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念、无相与无住

2016-09-29 赵文竹 草香庐


汉传佛教的祖师禅,承上启下,从释迦拈花,迦叶微笑开始,经二十八代传到菩提达摩,又传六代,到东土六祖慧能,一脉相承。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对此,六祖慧能在《坛经》中作了详细的开示,在这里不妨稍微发挥一下,以便大家理解,若文竹讲的不对,以经文为准。

  六祖讲的无念,不是没有思想,没有念头,而是于念而无念。于各种境界上,心不染着,不于境上生贪嗔取舍分别之心,这就叫无念。而不是什么都不想,把念头除去,不是这样的。若是真的一念绝了,断了,那这人就死了,到别处受生去了,试图斩断自己的念头,这是大错特错的,六祖在这里还强调,如果有人不明白这个法意,自己一个错还可以原谅,如果再充明白人,教劝别人这样用功,那就不仅误己误人,而且有谤佛经之罪。


   六祖讲的无相,不是没有形相,而是于相离相,外离一切相,不着相,不被外相所迷,这叫无相。如果能够做到见相不着相,能离于相,当下则是法体清净,所以叫做无相为体。在《金刚经》中讲:“一切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可以做无相的注脚。如来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法身体性。如果我们只认那有形有貌的佛像为佛,那是不见佛性,不明法身,那是迷人,不解如来真义。

   六祖讲的无住,是说人的本性是没有方位,没有处所的,因为它是无相的嘛!所谓生命,无非就是一串念头的相续而已,自我是个假象,后念的这个我已不是前念的那个我。因此六祖说,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过去了就是过去了,这就叫做无住。如果你过不去,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我们为什么会起烦恼,就是住在前边的念头上了,过不去了,放不下了。如果我们在一切事、一切境、一切法上,念念不住,那就无挂无碍了,那就解脱无缚了。说一个人洒脱,看得破,放得下,那就叫无住。《金刚经》中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无住的意思。


   其实,究实说起来,无念、无相和无住,也是三位一体的,是一回事,可以统归到无念上来。为什么要立无念为宗?六祖说,只因为许多口上见性的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便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即是尘劳邪见,妄说祸福,妄执是非,妄分美丑,妄立善恶,妄生爱憎,妄造诸业,轮回不休,故而祖师禅立无念为宗。

我们触事遇境,便见善见恶,见美见丑,见是见非,这叫著相了,违背无相之体了;接着我们便生贪生嗔,生欣生厌,生取生舍,这叫动念头了,起念了,违背无念之宗了;再接下来,我们便耿耿于怀,挥之不去,执着不舍,这叫有住了,系缚挂碍了,违背无住之本了。背离了这三无之玄旨,我们就尘劳不休,烦恼不断,天堂地狱就造作出来了。


因此,六祖接着强调,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不是眼耳鼻舌能念,眼耳鼻舌只是真如的工具而已。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所有作用便没有了。

六祖又说,真如自性起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虽然有见闻觉知,却不染万境,因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是佛经中的话。这里的关键是不染二字。这就像镜子,能照见一切,明明历历,却又不染着一丝一毫,这就是真如妙用。这些话,你不见性则听不懂,好像有点明白,又不十分明白。如果你彻底明白了,那你就见性了。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查看


草香庐微信
微信号:caoxiangluzhu(←长按复制)

更多经典,敬请关注!


 ↓↓↓点击“阅读全文”看视频 

【旁观者|自我的定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