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感动了崔永元的丁大卫,去最落后的地方扎根教育至今
本期嘉宾:丁大卫
这是创意之旅第41位专访嘉宾
丁大卫,50岁(2018年),出生在美国克里夫兰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基督徒。1994年来到中国,一直从事教师工作。从广东珠海到甘肃兰州再到甘肃东乡,他一直自降工资,主动申请往最贫困教育最落后的地方去。2002年到甘肃东乡工作到现在,一直生活在那里,为当地的教育尽一份力。
编者言:
这是12年前写的一篇采访稿。那时候我在《鲁豫有约》工作,丁大卫是我第一期片子的采访嘉宾。
最早在《读者》杂志看到他的故事,感动到不行,发愿如果以后要做采访,第一个嘉宾就是他,这个愿望后来实现了。《鲁豫有约》那期片子也叫《东乡有个丁大卫》,我在视频网站找到了,把它放在“阅读原文”里,大家可以看。
在网上查信息,看到丁大卫和他的妻子还生活在东乡,很想再见见他们,再好好聊聊。当年是带着感动和佩服的心情去采访,不见得能很理解他,12年过去了,我想现在再去访问,会有不一样的角度。很希望和他谈谈教育,更深地感受他对生命的理解,还有这一路以来他最大的内在挑战。
深深祝福丁大卫和他的家人!
——张涵予
东乡有个丁大卫
东乡是什么地方?东乡在中国的哪个位置?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
起初听到这个地名的时候,我也以为是个小乡镇。赶紧查找相关信息,才知道“东乡”是隶属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个小县城,也是全国惟一的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东乡”由此得名。
东乡县地处山区,“十年九旱”,是国列扶贫重点县。当地人的生活好坏完全依仗着自然条件的优劣,恶劣情况下,颗粒无收时有发生。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贫瘠无名的地方,一个美国人却拿着每月500块钱的工资在那里安营扎寨,一待就是六年。这个美国人名叫丁大卫。
他究竟在那里做什么,为什么他千里迢迢去到一个语言不同、生活背景完全迥异的地方生活?带着这些疑问,我完成了这次采访。
丁大卫有个美国名字David Deems,出生在美国克里夫兰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家中共有兄弟四个。父亲是全美最大的一家轮胎厂的高级行政人员,妈妈做过中学老师,后来专门在家照顾他们弟兄四人。每年一家人总要去佛罗里达或大峡谷度假,生活过的平静而幸福。
升大学时,丁大卫选择了弗吉尼亚的威廉马莉大学(The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这是全美国第二古老的大学,有300多年历史。丁大卫选择了学校的名专业经济学,当时他打算毕业后去最有名的三角航空公司做一名经济咨询顾问。
大学期间,按学校规定,学生必须选修第二外语,否则不予毕业。丁大卫从小节俭,他觉得大学的学费非常昂贵,既然付了这么多钱,就一定要学到最多的东西。这个想法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普遍被认为最难学的语言:汉语。没想到的是,这次与中文的美丽结缘,从此改变了丁大卫的人生轨迹。
大学三年级时,大卫有个机会来到北大进修汉语。尽管只有一年时间,丁大卫游走了中国的很多地方。他深深地喜欢上了中国的地大物博和各种风土人情,暗自决定日后还要再来中国。
一年很快过去。回国后,丁大卫在肯塔基州的艾斯伯里学院(Asbury College)拿到了古典文学硕士学位,这期间他发现自己其实最喜欢的工作是做老师。毕业后,先在日本工作了一年,后来他来到珠海,在珠海第一家私立小学恩溢国际学校任英语教师。
“他们就是这样生活的,我比他们已经强很多了”
在珠海的时候,校长为了照顾一米九三的丁大卫,特意找来铁匠给他焊了个专用床,又准备在房间放个空调、冰箱,没想到丁大卫却不领情,去找校长“理论”。
当时,学校外有一个大市场正在搞修建,每天乱哄哄的。丁大卫指着市场里民工住的地方,和校长说,你看他们,那么多人住在一个帐篷里,很闷很热,冲凉也不方便,他们就是这样生活的,我比他们已经强很多了。校长后来到处跟人说,这个丁大卫,他和民工比。
丁大卫录制崔永元的《实话实说》节目
因为做的出色,一年后丁大卫被任命为恩溢分校的校长。工作进行的很顺利,学校也发展的越来越好。这时候丁大卫又开始“蠢蠢欲动”,广泛跟人打听全国哪里更需要老师。结果有一次跟学校司机谈话,那两个司机走南闯北到过很多地方,有一次送煤去过甘肃一个叫东乡的地方,说那里人很穷,上不起学,大概很需要老师。这是丁大卫第一次听说“东乡”这个地方。
不久后,在学校进行的一次英语老师的招聘过程中,两百多人报名,最后只录取了六个。令丁大卫感到惊奇的是,其中有五人都来自西北。这个发现引起了大卫的深思。他觉得,西北其实不缺人才,但是可能因为环境不太好,人才流失的很严重。他觉得既然人都出来了,那自己过去一定比较有价值。
“这里的学生大都要回到民族地区当老师,是最需要人的地方”
1995年的暑假,丁大卫独自一人登上了去往西北的列车。一路上走走停停,他看到了听到了关于西北的很多真实情况。丁大卫觉得西北才是更需要老师的地方。做了一番认真调查以后,丁大卫最终决定申请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西北民族学院的外语老师职位,“这里的学生大都要回到民族地区当老师,是最需要人的地方。”
在当时的简历上,“个人爱好”一栏里,丁大卫工整地写着——喜欢为人民服务的活动。据丁大卫说这是他看了毛泽东写的“为人民服务”后受到的启发,于是借来一用。
刚进入民族大学的时候,因为学校的外教名额已满,丁大卫只好被安排在院长办公室工作。这个手续办了整整一年半,期间他没有任何收入。丁大卫对此没有任何抱怨。毫不容易手续全部办妥了,学校把他调到外语系,并发给他每月1200块的工资。他打听了一圈后,知道这个工资比一般教师要高,于是主动找到学校,要求把工资降到900元。学校开始不同意,坚持要付1000元,丁大卫觉得“四位数”还是太高,几番争执,最后定在了950元。主动要求降工资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在珠海时他就嫌工资高,硬是让校长把工资降到和其他同事同样标准。“我跟大家都是一样的,没什么特殊,带一样的课就应该拿一样的钱”。
细心的丁大卫发现学校的英语角没人组织,于是自己出面重新把英语角办了起来。为了让学生听到纯正的英语,他从兰州其他高校里找来留学生跟学生互动,条件是只要坚持到结束,他就请客吃饭。在民院的那几年里,他不知请了多少次饭。而那几乎成了丁大卫当时最大的一笔开支。
课下除了组织英语角,丁大卫还喜欢打篮球,骑自行车逛街,找好吃的牛肉面馆。活泼好动的他成了当地老外里头出了名的“兰州通”。平常只要有人要买二手自行车,就来找丁大卫,他一准以最低的价格买来质量最好的车。
课下的丁大卫随和幽默,课堂上的他可是从不含糊。
丁大卫的课,在民院外语系是出了名的上课提问多,课后作业多。“我知道他们的生活状态,其他老师的作业多不多,平时闲不闲。如果哪个星期学校有什么活动,那就不要留太多功课了。”每学期开课时,丁大卫都会告诉学生,如果你们交上来的作业我没有批改,或者只是打了个对勾就还给你们,那你下次就不用写作业了。“因为我没有负到我的责任,就不能要求你们。”在民院的七年里,他每篇作业都认真修改,没有一次敷衍。
对待学生考试,丁大卫更是要求严格。有一次一个老师在找他求情,说自己班里有个学生英语考试考了59分,看能不能就让他过了。丁大卫当时就拒绝了。理由是他平时不认真,课堂作业也不做,“如果这次通融了,只能是助长他的侥幸心理,不能对他有任何帮助”。正是这种不妥协的倔脾气,他带的班的英文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
“如果因为兰州条件好而留在兰州,那我就干脆回美国了”
在西北民院做的好好的,丁大卫还是不满意。还是觉得兰州的条件太好了。他心里一直惦记着一个叫“东乡”的地方。
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信息,东乡族是全国成人文盲率最高的民族,达82.63%。文化程度综合均值,只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程度。“高等教育很多人在做,国家也重视,西北民院现在已经有7名外教了。相对来说,基础教育就差很多。东乡文盲率这么高,说明基础教育最差。如果因为兰州条件好而留在兰州,那我就干脆回美国了。”
大卫离开美国、离开家的一个原因,就是觉得自己留在那里只能是锦上添花。之前离开珠海,此后离开兰州,也都出于同样的原因。
只是2000年之前,东乡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在对外政策方面有着严格的管理,他一个老外没法进入东乡县城。丁大卫只好买了能经过东乡县的长途汽车票,透过车窗,他第一次看到了“牵挂”很久的东乡。
《鲁豫有约》“东乡有个丁大卫”(我做滴^-^)
2000年,东乡县允许外国人进入,丁大卫立即递交申请。被通过后,他就利用在民院教课之余,每周花3天时间到东乡来,开始了他的“义务助学工作”。由于条件有限,学校不能提供给他任何住宿的地方,而当地很多旅馆也不准他入住。后来终于住进一家民族旅社,一个床位一晚上收四、五块钱。屋里什么都没有,冬冷夏热,在这样的条件下,丁大卫一直工作了两年多。
“什么需要做我就做什么呗,只要对这里有用就行”
2002年底,结束了西北民族学院的工作后,丁大卫来到东乡,被教育局聘为教育顾问,得以正式留在那里。教育局当时承诺他每月500元工资,但是因为手续办理除了问题,直到2004年底,丁大卫都没有拿到一分钱的工资。“那你当时靠什么生活呢?你又没什么钱。”记者很好奇地问到。丁大卫很淡然:“靠以前的积蓄啊。我不抽烟不喝酒,生活支出除了吃饭就是给家人打电话和写信买邮票,每月4、500元就够了。存下的钱本来是要娶媳妇的,可当时哪有人跟我过这样的日子(爽朗地笑),所以自己过日子足够了。”
丁大卫在东乡的工作五花八门。我发现处理这些琐碎的事务已经花去他所有的工作时间。
有时候,他去邮局取各种各样的包裹和汇单。自从丁大卫来东乡义务助学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丁大卫总是会收到从外地寄来的各种捐赠。丁大卫准备了两个本子,仔仔细细地把每一项收支都记录备案,一式两份,一份交给教育局领导,一份自己留着。每一份捐助他都会回信,告诉对方自己拿这笔钱或者物品做什么用了,并把发票寄给对方。到现在为止,他已经整整记了四个本子。
有时候,他去自己负责修建的几所学校检查,看看学生们缺什么,看看学校的桌椅黑板旗杆之类有没有损坏,有损坏他会马上找工具修好,那时候的丁大卫俨然一个修理工。
遇到老师或者学生的节日,他会提前算好人数,赶到兰州选好礼物。有一年教师节他送了老师床单被套,还有一次儿童节他为孩子们带来了图书和文具盒。妇女节他不忘送给女老师们水果糕点和镜子,当然,凡是吃的东西丁大卫都会从清真食品专卖的地方选。
很多学生一到13、14岁就退学。他们中的男孩子会被送去打工,而女孩子则留在家里做家务。所以丁大卫有个习惯,一走进学校就趴在教室的玻璃上数坐在里面的学生人数。这是他到每所学校都要做的一件事。看到教师里学生都还在,他就长出一口气。
他还利用以前的工作关系,带着东乡的老师、学生去广东看大海,去北京和北师大附属小学联谊。提到这些,那些老师们至今还激动不已。而这样的活动,丁大卫几乎每个暑假都会安排。他说这些老师有的连火车都没见过,还有孩子们,经常在书上读到大海有多大多美,从来没见过。带他们出去一次,他们就可以理解了。为了省钱,大卫他们出去都做硬座,为了研究出最便宜的火车线路,他手边那本列车时刻表已经被翻烂了。
这样杂七杂八的事不一而足。他还为了学校1.5元一度的不合理电价去和电力局理论;为了一个语言功能有障碍的孩子联系聋哑学校和赞助人;为了一个新分到东乡某个村子里的代课老师解决住房和看电视问题,还“义务”为双语教学项目翻译资料……
丁大卫说没有人告诉他具体做些什么事,“什么需要做我就做什么呗,只要对这里有用就行。”2003年10月,丁大卫的父亲和其他几位美国老人专程来东乡看望丁大卫。整整3天时间,丁大卫给这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安排的活动是为刚建好的东塬乡包岭小学修砌围墙。当地人觉得他大逆不道,而丁大卫不以为然:“父亲很支持我在这里的工作,他们当然愿意给学校干点事了。”丁大卫的父亲离开时留下了883美元,丁大卫后来在中国银行兑换成7250元人民币,全部用于这里的教育。
喜得良缘,牵手幸福
37岁的丁大卫很长时间一直单身一人。闲下来,他喜欢拿着跟随多年的棒球棍,到教育局门外的空地上挥几下。好多女老师开他玩笑,说他找不到老婆一定是因为他脚太臭了,人太懒了,不舍得换身衣服。据老师们说丁大卫以前一直都穿着他妈妈从国外寄来的那件绿格子大外套,背一个破旧不堪的黄色帆布包,穿着磨出了脚指头的球鞋,迈着两条长腿走来走去。胡子长的都看不清脸长的什么样了。
就在2004年10月,大卫在一次棒球比赛上,认识了在青海外语学院当外语老师的美国姑娘Stacy,中文名字韩诗蝶。拿大卫自己的话就是他对Stacy “一见钟情”。两个人价值观生活观极其相似,都笃信基督教,都热心于教育工作。2005年的暑假,他们回到美国举行了浪漫的婚礼。新婚后两人一起回到东乡,开始了夫唱妇随的平凡生活。
结了婚的丁大卫在当地人眼中的印象得到很多改观,他再也不是那个“单身怪人”了。两个高个子老外形影不离走在大街上,成了东乡县一道亮丽的风景。
大卫和Stacy很喜欢吃东乡的羊肉面片和手抓羊肉,Stacy还入乡随俗像其他已婚的东乡女人一样围起了头巾,把头发裹的严严实实。她笑说这样可以防尘,不用天天洗头发,挺好的。
丁大卫和妻子Stacy还有东乡的孩子们
两个人在一起没事时会唱唱歌,看个电影。他们都很喜欢韩红和孙燕姿的歌,走在路上时不时可以会哼一两句。Stacy喜欢冯小刚的电影,尽管有些台词她听不懂,还需要大卫翻译。
两人最常做的还是一起诵读《圣经》。从信仰中,他们更感觉到内心的宁静和快乐。不过,大卫说他知道现在这个世界,最有力量的“宗教”叫做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挣更多的钱,开更好的车,住更大的房子,娶漂亮的老婆......
但是,他认真地说,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的内心,这些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的心真正满足、平静吗?
“我们都应该弄清楚我们最需要什么,而不是按照社会的标准去成为什么。我们做着最喜欢也最想做的事情,我们觉得很幸福。这种幸福是大房子好车子换不来的。”说这话时,他清澈的蓝眼睛里透出坚定的光芒,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
(完)
1994年,丁大卫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广东珠海恩溢私立小学担任英语教师。一年后,丁大卫萌生了到西部去看一看的想法。1998年底,他到甘肃兰州的西北民族学院当大学教师。2002年,他去到甘肃省最贫困教育最落后的东乡县一所小学做教师,并帮助当地出版了东乡语和普通话双语字典(东乡语是没有文字的)。他还筹款在县里建起11所学校,并组织当地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等地接受培训。每次看着中国国旗,他就会提醒自己:你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丁大卫和妻子一直住在甘肃省东乡自治县。丁大卫说:“我很喜欢这里,我和我的妻子在这里很快乐。”
作者:张涵予,“生命是一场创意之旅”创办人,独立采访人,探访和倾听生命探索者们的声音,分享给你听。
迪帕克博士 内勒斯博士 托马斯·希伯尔 亿万 王先明1 王先明2
......
原创专栏 | 创意之旅专访集
生命是一场创意之旅
共享生命之美|滋养内心的力量
保持独立精神|对自由一探究竟
商务、投稿、转载合作:(微信:xiaoxi36699)
扫码关注我们
和10W+道友一起踏上向内探索的旅程
👇阅读原文--《鲁豫有约》之“东乡有个丁大卫”,视频在土豆网,分为上下两集。>>