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是怎样酿造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瓷器是怎样烧制的?这些好奇与疑问都可以在工业遗产中寻到答案。近日,工信部公示了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拟认定名单,此举标志着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机制正在不断完善。当前,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现状如何?在开发利用方面有哪些探索实践?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就此进行了全面梳理。
说起工业遗产,似乎有些陌生。但提到商务印书馆、轮船招商局、鞍山钢铁……这些在历史书中响当当的名字,可能大家便会豁然开朗。这些名字见证乃至推动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当然值得好好保护啦!
工业遗产是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留存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是我国工业文明的见证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作坊、车间、厂房、矿区等生产储运设施,和与之相关的生活设施、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等物质遗存,以及生产工艺知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非物质遗存。近年来,为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和弘扬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工信部组织对全国1980年前建成的,具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产项目进行了摸底调查,并于2016年底联合财政部出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6〕446号),拉开了我国工业遗产挖申报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序幕。曾几何时,烟囱林立、机声隆隆、火花四溅的厂矿和企业,一直是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和骄傲。本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大量工厂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有的因为区域规划的变动被搬走了,留下一片废墟;有的因为产业变革而转型,留下遍地遗址;有的因为发展需要另觅新地,留下大片的闲置厂房。适逢城市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沉睡的工业遗存成为被推土机碾压的对象,无不牵动着当地人的神经。“当前大兴土木的热潮中,一些尚未被界定为文物、未受到重视的工业建筑和旧址,正急速从城市中消失。我们必须像对待历史文物那样对待工业遗产。”2006年4月18日,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无锡召开,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大会上掷地有声地指出了工业遗产保护的重大意义。并主持通过了《无锡建议》,这是我国首个倡导工业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无锡建议》提出“尽快开展工业遗产的普查和评估工作;将重要的工业遗产及时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或登记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编制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区别对待、合理利用工业废弃设施的历史价值”等具体的措施。2006年5月,国家文物局颁布了《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自此,工业遗产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共计1943处不可移动文物入选,其中具有重要代表性工业遗产329处(近现代工业遗产84处),占总数的16.9%。2014年3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9号),将“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纳入重要任务,支持合理开发利用工业遗产资源,建设科普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2014年8月,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导则》(征求意见稿),引起了国家各部委和各地政府的广泛关注和支持。2017年1月6日,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加强分类引导培育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动能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做好资源型城市精神文化遗产和工业遗产挖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合理利用工业遗存发展文化、旅游等产业。”无独有偶。就在国家发改委意见发布的当天(2017年1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工业遗产名录和分级保护机制,保护一批工业遗产,抢救濒危工业文化资源。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工业遗产保护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老旧厂房、设备等依法建设工业博物馆,打造一批工业创意园区和工业文化特色小镇,建设一批具有社会公益功能的工业旅游示范点。建立工业遗产名录和分级保护机制,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迄今为止,工信部共开展了三批次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工作。2017年首批公布了11个国家工业遗产项目,2018年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共有42个项目入选;若第三批49个工业遗产项目全部通过公示,全国将有102个项目进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录”。2018年初,工信部组织对我国工业遗产项目开展调查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尚存工业遗产近千处,主要形成于古代手工业时期、清末洋务运动和民国民族工业时期、建国后至1960年代和196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初期四个阶段,涵盖煤炭、冶金、机械、原材料加工、装备制造、国防科工等国民经济基础行业和领域。2018年11月19日,为进一步完善工业遗产认定制度,在总结前二批申报认定的实践基础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工信部产业〔2018〕232号),确立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动态传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从工业遗产认定标准和程序、加强保护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监督检查等工作进行了明确,为促进优秀工业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综上而述,可能很多人会不理解,这些外貌陈旧的老厂房、老仓库、老设备,真的那么值得大动干戈去保护吗?保护下来又有哪些开发利用价值?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国家在推动工业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始终把寻求工业遗产再生利用作为工业遗产保护的关键所在。实际上,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在国外早有先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面临经济发展转型的压力,出现经济结构重组的过程,逐渐形成以文化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欧洲有些国家兴起建设“观光工厂”的浪潮,将废弃的工厂重新改造,供旅客实地体验参观。如,位于英国什罗普郡的铁桥谷工业旧址,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闻名于世。1986年,铁桥峡谷成功收录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世界上第一例以工业遗产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通过近30多年的开发利用,现已形成一个占地面积达10平方公里,由7个工业纪念地和博物馆、285个保护性工业建筑整合为一体的工业景观,目前平均每年约有55万参观者光顾。再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20世纪60年代初,德国鲁尔工业区本地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连续下降,导致工厂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或外迁。为盘活这些废弃的工矿、旧设备和工业空置建筑,鲁尔区把这些工业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区域振兴等相结合进行战略性开发与整治。著名的亨利钢铁厂被改造成一个露天博物馆;废弃铁路和旧火车车皮变成了当地社区儿童的艺术表演场地;蒂森钢铁公司废弃的旧贮气罐被改造成艺术馆;堆放铁砂矿的混凝土料场被改造成青年活动场地;一些仓库和厂房被改成迪厅和音乐厅。鲁尔区由此成了享誉世界的工业遗址旅游城。据相关报道显示,鲁尔区年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其中20%的游客专门奔着工业旅游而来。
由此可见,鲁尔区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还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双重属性,是名符其实的工业“活化石”。目前,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探索工业遗产活化路径和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过程中,同样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先说几个具有代表性老例子。如,始建于1984年的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汾酒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座酒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开放后,汾酒厂就成为赴晋游客的热门景点之一,1995年汾酒厂山西省被评为“山西十佳旅游景点”。此后,经过几次扩建,2007年10月,新建的中国汾酒博物馆正式开馆,成为一座更具恢弘气势和文化底蕴的中华酒文化宫殿。
通过10多年来倾力打造,如今汾酒集团已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工业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先后被授予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酒文化学术活动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2年杏花村汾酒老作坊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汾酒文化景区每年接待游客数量大致在15万人次左右。
汾酒集团的成功实践,也为我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如,始建于1892年的烟台张裕酿酒公司,依托百年酿酒工业遗产资源,形成以八大酒庄、一个博物馆和一个产业园区为核心的工业旅游体系,每年旅游收入就达2个多亿。另外,青岛啤酒博物馆开业14年来,成为青岛接待入境游客和散客比例最高的4A级景区。2018年,青岛啤酒博物馆实现营业收入8700万元,今年将突破亿元大关。
同样,作为中国魔都的上海,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早在1991年上海市政府就发布了《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也提出了经济发展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保护模式。其中,对杨树浦上海最大的工业区进行保护利用,不仅使城市文脉得以延续,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休闲度假和购物的游客。截止目前,上海共有工业旅游景点服务质量优秀单位21家、达标单位41家,被业界誉为中国工业旅游的排头兵。
再说一个令世界震撼的新例子。那就是于今年10月31日正式建成的北京冬奥会首钢“飞天”滑雪大跳台。据了解,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位于首钢老工业园北区,场馆毗邻原首钢发电主厂房、冷却塔及制氧厂厂房。在建设改造过程中,设计者考虑旧厂房工业遗存价值,融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元素,在视觉上实现了工业遗产和冬奥会赛场的完美结合。
冬奥会结束后,这里将成为世界首例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场馆,承办国内外大跳台项目体育比赛,成为专业运动员和运动队训练场地、青少年后备人才选拔基地、赛事管理人员训练基地等。同时,还将作为向民众开放的冬奥会标志性景观旅游景点和休闲健身活动场地,成功“变身”体育主题公园。
事实证明,与我国重点不可移动文物相比较,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空间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再生性,这无疑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了一种可行之路。也正是这种看似跨越了保护的边界的创意,引燃了工业遗产“重生”的期望。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地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的深入推进,大众对工业遗产旅游的兴趣渐浓,工业遗产旅游业已成为具有猎奇探险、休闲度假和研学科普等特色功能的新业态。据相关研究机构预测,未来5年,我国工业旅游接待游客总量将超过10亿人次,旅游直接收入总量超过2000亿元,实现综合收入总量可能超过直接收入的10倍以上,新增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超过12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新增超过600万人。工业旅游作为一个新兴业态,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富矿”。但从目前国内的工业遗产旅游市场现状看,依然存在旅游价值认识不够;开发模式混杂;产品同质化较重,地域、行业、类别缺乏特色等现象。能否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能否有持久的生命力,是我们急需探索并解决的现实问题。梳理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工业遗产开发模式,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认为,工业遗产旅游景区不同于传统的观光旅游景区,必须结合地域工业遗产行业特性和游客多元化需求,探索出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理念新的开发模式和路径。具体讲,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参考。近年来,为了助力工业遗产开发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原国家旅游局2017年发布的《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提出,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工业遗产旅游基地等示范品牌单位。再如,日前,福建省出台政策提出,对列入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的,给予不超过5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认定为国家工业遗产的项目单位,给予不超过80万元一次性奖励等。这无疑给大型园区、矿区和老工业基地提供开发方向,那就是走规模化、基地化和品牌化发展路子。如此,既有政策支持,还有资金扶持。
这种模式是当前国外普遍运用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方案。该模式主要基于“工业+文化+旅游”理念的影响,利用原有的工业遗产空间建立一个度假中心,主要依托废弃矿坑,工厂遗址、图书馆、博物馆等在地资源,以休闲度假为核心配套文创、餐饮、娱乐、购物等功能的综合性工业旅游目的地。
其产品形态主要包括旅游度假区、文化景观区、文旅会展中心,服务对象为度假客群、商务客群、家庭客群等核心游客。如,景德镇陶溪川项目,是由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投资亿元兴建的一座集文化创意、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是中国首座以陶瓷文化为主体工业旅游创意园区。
这种模式是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开发最具代表性的方式。主要是利用废弃工厂和仓库等工业遗存改造工作师和创作空间,以较为实惠的租金吸引艺术家、设计师和文化创客等族群入驻,进而通过艺术交流活动,形成空间聚合和社群化发展,巩固工业遗产附加值。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北京798艺术区,是由原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空置厂房和建筑进行改造而成,它可以说是我国工业园区成功转型的首个案例,并成功奠定了北京在工业遗产开发1.0时代的始祖地位。此后,诸如北京751艺术区、华山1914创意文化园区、广州红砖厂艺术区等一大批后来者随之崛起。这种模式在今天要想取得成功,前提是要有IP流量的“新文创”部落支撑。
这种模式较其他开发模式成本较高,适用于国家中心城市和电影产业发达地区。其特点是摒弃大拆大建、呆板模仿,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在地化”打造创意空间。建筑上,对现有旧空间进行改造,融入在地历史文化元素,保留历史底蕴。内容上,自成景区发展,以密集的展览演出、文艺活动等形成群聚化效应。
比较有典型代表性是,莫过于厦门市。近年来,随着《西虹市首富》等影视作品热播,厦门凭借优越的景观资源吸引了大批影视团队前来取景。由于缺乏专业配套服务设施,很难吸引大型院线电影和大型电视剧落地。今年金鸡百花电影节连续五届十年落户厦门,为抢抓机遇,厦门市对原厦门包印集团杏林老厂区进行规划,开发建设全市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善的一站式专业影视拍摄基地,预计将于2020年下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这种模式是继当前乡村旅游民宿兴起后,最具开发潜力和吸引力的创意设计。其特点是,传统民宿是利用农民空闲房屋进行改造的住宿服务设施,而“工业民宿”则是结合工业建筑空间很大、结构坚实、二次隔断和分层改造容易等特点,通过创意设计和文化赋能,将冰冷的工厂变成温馨的港湾。
最具典型代表性的是,杭州市借助国家大力发展运河文化带建设之际,利用市区的老厂房和国家丝产品国家储备库等工业遗产,改造成特色酒店,衍生出祈利、祈悦、祈居三大酒店系列品牌,加强与运河沿线大兜历史文化街区的整合发展,成为利用工业遗产开发特色民宿酒店的成功案例。
在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将会有更多的过剩产能和传统产业退出市场舞台,这些工业遗产不应成为被人们遗忘的对象,应该成为我们打造工业旅游的“新型富矿”和创意源泉。可以预见,随着文旅深度融合路径的不断拓展,未来工业旅游必将成为全域旅游市场的新蓝海。
本文为「文化产业评论」原创内容,欢迎转载,欢迎加入读者群,请加微信号whcy006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向业内专业大号「文化产业评论」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