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内第一个“文物医学院”距离我们遥远吗?

王军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16


第2282期文化产业评论


3月3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故宫文物医院院长宋纪蓉表示,未来故宫将与高校合作,建设中国第一所文物医学院,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也就是“文物医生”。此举,将是继2016年故宫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文物医院之后,我国文物修复保护人才培养的务实创新之策。目前,我国从事文物修复工作人员有多少?这些文物修复人才从何而来?“文物医学院”的诞生将会对文物保护工作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



作者 | 王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编辑 | 李姝婧


正文共计5830字 | 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

 

3月3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故宫文物医院院长宋纪蓉表示,未来故宫将与高校合作,建设中国第一所文物医学院,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也就是“文物医生”。此举,是继2016年故宫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文物医院之后,针对我国文物修复保护人才匮乏的问题,又一务实创新之策。

 

我国文物修复工作人员比文物还稀缺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积累的人文遗存蔚为大观,地下文物与地面胜迹互为佐证,民间传说与典籍史册交相辉映,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雄鸡”版图处处闪烁着中华文化斑斓色彩,给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的文化复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宝藏,也为丰富博物馆内容建设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文化内涵。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136家,是1949年的200多倍、1978年的15倍,目前仍以每年180家左右的速度增长,平均两天就有一座新的博物馆向社会开放,我国成为世界上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在这庞大的博物馆群队中,有130座国家一级博物馆、286座国家二级博物馆和439座国家三级博物馆,约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五分之一,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主体阵容。非国有博物馆超过1400家,行业博物馆超过800家,成为博物馆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综合类博物馆凭借充足的馆藏、精心的运营受到群众和游客喜爱,正成为城市的新客厅、新门户和新景观。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专业学科教育和传承不力,我国正面临着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后继乏人的危机。据国家文物局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馆藏文物3000万件(套),半数以上需要修复,而全国真正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人员也不过2000人左右。按现有的人员估算,即便全员上岗,按每人年均修复20件计,至少需要近400年才能完成。



文物保护与修复,是一门内容较复杂、内涵较丰富的人文学科。它不仅包含文物鉴赏、对古代材料等的追溯探究,并与考古学关系极为密切。从某种程度上讲,文物保护与修复是属于文化遗传学(博物馆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现状而言,目前,行业内存在学历层次整体偏低、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专业知识更新缓慢、队伍素养和业务能力亟待提高等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业获得感低。我国文物修复师多是匠人出身,由于受学历教育的影响,一度被看作学术、社会、经济地位都没有的"三无"人员,不管修复了多少文物,也很难评上“研究员”。因为,在中国的职业大典里所列的1838种职业中,根本没有文物修复师这一职业,每年新入行的人最多只能留下1/3。

 

二是技艺传承困难。目前,我国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承多是依靠"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且必须经过长时间才能见到成效。跟着师傅先看3年,自己琢磨,基本功练好了,才有资格摆弄文物"本体",想独立完成工作,至少需10年以上的职业修行。



三是行业标准缺失。我国传统修复技术大多凭的是个人经验,不像西方是专业修复师经过日积月累的经验沉淀形成的一个标准化准则。同样作为文物大国,意大利在20世纪初就建立了相关规范和标准体系,而我国上世纪80年代才出台了《文物保护法》,2012年,《中国文物保护修复行业标准》起草工作才正式展开。

 

四是易患职业病。文物修复需要使用很多化学物质,还要面对粉尘、X光辐射等,导致文物修复师容易患上职业病。如,修复文物形成的粉末、瓷器修复还要用到一些化学药水,这些都会对修复师们健康带来隐患。加之,每天要伏案工作五六个小时,很多老匠人腰、颈椎和眼睛都有疾症。由于工种小,至今仍未被纳入职业病防治范围。



在这种情况下,培养一批文物保护工作者来就任或接替来对国家文物的保护,显得尤其迫切。


 目前我国文物修复人才从何而来?

 

目前,在我国相关教育培养领域,该学科的传承,主要由两条线完成。一是职业技术院校及大学专科培养。其学科理念、课程体系、培养水平参差不齐;二是各大博物馆和非遗传承人以“师徒制”传习。而适合中国文化遗产特性,保护、管理和传承模式理论探索的本科、硕博研究生培养梯队空缺。


△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和徒弟亓昊楠

 

其实,我国早在2004年到2007年,就在全国17所职业技术和工艺美术类院校试点开设了“文物鉴定与修复”专科(专业代码:660113),培养目的主要是为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及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单位、海关、新闻出版社、教育等部门提供从事文物与博物馆管理、鉴定和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包括防卫格斗、古代汉语基础、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考古简史、博物馆学、考古学通论、美学、中国美术史、文物学概论、美术考古概论、世界古代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中国绘画、中国雕塑、中国陶瓷、中国文房四宝、中国印章、中国钱币、文物鉴定、文物修复、书画鉴定实训、钱币鉴定实训、陶瓷鉴定实训、文房四宝及印章鉴定实训等课程。

 

据相关资料显示:试点4年间,全国试点院校共培养专科毕业生632人。因为当时我国博物馆体制改革进程较缓,各地对文物保护工作人才重视不足,接受和消化不足毕业人数的2%。由于就业困难,2007年后我国取消此专业,很多学校都已经不再招生了。

 

此后,为着力解决省(市、区)文物机构和市县级中小型博物馆中缺乏专业的文物鉴定、修复和保护、博物馆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原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依托省管文化艺术职业学校教学力量开设了文物修复与保护 专业,开展自主培养专业人才的探索之路。



这一举措实施以来,较好地解决了文保人才自主培养的问题,但由于不少职业技术院校受学历门槛限制,一般仅设有中专和大专班两个层次,志愿报名的学生并不多。而各地的博物院、博物馆均属于事业单位,招聘的门槛都比较高,对学历、专业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很多毕业生往往因为学历等原因很难进入政府文物机构和博物馆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就文化传承、文物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家“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规划》《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文物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2012 年,在全国范围开展文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2014 年,印发《全国文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启动文博人才培养“金鼎工程”。2015 年,文物修复师、考古发掘技工等职业纳入新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文博职业教育联合培养机制,启动文博职业教育培训教材编写,委托高校举办相关培训班。遴选100余个国家文物局培训业务合作机构和9 个文博人才培训基地。2016 年,完成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换届工作,实施高层次文博行业人才提升计划。


 

据教育部201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79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95所(含独立学院266所),成人高等学校284所。而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仅有100余所,还不足0.3%。且开此专业的招生数量均在35人左右,毕业后能够取得物修复师资格认证的更是凤毛麟角,根本无法满足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对人才的需求量。

 


即将诞生的“中国第一所文物医学院”值得期待

 

文物保护与修复,究竟是怎样的?这门学科总是蒙着一层神秘面纱。2016年世界上第一所文物医院在故宫挂牌成立后,在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和中央电视台《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专题栏目开播,人们才开始对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同时也更加激发了各级对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热情。

 

近年来,关于故宫的话题和神话不胜枚举。就在两会召开前夕,即将迎来600岁大寿的故宫,刚刚经历了“紫禁城里过大年”和“紫禁城上元之夜”等火爆的文化活动。其实,就在现代生活被传统文化染上“古早味”的同时,超级大IP故宫依然坚守着文物保护的“初心”。


 

就在大家还沉浸在故宫过年话题的余热中,3月3日亮相“委员通道”的全国政协委员、故宫文物医院院长宋纪蓉为大家带来了最鲜活的信息:为了让中国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延年益寿,故宫博物院将携手高校合作建立我国第一所文物医学院。消息一经发布,这个话题很快就冲上微博热搜,引起各界关注和广泛热议。



据介绍,目前,故宫文物医院现有161位文物医生,拥有23个分析检测室、16个文物修复工作室、文物CT机等高科技仪器,以及各类文物“病例”修复档案和文物保护方案。从文物医院到文物医学院,虽然只一字之差,却意味着代表国内文物修复最高水准的故宫文物医院可能将迎来“双向拓展”:一是拓展文物医院职能,对国内重点文物开展部分“医疗服务”;二是通过与高校合作建立文物医学院,为国家从源头培养更多技术型专业人才。



据了解,这并非故宫首次与高校展开合作。近年来,为加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故宫博物院先后与国内多个重点院校建立联姻关系,成立故宫学研究中心(研究所)或建立战略协作关系。

 

2011年5月9日,浙江大学故宫学研究中心在杭州成立。这是继“故宫学”学术概念提出以来,在国内高校成立的第一个以故宫学命名的研究机构。浙大的故宫学方向硕士点是设立在艺术学门类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培养方式将采取双导师制,每位研究生由一位浙大教授和一位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专家联合指导,学生每年将有一定时间在故宫博物院进行驻馆研究。

 

2012年12月22日,南开大学与故宫博物院成立故宫学与明清宫廷研究中心。该中心将整合南开大学明清史、博物馆、世界史等领域的研究力量,吸纳故宫博物院相关学者为兼职研究人员,围绕故宫学与明清宫廷领域进行跨学科研究。南开大学还将在人才培养、合作研究、开放展览等方面与故宫博物院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并计划招收故宫学与明清宫廷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2018年5月14日,深圳大学故宫学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据悉,在深圳大学成立故宫学研究所,是落实“互联网+中华文明”,实现“互联网+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举措,有助于深圳与故宫在学术层面上建立起稳定的联系。

 

2018年10月16日,由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局与西北大学共同建设的“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修复学院”揭牌成立。学院将充分利用四方共建单位的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技术资源,创新研究型文物修复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文物保护修复事业提供人才支撑。

 

2018年10月27日,故宫博物院与四川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通过此次合作协议的签署,加强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创新创造等方面的合作,凝聚智慧与力量,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和文化强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那么,问题来了!“故宫和高校建立中国第一所文物医学院”会向哪所高校抛出橄榄枝?关于这个问题,喜欢打猜猜的朋友可以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而对于志向于文物保护与修复事业的菁菁学子们,可能更加关注的是,“故宫文物医学院”建成之后将会在合作的高校内开设新专业?新校址会不会建在故宫或北京?今后实习基地会不会设在故宫医院?学这门专业的说不定能经常免费逛故宫呢?


结语

 

通过前文的梳理分析和我国文物保护和修复人才的需求,可以预期的是,随着这一消息的发布,我国第一所文物医学院诞生之日不会太久。此外,目前,国内文博单位、古董收藏界和市场上对文物技术人才空前重视,未来这类的人才社会价值将会更加凸显,文物(艺术品)修复可能将成为令人羡慕的吸金岗位。



//主题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全文”,在微店上购买最新文创产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