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六月音乐节狂潮来临,我们回顾了中国音乐节产业的十九年

付丛笑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16


 


第2471期文化产业评论


当如今音乐节更多的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时候,六月份国内各地又将迎来一波音乐节攻势,发展了近二十年的音乐节已经成为现在的热门产业,从2000年开始至今,中国音乐节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中国音乐节产业又将冲往何处?


 

作者 | 付丛笑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2987字 |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面对六月即将到来的又一波音乐节攻势,热爱音乐节的小伙伴们准备好了吗?是不是已经抢到早鸟票而满心期待了呢?首先奉上今年国内主要音乐节的汇总清单,看看你已经去过了哪些音乐节又即将要去哪些?

 


在国内发展了近二十年的音乐节已经成为现在的热门产业,特别是随着传统唱片业的衰落,音乐公司也越来越多的将视线聚焦在以音乐节为代表的音乐现场演出领域。作为音乐传播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如何完善现有商业模式,使音乐节真正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以及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也许是音乐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国音乐节发展变化二十年

 

从2000年到现在,中国音乐节经历了从萌芽期的校办模式、独立策划到大批资本的进驻、品牌化经营再到文旅产业化融合的发展历程。

 

  • 中国音乐节起步期(2000年-2004年)

 

2000年首届迷笛音乐节的举办意味着中国户外音乐节迈出了第一步。这一时期的音乐节大多标榜着“独立、自由、非营利性”的特征,以独立策划为主。像迷笛音乐节最初只是一种校办模式,是迷笛音乐学校这个培养摇滚音乐乐手的民办音乐学校中的几百名学生,由于没有演出实践的机会,因此举办了这样一个Party,期望能给摇滚一个自己的舞台,完全独立于古典的、传统的官方场所,从而形成一个摇滚音乐爱好者自己的社交圈,这也许就是音乐节最初的“乌托邦”。

 


  • 中国音乐节商业化浪潮下的快速上升期(2004年-2009年)

 

在这一时期有两个关键节点。首先是2004年在贺兰山山脚举行的“中国摇滚音乐的光辉道路”被称为是第一个盈利的大型户外音乐节,该音乐节打破了之前独立策划的商业运营模式,其所采取的“策划人策划+企业资助”的商业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2007年举办的摩登天空音乐节成为了这个行业的一匹黑马,其所采用的“唱片公司(自主创办户外音乐节品牌)+商业资助”的模式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如今摩登天空旗下的“草莓音乐节”也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音乐节品牌,每年吸引大量音乐人和乐迷齐聚一堂。

 

从这一时期开始的音乐节也不仅仅局限于摇滚这一细分领域,而是融合了包括民谣歌手、流行歌手等诸多门类于一体,这样无论哪种乐迷都会被吸引,号召力更强大。

 


这种以专业的企划机构为智力支持来操作更为规范的音乐节的模式标志着我国户外音乐节开始了新篇章,直到如今大部分音乐节所采取的商业模式也是在这一模式下的延伸。

 

  • 中国音乐节文旅产业化融合下的井喷期(2009年至今)

 

2009年开始,中国户外音乐节与旅游产业紧密相结合,户外音乐节达到了井喷阶段。户外音乐节与现代休闲旅游的结合改变了人们对于音乐节和休闲旅游的看法,音乐节开始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让人们接受或者说是体验这种另类生活的节事活动。其中“地方政府+文化机构”的模式使得音乐节为各地的城市形象和景区旅游业带来了不错的效果,也让旅游业在不断发展的当下增添了新鲜血液。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张北草原音乐节了。

 


张北草原音乐节没有环境、区域的限制。区别于其他音乐节,张北草原音乐节倡导回归自然,囊括所有其他音乐节的音乐演出形式,并设置全方位大型娱乐区域,使音乐节演变成了一个大众娱乐狂欢节。张北草原音乐节创下的纪录,成了中国户外音乐节的新标杆,意味着中国户外音乐节已经步入文旅产业融合与国际化的标准行列。

 

中国音乐节发展变化二十年后:何去何从?

 

其实近几年来随着音乐节的井喷式的发展,全国各地举办的音乐节多达数百场,随之而来的制作成本日益攀升、票房收入不理想以及阵容雷同,风格相似等问题严重困扰着音乐节的发展,如何改变现有的商业运营模式,实现音乐节的转型发展成为关键。

 

  • 放大衍生品市场,培育“IP”的粉丝经济

 

如今票务早已不是音乐节的主要收入来源。目前一场音乐节绝大部分的收入其实都来自于广告赞助,票务收入则仅占30%左右。然而,靠商家赞助始终是被动之举,并非长久之计。而且如果赞助方是一些和青年文化、街头文化不符合的牌子,那也会有损音乐节品牌的提升。所以,必须与时俱进地引入新技术,新理念。与国外的衍生品已经发展为一个成熟的赢利模式相比,国内音乐节衍生品市场还稍显稚嫩。据《2017-2018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我国演出衍生品收入仅为2.87亿元,比2016年下降了1.37%。

 


其实关于音乐节衍生品市场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面对垂直细分类音乐节,这类音乐节往往以特定种类的音乐为主题,吸引该类别的粉丝,例如摇滚音乐节、嘻哈音乐节等,这类音乐节可以发展以摇滚、嘻哈等主题为IP的衍生品市场;

 


另一种是综合类音乐节,这一类音乐节往往以音乐明星为其吸引源,也就是吸引该歌手粉丝的到来,这类音乐节应该以粉丝为目标群体发展相应的衍生品市场,比如有关该明星的周边T恤等。

 

  • 与流媒体密切合作,发展歌单文化

 

国外早有这方面的先例,早在2016年Spotify就开始和Ticketmaster合作,并在平台上给订阅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演出推荐以及专有的live预售码。在此基础上Spotify又宣布将把其平台下的一些热门歌单,例如“RapCaviar”和“Who We Be”等,融入到自己主办的多城市巡演中,并将邀请Cardi B、Stefflon Don、Gucci Mane等众多通过流媒体音乐平台获得人气的音乐人们参与演出。

 


我国各大音乐流媒体平台本身就十分重视自家的“歌单”环节,网易云音乐更是以其评论+歌单+动态的功能打造别具一格的音乐社交理念。这种演出模式的好处就在于音乐产业中的经纪人和宣传方可以利用流媒体服务中的深层用户数据来制定“圈粉”战略以及巡演计划。发展歌单文化不论是垂直细分领域还是多元化领域都会让宣传方更好的定位目标受众,从而使宣传策略可以直戳目标群体的痛点,在控制宣发成本的同时也可以更有效地吸引顾客;与此同时还有利于流媒体平台培育自家音乐人,给更多独立音乐人展现自己的舞台,从而促进音乐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联动发展形成闭环

 

音乐节除了拉动资本涌流、带来经济效益外,还应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从而真正形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循环发展的闭环。例如近年的草莓音乐节就以“循环世界”为主题倡导环保理念,聚合多平台力量影响年轻人行为,让环保成为青年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为世界带来微小而重要的改变。

 


“循环世界”的理念也吸引了同样关注年轻人和环保的企业深度合作,从不同维度更广泛地激发年轻人的环保热情。例如今年草莓音乐节将联合知识内容平台知乎以及以“低碳环保、绿色出行”和“共享经济”为主要发展理念的摩拜单车,打通线上线下,以环境保护为主题,让年轻人分享、探讨各自对环保的新世代主张,聆听他们对草莓下一步环保行动的想法与灵感。

 

而这种以多平台战略合作为基础的跨界营销方式也必将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发展模式,从而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联动发展的闭环。

 

结语

 

当如今音乐节更多的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时候,相信未来音乐节的产业化发展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那么,面对音乐浪潮袭来,你准备好了吗?

 


//主题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全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