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俭:在被遗忘的春天,我想做个柔软的人
嘉宾丨范俭 杨深来
采访 编辑丨 印雪
撰稿丨范俭 杨深来 印雪
本期推荐影片《被遗忘的春天》
导演: 范俭
出品方:澎湃新闻
丹水池社区是武汉确诊病例数最多的社区之一,在封锁中度过一个严冬后,居民们颠颠撞撞迈进春天里。春色静美如常,但他们却无暇欣赏,面对病痛和创伤,他们竭力求生和重建。
范俭:
可能是人到了一定年纪后棱角会变得光滑,内心会变得柔软。我不再是那种铿锵有力的表达,四十岁后的我更喜欢柔软与优雅的表达。我喜欢在拍摄对象身上看到柔软的情感、细腻的关系,那种微妙的情感意义的光彩是我镜头很喜欢捕捉与呈现的,它对我有某种共鸣。
所以在这次澎湃新闻提出让我去武汉拍摄时,我没选择“医院”这种感觉特别强烈的第一现场,而是选择去“社区”拍摄普通人,因为我想看到灾难下的日常生活,以及在这特殊时期人与人的关系会有怎样的变化。
△社区工作人员陈琦副书记
特别是杜进、黄冲夫妇他们与我年龄相仿,他们的疾病和遭遇离我也很近,像我身边就有同龄人得癌症离世的。这种伤痛是我们这个年纪可以感知到的,所以我会对他们有更多的情感共鸣,将他们的情感表达得更为细致。
△杜进、黄冲夫妇
二十六七岁的我还是一名记者,拍摄《反思非典》时会以记者的心态做片子,喜欢就话题去谈话题,去做社会议题的东西;三十来岁对我而言是一个转折阶段,我试着从媒体语言转到电影语境,去逐渐摆脱原来媒体的创作模式和习惯,去寻找电影影像的质感。
大概是从《活着》、《吾土》我逐渐完成了这个转变;拍摄《摇摇晃晃的人间》时,我已经知道自己要的电影影像要怎么做了,但仍然做得不够好,我和我的团队都在学习中。而现在我已抛去“报道者”的心态,在作品中会更多的去关注人性、情感、家庭,他们也是我创作风格中的一部分。我和我的伙伴也在努力建立我们的影像风格。
在《活着》和《十年:吾儿勿忘》创作期间,我已经用了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体量去看家庭的重建、人的创伤治愈以及震后一代新生命的成长,我不想做之前已经做过的事情。所以我不再武汉拍摄和《活着》相似的影片,但也会有另一部自己抽空拍的和武汉这个城市相关的短片,希望可以在明年的电影节展与大家见面。
△范俭处于转折阶段的作品海报
我是一个表面特别理性,不会轻易喜怒形于色的双鱼座。但年轻时的我不是这样,感怀更多,小情调更多。四十来岁的我在拍摄会更多关照他人的感受。我的太太是个很敏感细腻的人,和她的日常相处使我变得更加细腻。
在拍摄现场我会努力打开自己所有的触角,我不需要任何脚本,我需要直觉以及基于现场的思辨。很多时候拍摄现场的功力是在于感知与理解的能力,感受周遭的气氛和情绪,用视听语言进行捕捉与呈现,还有空间与人的关系,都在镜头中呈现。
全世界很多纪录片同行都在拍摄与新冠肺炎有关的纪录片,我们像是处于一个巨大的考场里,完成一场“命题作文”,只不过我貌似是那些先交卷的人之一。这两天有很多国内外的同行看完《被遗忘的春天》后,发他们的个人感受给我,他们当中很多也正在拍新冠肺炎相关内容。我做的只是抛砖引玉,也相信后面会有同行拍出更好的作品。
△武汉街头
以往和同行交流拍摄内容大家都会畅所欲言,但这次大家都非常谨慎的在互相交流与打探,有时大家的回答都是模棱两可的,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在想,明年全世界的电影节怎么来放映这么多新冠题材的影片呢?
希望大家可以去看《被遗忘的春天》,去看些不那么热闹、不那么“好看“的纪录片,那种闷闷的对当代世界、对社会各种议题、对人类情感与人性、对世界有新的思考的纪录片作品;也希望平台多去推广这类影片。
△悬挂晾晒的口罩
杨深来:
范俭的作品总是能从一些大议题中找到一个细致的切口,从悲伤的故事里看到人性向上的力量,很柔软、敏感且细腻,非常值得静下心来的观看。我之前曾在腾讯谷雨参与过《吾儿勿忘》这个项目,所以特别喜欢他的作品。他的作品是有厚度的,再加上之前他在武汉读书,综合考量后我们觉得他比较适合。
澎湃新闻在除夕夜就派出视频记者跟随上海医疗队进入金银潭医院,也有新闻短视频部门在武汉采访、拍摄和制作新闻资讯视频。但除了这些碎片化的新闻资讯类视频之外,我们觉得还需要有更有深度和厚度的影像留下来,就希望可以用纪录片记录此次新冠疫情。
△拍摄对象老潘一家
这是澎湃新闻首次与知名纪录片导演进行的委托制作,对澎湃新闻内部而言,也是一次创新。团队大概是2月底提出了想法,经过了两周的内外部协调,确定防护物资保障及拍摄方向后,就正式进驻武汉了。范俭导演团队是3月11号到,14号正式开机的。相比于我们去武汉拍的另一部短片,《被遗忘的春天》进展要更为顺利,除了因疫情防控期,在某些沟通上略有阻力外,其它都还好。
荐片人的行业期待
范俭:
全世界的纪录片创作者很多时候都需要和平台合作,我觉得大家不要介意和平台合作这件事,因为我们可以试着去找到一个既可以获得播放流量又完成自己表达的中间点。像这次我和澎湃的合作,起初他们希望我去拍摄医院,但我提出想拍社区并说服了他们,他们也尊重我的选择。
而且在这次拍摄,澎湃新闻也提供了必要的后勤保障以及前期的拍摄对象筛选,对创作表达本身也没有干预,我们密切配合为影片做宣传,总之合作得很愉快。
△《被遗忘的春天》工作照
我和腾讯谷雨的合作渊源很长,我们彼此信任,一般他们对作品的制作周期没有干预,且通常不掌控版权,很多时候版权都是在导演自己手里的,对国内纪录片创作者来说这是好事。我也同优酷合作了关于余秀华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起初他们委托我做一部短片,但和余秀华接触后,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长片素材,所以我们又继续合作完成了长片。爱奇艺这边,我去年就准备开始和他们合作一个项目,应该会尽快展开。
通常情况我自己先完成项目开发再考虑和平台的合作,特别是个人作品如果有上院线的发行计划,就会更加慎重,因为要考虑院线发行和平台合作的先后顺序。
△《被遗忘的春天》工作照
与纪录片相关的节展每次都像是小圈子的聚会,都是一群人换了个平台又见面。每次的市场活动都会给到我很多新收获,我很享受和全世界同行的交流。但我不太喜欢“售卖”的感觉,特别是买家们基于他们的观众群和观看习惯提出的各种要求,因为我不想按他们的想法去创作,也越来越觉得坚持自己的声音更重要。
我是三十岁后离开媒体进入独立制作状态一直到现在,其实过程用“艰难”二字形容也不为过。纪录片是一个需要坚持、漫长积累才会产生一些果实的行业,不是一两年就能混出头的,长达十年以上的积累在这个行业是很正常的状态。
△范俭导演在HotDocs
大家一定要经过积累、学习、训练、不断出作品,去经历失败,只要在这个领域坚守深耕十年甚至更久,我相信大家都可以达到一定成就。在纪录片领域,只要足够投入、不怕杂念干扰,就一定可以有所成。但也一定要有生存策略和生存技能让自己活下去。
当然大家也要保持学习的、开放的心态不断去了解这个行业,只是闷头做事发展起来会很困难。
△《被遗忘的春天》工作照
对于我个人而言,创作不局限于纪录片这个范畴,我愿意尝试扩大创作边界。多年纪录片创作“遇见”了很多不同的生命,对我个人而言是对生命的丰满。就像一幅画卷,流动着很多故事,有很多闪光的瞬间,也许以后我会把那些影片以外的故事写下来,那些故事不在画框内,却非常重要。
纪录片的意义绝不在于当下,而是十年、二十年后我们再回看这个切片时,它所留下的历史意义。
△归家的武汉人
杨深来:
我认为平台和纪实影像创作者的合作,是通过互相取长补短,最终得到双赢的效果。像《被遗忘的春天》,范俭团队可以提供优质的内容,澎湃新闻的湃客专业创作者平台可以为创作者提供创作者所需要的资源及保障,在后期利用平台的渠道优势进行运营与宣推。只有把大家的长处集合在一起,优质内容才能被生产出来,才能被更多的人看见。我们任何一方单干,都可能会面临一些阻力与挑战。
这次新冠疫情是一个契机,让澎湃新闻去委托制作一部纪录片,未来我们希望可以和纪录片垂类有更多合作,也许我们在版权和出品方面的步子不会迈得太大,但我们会从泛纪录片内容做起,对好内容精选集纳,让更多人看到、了解到什么样的片子是好的。在这个短视频和快餐式内容充斥的传播环境下,我们需要通过平台的运营,找到对的受众,推广有力量有深度的纪录片,完成好的内容以及价值观的传达。
△杜进、黄冲夫妇相互扶持的温暖
我经历了摄影记者、图片编辑再到负责澎湃新闻“湃客”专业创作者平台的运营,以及此次武汉纪录片项目的制片人、导演等多种身份,但对我而言这只是工种的转变,不论我是什么身份,我认为自己始终只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我只是用不同手段在做着这件事,不论是写字、摄影、导演,又或是内容运营。
很多时候都需要思考怎样的形式可以更好的传达和展现话题,如果静态摄影和文字略显单薄,也许纪录片会是一种更有力量的表达形式。移动互联网发展到目前的阶段,在内容形态上可能已经趋于稳定,创作内容不同的平台对应着不同的内容形态,对于创作者和内容运营者而言,在恰当平台上呈现合适的内容会变得很重要。当然,回到本源,我们需要将故事回归故事本身进行更好的传达与表现,不要过于在意形式。
DOCO荐片会·往期回顾
家以何安:中国女性婚姻家庭的自我觉醒与成长史
黑鲸:教条与怀疑,海洋乐园是天堂还是地狱?
深度好文
是枝裕和在中国的第一次直播,和大家都聊了些什么?
给女性的影像志:每个人都有追求爱与自由的权利
庐舍之春丨一场女性电影人的集体修炼与自我蜕变
BBC为杜甫立传,中国文化认同开始走向具象化
第十六期 第十七期 第十八期
第十九期 第二十期 第二十一期
第二十二期 第二十三期 第二十四期
第二十五期 第二十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