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味 |《男性气质》读书小记(文/杨李)
栏目引言
“三味”者,何谓也?或曰“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品类不同,却各有滋味;或曰“三余”之别称,“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一世光阴短,读书难忘;或曰“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平淡生活,书添余香。本公众号现推出读者专栏“读书三味”,亦有此意,于繁杂中找真趣,于阅读中增智慧,于书写中得深味。祝大家都能体会到读书三味!
《男性气质》读书小记
(湘潭大学 法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读《男性气质》这本书以前,受生活环境所困,我对男性常怀有刻板印象,对两性关系也带有较为消极的想法。这种思维上的偏见,尽管我个人没意识到,却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思考与行为方式。然而正是通过这次认真的阅读,让我渐渐抛弃以往的偏见,对男性气质有了更加细致的了解,我开始尝试用更为辩证客观的视角看问题,同时对社会中的现象也有了一些更加深入的理解。以下是我对男性气质认知的几点收获,与各位书友分享。
男性其实也有“男性气质危机”
性别是个体“最基本、最具实体意义的身份本源”(P2)。对性别的研究,特别是对性别关系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结构,查明社会问题背后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虽说性别研究早期以女性和女性气质问题为主,并不太关注男性气质问题——因为男性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往往是衡量女性的尺度和标准;然而对男性和男性问题的忽略并不利于女性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两性平等的真正实现。男性气质的研究发展,离不开男性气质危机的现实驱动力。男性气质危机分为外部危机(主要指男性在工作、教育、性生活、健康等表征方面的危机,特别是在家庭、工作等方面优势地位的丧失)和内部危机(主要指男性对其性别身份和男性气质的焦虑)(P4)。正如作者指出,当代社会对男性气质的定义和评判标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片面强调男性的权力、财富、身体、性别等外在价值取向,而缺少传统男性气质所包含的积极品质。
事实上,男性气质危机的发展是有历史渊源的。男性气质经历了三次结构性危机(P5):第一,传统农业和手工业到工业经济的转变,即机器逐渐取代了男性的生理和体能优势,这让习惯于传统工作方式的男性倍感压抑,男性在机器面前感到渺小与无能。与此同时,随着资本的集中、城市化进程加剧以及移民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男性失去了独立自主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更多地受上工时间、老板控制等),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失去独立性。此时无论是内在精神品质还是社会地位,男性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第二,十九世纪末,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即社会价值观从生产主义文化价值观转变为消费主义价值观。自此,社会对男性的价值评判不再以早期传统的生产主义理想道德为指导,转变为以男性的外表和生活方式(消费水平与能力)为标准。此时,在消费娱乐主导的工业社会,男性以前的体能与身体优势已渐无用武之地,而女性主义引导下的女权主义运动,让女性的地位和权利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男性气质也越来越难证明,取而代之的是压力、焦虑甚至是恐惧(P7)。第三,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大众传媒、网络资讯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男性早期优势消失殆尽,但社会习俗和大众观念并没有降低对男性的要求(依然强调男性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两者严重的错位给男性带来严重的心理焦虑和压力,甚至人格的扭曲。此外,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商品化和物化倾向也间接地贬低和轻视了传统的男性品德和诸多优秀精神品质,消费能力一度等价于男性气质。对物质的过分强调,让很多男性放弃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转而追求金钱,逐渐成为人们口中的“油腻男”和“圆滑男”。更不用说那些收入水平低,消费水平差的男性,此时男性气质危机更加严重(P8)。
正确看待“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是指男性和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应当担负的不同职责,以及两性在私人和公共空间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即社会对两性的不同期待(P65)。一方面,社会对两性各自应当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定位,这种定位一定程度上是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心理健康的,但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崛起,这样的观点遭到质疑,男女两性在心理层面的差异比社会或文化造成的差异要小得多(P66)。另一方面,外在社会规范的性别角色与个体之间的性别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性别角色冲突(P66)。当女性或男性开始质疑社会设定的性别角色时,此时由于真实的自我与性别角色之间存在不一致,他们常常会受到质疑,影响内在的成长与发展。
打个比方,传统社会给男性的定位常常是养家糊口,女性是照顾家庭。首先,我们确实需要承认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但也要意识到,现代社会男性不一定就得养家糊口,成为家里的一家之主,而女性也不一定就得在家照顾父母、孩子,忙于家务,也就是说,我们承认性别差异,但是也需明白,这种社会分工的规范是不合理的。其次,男性获取工作,获得更多的财富以养家糊口,是可以理解的,但更多是源于个人的责任和内在驱动力。如果对工作及其获取相应的财富过分强调,即便成就斐然,也可能迫使男性成为工作的囚徒,甚至为了工作丧失尊严,而尊严是男性气质的核心要素(P79)。有些男性的男性气质在以“工作和财富”为导向的男性气质构建中遭到阉割,给他们增添了无形的压力与心理焦虑。所以我们需正确看待工作与男性气质的关系。最后,根据性别文化习俗和男性气质的空间划定:男性必须在公共空间才能建构和实践其男性气质,而家庭是女性化空间,是女性的生活领地(P74)。为了避免男性气质的贬低,男性更愿意花时间待在外边和同性交往,因此陪伴子女的时间进一步缩减。但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夫妻双方都有工作和经济收入,“男性的父职就不应再局限于养家糊口这一性别角色,加大对子女的抚养工作的投入,也是新时代父性的主要体现”(P73)。对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引导与管教,特别是在子女成长过程的参与,对孩子的健康人格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总之,正如作者总结的那样:在婚姻家庭这一伦理环境中,我们需承认两性差异的存在和性别分工中的合理性,但两性应该在尊重各自性别特质的基础上,各施所长,平等相处,但也不要处处计较,凡事都追求平等,如此才可能共创幸福和谐的生活。
“男性气质”是解读文学作品的新视角
《男性气质》从社会文化、心理生理、政治经济三大方面对男性气质进行综合分析,涉及对多个要素的深入探讨,这都为我们研究文学文本提供了参考视角。在本书第三章《销售边缘男性气质——彼得·凯里小说性别与民族身份研究》的案例评析中,作者就曾指出“以男性气质为研究视角或专题解读文学作品的学术专著数量偏少,所使用的概念以及思维模式也大多来自社会学男性气质研究成果,学科特性和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学术探索空间”(P171)。在案例中,论文作者以澳大利亚小说家彼得·凯里的《杰克·迈格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男性气质为出发点(特别是对狄更斯《远大前程》人物形象所表示的男性气质的对比性研究),分析在英国殖民后的澳大利亚社会背景下,作品中三个中产阶级男性形象所演绎的男性气质与维多利亚时期的男性气质的差异,同时通过构建具有真正男性气质的主人公人物形象,来构建国家形象和民族的身份认同。这里作者就从“阶级”“政治”“财富”“身体”等要素进行男性气质的分析。事实上,从男性气质角度审视文学作品不仅能让我们“发现诸多人物形象的思想和行为背后的文化动因”(P42),还可以“挖掘文学作品的男性气质书写过程中渗透出来的思想内涵”(P44);不仅丰富了男性气质的研究,还为“人类反思男性气质流弊、重构男性气质理性提供了宝贵的文化和思想资源”(P186)。从实践中可以看出,男性气质可以为“文学作品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提供有效的阐释途径”,“是我们进行经典重读的一个重要视角和路径”(P48)。比如不同于单单以女主人公为中心视角的分析方法,作者创造性地从男性气质这一视角来分析《包法利夫人》主人公人物形象,得出包法利夫人的人生悲剧与其对男性气质的错误认知有着密切关联。正是因为主人公爱玛对男性气质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的错误认知,即看重男性的外在身体表象,而忽视人物的内在精神品质,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投入徒有其表的浪荡子弟的怀抱,这也为她逐步“在肉欲的放纵与物欲的奢靡中走向堕落与毁灭”埋下伏笔。此外,小说还构建了以卡内维医生为代表的这一正面的、具有真正男子气概的人物形象。如果说前者是对当时社会男性气质的反思与评判,那后者就是为真正的男性气质重构提出了新的价值指导。在本书第四章的原创研究案例:现代男性气质的反思——《推销员之死》,也是从男性气质这一角度出发,分析指出:主人公的人生悲剧与对当时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梦”背景下的主流价值观(即男性价值的评判标准)的盲目认同与遵从密不可分。在以讨好他人而获取成功的物质导向和他者导向的价值观的引导下,主人公对身体外表的过分强调、处处事事跟人争高下的错误竞争意识和虚妄的自尊心,使他在错误男性气质的追逐中、现实与金钱梦的严重错位中、持续的自我迷失中走向了灭亡。
总结与反思
这本书其实还有不少有趣、有意义的社会话题,比如说“男孩危机”(为什么当今中国青少年享有前所未有的优质生活和学习条件,但在身心健康和人格素养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什么一些青少年常以娱乐明星为榜样?为什么校园暴力不断?)(P50),身体问题(为什么男性喜欢健身?性表现与男性气质的关系是什么?)(P98),美国白人的种族歧视问题(男性气质是不同种族和阶级之间竞争和博弈的一个重要筹码,当前美国白人对他者的种族歧视也存在男性气质的歧视,归根结底是对自身男性气质不自信,这种“伪男性气质”不过是一种为掩盖性别不安全感的努力)(P122),男性气质在总统竞选中的作用(P140),国家与国家之间、政体与政体之间的战争问题(P150),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索思考。
除此之外,在隋红升老师的答疑阶段中,也让我越来越深刻意识到“批判思维”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对事情的分析可能会想当然地从自身经验或自己的研究领域视角去分析,因此常常会导致分析不全面,或者对事情怀有各种偏见。学会质疑现有思维模式并跳出去,用一种更为客观、辩证的方式看问题,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和理解。
最后,感谢隋红升老师为我们分享这部精彩作品,并在“我来读文献”活动中就相关问题作深入浅出的解答,感谢其他读友的坚持分享,感谢外研社老师们的帮助。相信通过这本书籍的阅读,大家也都能收获满满!
温馨提示
点击图片了解图书详情,有意购买本书的读者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读书三味”栏目征稿说明
欢迎广大外语教师、硕博研究生读者撰文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广大外语读书人分享交流!
征稿范围:针对外研社近年来出版的外语学科类(语言学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翻译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跨文化研究等)国内作者原创学术专著的读书心得。
语言:中文
字数:2000—4000字
投稿邮箱:research@fltrp.com
欢迎各位读者踊跃投稿,被选用后即在本公众号“读书三味”栏目发布,同时作者可获赠“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图书两部、便笺一册。
“读书三味”栏目文章
读书三味 | 绿色心声,不止于田园——读《田园诗》有感(文/慎丹丹)
读书三味 | 重新“认识你自己”——《身体》读后感(文/屈亚媛)
读书三味 | 一词一世界,一书多视野——《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书心得(文/樊永仙)
读书三味 | 兼收并蓄不断进取——《英汉语音对比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文/徐常翠)
相关推荐
KT讲坛精华 | 真正的男性气质文化内涵与新时代男性气质建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