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恒专栏】乱花渐欲迷人眼 逆风飞翔正当时(上)

吴恒 HIT专家网news 2022-07-03

导读

2018年的医疗信息化新政策频繁而出、新挑战接踵而至、新技术更迭迅猛,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党委委员、党办主任 吴恒

又到一年回顾展望时,2018年的医疗信息化新政策频繁而出、新挑战接踵而至、新技术更迭迅猛,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下面就来盘点一下2018年的医疗信息化。

一、互联网医疗春天来了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医院开展互联网服务条件和服务范围,指明了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的七个方面(“互联网+”医疗服务、“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互联网+”医疗保障结算服务、“互联网+”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服务)。

互联网医疗从起步开始就是一路的曲折前行,现在似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8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连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严格管理的态度非常明显。三份文件的出台对于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从准入、职业规则、监督管理,到诊疗范围、科室人员设备要求以及流程都做了详细规范和要求。国家主管部门层面严管的态度一时间引起业内的热议和部分担忧。

从我个人角度看,政策和规范的落地对于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和开展互联网医疗的医院来说是一件好事,尽管这些规范还有不完美的地方,总比没有标准的野蛮生长,不讲规则的无序竞争要好许多。

二、新版电子病历分级评价标准出台

以电子病历为核心进行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原卫生部于2010年提出并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原卫生部先后在2010年、2011年发布一系列文件,对于电子病历建设进行规范并要求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开展电子病历水平分级评价。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等新概念的提出,电子病历似乎有些被淡忘。

2018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12月发布《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管理办法及评价标准》。两个文件再次明确了电子病历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电子病历在多年沉寂后成为2018年末医疗信息化热点。关于新版标准,我认为有三个亮点:

一是明确了医院各部门的角色和任务医疗机构主要负责同志是电子病历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医务部门是电子病历建设的牵头部门,需求的提出者是临床科室、药学部门、医技科室以及有关职能部门,信息技术部门的定位是系统开发、维护、运行和技术支持。多年来,电子病历建设中主体责任不明确,使用者需求含糊不清,导致信息部门既要做技术的支持者又要做使用的推广者和需求的提出者,相信这种状况随着《通知》的出台将明显改观。

二是提出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完成时间到2019年,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3级以上;到2020年,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4级以上,二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3级以上。相比2011年的文件,这次对于时间的要求更明确。这将有利于各级医疗机构有的放矢进行电子病历建设,促进电子病历的应用,减少系统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是注重数据质量和信息整合新发布的分级评价标准将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划分为0级-8级共9个等级。对于新增第8级的定位是“健康信息整合,医疗安全质量持续提升”,要求“全面整合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监测等信息,完成整合型医疗服务”。可以看出,国家卫生健康委对于电子病历的更高要求,即整合健康信息和促进医疗质量提升。这也表明,新版标准更关注对电子病历系统使用情况的评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评促用”。

三、电子健康卡与电子社保卡相爱相杀

2018年1月,电子健康卡在厦门首发,该卡实现了医院就诊卡、市民卡、社保卡的多卡合一,除了打通卫生体系内部的不同就诊卡问题,还实现了跨行业的市民卡、社保卡的互联互通。4月,电子社保卡在福州首发,电子社保卡具有身份凭证、信息记录、自助查询、就诊购药、医保结算、缴费及待遇领取、金融支付等功能。

实际上,健康卡和社保卡从诞生伊始因覆盖人群,使用范围和功能定位,既有明显区别又有或多或少的交叉和不可避免的竞争。这次两者的虚拟卡又前后发行,相爱相杀的“战场”从实体卡到虚拟卡蔓延。其实对于医院来说,健康卡也好、社保卡也罢,至少减少了就诊卡的发放次数,但信息的共享数据的交换才是目的。对于患者来说,一张卡、一个二维码才最方便。那么,“一卡通”究竟何时才能真正实现一卡而通?

四、《卫生计生统计与信息化岗位设置及人力资源配置研究报告》发布

一直以来,医院信息部门的岗位设置没有指导性文件,各家医疗机构一般是根据经验来进行岗位设置,导致岗位职责不清、岗位描述粗略,任用条件不明。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组织开展了“卫生计生统计与信息化岗位设置及人力资源配置研究”,并发布了研究报告。报告梳理了我国医疗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并对各级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和二级及以上医院信息部门职能设置、岗位描述及人员配置数量提出建议。

虽然这只是一项研究报告还不是指导性文件,至少各家医疗机构进行信息岗位设置时有了一个依据,少了许多盲目。该报告对于卫生计生统计与信息化岗位的设置给出了科学规范和详细可操作的建议。以二级及以上医院的信息化岗位设置为例,一共5个类别12种岗位,涉及信息业务管理、应用管理、基础设施管理、信息技术保障、数据利用与服务,全面覆盖了信息部门的工作。规范统一的岗位名称不仅明确了岗位的职责,更重要的是传递了医院管理者对于岗位的认可,以及对从事该岗位人员的尊重。

其他亮点在此不一一赘述,但有一点我认为颇具前瞻性和胆略,那就是对于设置首席信息师、首席统计师(省级统计信息中心)和首席医疗信息官(二级以上医院)的建议。究竟哪家医院敢于做吃螃蟹的第一人,让我们拭目以待。

五、勒索病毒的魅影危机

勒索病毒是在2016年首次进入我们视野,2017年勒索病毒已经占整个网络攻击的39%,但对于医疗行业的攻击还比较少。彼时勒索病毒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只是HIT人的一个谈资而已。但在2018年,这一严重威胁信息安全的幽灵开始在医疗机构频现。春节刚过,湖南省的一家医院遭受勒索病毒的攻击,一时引起HIT圈广泛关注。接下来的整个2018年,医疗行业始终在勒索病毒威胁的阴影中,几乎每个月甚至每周都有医疗机构“中招”。

对于勒索病毒的防范最重要的是守住底线:做好备份避免被勒索病毒“一锅端”(特别注意备份不能存储在相同终端上,最好是备份在不同操作系统之中)。除了做好常规动作,比如安装杀毒软件、及时更新系统补丁、弱口令的检测和变更,以及关闭不必要的端口(特别是445/139/3389等危险端口)、不必要的服务、不必要的账户外,部署专用的防勒索软件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对此,我比较认可杭州美创科技总经理柳遵梁提出的“知白守黑”的安全理念,这里“搬运”一下:我们不关心病毒的特征,勒索病毒没什么特征,就是正常的应用。我们是把在服务器上运行的应用进行特征化,不符合这个特征的就是不正常的。通俗来讲就是“知白守黑”。比如小区保安,他首先要知道小区的用户都是谁,不是小区的用户做特定的访问控制,最高级的手段就是通过特定的访问控制与用户做确认。

六、区块链离医疗信息化有多远

要说2018年最火的新技术概念非区块链莫属,伴随着比特币、ICO以及各类“代币”区块链火爆一时。从技术角度看,区块链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比如电子健康档案(EHR)的共享、医疗支付与理赔、药品的回溯与防伪,以及跨区域医务人员和患者身份认证等。不过市场短期的投机、媒体的夸大炒作、非法集资的恶意行为让区块链产生许多虚假泡沫。但可喜的是,已经有医院和医疗健康行业公司在区块链的应用方面做出不少有益尝试,希望区块链在医疗方面的落地更多一些、更快一些。

七、北京市实现30家医院电子病历共享

对于共享病历,业内一直热议不断,如何共享、共享什么、共享给谁?2017年底,北京市“悄然”推进电子病历共享调阅,经过近一年的实施该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据官方统计,截至2018年8月,已采集门诊就诊人次近亿人次,住院就诊人次两百余万人次。北京市电子病历共享工程从设计之初就以病人和医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确定了共享内容,共享的时效性,共享的技术途径,这是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希望北京市在病历共享方面迈出的一小步,能为解决医疗健康领域数据共享这一共性难题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方法。

八、苏州市智慧急救中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和实现路径

2016年,苏州市政府启动《苏州市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通过两年多的建设,到2018年初步建立了以一个平台(市民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三大机制(居民疾病高危因素筛查机制)和五大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城市多中心疾病协同救治体系)为标志的创新医疗服务智慧急救暨五大专科中心建设“苏州模式”。苏州市五大中心建设中急救数据的集成与共享更是亮点。苏州市卫计委对于此项工程中信息化建设的定位和思维方式值得借鉴。

其中,“躺”(在急诊看流程)、“坐”(在一线优步骤)、“站”(在高处想全局)的项目管理方法,体现了信息人的敬业精神,道出了信息化与业务结合的路径。“医学权威专家制定流程”表明了尊重科学的态度,运用行政手段规范区域内不同医疗机构间的信息流和业务流程更显大智慧。“需求的范围和边际,需求的收敛和控制”促成信息部门、临床业务部门、承建方技术团队三方的“稳定三角”关系,使得三方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不再同床异梦。希望苏州智慧急救这颗 “盆栽”早日生长成“盆景”,继而成为HIT一道靓丽风景。

九、医院信息部门的文化建设初现端倪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总和。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的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发展的深层动力,管理者要善于建设组织文化提升员工的自豪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自觉为组织的目标与远景奋斗。信息部门要重视自己的文化建设,这种文化应该与医院的文化相一致,还要具有自己的特色。

2018年,医院信息部门的文化建设小荷才露尖尖角,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医院信息部门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江苏省人民医院信息处的抒情诗《其实你不懂信息处》,写出了信息人的奉献敬业和勇于担当。武警广州总队医院的MV《医院信息人之歌》展现了信息部门工作的点点滴滴,唱出了医疗信息人的酸甜苦辣。在北大CIO学院年会上,我也献丑改编了一曲嘻哈风格的《最近比较烦》,吐槽信息部门遇到的奇葩需求和工作现状。

信息部门的文化建设才刚上路,相信以后会涌现出更多优秀案例,让我们HIT人将文化建设与信息化工作相融合,用文化自信引领我们自信前行。

十、医院信息部门能力建设大讨论

2018年底,一篇《落后就要挨骗》引发了HIT同道的信息部门能力建设大讨论。随后,HIT专家网陆续收到并发表了《让医院信息科不再成为“背锅侠”,科室能力建设是关键》、《招投标:医院信息部门避免“挨骗”的关键环节》、《医院信息部门如何避免“落后就要挨骗”》等投稿文章。天津市肿瘤医院的郝尚永主任更是连发五篇文章,从机房的日常管理、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到信息部门日常运维和技术提升,分享了自己多年的经验。

我认为,医院信息部门必须重视学科建设,要分三步走,也就是形成三种思维和具备三种能力。

首先是形成技术思维,具备运维服务能力,即保证信息系统平稳运行,为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提供良好服务。

其次是形成文化思维,具备信息教育能力,即进行信息化的普及教育形成信息文化,营造和谐信息生态。

最后是形成临床思维,具备科研创新能力,即敏锐捕捉临床需求,完善并研发信息系统,进行科研转化再服务于临床。

信息部门的人才队伍建设是能力提升的保证,作为信息部门管理者要有自己部门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在科室人员的不同职业发展阶段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并构建进阶体系,让科室成员在职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

打铁还需自身硬,医院信息部门只有能力的持续提升,才能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增强存在感,逆流而上支撑甚至引领医院业务的发展。

【作者简介】

吴恒,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党委委员、党办主任 ,199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信息化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院协会人工智能与临床大数据管理分会副秘书长、常务委员。


 近期热门文章: 

HIT专家网∣致力推进中国卫生信息化

想加入HIT专家网专业交流群吗?

请扫码添加“HIT专家网”小助手微信好友后提交你的申请哦!(请注明姓名、单位名称、职务、主管技术或产品领域,以便有针对性加群)

微信订阅号:HIT180com

微信服务号:chinaHIT

投稿: tan_xiao@hit180.com

商务合作:(010)8237306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