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沙成土:科学还是魔术 | 环保“黑科技”的商业迷局
◆ ◆ ◆
南方周末记者 杨凯奇
发自重庆、内蒙古阿拉善
南方周末实习生 罗逸爵 蒋梦筱
一项“沙漠变良田”技术引发各方关注,水成为最大的争论。
这场治沙项目背后,也有资本入局,其中有重庆IT名企、媒体人。在一些学者还抱审慎态度之时,已有新疆、甘肃和江西南昌等多地政府正抛出橄榄枝。项目的触角甚至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岛。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从唐朝的诗人李华到今人,对沙漠的想象,大多脱离不了荒凉二字。然而,2017年11月8日,一条媒体微博《沙漠变绿洲,看“点沙成土”》引来热议:重庆交通大学的易志坚科研团队利用“沙漠土壤化技术”,用不到三个月时间,将内蒙古的一片沙漠变为可以耕种的土壤。
相对于难以看到效益的传统荒漠化治理,“沙变土”吸引了更多眼球。在媒体接力报道之外,这个实验项目正在悄然扩张。南方周末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已有新疆、甘肃和江西南昌等多地政府抛出橄榄枝。项目的触角甚至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岛。
经过南方周末记者多方调查,“沙变土”仍存在技术争议,其背后的商业模式亦难解。
◆ ◆ ◆
向沙漠加“胶水”
在一位重庆交通大学学生看来,老师易志坚平日里随和而严谨,“经常会和我们一起吃饭、交流心得。但他也要求我们的实验数据要进行反复验证”。易志坚是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力学教授,也是沙漠土壤化项目带头人。
在媒体的报道镜头注视下,易志坚徒手聚拢起两个沙堆,其中一个撒上了一些灰色粉末,并加水搅拌。几分钟后,他在两个沙堆上各刨出一个坑,往坑里灌水。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普通沙堆上的水,很快下渗得无影无踪;掺杂过灰色粉末的沙堆,水则保存了很久。
易志坚在多个采访中称,他通过8年研究发现,土壤颗粒之间存在“万向结合(ODI)约束”,使土壤湿润时为流变状态、干结时为固体状态,并总是能在两种力学状态之间稳定转换。
与土壤相对,沙粒之间的关系则是离散的,无法像土壤那样“温和地抱住植物根系”,也无法保水保肥。而“沙变土”的原理是:向沙子重新施加这种“万向结合约束”——把沙子拌上神秘的灰色粉末,添水搅和——就能使沙子恢复土壤的功能,“沙漠变良田”也就能从愿景变为现实。
这种灰色粉末,易志坚团队称为“植物提取纤维黏合剂”。有人将沙变土的过程比喻为:向沙漠加“胶水”。
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上的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乌兰布和示范区)是项目的中试地点,4000亩沙漠已经大规模运用这种技术。
乌兰布和沙漠 南方周末记者杨凯奇 | 摄
2018年1月8日,南方周末记者看到,一条10公里长的公路向沙漠深处笔直伸去,公路两旁各宽400米的范围内,在阿拉善盟零下十多度的冬天里,农作物已经枯黄,等待着来年开春的复耕。
实验地点的农作物已经枯黄,等待来年开春复耕。 南方周末记者杨凯奇 | 摄
项目团队已经在2017年11月底之前返回重庆,留守的工作人员只有3人。“现在庄稼都死了,去年10月份那才真叫好看,沙漠里出现了一大片绿洲。”一名工作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当时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广东有二三十个人过来,开着一辆大巴车。甘肃过来的那个团队也大,来了六七个大巴车。”这些参观者中,既有被实验效果吸引的投资客,也有慕名来考察的地方政府。
实验地的夏日盛景被新闻镜头记录了下来:浩瀚沙漠包围着这片良田,高粱、玉米、葵花、西红柿茂盛生长,甚至出现了青蛙、老鼠等小动物。
沙漠改造后 图片来源 | 新京报
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产业发展局局长张虎生曾向媒体感叹,在示范区里,“沙变土”区域一眼就能看出,“因为特别的绿,是南方那种郁郁葱葱的绿”。
◆ ◆ ◆
水才是关键
一片赞扬声后,质疑随之而来。2017年12月8日,《科技日报》发表《“沙漠变良田”,伪科学还是大突破》。文章引述了数名专家的观点,质疑焦点在于水。
乌兰布和沙漠的年蒸发量是年降雨量的上百倍。“沙漠治理,水才是必要条件,其他因素都是充分条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屈建军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只要有水,沙漠就可以变为绿洲,“沙漠缺的是水,而不是土。”
这亦涉及沙漠治理的可持续问题——自然条件下干旱乏水的沙漠,究竟适不适宜改造为农田,尤其是后期维护的水从何来,会否导致其他的生态影响。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锦楼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小范围改良是没问题,但如大规模改良为农田,后期需要大量水来种植维护,大量抽取地下水,将会导致更大范围的荒漠化。类似的技术很多年前就有,如在榆林用砒砂岩改良沙漠为土壤种植土豆,抽取地下水灌溉,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所以不是单项技术的问题,而是要从区域生态系统整体协调性来考虑技术使用的问题。”
黄锦楼进一步强调,沙漠治理的首要目标是进行生态恢复,而非开垦成耕地。
易志坚婉拒了南方周末记者采访,表示不想就争议发表任何评论,“一切以科学和事实来说话。”
在被《新京报》记者提问水的制约时,易志坚回答说:“沙漠土壤化改造一定要用水,因为沙漠存不住水。但不少沙漠本身也有水资源,我们做这件事就是为了让沙漠的生态属性改变,使其有保水保肥能力。如果没有水资源限制,那什么植物都可以种;有限制的情况下,我们要研究优选一批耗水量不大还能生长好的植物。”
据接近易志坚团队人士强调,外界的质疑有偏差,他们从未说过要把所有沙漠变成良田,实验不仅仅是“沙漠变良田”,并且还尝试种植耐旱植物,治理荒漠化。
实验基地内的一小片“沙变土” 南方周末记者杨凯奇 | 摄
一位接触过该项目的人士提醒南方周末记者,多数报道都忽略了一点——该项目所在的沙漠位于黄河边,取水很方便。“这个项目搅拌黏合剂、浇灌农作物都要用水,每亩地耗水量约为400吨左右,还仅仅是灌溉用水。这是绝大多数沙漠所不具备的用水条件。”
“沙变土”项目当地雇用的工人介绍,“沙变土”项目地附近有乌兰布和示范区兴建的蓄水池,可以取用其中的水。此外,他们还打了井,利用地下水灌溉。由于离黄河很近,所以不用刨得太深,地下水就会出露。
乌兰布和“沙变土”中试项目基地大门口 南方周末记者杨凯奇 | 摄
“沙变土”的中试项目才运行近一年,可持续性还不好评价。但实验地点是否有水,的确已经成为其扩张的制约。2017年12月,重庆交大团队曾来甘肃寻找新的实验地点,一位当时与该项目团队接洽的专家透露,“他们找过敦煌和民勤,都不满意,原因就是这两个地方缺水。”
上述专家觉得“沙漠变良田”的主意也不适合民勤,作为中国“沙进人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民勤的土地资源其实很丰富,近年来还一直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他认为这项技术对治理普遍乏水的中国西北沙漠意义有限,更适合西藏“一江两河”区域这样水资源丰富、耕地匮乏,同时正在荒漠化的土地。
◆ ◆ ◆
“材料不新”?
屈建军建议,要判断这项技术具体有没有推广意义,应该由第三方在更多的气候带进行广泛的、公正的实践。
实际上,2017年1月,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召开“力学治沙专家座谈会”,对“沙漠土壤化”实验进行了探讨。
专家座谈会最终形成了一份专家意见,其第一点建议就是“对万向力与土壤的功能之间的关系、机理进行系统地更深入研究”。
这其实是对易志坚团队“万向结合约束”理论的委婉质疑。“什么是万向力,当时大家觉得他没有解释清楚。”屈建军说,“这个研究,方向是对的,不是假的,不是伪科学。但也说不上是什么重大突破,化学固沙的办法百年前就有人研究了。”
化学固沙,指的是利用化学材料与工艺,将沙丘或沙地固定住的同时,改善沙地的性质,从而既能控制沙害,又能提高沙地的生产力。“沙变土”技术的核心材料是黏合剂,故一些业内人士也认为这“明明就是化学固沙”。
不过,力学出身的研究团队一直在强调“万向结合约束”的发现,而质疑方专家的背景大多是土壤学和沙漠治理,几方讨论似乎往往不在一个层面上。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沙漠土壤化”的核心材料“植物提取纤维黏合剂”,其主要成分实际上是一种常见的工业原料。
翻看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英文)上由重庆交大易志坚、赵朝华发表的论文《沙漠“土壤化”:荒漠化的生态力学解决方案》,可以发现该项目“植物提取纤维黏合剂”的核心成分是CMC,也即羧甲基纤维素。
CM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等领域的工业原料,主要性能是黏合、增稠、乳化。“这材料在糊墙的时候都会用来增稠,在固沙上也早有应用。”屈建军说。
更有人向南方周末记者质疑,比羧甲基纤维素更低廉、更有效的材料不在少数,比如高支链淀粉都能有这样的效果。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这种“黑科技材料”实际上来自一家建材公司。南阳固特建材公司一名工作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坦言,“沙变土”实验所用的黏合剂正是由该公司生产的,成分是“羧甲基纤维素混合一些别的东西”。当南方周末记者询问其价格时,他表示,“现在不对外,不卖。”
根据App“天眼查”提供的企业信息,这家公司成立于2010年,经营范围为“聚合生物性涂料、淀粉、纺织助剂加工、销售”——CMC也可作为纺织助剂。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大股东为赵朝华,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沙变土”项目的主要担纲者之一,论文的第二作者。
这家建材公司和“沙变土”的关联不只是提供材料。南阳固特是重庆沃诗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之一,后者的大股东是重庆沃沙科技有限公司,沃沙的大股东是赵朝华。重庆沃诗金又全资成立了内蒙古沃诗金生态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正是入驻乌兰布和工业区运作“沙变土”实验的项目公司。赵朝华也担任内蒙古沃诗金的法定代表人,乌兰布和沙漠当地工作人员称他“赵总”。
◆ ◆ ◆
幕后支持者
这场治沙项目,台前的是易志坚科研团队。而在项目背后,还有一些资本入局,包括重庆IT企业和媒体人。
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重庆沃诗金的股东有4个:除重庆沃沙科技有限公司占股80%、上文提到的南阳固特占股5%外,还有重庆博恩科技集团占股5.5%,另有一名股东为张佳运,占股9.5%。
一名自称与该项目有过接触的人士称,该项目和凤凰传媒子公司凤凰娱乐有关。诸多线索表明,股东张佳运正是凤凰娱乐CEO。不过,在公开报道中,他从未以“沙变土”项目的投资者身份出现。上述人士称,凤凰娱乐的支持主要在于媒体资源:从凤凰视频里可以看出,记者从2017年2月就开始跟踪乌兰布和的项目进展,从推平沙丘到绿洲茂盛,没有遗漏一个关键环节。
凤凰视频截图
与低调的凤凰娱乐相反,重庆博恩科技集团却被媒体屡屡提及。这是一家重庆知名IT企业,创始人熊新翔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活跃在互联网圈子里,其投资的案例中,较成功的当属猪八戒网——这家重庆本土的互联网服务众包平台,就位于博恩集团总部正对面。
重庆博恩科技集团大楼 南方周末记者杨凯奇 | 摄
2014年,博恩集团的投资领域,从互联网转向大健康——环保和食品产业,官网首页显示着“中国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投资的领跑者”。熊新翔对南方周末记者称,互联网行业风险大,竞争激烈,而环保和食品安全是现代人的普遍需求,既是“为社会做贡献”,也必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巧合的是,除了“沙变土”,博恩集团投资项目也都是绿色“黑科技”。在熊新翔以前的媒体采访中,他也强调“我们只做生态和食品安全的黑科技项目”。
雾霾塔,通过调整空气中的离子量,可以降雨、驱散雾霾;可以食用的“生物农药”;一种盐碱地修复剂,可以将盐碱地变良田;一种天然材料制成的重金属修复剂,可以有效修复重金属超标的土壤……
博恩集团网站截图
这些“黑科技”的共同特点,是能够将环保中跨学科、跨领域的复杂问题,用一项技术加以解决。熊新翔投资团队搜集项目的标准是:看技术本身是否“世界唯一或者世界第一”。
博恩集团内部员工第一次看到“沙变土”项目,也感觉像是“水变油”。熊新翔的判断依据是:一个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技术,市场是不用担心的。“退一步说,就算失败了,投资数额也不大,就当做慈善了。”他很少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当你的技术是世界第一时,谁有资格去评价你?”
知情人士透露,“沙变土”项目已经为博恩集团攒足了声望。“很多热钱想涌进这个项目里。熊新翔忙于会见投资者,常常谈到深夜。”
根据公开报道,截至2017年9月,“沙变土”项目已完成投资6000万元。
◆ ◆ ◆
“沙变土”扩张
“沙变土”项目背后的商业逻辑,目前尚未浮出水面。
一位前来问询的投资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重庆沃诗金大股东、重庆交大副教授赵朝华表示可能的产业规划在生态、牧草、瓜果蔬菜等农产品开发上,但很多领域目前是封闭的,不再接受合作。
一位接触过项目的人士认为,真正的治沙产业实际上利润微薄,用沙漠变出来的良田种农产品,肯定也不划算——“沙变土”项目的一次性成本就达每亩2000-5000元。
上述人士认为“熊新翔很重视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会”,“沙变土”可能是一个示范项目,以“沙漠变良田”的概念获得政府支持和社会认可,在一带一路沿线拿到更多的土地。
熊新翔则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商业模式的问题,暂时还没怎么考虑过。
张虎生回忆该项目落地的过程:2016年,当时还是作为荒漠治理科技孵化项目的“沙变土”25亩小试取得成功,并引起了阿拉善盟发改局的重视。“市级发改部门对这个项目非常支持,全力推动这个项目在我们示范区落地。”
为支持该项目,乌兰布和示范区管委会批准国有土地出让,土地出让金是每亩500-600元之间,并给予50年产权。
不仅出让土地,示范区管委会还在向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争取资金上的专项扶持。
因为是招商引资,乌兰布和示范区管委会在引进该项目时,仅审核了项目规划。“我们觉得这个项目非常新颖,对荒漠生态治理的效果应该是前所未见的。”张虎生说。
张感慨,示范区建立时间短,名声不响亮。“沙变土”项目进驻以后,来视察的领导也多了,在2017年绿洲最茂盛之时,各种媒体和政府官员的接待,让他忙得不可开交。
2018年,“沙变土”项目除了预计在乌兰布和示范区新增实验地,还可能将在新疆和田、江西南昌厚田沙漠等多地开展实验。这些实验地,大多由被实验效果吸引的地方政府邀请并提供支持。
甘肃的实验地虽然还未敲定,也蓄势待发。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沙漠地区的国家邀请易志坚团队来实验。2018年1月初,南方周末记者在乌兰布和沙漠时,赵朝华正在迪拜考察。以色列驻华大使何泽伟还曾专门造访博恩集团,对其投资的“沙漠变良田”项目表示赞赏。
如今,“沙变土”将如何继续扩张,目前仍是未知数。
“从25亩的小实验,到一万亩,到十万亩、一百万亩,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在一个介绍沙变土的视频里,熊新翔雄心勃勃。
(南方周末实习生姚琼亦有贡献)
【本文首发于2018年1月11日《南方周末》。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须联系后台取得授权。】
责任编辑 | 汪韬 视觉 | 蒋梦筱
· End ·
寻找绿色解决方案
长按二维码,关注千篇一绿
南方周末旗下新媒体
最具影响力的绿媒体
环境产业的公共意见平台
中国绿色公号联盟总舵
电话:020-83000817
邮件:nfzmgreen@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