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款网红小程序,如何助推敦煌IP在新文旅时代突围

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16
2753期文化产业评论

春节期间,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推出“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线短短十天内,用户量就突破了百万。“云游敦煌”覆盖敦煌石窟丰富的壁画、彩塑和石窟建筑,让用户在家即可感受敦煌文化的美妙。在微信、QQ双平台上,“云游敦煌”不仅发挥媒介和催化的作用,扩大对文旅资源的数字化供给,还会助推线下消费场景的创新,更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即时性需求、碎片性需求、互动性需求,重建实体的交易架构,变革景区的服务体系。疫情中的今天,如何利用智慧导览描述敦煌?怎样打通文旅融合?这里揭示了题中要义。



作者|梁鑫
编辑|王雪莹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4207字|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有一部华夏经典国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镌刻于石窟之内,连载了千年。一副画像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洞窟就是一段历史。画里有广施仁政的尸毗王“割肉喂鹰”;也有不动凡心的沙弥“守戒自尽”;还有勇敢正直的九色鹿“神力化险”……
 
没错,这些故事都源自于一个伟大的文化遗产——“敦煌壁画”。
 
△采自“云游敦煌”小程序

79年前,张大千看到敦煌壁画后感慨道“西洋画不足以骇倒我们画坛了”;而今天的人们,崇拜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却淡忘了这个东方传奇,以致明珠蒙尘。
 
“云游敦煌”的小程序正在试图帮助我们重拾这份遗憾。2月20日,腾讯联合敦煌研究院发布了这款线上智慧云端的抢先体验版,覆盖敦煌石窟中丰富的壁画、彩塑、石窟建筑等。用户可以选择艺术类型、朝代、色彩等角度去了解壁画背后的故事,还可以从线上讲解、每日壁“话”、文物保护等板块收获更多的知识与仪式感。

△点击进入“云游敦煌”小程序

与其哀叹终究会消失的美丽,不如我们即刻就跟随“云游敦煌”一起主动去观看、去发现,完成一场与敦煌文化振荡心灵的邂逅。
 
因敦煌之名,先数字之思
“云游敦煌”的佛国狂想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又上新高度,但文物保护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
 
其中,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的紧迫性与重大性尤为突出。BBC主讲人安德鲁·迪克森曾这样惋惜:“西方人总以为东方是压抑的、守旧的、无趣的,可进入敦煌,就会发现有上千个毕加索”。
 
△采自“云游敦煌”小程序


该《意见》在“主要任务”一节中,重点提出要“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与“创新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体系”并“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做到“深化‘一带一路’文物交流合作”。由此,“云游敦煌”为“我们如何描述敦煌”揭示了题中要义。

 
网络与数字文化交互,绝不是简单地意味着形式与内容的拼凑,而是一种再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方式;是“科技+文化”的新思考,是人类创造力的延伸,是迅速达成人类与外界链接的基本交换方式,是新时代中国文化符号的IP思维。
 
△采自“云游敦煌”小程序


与时俱进地,“云游敦煌”将石窟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呈现和深入的解读,在感知敦煌壁画中丰富文化内涵的同时充分感受其美学价值;还可以定制专属的敦煌色彩、敦煌石窟主题内容;更有每日“私人定制”壁画故事和与之契合的智慧妙语,赋予社交生活更多仪式感。

△采自“云游敦煌”小程序


线上体验融通线下服务,用户对感兴趣的图片标记想去未来实地参观时就可以着重了解标记过的壁画和彩塑,遇到线下游览时的经典故事,也能翻卡片知识速成。“云游敦煌”整合了预约购票、智慧景区导览、传统文化课程体验等线下功能,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创新服务。


△采自“云游敦煌”小程序


“云游敦煌”搭建网络与数字传播的快道,实现了智慧导览由“有用”到“好用”的蜕变;赋予了千年佛国狂想以新的想象,基于微信、QQ两大国民级社交平台,让敦煌文化冲破时空限制,将跨地域的人们连接在一起,形成更加深广的“文化盈余”效应。


△采自“云游敦煌”小程序


实践表明,文物数字化是最有效的预防性保护措施。“云游敦煌”的问世,不仅进一步印证了数字化文创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传承、活化传统元素,增加公众的认识度等领域里大有可为;也表明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有机融合,旅游服务的数字化改造和升级势在必行。
 
智慧文旅初现,传送满壁风华
新模式“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世界任何传说中神奇的地方,只要去过一次便不再神奇。但唯有敦煌,在你造访之后,心里的感觉反倒更加神奇。”作家冯骥才如是写道。今天,不虚此行的不再只有敦煌本身,“云游敦煌”也在帮助大家推开这扇通往奇迹土地的大门。
 
背靠腾讯,“云游敦煌”的价值点显得创新且长效:

一方面,在文化共享的新逻辑下,敦煌文化里高雅精深的经典,皆可通过新的数字内容产品得以下沉到更广人群。通过小程序的创意解读,诸多建筑、服饰、音乐、交通、舞蹈、饮食等内容,可观性变得非常强。历史的美学和意趣在云端呈现,这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体验。
 
△采自“云游敦煌”小程序

可见,“替文化说话”不如“让文化自己说话”。“云游敦煌”通过数字化形式为文旅的发展提供了多样性的环境支撑,借助创意代码把传统中不便于传输、感性的元素,用量化的方式展示出来、凝练出来;而这个数字化的过程即是智慧文旅的关键,实际上是对文旅产业数字生态的自我更新。

另一方面,技术不只是手段和平台本身,甚至可以化身文化演变的推动器。“云游敦煌”让传统文化可亲可近,在线上构建敦煌知识库,感受文化之美;延伸至线下,整合预约购票、智慧景区导览、传统文化课程体验等功能,为莫高窟景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线下智能服务;游览之后加深了体验,游客不只可以在线下,还可以再次返归线上购买文创品。线上线下的打通融合,为敦煌景区打造了一种完善的“创意者经济”生态,也开辟了文旅行业的创新模式。

△采自“云游敦煌”小程序

换句话说,文旅服务智能化、旅游参观互动化、文旅体验深度化,正在慢慢渗入敦煌文化体系,使之拥有持续自我“造血”的能力。
 
目前,智慧文旅正在经历“由虚向实”的过程。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云游敦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充分充当了互联网作为文化和旅游的粘结剂;借助数字手段传播文旅资源,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据了解,“云游敦煌”未来将持续丰富小程序上的敦煌文化艺术内容,探索智慧解说、商品支付等创新体验,并将继续尝试小程序在智慧零售领域的文创实践。
 
不久的将来,依托5G等信息技术的智慧文旅,将对线上线下的方方面面展开从内到外的迭代。“云游敦煌”即代表了线上新概念、新模式、新链接的集合体,发挥媒介和催化的作用,扩大对文旅资源的数字化供给。
 
同时,它也会助推线下消费场景的创新,更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即时性需求、碎片性需求、互动性需求,重建实体的交易架构,变革景区的服务体系。
 
这将有利于破解敦煌文旅资源难以替代、体验难以复制、需求难以预判等发展难题,将重构敦煌文旅产业的供应链,有效盘活当地产业布局,催生文旅融合新业态,开拓发展新空间。
 
科技与文化交汇,文遗与文创齐飞
腾讯新文创的“千年”守望
 
事实上,这并不是腾讯第一次与敦煌研究院的合作。2016年11月,国家文物局启动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双方在2017年两者达成战略合作。

三年以来,腾讯与敦煌研究院通过公益、游戏、音乐、动漫、文创等多元化数字创意方式,推动了传统文化与大众产生更多交集。

2018年双方共同策划发起“数字供养人”计划这是莫高窟历史上首次面向大众进行公募,号召大众通过0.9元小额捐赠,参与到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保护当中。


同年年底,“敦煌诗巾”创意小程序上线。提炼出敦煌藻井元素作为设计素材,网友们DIY图案、定制生产丝巾,上线一个月即有300万用户参与。



△“敦煌诗巾”视频

2018年9月,QQ音乐与敦煌研究院在九层塔前举办古乐重声音乐会,作品都来自青年人对敦煌古乐的再创作。超过1000万名网友通过各大直播平台在线观看,后入选国家音乐产业优秀项目。



同年11月,《王者荣耀》推出敦煌定制“飞天”皮肤。通过敦煌主色调、反弹琵琶等细节高度诠释敦煌文化内涵,吸引4000万用户下载。
 

借由敦煌元素的可塑性和符号传递的可视化,腾讯通过一场场前卫先锋的文化实验,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意义深厚的文化事件;这既是对传统文化重燃热爱的号召,也是对潮流文化生产机制的反思。
 
由此可见,腾讯正将原本「商业-商业」的产业闭环,逐步转变为「商业+公益」的开放平台。2018年被提出至今,“新文创”致力于通过更广泛的主体连接,覆盖更全面的线上线下场景,进而推动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互相赋能,最终实现更高效的数字文化生产与IP构建。
 
每一次和敦煌对望,都能发现新的美丽。这不仅是腾讯文化生产的主旨,也是一种使命。显然,这是“新文创”为领航国内文化产业的又一次大胆尝试,而科技的进一步加持,则形成了腾讯“科技+文化”的双擎,推动数字文保进入了纵深阶段。

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意识、移动互联网造就的社会环境、企业灵活的文化生产能力,使让腾讯对敦煌文化的“千年”守望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结语
 

打开“云游敦煌”,可以发现地图右侧,在大泉河东岸、敦煌文化陈列中心后面,有一处墓园沉寂于此。那是“老先生墓地”,曾是莫高窟景区中最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却是当代敦煌人文精神之所在。石碑下面,躺着常书鸿、段文杰、李仁章等十几位为敦煌文物事业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先辈,他们是敦煌事业的奠基者、开拓者。 陈寅恪在《敦煌劫余录序》中评价“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相较来看,腾讯是另一种身份上的敦煌学者,运用新文创的方式,正引领着新一轮的文化浪潮。




 留言话题互动 
你对“云游敦煌”小程序怎么看?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看法

 主题阅读 

 推荐阅读 


文化产业顶尖大号“文化产业评论”,在业内具有广泛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得到了全国文化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企业、机构、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是国家部委、各地市、各文化企业掌握文化产业发展及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

交流/咨询/合作
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申请转载/加创意标题群
请加小助理微信号:whcy006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关注我们的「今日头条」号,获得更多专业优质内容!

欢迎梁鑫打赏,你的支持就是她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