟佑古所传,他的师傅是福建上杭吴宗均。钟佑古把技艺首传给其子钟壮生,后传给陈伯乡。陈伯乡学成后曾到印尼传技,著名弟子有陈昆郎、陈稼堂和兴宁人曾运义等人。
曾运义在印尼学得此拳后,因年纪老迈又回返兴宁黄槐坪下乡休居。曾运义晚年时,一方面把技艺传给其曾孙曾任松;一方面把拳术作为保健之用,天天操练,风雨无间,活到88岁。钟家教流传于兴宁永和、四望嶂、泥陂、坜陂等地。
钟家拳的特点是多用掌法,少用拳法,不用腿法。在步法上,丁不丁,八不八,名为丁八步。在掌法上五指伸张,不是虎爪,也不是柳叶掌。在身型上要求蛇头、龟背,在步法上要求扎实稳健,变化多端。动作有时温柔和顺,有时刚劲威猛。
拳术有软拳二十四手,硬拳二十四手等。散手有双手合、豹力断掌、双龙抢珠等。
···
昆仑拳
由山东济南市人黄辉龙所传。昆仑拳的风格特点:眼巧、心灵随变化,攻击时凶猛、刁滑,讲究吞、吐、浮、沉,每发招出手均要向对手要害部位攻击,桩马较高,发招呼气收招吸气。
昆仑拳的拳术套路有卫士坝关、回门八打、八挂、九滚十八打、地躺、虎豹双刑、喜鹊双枝、二度梅等。
器械套路有枪、单刀、春秋刀、板凳、剑、戟、勾镰枪、条棍(单头)、双头棍:乌龙棍、步步连棍、绿竹棍、龙凤棍、匕首、耙头、九节鞭、三芦棍、双刀、铁尺等。
双打套路有空手对打、短棍对打、双刀对打、棍对板凳等。
相传大刀王五及通臂猴胡七为昆仑派大师。
···
客家流民拳
大约在70年前由唐山传到台湾,被客家人所传承发展的一套拳法,现为台湾特有拳种,也可以简称为“流民拳”或别称:“流氓拳”、“客家拳”,此门拳术强调招不过三。如今台湾国军特种部队和治安单位所修习的也是客家流民拳。
早期客家族群开垦台湾的时候,当时的闽南地区的漳州和泉州移民已经到这里开垦,也因此客家人必须转往台湾丘陵与山区定居,因而常常碰到与原居民间的冲突。
这时期的族群观念与方言的区隔使得台湾闽南人与客家人彼此无法相容,因而这在台湾造成诸多的摩擦和人间的悲剧。然而客家人对于原居民之间的隔阂更较之与闽南人更大,人数方面客家人显然是比较少数,因此流民拳的出现即是在述说著这一段悲哀的历史。
关于流民拳的内容,有些人士是认为它并非属于一种门派,而是由两广地区的客家拳术更易的一套改编套路。
···
岳家教
梅州地区的岳家教,是黄春楼首传的。他是梅州市梅县区程江镇槐岗乡人。相传梅州的岳家教源自岳家拳,说是宋代岳飞留下来的拳术。
晚清年间,黄春楼因到江西经商,从肖世泰学得岳家拳后,回到梅州槐岗乡,传授给黄玉汀,因梅州的拳术多以“教”相称,如“刁家教”“朱家教”、“李家教”等等,故把“岳家拳”改为“岳家教”。民国初年,黄春楼前往印尼谋生,在印尼开办天然国术馆。
黄玉汀自从黄春楼学得技艺后,在梅州开办中华国术馆,任主任职,设馆授徒。门徒中有黄任庭,技艺较为全面,后来,黄任庭又把岳家教传给槐岗乡子弟。
岳家拳形意
岳家教在梅州地区较为流行,已有180多年长的时间,中山石岐镇亦有岳家拳。岳家教远播于印尼一带,黄春楼著有《岳家拳术》书稿,是从印尼寄回来的。
岳家教刚巧,主攻辅守,刚劲有力,要求实而不华,亦有心趋、手趋、步趋。手法基本上以狮子口、开弓、削手、单鞭、直掌、翻身手等为主。
岳家教的拳术理论有“三催”、“五合”、“八法”、“十要求”。
三催是手催,要求手法灵活快速,使对方迅雷不及掩耳;身催是身法躲闪灵活,使对方捉摸不定;步催是进退神速,左闪右突,使对方扑逆迷离。
五合是心与眼合,眼与手合,肩与腰合,身与步合,上和下融合贯通,一气呵成。
八法是指沉、托、分、闭、起、顿、吞、吐八大法。
十要求是身、马、眼、力、活、脱、跟、软、硬、成十个字,身为身桩平正,马为马步稳固,眼为眼光锐利,力为劲力充沛,活为头脑灵活,脱为临危解脱,跟为搏斗跟进,软为动力软化,硬为出拳有硬功,成为练功大成。
···
刘凤山派
该派是梅州地区的一个拳种,是大埔县坡头坑刘凤山所创。已有200多年历史。刘约生于清朝中叶,从小习武,壮年闯荡江湖,以卖药和授徒为生。经常来往于大埔、潮州、澄海、丰顺一带,授徒不少。
劉彩臣(凤山)先生像
该派流传于梅州市梅县区、大埔、潮州、丰顺、澄海区等地,习艺者水上居民较多。大埔县刘凤山派拳术路套有14套,器械套路有12套,对拆套路9套。
刘凤山派拳法,能开能合,能屈能伸,变化性强。在地方窄小处则短桥短马,小冲小打;在地方宽阔处,则长桥长马,横冲直撞;进攻时跟进紧迫,左右开攻;防守时,内拨手,单鞭劈掌,连消带打。
源自:客家网
图、文、视频源自网络,特此向原作者致谢!
点击最下端推广广告,免费浏览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