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学说 | 研发管理:在效率和创造力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研发管理 沈阳药科大学亦弘商学院 2021-12-17

新药研发就像探索一片未知的海洋。学院药物研发管理二期的同学们通过模块一“药物研发与管理导论”的学习,初步领略了这片大海的“惊心动魄”,体验了研发管理中好的决策与好的结果之间的博弈,更认识到我们的“无知”。上周,上海复旦张江杨彤同学愿做一块“海绵”,今天且听华夏基金陈斌同学对研发与投资新的思考!

课堂 | 请和我们一起去看海,药物研发管理再启航!


作者简介

陈 斌 同学


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

研发管理二期班学习委员





十年前,我也是一位研究小兵,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从事干细胞与免疫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工作。半相合骨髓移植、短肠综合征、炎性肠病、肝肺纤维化、重症肌无力、类风湿……针对这些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我们组做了很多探索性的研究工作。学习积累的同时,也深刻的感受到医药研发的重要意义与路漫漫修远。随后的十年,我加入华夏基金从事医药行业的研究与投资工作。



很荣幸有机会进入亦弘商学院的课堂,学习“药物研发管理”课程。课上老师们通过丰富的案例,讲解决策工具、管理过程、创新要素…… 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更加宝贵的是在课后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如何对创新研发工作进行既有效又高效地管理?下面斗胆分享一些思考碎片,以此抛砖引玉,也请各位老师及同学赐教,分享您的观点。


欢迎在文末留言区写下您的观点。


研发与管理


管理本质是要把一群充满个性的人变成一部标准机器。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科学、系统地将目标拆解为各个指标,变成明确而具体的KPI。员工因此变成了一个个KPI化的零件,让整部“机器”严丝合缝地高效运转。


但研发管理却同时包含了一个相反的任务——将研发人员从零部件状态还原回充满个性和创造力的人。同时,让这群人还不能是一盘散沙,为完成共同目标而协力前进。这是研发管理的核心矛盾——在效率和创造力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研发管理的三个层面


1. 工具层面:

这个层面是科学的,包括定性、定量评估新药研发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的各类工具与模型,如rNPV,实物期权模型,SWOT,GE Matrix等。


2. 决策层面:

这个层面在工具的基础上加上艺术的成分。包括对模型中重要参数的设定,对项目在生物学、化学、工程、临床等多维度上的理解,也包括决策者的经历、性格与价值取向,因为“不知道的部分”永远比“知道的部分”多。科学的工具与模型止步于已知的部分。对于未知的部分,是概率的世界,是上帝的骰子,需要艺术的把握。工具的意义只是帮助你认识现状,告诉你未来的概率,告诉你什么事情绝对不能做;最终怎么做,还需要艺术、智慧、勇气的决断。



3. 系统层面:

在项目决策层面之上,是对整个系统的管理。这又回归到了科学。如何平衡风险敞口,做组合管理;如何设定创新环境,让整个体系保持创新的活力与效率;如何用理念和愿景,而不仅仅是靠KPI来实现一群人的目标管理。


要做一流的研发管理,这三个层面都很重要:科学的评估工具 + 经验丰富的项目决策团队 + 高效创新的研发体系。


我们还缺什么


杨青博士在课上提到,在美国做创新药最缺的、最重要的是“钱”。因为有钱,就可以雇人把项目继续往下推进,直到上市。


与国外先进相比,中国做创新药缺什么呢?肯定不是“钱”。因为政府基金出手阔绰,因为有很多的地产老板迫不及待的转型做新药…… 同样的创新药资产,在中国市场的估值远高于在美国市场的估值——就是明证——中国不缺钱。我认为,中国做创新药最缺的是制度和耐心。



1. 制度

通过福泰制药的案例,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做创新药的道路是多么九死一生,高度不确定,且周期巨长。如果不用这么辛苦创新,卖卖中药注射剂,就能很容易、很快、很确定的赚到钱,就不会有人愿意来真正做创新。如果有人随便做一做神药伪创新,就能轻易获批上市,并且赚很多钱,也不会有人愿意真正做创新。


中国过去的情况正是如此。在2015年之前,卖中药注射剂的成长性和确定性远高于做创新药。某公司的中药注射液的利润从2008年的4800万元,暴涨到2014年的16亿元,远远超过同期恒瑞医药的成长速度。一时间该公司得到资本市场的热烈关注,而恒瑞医药则相对坐了冷板凳。2016年中国CFDA加入ICH之后,中国做创新药才有了土壤。同样,如果对创新药的审批标准还不能与国际一流水平接轨的话,那么过去的历史还会重演——对神药/伪创新药的纵容,就是对真正创新药的毒害。


2. 耐心

我在一个行业、一家公司里蹲了十年。我相信自己算是投资圈比较有耐心的人了。但是看完福泰制药20年筚路蓝缕的跌宕起伏,我的下巴是脱臼的。我知道我的基金持有人根本没有那么好的耐心,其他基金的持有人,普遍也都没有这么好的耐心。大家都想一夜暴富,从这一目标出发,大家的理性选择,就是聚在风口上。这样的结果,一定是吹起一个大泡沫,风口与泡沫,确实能带来一夜暴富的机会,搏一把,对几次,往往就能财务自由。


然而泡沫虽然美丽,但是并不持久。一家互联网公司或许有可能在泡沫谢幕之前的窗口期内做大。但是周期长达10-20年的创新药绝不可能做到。从系统层面来看,泡沫是资源的错配与浪费。资金、资源都配置给了最能吸引公众眼球的风口领域和概念方向。那些真正做着创新研发,将在10-20年后造福人类,但是讲起来不那么“炫酷”的方向,却拿不到资源,大量有潜力的创新将营养不良或死于摇篮之中。



因此我相信,中国创新药产业的成熟,也必然倒逼着医药投资圈的成熟。韭菜割完了,泡沫的钱赚不到了,追风的投资人淘汰了,专业而有耐心的医药投资圈成熟了,中美创新药的差距也就不大了。


致谢:本模块的全体老师(音序):梁贵柏博士、黎健博士、杨青博士、张志民博士,以及各位同学的无私分享和精彩碰撞,让我们看得见前方的海,并感受更远方的洋!



更多精彩,敬请持续关注药物研发的科学管理专业能力培养项目!


课程信息:

课堂 | 请和我们一起去看海,药物研发管理再启航!

开学季 | 百战归来再读书,研发管理再启程

再出发 | 药物研发的科学管理专业能力培养项目第二期


相关链接:

同学说 | 空杯不易,那就做一块海绵吧

新生报到 | 一睹风采,描摹研发管理二期班新生的步伐(5)

新生报到 | 一睹风采,描摹研发管理二期班新生的步伐(4)

新生报到 | 一睹风采,描摹研发管理二期班新生的步伐(3)

新生报到 | 一睹风采,描摹研发管理二期班新生的步伐(2)

新生报到 | 一睹风采,描摹研发管理二期班新生的步伐(1)

新生特写 | 孙涛同学:奔跑中前行,锻造坚韧力量,助力创业长征

新生特写 | 张哲蒙同学:把学习和成长作为一种生活习惯

新生特写 | 陈大勇同学:知行合一,用资本的力量为患者提供便宜的创新药


相关阅读:

师说 | 杨青博士:药物研发管理——科学与艺术的相遇 

师说 | 梁贵柏博士:当前中国新药研发的理性回归

师说 | 梁贵柏:为患者制药,寻找新药研发的突破口

师说 | 黎健:目前是中国做小分子创新药的最佳时机

师说 | 张志民博士谈我国新药研发创投(2)

师说 | 张志民博士谈我国新药研发创投(1)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