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扶贫引领下的湘西全域旅游创新发展

2017-06-22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绿维文旅

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跨渝、鄂、湘、黔4省市,少数民族聚居多,贫困人口分布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2012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为70.8%(数据来自人民网),同步全面小康任务艰巨。但当地拥有“神秘湘西”品牌、拥有土家、苗家文化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旅游扶贫无疑是上选。基于习大大在湘西州提出的精准扶贫的主导架构,绿维文旅董事长林峰博士建议应将“文旅产业”作为湘西州主导产业,创新驱动全域旅游规划和城镇规划;大胆探索旅游扶贫的创新模式和路径,开创扶贫引领下的全域旅游创新发展模式;并提出了“武陵山区世界旅游目的地城镇群”及“湘西与张家界双城联动”的区域协调发展结构


图片来自网络

 

湘西州旅游发展基础薄弱,需要快速赶超、形成良好的旅游发展基础。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在我国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以其锐不可当之势正成为我国扶贫攻坚的崭新生力军。对于湘西州而言,扶贫是政策扶持下的最重要的旅游发展路径,关键是把精准扶贫的政策路径与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相结合,实现文旅产业整合,带动扶贫高效运营。同时,旅游扶贫需要模式创新,需要引入社会资本,并结合政府政策与开发性金融的支持系统。


创新驱动湘西州全域旅游和城镇化发展


近年来,湘西州抢抓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发展机会,积极实施“全域旅游三步走战略”,同时,把文旅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创新作为核心理念,作为湘西州域发展的旗帜。


(一)绿维创新提出全域旅游“325”架构

                       

3网与旅游捆绑,实现公共价值的最大化;2+是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途径;5层次是全域旅游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旅游引导的湘西州新型城镇化建设


湘西州的全域旅游不能就全域旅游说全域旅游,要立足地方实际,遵循市场逻辑,重点是利用旅游产业的手段,形成带动区域经济结构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架构。


1、强化旅游产业在湘西州经济发展中的运用,以旅游为引导,构建带动湘西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结构。


湘西州要在全域城镇化发展结构中深入研究旅游产业本身架构、旅游产业要素结构的同时,研究旅游产业带动下的“旅游+”要素,尤其是湘西州州域产业聚集、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产业本身的内在逻辑关系与产业链等方面内容。


2、创新旅游多样业态,撬动湘西州产业的发展。


旅游是一种消费“搬运”,把人从客源地搬运到目的地,通过人的搬运实现消费的搬运。湘西州搬来了3000万人次的游客量,意味着具备较大的社会消费结构,旅游人次搬运的越多,游客停留时间越长,消费越大,带动GDP的作用越大。由此形成有效的人流导入、大量的消费导入,这不仅要有核心产品吸引,关键是要有多业态来满足大量游客的消费,需要放大业态、创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样业态,如多种吃法、以洋家乐、树屋、野奢型住宿等为代表的主题化住宿等,业态放大是消费放大的关键。

 

(三)文旅产业为主导,构建湘西州城镇化创新体系


产业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城市人口聚集的前提,选择未来型持续成长产业,是新型城镇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用什么主导湘西州城镇化发展模式,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林峰博士提出了“1主1重1支撑”的建议。


  • 1主导:文旅产业主导


湘西州不具备利用工业化实现城镇化的要素,酒鬼酒、猕猴桃等产业不足以支撑城镇化发展。因此,要以文旅产业为引导,旅游是导入消费的核心,文化是真正实现新型城镇化价值和吸引力的关键。林峰博士建议将文旅产业作为湘西州城镇化发展的主导和支撑,确立文旅产业主导的城镇化发展创新模式。将文旅产业引导湘西州城镇化体系和城镇化结构落地,上升到湘西城镇化发展的第一核心,以文旅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湘西州城镇体系规划。


  • 1重点:就地城镇化


湘西州的城镇化是典型的就地城镇化,它不是把农村人口集中到城市中,而是要导入外地人口,导入本地人口回流来形成湘西州的就地城镇化。湘西州的就地城镇化怎么做?就地城镇化怎么创新发展?是湘西州城镇化规划重点。


  • 1支撑:特色产业


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非常适用于整个湘西州。这种特色产业是基于本地的原生态、原产地、文化原生等本土价值基础上,进行三二一的产业顺序结构布局。通过大量的人口导入,消费引导支撑下的加工工业升级,作为较大附加价值来引导本地的农业升级的结构。

 

(四)创新引领“神秘湘西”旅游品牌落地


“神秘湘西”品牌和口号极好,重点是如何实现“神秘”的落地。湘西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而湘西土家文化与苗族文化的神秘性是“神秘湘西”品牌的核心支撑。实现“神秘”的概念落地,需要对“神秘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产品创意、品牌营销等多维度的创新整合与落地路径研究,并通过文化的体验化、参与化、互动化等创新手法,构建湘西州品牌落地模式。

 

图片来自网络


扶贫旅游引领下的湘西全域旅游创新发展模式


(一)一企一村(镇)扶贫,推进村镇旅游大突破


可以试验“一企一镇,一企一村”的旅游产业扶贫模式,导入社会化企业参与的扶贫结构。通过导入社会化资本,形成扶贫产业化结构,带动企业+开发性金融+政府转移支付结构和优惠政策,形成湘西州扶贫创新发展模式,全面带动扶贫结构升级和农民致富。


林峰博士强调“要将以旅游精准扶贫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提升到湘西州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才能够编制好湘西州城市规划和全域旅游规划。”


(二)回乡创业扶贫,带动发展新格局


利用双创政策,鼓励70万外出打工的湘西人回乡创业,构建湘西旅游扶贫的新路径,可以高效的实现产业整合效应,把神秘湘西的文化资源,依托土家族、苗族的特色山寨、民族小镇,加速特色旅游的提升、发展。


(三)有效利用移民结构,转化资金收益


湘西州全域旅游的发展,要将生态移民资金变成主动型的旅游开发资金,实现生态移民推动发展与“旅游+”结构的有效结合,将被动式的生态保护与主动式的产业有效融合。


例如绿维现在做的一个生态旅游项目,面积1.2万亩的生态水源地,要求把周边1.2万居民迁出,围绕湖区退耕还林200米。绿维文旅与政府沟通,提出了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设、策划特色旅游小镇的方案,有效解决了1.2万居民安置问题的同时,把30亿元的生态扶持资金、拆迁资金、扶贫资金直接转化成为旅游建设资金,把生态结构转化为效益,撬动了旅游发展结构。


“区域协同”加速湘西大发展


湘西州的城市发展结构,要跳出城镇结构,再落回本地城镇化架构中,最终才能形成突破创新的城镇体系、城市之间的交通关系、城镇发展逻辑以及产业带动架构,就此林峰博士提出了区域协同导向的两大城市结构模式。


(一)“武陵山区世界旅游目的地城镇群”结构模式


武陵山区具备优秀的旅游吸引力,首先,有渝、鄂、湘、黔四省(市)一体化的世界目的地城市城镇群;其次,四省市都在做全域旅游;第三,张家界已经启动了国际性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湘西州要站在四省(市)旅游市场的中心点上,大胆创新,以构建四省(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镇群建设创新发展区为目标,探索四省(市)城镇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


(二)“湘西与张家界之间的双城联动”结构模式


借助张家界世界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交通联动、湘西州人文旅游与张家界自然风光联动、城际之间发展结构、环线结构的突破发展等方式,接通湘西州与张家界之间联动的毛细血管,最终实现双城结构下的世界目的地创新模式。

 

林峰博士指出,通过“湘西与张家界之间的双城联动”的核心带动,从而实现“武陵山区世界级目的地旅游城镇群创新发展区”的目标。

 


本文根据绿维文旅董事长林峰博士在湘西自治州《湘西州城市与城镇体系规划》、《全域旅游规划》北京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进行整理。



相关链接:

林峰 : 从政策创新视角建言湘西全域旅游发展

全域旅游孵化器与池州实践解读

遵循市场逻辑,探索全域旅游规划方法

五大思维提升全域旅游设施建设

PPP模式下的全域旅游设施建设

全域旅游设施建设五大提升路径(上)

全域旅游设施建设五大提升路径(下)

林峰:打造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产业形态

绿维独家丨"1+4"全域旅游投融资服务模式

跳出传统旅游规划编制 开创全域旅游新局面

绿维林峰:全域旅游架构下的景区体制改革建议

全域旅游大抓手:绿维文旅“1+4投融资服务模式”

聚焦雄安(一):从国家六大顶层设计谈雄安新区 

聚焦雄安(二):从五大发展理念谈雄安新区

聚焦雄安(三):顶层设计与旅游创新思维 

聚焦雄安(四):从雄安启示谈特色小镇开发与孵化

厉害了word绿维!2016落地项目盘点(一)

厉害了word绿维!2016落地项目盘点(二)全域旅游篇

厉害了word绿维!2016落地项目盘点(三)特色小镇篇

厉害了word绿维!2016落地项目盘点(四) 景区/度假区篇

厦门旅游提升的思考:全域旅游下城市提升的思维与路径



关注“绿维创景”微信订阅号,回复关键词“全域旅游、特色小镇、投融资、IP”,获取更多政策、案例、研究等综合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