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AA × IAAC 系列 | 蒲英玮

民生现代美术馆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2021-09-26
"六年以来,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已逐步扩大其影响力,共收到1359篇来自世界各地的稿件,影响力辐射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并产生了20位获奖者和92位入围作者。其中,中文获奖者9位,入围者41位。在 IAAC 奖项评选的同时,获奖者档案梳理工作也已逐步开展。以民生美术文献中心(MAA)为档案库,我们将有计划地搜集、整理历届获奖者曾发表的文章,装订成册后同其相关出版物和推荐图书系统陈列于 MAA。借此,全面立体地呈现写作者的个人思考与写作经验,提供深入了解 IAAC 优秀写作者成长与思考路径的渠道,使其写作与思考得以持续发酵IAAC 将保持对历届获奖者与入围者的关注与支持,持续滋养写作土壤,推动当代艺术的独立评论。"



IAAC 6 二等奖中文获奖者蒲英玮于颁奖典礼上发表感言

蒲英玮凭借《帝国遗产——论<踱步:七十年的走过>与其缄默》一文获得 IAAC 6 二等奖。在第七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即将开始之际,我们邀请蒲英玮分享其私人书单并撰写简短书评,以供鉴阅。文末附蒲英玮于2015年-2019年发表的41篇文章清单。作为一名艺术家,蒲英玮具有丰富的阅读与写作积累。对他而言,写作即是日常,是一种内在的表达。

荐书


 1 
 
《设计,为乌托邦而奋斗》
「美」维克多·马格林著
张馥玫张长征朱橙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这本书搅拌了宏大的历史与详尽的私人生活,介绍了十月革命前后,罗德琴科等人是如何将其政治理想融入在艺术与设计的实践中,并最终诞生出一种表达、伴随、并影响了社会变革的总体实践。《设计,为乌托邦而奋斗》的副标题是罗德琴科、利西茨基和莫霍利-纳吉(1917-1946),这三人也是先锋派艺术中较为典型的“模糊形象”:从社论写作到电影拍摄,从建筑设计到家居、海报设计,这种“模糊”首先对抗着的是资本社会对明确分工与标准化的期待,而这种“模糊”向世人阐明了一场社会变革应该是完整而连续的“全面战争”。我觉得在行业化与职业化更为明确并以此为标准的今天,尝试理解这种不确定的工作方式是有价值的。


 2 

《红星照耀中国》

「美」埃德加·斯诺著

董乐山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在年前查看白求恩生平的时候,发现他正是读了斯诺的这本《红星照耀中国》受到感召并决定赴中国支援。这本书最初在《西行漫记》名字的掩护下得以出版,而今天我们看到的版本已经是2019年第26次印刷的最新版,并赫然摆在书店的畅销书位置。在此书中,斯诺以其新闻记者的敏锐与严谨用文字与相机详细记录了其在红色区域的旅行,其中对长征、红军剧社、战士生活、中共与苏维埃的关系等等都是可以单独拿出来做研究的有趣视角。阅读一段史料,不论他的立场与意识形态如何,我们总能看到:他想说的,以及他没有说的这样两种辩证的视角。只要用思辨的方式去阅读历史,去阅读任何一段由人写成的历史,我们都能在作者的主观性之外获得尽可能的客观,或者属于我们自己的新主观。


 3 

《KAJET》杂志

www.kajetjournal.com


杂志最早形成于罢工或战争中的宣传册,是一种介于书籍与报纸之间,兼具时效性与严肃性的媒体形式。而当下的独立杂志则在编排上更加观念,其观念会体现在杂志的内容定位、排版语言、尺寸与纸张的质感的方方面面。创办于罗马尼亚的《KAJET》杂志则专注于东欧的后共产主义文化,我们可以看到围绕乌托邦,集体主义,生活社区这些共产主义老常客话题的最新解读,包含了摄影,文章,访谈,与艺术作品。每期的内容就是一场研究性展览指南。而杂志的立场并不是立足于对过去的乡愁,而是如果我们依旧与这些思想、制度、修造共处,那么为什么不去再次思考它们呢?同时,《KAJET》也发起了视觉化电子数据库项目http://cameraarhiva.com/,收录了罗马尼亚共产主义时期四十余年的书报杂志及其他出版物的相关设计艺术。这与我们自身的视觉经验会产生强烈的共振。


 4 

《十月》

「苏」A·雅各武莱夫著

鲁迅译

三联书店

2018


“俄苏文学经典译著”再出版了1919至1949年之间介绍到中国的近50篇俄苏文学作品。对我来说阅读这套丛书是一套革命的双重叙事,他不仅仅是描写果戈里、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俄国革命,也是鲁迅、瞿秋白、茅盾、郑振铎这些丛书的翻译者们的中国革命。在这本由鲁迅翻译的《十月》中,虽然没法阅读原版去比照,但我们能读出鲁迅强烈的自我行文的风格,那种日常却又宏大的悲怆感。


 5 

《032c》杂志

www.032c.com


对比上文中的《KAJET》,创办于柏林的《032c》定位则要更加的流行,但这并不代表着它追逐潮流,而是将潮流视为一种具有社会属性的文化生态。在创刊但前三期封面中,《032c》选择了一模一样的纯粹红色封面作为概念的传达:032c红,也就是编号为032c的Pantone 色号,这种红色之后也被运用在了032c的服装的开发上。而在杂志的组织编排上面,除了文章内容涉及潮流、艺术、政治之外,在模特拍摄照中,杂志有时也选择“借展”当代艺术作品作为明星拍摄的道具,这足以看到杂志力图去整体理解今天的文化,并视自身为一个多元的、综合的文化载体的野心。


 6 


《思辨一切》

「英」安东尼·邓恩菲奥娜·雷比著

张黎译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7


在一个规划过度,却又设计不足的语境中,理解设计的重要意义是迫切的。它是影响着人们吃穿用度的具体政治。这套由凤凰文库出版的设计理论研究系列无论在书籍的装帧,还是文章翻译的水准都看出了这套丛书的用心。而区别于早几年在国内流行的日本设计著作中弥漫着的朴素与祥和,这套丛书显得尤为激进,并充满着思想史维度的交锋。而与《设计,为乌托邦而奋斗》中罗德琴科等人所面对的百废待兴的环境不同,《思辨一切》的设计师们所力图改造的大多是今天这个普遍设计的时代。器官设计、民意测试调研、信仰体系研究、为过剩人口的地球而设计等等一系列回应社会现实的设计在这本书中徐徐展开,但时刻不要忘记了作者邓恩的那句话:“对于改造我们的社会,有时候作为一个公民的作用要比作为一个设计师的作用要大得多。”


 7 
 

《对抗性设计》

「美」卡尔·迪赛欧著

张黎译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7


同样是作为设计理论研究系列从书的另一本“宣言”。相比《思辨一切》,对抗性设计将设计中的政治性安置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主体性位置上。本书通过众多案例不仅仅定义了书名所言的“对抗性设计”,同时也揭示了对抗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对抗?我们是如何在不知觉中“被设计”?算法、数据、监视、模因等等这些我们每日与之相伴的形态又多大程度地影响、或干预了我们的生活。《对抗性设计》可以说是一部深入理解当代生活的抵抗指南,也正如设计师马扎诺所言:“设计即政治法案。每一次我们设计某个产品,就是在为世界将去往何处所发表的声明。”


 8 

《男性主义中的女性主义者》

(Le féminisme au masculin)

「法」贝诺尔特·克鲁尔

Éditions Denoël/Gonthier

1977


一部坚定而决绝的著作。克鲁尔笔法纵横,引经据典(往往是用来被推翻),从古希腊经典哲学到现代社会,质疑了“人性”这一概念中隐藏着的男权倾向。文中不止一次的提出了“un être humain à part entière”(一个完整的人)的概念,我想在这本书出版几十年后的今天,这不仅仅是是女性争夺自身合法权益的口号,而是作为一个“人”的自省的必要。男性与女性,也不仅仅停留在性别层面,而在知识层面同样存在着被压抑的声音,它们需要被看到。


 9 

《蒙太奇与大都会》

(Montage and the Metropolis)

「美」玛蒂诺·斯蒂尔里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7


一部充满想象力的画册,由MOMA建筑与设计的首席策展人斯蒂尔里执笔。作者将蒙太奇与拼贴作品中的跳跃、碎片、重叠、信息的过载等等特性与都市的复合性做了深入的连接。书中展示了大量的绘画、手稿、摄影、电影、建筑的图片资料,感受到作者在知识运用时极大的自由度与跨越式的想象力运用方式。这也许并不是一部都市生活指南,而是一部现代主义乌托邦的历史。


 10 

《古代中非关系史稿》

许永璋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9


随着近些年不断涌出的社会性话题,例如外国人永久居住管理条例、广州黑人、春晚扮演黑人的小品、非洲援助建设等等,对中非关系以及丝绸之路的研究性写作契合了当下中国的主流诉求。阅读这类丛书,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策以及政策背后的逻辑。在本书中,中非友好的滥觞被追溯到了黄帝炎帝时代,并伴随着一并史料,作者一直叙述到了民国以前的中非关系历史。但在阅读此类历史的同时往往也要时刻留意“书写历史”这个动作,因为它既是追溯,也是构建。而回到当下的中国,我们为什么要去构建某种知识?


 11 

《中国与非洲》

(CHINAFRICA)杂志

www.chinafrica.cn


《中国与非洲》是我订阅的另一款杂志。在国内各大机场的休息室内也不难发现这本由《北京周报》在2009年创办的期刊,与上一本书一样,这同样是契合当下中国的主流诉求,甚至是向外输出主流舆论的一本杂志。每期的内容分布在尼日利亚、中非共和国、肯尼亚、索马里、加纳等等非洲国家,由此我们大致也能勾勒出一副“中国与非洲”的地缘政治草图。然而不论每期的内容如何,一本将“CHINAFRICA”这个新词作为杂志名称本身就已经极富象征意味,这种象征意义甚至超越了现实、也超越了意识形态、成为了一种怪异的、强烈的、新的现实。


 12 

《作为策展人的艺术家》

(The Artist As Curator)

「意」Mousse Publishing

Elena Filipovic

2017


《The Artist As Curator》起初作为Mousse杂志的增刊附赠在每期杂志的后面,而后重新集结成册。书中从上世纪的50年代一直梳理到了2015年前后。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The Artist As Curator》几乎是艺术史上首次对艺术家-策展人的身份进行严肃讨论的著作。书中虽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家,但案例却都不是日常媒体中流通的那部分内容。其中有沃霍尔1969年在罗德岛设计学院美术馆结合其自身藏品的展览、朱迪·芝加哥等人策划的“Womanhouse”、1996年的“上海首届国际传真艺术展”也收录其中。对于有心尝试多元化实践的艺术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得不读的书,但同时也是一本令人绝望的书,因为这些项目在今天看来依旧拥有着巨大的张力,这种强度在今天的语境中是难以复制也难以实施并且生效的,它们与这些艺术家一并留在了历史中并闪耀着创造性的光。


 13 

《马来西亚华文报的身份转换与本土发展》

骆莉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4


本书首先是一本关于“身份认同”问题的细致推敲。“华文报的变迁”颇有管中窥豹的意味,通过讲述报纸自身的发展,牵涉出的是关于移民社会、关于国家认同、关于商业运作之间彼此纠缠与平衡的角力关系。与此有关的是,在这次疫情中,新闻媒体似乎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而通过阅读华文报的变迁策略,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媒体并不是单纯的信息搬运者,而是事实的言说者,其生产的内容代表着它们的立场与诉求。理解了信息本身的提供者,也就更易于我们去判断与甄别我们接收到的信息。


 14 

《地缘美学》GÉO-ESTHÉTIQUE

「法」Kantuta Quirós Aliocha Imhoff

Éditions B42

2014


就如综合类大学的艺术系与专业性美术学院对待艺术的区别一样在这里,艺术被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而被观看,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处在某种特定的人类关系结构中,它们同样是可被观察、可被分析的“人类行为模式”的样本。在这个意义上,“美学”本身就是政治、是社会的、是地域的、阶级的、历史的。《地缘美学》由过去20年来的相关重要文本组成,集合了理论家、策展人以及艺术家写作等多种文稿,是一部串联了多种叙事、丰富的专题研究手册。


 15 

《时尚的艺术与批评》

「澳」亚当·盖奇「新西兰」维基·卡拉米娜著

孙诗淇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


这是一本把时尚置于思想史与社会运动历史中的著作。梳理了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品牌背后的历史,如维维安·韦斯特伍德早期与情景主义的关系、川久保玲的解构主义、作为共产主义者的普拉达等等贴近我们生活却又远离的知识。同时,本书也以各个设计师的走秀作为案例,这些令人难忘的、接近表演艺术的走秀又是如何向观众传达观念(比如暗示着转基因身体PVC的材质、全部跨性别者模特的走秀等等……)它让我们更好地意识到,当我们消费的时候,我们是在为什么而买单?当我们穿着的时候,我们承载的是何种历史?


发表文章


《一份政治艺术名单》

《新界杂志》

《被社会驱逐,或在社会之外—普契奈拉与圣诞老人的两具身体》

《起义,或致所有人》  

《地缘 GEO》

《小径/蒲英玮:无风的海滩,德国病人》

《游牧小说(全文本)》

《无风的海滩,德国病人》

《既然世界已经来过了,我们还需要世界么?》

《太阳照亮堕落动物的短暂快乐》

《如果一件事情是重要的》

《明天是否这样并肩行走?》

《重写吉姆·汤普森的消失蒲英玮》

《从业者政治:机构、艺术家与写作者》

《蒲英玮对谈激进文献 RadiKarl ArchiWe》   

《蒲英玮对话曼纽尔·马蒂厄(Manuel Mathieu)》

《同质浮游——五篇身份政治寓言》(第五篇-第三人称写作的自传 )

《同质浮游——五篇身份政治寓言》(引言 序言 以及前四篇)

《贫乏的永恒》

《与政治有关的两个瞬间》

《庄辉:有时候活在这个世界上,还应该是一个血肉之躯》  (蒲英玮,庄辉)

《劳动九歌:哈伦·法罗基》

《宛若真实》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与透视法》

《五月风暴的遗产:蒲英玮对谈伊万·梅萨克》

《葬礼,政治与母语》

《堡垒周刊:共同工作》

《堡垒周刊:想象今天的集体与个人》

《双重帝国:简史蒲英玮》

《蒲英玮, "不生产政治正确"》

《东方,快车,谋杀案》       

《科技, 一部意识形态小说》

《某日出生,某天宣言》

《匿名的厄运》

《少年图果之摇曳》

《东方,快车,谋杀案》| 不规则文集

《从未到来的和永远一样漫长》

《葬礼,政治与母语》 | 艺术汇 ART FRONTIER 展评

《某日出生,某天宣言 哈罗德·塞曼的最后一个展览》 | 艺术汇 ART FRONTIER 展评

《政治的沉沦,阴影下的公众》

《记忆,或许关于奈瑞 ‧巴格勒米安》



获奖者简介


蒲英玮 | IAAC 6 二等奖中文获奖者


1989年出生,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和里昂。201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里昂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并获得评委会最高嘉奖。蒲英玮的工作以对现实境况的私人体察为路径所展开,他认为个体的经验与记忆是世界存在的诚恳证词。通过展览、写作、出版、讲演等不同形式的实践,艺术家进行着对政治历史文本的个人化重访与戏仿,并将这些跨越了种族、国家、语言、殖民等宏大命题的叙述悉数降落在其非虚构的个人史写作上。同时,蒲英玮把自身所切身经历的中西方游牧与全球化浪潮视为一种当代性流亡,其作品也试图描述中国本土境况在与其他文化语境的相遇中互为参照并且相互阐明的关系。2016年,当“后真相”成为年度词语后蒲英玮开始虚构写作,并认为母语写作与翻译工作是处于 “他者”位置的身份构建与语境生产行为。而这种生产则朝向着一种脱离了既定意识形态窠臼的,一种可能的新身份的到来。




粉丝福利


为答谢各位小伙伴长期以来对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支持与关注,
美术馆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小福利。
文末留言分享
您对美术馆活动、展览、发布文章的思考或建议
每周五前留言获赞前3者即可前往美术馆领取五个口罩哦!

 🛎 

  特别提醒   

展览“杨诘苍:三魂七魄”将延期至4月30日。





Reading Recommendation

推荐阅读


① MAA × IAAC 系列

🔗 MAA × IAAC 系列 | 王欢、董宇翔🔗 MAA × IAAC 系列 | 张涵露、刘加强

② IAAC 6 获奖文章

🔗 First Prize - 噢,漂亮的东西
🔗 Second Prize - 召唤光州之魂——作为艺术场域的光州前军事医院
🔗 Second Prize - 帝国遗产——论《踱步:七十年的走过》与其缄默
🔗 Second Prize -库克船长的新衣

③ IAAC 6 颁奖典礼回顾
🔗馆长致辞
🔗投稿情况及获奖文章点评🔗艺术批评教育的角色定位

④ MAA 文献推荐

🔗 用7本书开启“鼠(书)”于你的一年

🔗 36位艺术大师的精选课堂

🔗 向京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