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猫眼9.5vs豆瓣6.2,口碑分化是为何?
第2517期文化产业评论
邓超新作《银河补习班》近来好评无数,刷爆了朋友圈、微博,各种朋友都在安利,这大概就是邓超期待已久的执导转折点。《银河补习班》赚够了眼泪,赢得了票房。回过头来,这到底是不是一部好作品,还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评价。
作者 | 周思艺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3745字 |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2019年的暑期档风波不断,饱受期待的种子选手《八佰》《少年的你》《小小的愿望》等相继撤档,《银河补习班》便在浊浪之中异军突起。7月18日首映后,已收获1.7亿票房,排片占比达到41%。值得注意的是,《银河补习班》早在6月中旬便开启超前点映,点映票房近1亿,可以说片方对影片质量信心满满,力图以点映口碑带动后续发展。
作为邓超与俞白眉共同执导的第三部影片,《银河补习班》可谓是邓超导演生涯的“最后一根稻草”。毕竟一而再,不可再而三,有《分手大师》(豆瓣5.0)和《恶棍天使》(豆瓣4.1)“抛砖”在前,有经验的观众大概也要掂量几分这引出来的到底是“玉”还是“瓦”?
好在,从表现上看,《银河补习班》撑住了。
浪漫煽情的父子怀旧旅行
时空交织,怀旧叙事
1990年第11届亚运会火炬点燃了故事的开头。聆听着97年香港回归的凯歌,历经98年大洪水的险情,经历03年张国荣去世和18年霍金逝世的悲怆,迎来19年载人航天的壮丽愿景,影片已悄然走过近30年的历程。
不仅在时间线上多生波澜,影片也通过空间的变换来提振影片的格局。远山幽深、校园青郁、黄沙漫漫、宇宙无垠,拉伸了影片的广度,激发了时空的张力,不止是那人那山,更是一家一国。
邓超饰演的父亲马皓文与儿子马飞,在广袤的宇宙空间与浪漫旧日时光的交织中,收获了亲情,也见证了成长。
影片中穿插了大量耳熟能详的金曲,以映衬怀旧的心绪。如《好大一棵树》《走四方》《快乐老家》《晚秋》等等。当父子俩趁着晨曦,逃离学校,奔赴航展的时候,“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梦已经醒来,心不会害怕”也应景而起。虽然表现手法较为直白,但是收效却佳。
邓氏幽默,轻点情绪
与前两次的用力过猛不同,这一次邓超将自己的幽默感发挥得更为内敛。影片中设置了马皓文前妻馨予和继父孟叔叔这两个活宝形象。
当马皓文balabala给马飞灌鸡汤的时候,馨予适时吐槽“你是洗脑组织的吧”,立马将人们从离情别绪中抽离出来,顺带官方自黑了一把。
当校长质问马飞有朝一日能否成才,被挂在荣誉墙上时,孟叔叔打诨道 “那估计只能是车祸了”,令人忍俊不禁。
在学校外马皓文与前妻的一段对话配上一旁拿着大哥大的孟叔叔,还挺有几分相声捧哏的效果。
“眉毛鼻子随我,脸型特别随你”
“没毛病,这话没毛病”
“再没有比我为他好更恐怖的借口了”
“能做到,我保证能做到”
影片最后的“慈禧光绪紫禁城cosplay“也是一大亮点,好像瞬间穿越到了电视剧广告小剧场。
这不由让人想到韩寒“怀旧+金句+喜剧”的模式,想必邓超在参演《乘风破浪》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渐染了一些韩导的风格。
亲子教育,紧扣时题
《银河补习班》以教育问题为核心,以亲子关系为肌理,在浪漫温情中蕴含着对时代教育命题的反思。虽然呈现方式还有待商榷,但从全篇连缀的言语之中我们或许也能看到邓超想要表达的一些观点。
其一是肯定开拓创新与思辨精神。马皓文不止一次告诉马飞,要不断去想,突破标准答案ABCD,去追寻EFG…唯有如此,不管世界怎么变,孩子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其二是批判精英教育与评价体系。在影片中,校长崇尚精英教育,以成绩好坏作为学生唯一评价标准的体系,优秀学子被放置在闪闪发亮的相框中挂在高处。然而相框亦是禁锢,高处也是寒时。马皓文质疑这样的评价体系,推崇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与价值。
其三是突出学以致用的重要性。教育生态学上有一种“花盆效应”,指长期生活在花盆里的个体、群体,由于习惯了优越舒适的环境,就会丧失某种与生俱来的生存技能。而马皓文则说“我希望他学的不止是知识,还有思想,还有方法”,在这种教育的影响下,马飞才能在大洪水中生存下来;顺利解决了太空碎片带来的危机。
其四是强调适度原则和因材施教。影片中校长的儿子因为学业压力而选择了极端的方式逃避现实。马皓文则善于鼓励,寓教于乐,赋予马飞内在的信念感。在自然之中讲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含义,甚至在期末考试前带着儿子去旅行看展。
猫眼与豆瓣分裂的两个世界
虽然影片在猫眼上获得了高达9.5的评价,但在豆瓣上却只得到了刚刚及格的6.2分。
豆瓣和猫眼的评分为何会如此分裂?应当从内容与受众两个角度来考量。
首先,影片自身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和不足。
其一是影片台词泛滥,说教频繁,那种密集的鸡汤倒灌和心灵独白的宣讲方式如同机关枪一般轰炸着我们的理性神经。如果与经典的教育题材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等做对比,我们会发现创作者是刻意地自觉去展现教育,还是带着一种自觉的意识来创作影片,是白话式的情绪灌输还是诗意化艺术化的手段探索,对于影片的质感有极大影响。
(《死亡诗社》台词)
其二是影片现实题材与理想主义的沟壑。从题材来说,影片无疑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但影片人物设定脸谱化的呈现方式和浪漫煽情的奇幻特质实际上损害了题材的现实主义品格,而降解为一部大众化的商业电影。影片中的道理与实践方式之间存在着许多距离,脱离了社会的其他种种影响因素,马飞所代表的孩子群体也缺乏真正的共通性。
其次,代际差异和受众口味是更为直接的影响因素。
譬如我和父亲一同观看这部电影,我给出的推荐语也许是“可以自己去感受一下。优点是突出的,缺点当然也很强烈。用心是真诚的,制作却也很生涩;情感是丰富的,同时又异常煽情;人物是鲜明的,同时也失去一定的真实感。”而父亲则颇为感动,想要强烈推荐给他的同事好友。这与电影《老师·好》的经历如出一辙,猫眼评分9.3,豆瓣评分则仅6.7,这说明年代感和情绪审美是中年观众更为沉浸的一种呈现方式,而没有养育经验和历史体验的年轻群体则对这一类型的电影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受众与影片主题的距离感和沉浸感,是影响影片共鸣效果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猫眼评分是直接观影体验的体现,是诉诸于观众感性的评价方式。豆瓣评分则是影片沉淀效果的呈现,是诉诸于理性的评判方式。例如下述影片包括悬疑、喜剧、动画、校园等不同题材,它们的相同点是猫眼评分都在9.0及以上,豆瓣评分都在7分以下,两者的差异便来自于这种感性到理性的跳跃。
从感官体验上看,《唐人街探案2》有刘昊然反串、王宝强嘻哈等喜剧效果和悬疑色彩,但仔细品味,影片悬疑性和逻辑性都落于俗套,与唐探第一部相比并无惊喜之感。再如《西虹市首富》,一场酣畅淋漓的暴富游戏宣泄之后,只遗留下现实的残羹冷炙,从理性角度看,缺乏令人持续思考的内生价值,因而豆瓣评分较低也在情理之中。
教育题材影片的突破点在哪里?
教育题材电影是现实主义类型片中的一个小的分类,它涉及青春、成长、校园、亲子等元素,更多地关注青少年青春成长过程中各方力量的支持与矛盾冲突。
国产教育题材影片中,《烛光里的微笑》《美丽的大脚》,关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赞扬乡村教师的美好品质,呼吁人们关注教育问题,实现教育均衡;《老师·好》以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冲突为核心,在师生的磨合与沟通中探究塑造合理的教学生态;《少年班》用天才少年的仲永之殇来反思中国应试教育创造性的缺失;《狗十三》以青春叛逆与社会规劝之间的无限张力,阐释了中国式家长制教育模式的深层弊病。
国外关于教育题材的影片则涉及更为丰富的主题,法国电影《裙角飞扬的日子》以校园另类暴力事件刻画师生之间长期压抑的矛盾爆发带来的严重后果;《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老师用音乐轻启调皮学生的一方天地,对抗传统的教育方式;日本电影《垫底辣妹》以学渣的逆袭与蜕变给沉浮于高考前夕的学子干了一碗励志鸡汤;美国电影《超脱》通过孤独的代课教师的视角去窥见人性的美丽与教育的困境;《蒙娜丽莎的微笑》体现在女教师凯瑟琳的启发和鼓舞下女学生们逐渐觉醒,追求女性解放的要旨;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以深情、残酷的底层景观审视了生而不养的教育问题;印度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起跑线》以轻松愉悦的喜剧风格和鲜明的人物刻画,直击教育之痛,启发教育之智。
与以往教育题材影片不同的是,《银河补习班》以一种浪漫煽情的方式将严肃的教育题材分解出不同的元素,冲突不再是核心,情感的连续性成了第一主题。而这种包装方式也使得影片在唤起部分观众共鸣上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如果说《狗十三》是压抑的,锐利的,更具有写实风格;那么《银河补习班》就是温情的,浑厚的,充满理想色彩。从电影的艺术性讲,前者技高一筹;而从市场的接受度来说,也许后者更受大众的欢迎。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人一生相伴的话题。我们应当鼓励创造更多风格多变,内容丰富的教育题材电影,既能深刻剖开教育问题的复杂本质,也能获得市场的支持。
结语
就《银河补习班》这部作品而言,它在主题传达与人物塑造上还存在不少稚嫩之处,但复线叙事与情感渲染的手法运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逻辑思辨的不足,在浪漫诙谐的氛围中完成对于教育问题的自省。猫眼和豆瓣的口碑分化一定程度会影响电影后续的发力,上映第二天票房下滑趋势较为明显。虽然猫眼现目前的预测票房在13亿,但未来能否跨过10亿票房门槛仍然存疑,让我们拭目以待。
//主题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 报名北大官方文旅培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