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融入外语课程,讲好中国故事

iResearch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2-12-05

如何在外语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已经成为学界热点研究问题。《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年第四期刊发“用外语讲中国故事专栏”探讨这一话题。2022年5月25日晚,“《外语教育研究前沿》面对面”第六期活动特邀专栏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杨华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崔琳琳副教授、北京体育大学孙曙光副教授从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演讲模块教学、跨文化模块教学等不同角度,探索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寻求课程思政的价值内容属性、彰显课程思政的教育实践属性,并为对“用外语讲中国故事”这一话题感兴趣的学者答疑解惑,以期更好地助力课程思政建设。活动通过“外研社•U讲堂社区”和“外研社高等英语资讯”公众号直播,吸引了超过3000人次观看。


杨华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杨华教授从外语数字化叙事视角讲述如何用外语讲中国故事。


首先,对大学生而言,中国故事可以是自己或身边人的个人故事,或通过所见所闻、访谈调研获取的具有原创性的真实故事,可以通过自媒体从普通人的视角对外讲述个人真实的生活故事。


一方面,从传播的效果来讲,以讲故事为抓手,通过个人真实故事,以生动自然的方式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既易于传递情感信息,让受众产生共情、共鸣,也能更好地传递价值导向,展现中国故事的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另一方面,从学生培育来讲,培养学生叙事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带动情感能力,以及包括价值认同、个人认同、国家认同的价值观培养。


其次,讲好中国故事除了基本的外语语言能力,还需要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包括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和跨文化意识。叙事结构包括指称和评价,具体指故事内容、内容评价,以及讲述者对故事赋予的意义和价值。叙事话语包括组构能力、语用能力和社会语言学能力,具体指要明确传播的内容和价值观,在不同的场合应该使用的传播媒介、恰当的语言等。跨文化意识包括文化差异认知、自我文化认知以及批判性文化意识。除此之外,学生还应具有数字媒体素养,包括如何用音图、文字来创造意义,并且在创造意义时能够朝着同一方向呈一致性,以及在传播过程中遵守知识产权,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观众的注意力等。


最后,杨老师强调数字化叙事能力的培养过程有利于实现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设计、实施和评测与“数字化叙事能力”培养紧密关联;课程思政的理论创新需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理论为根基,实现系统化、科学化发展;课程思政的目标始于课程,但其实施和效果应超越课程本身。


崔琳琳副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崔琳琳副教授以大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实践课程的演讲模块教学为例,探讨英语演讲教学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和实施方式。


首先,崔老师指出英语演讲课具有融入价值观教育的天然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语言表达机会,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在话题选择、问题分析、论据收集、讲稿准备等方面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正义感;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和情感诉求。


接着,崔老师以话题主题选择和素材选取两个教学环节为例,展示如何挖掘思政元素,设计涵盖知晓理解、评价内化、反思践行三个维度的教学活动,从而实现育人目标。


第一,在话题主题选择环节,主要通过“九宫格头脑风暴”“分析听众”“一词概括主题”三个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拓展视野、分析听众、选择话题,做到视角独特、言之有物。通过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站在比较高的层面上思考疫情下的人生和社会,深入思考个体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在素材选取环节,帮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自己是中国青年的代表,要深度挖掘身边的人和事,用真实、鲜活、感人的素材,用跨文化交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具体包括:1)通过分析成功演讲的选材,指出选择听众熟悉的事物进行叙事论证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开展跨文化传播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分析成功演讲的选材技巧,挖掘支撑主题的典型素材;2)通过学生互评、中外教师联合点评的方式评价学生的选材,引发学生对素材选取的关注,帮助学生提升要深入挖掘包含真情实感的素材、增强多元文化意识等方面的意识;3)通过即兴演讲练习启发学生立足中国国情开展叙事,提升国家意识,凝聚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同时也提醒学生要具有同理心和国际视野。


孙曙光副教授


北京体育大学孙曙光副教授以“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实践课程的跨文化模块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讲好中国故事”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并按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总结实践活动流程。


首先,课前准备环节包括学生尝试和教师备课。孙老师指出教师在课前要设定隐性育人目标,可以围绕“为什么讲”“讲什么”“怎么讲好”三项教学内容来挖掘潜在的思政元素,并根据思政元素设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隐性育人目标。育人目标隐含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中,而该课程的三个知识目标:了解国外民众的中国文化认知现状、了解中国文化价值观国外的传播现状、了解不同文化和话语方式的差异性,正对应了“为什么讲”“讲什么”“怎么讲好”三个话题,其中“怎么讲好”是课程的重点。


其次,课中实施是实践课程活动流程的第二个环节,主要通过教师讲授、学生互评、教师反馈从以下三方面渗透和强化育人目标:(1)以文献为基础,通过文献获得中国文化的现状、价值观传播现状,把育人目标和课程内容相融合;2)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以实例为佐证,将价值观培养和跨文化意识相结合;3)强化育人目标,进行师生共评,向学生提供评价清单,其中可以列出价值导向的内容,与授课内容相呼应,突出评价重点,例如,是否体现了中国价值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还可以做哪些改进,是否能被国外的受众所接受等问题。


最后,课后巩固环节包括学生反思、学生修改、教师指导。孙老师强调课后巩固育人目标不可忽略,通过让学生撰写反思和修改文稿可以进一步落实育人目标。学生在撰写反思的过程中可以强化课中渗透的育人目标,有助于学生了解和内化教学内容,也可以发现有待改进的方面。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一项铸魂工程。外语界对课程思政的尝试和探索已成为近期学术研究与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论是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框架构建,还是演讲模块、跨文化模块等不同教学课程,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讲好中国故事,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更好地让“课程思政”落地。


关于“用外语讲中国故事”这一话题的问答精华将于下周公布。敬请期待!

点击以下链接,阅读“用外语讲中国故事专栏”:


杨华,2021,大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思政的新探索[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4):10-17。(点击阅读全文)

崔琳琳,2021,大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演讲模块的思政课程探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4):18-25。(点击阅读全文)

孙曙光,2021,思政教育融入“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实践课程的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4):26-33。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阅读

前沿要览 | 用外语讲中国故事专栏

期刊好文 | 大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思政的新探索(文/杨华)

期刊好文  | 大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演讲模块的思政课程探究(文/崔琳琳)

期刊好文  | 思政教育融入“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实践课程的研究(文/孙曙光)

前沿面对面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选题及论文写作指南

前沿面对面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选题与写作案例

前沿面对面 | 教学研究如何转化为学术论文?

前沿面对面 | 情绪劳动:外语教师的第三种劳动

前沿面对面 | 如何在《外语教育研究前沿》投稿成功?

前沿面对面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投审稿问答精华

前沿面对面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学术论文写作问答精华

前沿面对面 | 外语教学及学习类文章审改要点

前沿面对面 | 语言教师情绪劳动有策略吗?可测吗?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2023年重点选题方向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第1期目录及提要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年总目次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年度期刊好文汇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