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寻鲜记丨鸡头米告诉你,什么是“粒粒皆辛苦”
鲜,是食物的鲜美之味,也是时令的新鲜初尝。寻鲜,寻的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情怀。也许是一碗面、一块糕、一道家常菜、一家隐世小店、一个有故事的人……
每周三,苏小乐和小舟带你一起寻鲜苏城,品尝舌尖上的苏式美味。
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被誉为“水中人参”的鸡头米,这两天已经陆续上市了,身为“不时不食”的苏州人,也是时候尝尝鲜了。
清氽鸡头米、桂花鸡头米、红菱鸡头米、鸡头米炒虾仁、鸡头米炒豌豆……想到这里,小乐已经忍不住咽了几次口水。
之前,我们总是在厨房里、餐桌上,开始我们的寻鲜之旅。但其实,一道美食的完美体验,应该从它的诞生开始。就像要了解一个人,总离不开他的出生与成长环境一样。
本次的寻鲜记,我们来到了吴中澄湖边的水八仙生态文化园,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下一颗鸡头米的诞生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多苏州人都未曾见过。
一同经历辛苦劳累的采摘,费时费力的剥壳,你才会知道,为何鸡头米能成为苏州人心中“水八仙”的一份子,为何价格居高不下的鸡头米称得上是“粒粒皆辛苦”。
采摘鸡头米是一项起早贪黑的辛苦活,不仅累,还很脏。
我们来到水八仙生态文化园的时候,天才刚亮,而采摘鸡头米的农人们却已在塘中忙活了好一阵了。
在鸡头米收获的季节,他们常常凌晨两三点钟就从家里出发了,借着清朗的月光、微凉的夏风,拎上小竹篮、打上照明灯,踏上了泥泞的田埂小道。
鸡头米的“家”,粗看之下很像我们平时所见的荷塘。硕大的叶片间冒出的紫色花朵,也很像我们在公园里欣赏到的睡莲。但其实,这叶这花,都属于鸡头米,也就是“芡实”这种水生植物。
采摘鸡头米,需要靠着农人的双手在水中摸寻。一旦摸寻到一大颗鸡头米,判断好成熟与否,就立马拿竹制的工具把它收割下来,放进篮子里,整个过程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水塘里叶片密布,为了方便采摘,有时农人还会用工具在叶片上划出一个圆洞,而调皮的鸡头米,就躲藏在下面。
光照渐渐变强,农人们的篮筐也渐渐装满。
鸡头米对时间和温度非常敏感。夏季炎热,水分蒸发快,果实变色发臭的速度也很快。只有当天采收、当天食用,从田里到碗里不超过24小时,才最新鲜。
于是,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前往鸡头米诞生的下一步骤。
你看,这刚摘下的完整的一颗鸡头米,是不是很像一只“鸡头”?
鸡头米软糯的果实,被一层厚厚的“盔甲”包裹着。将淤泥洗净,将“盔甲”除去,露出棕黄色的外壳,这外壳,是鸡头米的“假种皮”。
假种皮的表面还附有一层粘液,用清水将粘液洗掉,剥壳会方便一些。
新鲜的鸡头米一般用指甲或铜指甲片来剥。剥的时候,力度要掌握好,稍稍过力,就可能把鸡头米划破或捏碎。
破损的鸡头米,会被晒干,制成干货或药材。而那些完好无损的鸡头米,就成了苏州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了。
在苏州的菜场和小街小巷的荫凉处,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阿姨们坐在小板凳上,一边剥着鸡头米,一边聊着家长里短。剥鸡头米是一项费时费力的机械活儿,有了聊天,有了陪伴,便也不觉时光之漫长,工作之辛劳了。
剥去了外壳的鸡头米,终于露出了真实的面貌。一粒粒白色的果实,透着灵气。而它们的美食之旅,也将开始。
苏州人对鸡头米的热爱由来已久,并早已浸透到日常的许多菜肴里。刚剥好的新鲜鸡头米,立马拿来做几道小菜,口感是最好的。
清氽鸡头米,吃的就是原汁原味。先旺火煮至水沸,再放入鸡头米,用小火煮3分钟左右,最后加入白糖和桂花。六分汤,四分鸡头米,“水分”十足。汤带着沁人的桂花香,鸡头米甜糯又有丝丝韧劲,这道经典的小吃,小乐从小到大都爱吃。
鸡头米炒虾仁,当苏州的太湖湖鲜遇上“水八仙”,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颗颗鸡头米如珍珠般,点缀在粉粉的虾仁间,舀一勺,细细嚼细细品,你会觉得,生活在水乡苏州的我们,真是有福气。
百合炒鸡头米,一道非常适合夏天的开胃菜。百合味苦,性微寒,芡实味平,性干涩,一起入菜,可将两者的功效充分发挥。或者,做成百合芡实汤,也是不错的选择。
鸡头米的做法,承载了苏州人对于美食的各种创造和幻想。而鸡头米的诞生过程,则包含了水乡的润泽和农人的艰辛。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你们,心中会有一个更完整的鸡头米的形象。而当你们再次品尝鸡头米这道美食的时候,内心也会多一些对大地的感恩与对劳动者的敬畏。这,就是我们对美食最高的致敬。
本次寻鲜路线
路线:水八仙生态文化园—甪直澄湖仙居饭店
交通:建议自驾导航至“水八仙生态文化园”
用时:一天
门票:水八仙生态文化园门票40元
<往期回顾 点击查看>
第一趟寻鲜之旅丨这个好吃的古镇,请务必空腹前往
第二趟寻鲜之旅丨苏州青团界的“网红”,想吃都不一定买得到
第五趟寻鲜之旅丨这条老街上的早餐,能让苏州人6:00就爬起来!
注:文章内容、图片版权、视频均为苏州市旅游局官方微信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摄影:江南老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